eb病毒抗體
1964年首次成功培養而建株
EB病毒是epstein和barr於1964年首次成功培養而建株,故名。由EB病毒感染引起或與EB病毒感染有關的疾病主要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非洲兒童淋巴瘤(即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由於抗原產生后機體會出現相應的抗體,通過血清EB病毒抗體的檢測可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各種EB病毒抗體,如膜殼抗體(IgA/VCA、IgG/VCA、IgM/VCA)和早期抗體(IgA/EA)在感染后的出現時間、持續時間及對臨床意義有所不同,故現多採用多個抗體聯合檢測及聯合分析的方法。
EB病毒抗體它廣泛存在於人群中,血清學、流行病學及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表明EBV與人類的多種疾病密切相關,包括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部分類型的淋巴瘤、鼻咽癌等疾病,具有嗜B淋巴細胞特性,能夠在B淋巴細胞中建立起隱性感染。在感染過程中形成的特異抗原可以分為病毒衣殼抗原(VC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核相關腫瘤抗原(EBNA),檢測這些抗原之抗體,對於感染EB病毒相關疾病的療效判斷和預防有一定幫助。
1964年Epstein等首先發現本病毒,而命名為EpsteinBarrvirus(EB病毒)。EB病毒是一種嗜淋巴細胞的人皰疹病毒。只有B淋巴細胞才有EB病毒受體。EB病毒侵入B細胞后,可以呈產毒性感染,即可使細胞產生早期抗原,以及病毒複製,釋放病毒顆粒。亦可呈非產毒性感染,即在細胞內中止增殖,不進行複製,經一定刺激后,又可完成病毒複製,釋放病毒顆粒。在人群中,EB病毒一般不引起顯性感染。已經證明EB病毒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病原,並與一些腫瘤有關,如鼻咽癌、非洲的Burkitt淋巴瘤等。但歐美地區的Burkitti淋巴瘤與EB病毒關係則不多。此外某些臨床表現似病毒性肝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毛細血管擴張症、愛滋病、器官移植等,有認為與EB病毒有關。因這類病人血清中抗EB病毒抗體明顯升高。也可能是這類疾病時,細胞免疫功能低下,以致潛伏在B細胞中EB病毒激活而增殖。
EB病毒具有多種抗原性,並可致各自相應的抗體。如EB病毒核抗原(EBNA)。當人感染了EB病毒,可產生EBNA抗體,此抗體可持續終身。據報道在國內各地區各年齡組人群,檢測此抗體,陽性率達87~94%,3~5歲以上年齡組則達90~100%。提示EB病毒感染很普遍,並且年齡很早。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急性期,除了產生嗜異抗體,用嗜異凝集反應測定外,還可產生各種抗EB病毒抗體。抗EB病毒殼抗原的IgG、IgM抗體,效價較高,IgM抗體數月後消失,故可用為急性期診斷,LgG抗體與EBNA抗體可長期持續。不過EBNA抗體產生較遲。鼻咽疾病人對殼抗原的IgA抗體的陽性率達81.5%,有診斷價值。
1、抗EB病毒IgM抗體陽性: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B細胞性淋巴瘤、鼻咽癌等。
2、抗EB病毒IgA抗體陽性:鼻咽癌、B細胞淋巴瘤,其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其他惡性腫瘤。
EB病毒與鼻咽癌關係密切。不過40歲以上的成人幾乎都曾有EB病毒感染。感染后宿主多產生IgA類早期抗原(EA)的抗體,但沒有IgA類抗體,鼻咽癌患者血清中EB病毒特異性IgA抗體水平升高,且隨病程進展而不斷增高。採用免疫酶法測定病毒殼抗原(VcA)的IgA抗體有助於外咽癌的診斷,尤其在滴度上升者中。測定EB病毒抗體尚可用於鼻咽癌的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