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核細胞增多症
急性自限性傳染病
單核細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EBV病毒(一種接觸傳染性病毒,Epstein-Barr virus)所致的急性自限性傳染病。
其臨床特徵為發熱,咽喉炎,肝脾淋巴結腫大,外周血淋巴細胞顯著增多並出現異常淋巴細胞,嗜異性凝集試驗陽性,感染后體內出現抗EBV抗體。青少年及年輕成年人較易發生(12到40歲)。
單核細胞增多症
危機?或許是吧,不過,現在看來,26歲的費德勒,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上個月,六周內第三次患病之後,他在瑞士進行了全面檢查,並在迪拜停留的幾天里也做了相應的檢查。據費德勒說,檢查結果顯示,他患有單核細胞增多症。
費德勒已經表示,澳網公開賽前他就食物中毒,這完全打亂了他的準備計劃,最終敗給德約科維奇。狀態低迷階段,費德勒公開表示,單核細胞增多症是更為嚴重的問題。“醫生說至少需要6周,才能回到12月以前那種狀態,”費德勒在迪拜接受電話採訪時說,他現在已經通過體檢可以進行比賽了。
單核細胞增多症是一種傳染病,通常是由EB(Epstein-Barr)病毒引起的。它會產生像感冒一樣的癥狀和長期持續性的疲勞。醫生通常會勸阻那些患有單核細胞增多症的人參加劇烈運動,因為受感染部位的不斷擴大很可能會導致脾臟破裂。
“當我得知這是單核細胞增多症,我其實更高興自己晉級了澳網公開賽的半決賽,因為醫生可能會說,你不能去打比賽。”費德勒說。費天王也知道,單核細胞增多症曾經迫使世界排名前十的克羅埃西亞選手安西奇錯過了2007賽季中的6場比賽,其中包括溫布爾登公開賽。“在我家鄉的一個足球俱樂部,一位足球運動員被迫缺陣兩年的比賽,”費德勒說。“你聽到了兩年,現在你又聽到六個月。所以我想,我的上帝啊”。
費德勒表示,2月里有10天他無法進行訓練,同時收到體檢報告之後,他必須在3月3日迪拜公開賽的前5天開始恢復訓練。“他們還不能確定我已經痊癒,但我正在生成抗體,這表明你正在恢復,”他說。“不過,我曾失去了很多健康,從12月到我得知患病之前,我一直感覺很棒,但現在我還無法真正地投入訓練,因為你不得不警惕單核細胞增多症”。
費德勒說,12月前往澳大利亞之前他已經發燒了,卻沒有進行任何醫學治療。之後,他在澳大利亞感覺不適,因此接受了計劃已久的為期兩個星期的休息,其中包括將缺席超級盃的比賽。但他說,他很快又由於感冒癥狀陷入病症,不得不回到瑞士進行檢查。即使是在全盛時期,費德勒正在進入職業生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賽季。他的鬥爭來自與“德約科維奇”一行人的對抗和冗長的賽程,其中包括北京奧運會。他仍在追求,以贏得他唯一欠缺的法國公開賽的大滿貫冠軍頭銜,同時,他將試圖用連續第六個溫網冠軍來打破比約恩·博格創下的紀錄。
現在,2008年顯得更具挑戰性,這一年就像個大影院,他們要看看一個習慣性順利取得勝利的冠軍,會有怎樣的表現。
費德勒已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大的傷病問題,並已連續打了33場大滿貫賽事,獲得12個大滿貫冠軍,剩下兩個就能追平桑普拉斯職業生涯的紀錄。他在2006年贏得4個大滿貫比賽中的3個冠軍,在2007年他做了同樣的事。儘管2008年他能在墨爾本公園稱王,但他說,現在宣布他的王朝已經結束還為時過早。
1、僅供體外診斷及專業人員使用。
2、勿將不同批號的試劑混用,試劑盒過期請勿使用。
3、所有樣品和對照液均作為傳染物品處理。
4、請勿使用高溶血的樣本。
5、緩衝液和對照品中含有疊氮化鈉,當處理這些溶液時,應用大量的清水沖洗。
6、警告:潛在的生物危害物質。
7、用於對照品配製的血清血漿由FDA驗證HIV1/2,乙肝,丙肝陰性。但是在使用時,須按照生物安全2級的標準。
單核細胞增多症在西方國家被稱作接吻病,因為它往往是通過接吻這種途徑進行傳播。另外,與他人共用飲水的杯子、分享食物或咳嗽可以傳染本病。也會引發這種疾病。典型癥狀包括:發燒、喉嚨痛(有時嚴重)、食慾喪失、疲倦、淋巴腺腫大,通常位於頸部、腋下或鼠蹊部、脾臟腫大、肝臟腫大、黃疸,黃皮膚黃眼睛(有時)、頭痛、普遍性全身疼痛。容易感染本病的危險因子包括:1.壓力。2.因疾病免疫力降低。3.疲倦或過度工作;大學學生及軍隊中發生率高便是由於休息不夠及生活環境擁擠。
本病毒對生長要求極為特殊,故病毒分離較困難。但在培養的淋巴細胞中用免疫熒光或電鏡法可檢出本病毒。EBV有嗜B細胞特性並可作為其致裂原,使B淋巴細胞轉為淋巴母細胞。
EBV有五種抗原成分,即病毒衣殼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補體結合抗原(可溶性抗原S)和核抗原(EBNA)。各種抗原均能產生相應的抗體。eb病毒為本病的病原,電鏡下eb病毒的形態結構與皰疹病毒組的其他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不同。eb病毒為dna病毒,完整的病毒顆粒由類核、膜殼、殼微粒、包膜所組成。類核含有病毒dna;膜殼是20面體立體對稱外形由管狀蛋白亞單位組成;包膜從宿主細胞膜銜生而來。eb病對生長要求極為特殊,僅在非洲淋巴瘤細胞、傳單患者血液、白血病細胞和健康人腦細胞等培養中繁殖,因此病毒分離困難。
eb病毒有6種抗原成分,如膜殼抗原、膜抗原、早期抗原(可再分為彌散成分d和局限成分r)、補體結合抗原(即可溶性抗原s)、eb病毒核抗原、淋巴細胞檢查的膜抗原(lymphacytedetectedmembranceantigenlydma),前5種均能產生各自相應的抗體;lydma則尚未測出相應的抗體
BE病毒(EBV)屬皰疹病毒群。病毒呈球形,直徑約180nm,衣殼表面附有脂蛋白包膜,核心為雙股DNA。病毒對生長要求極為特殊,僅在非洲淋巴瘤細胞、患者血液、白血病細胞和健康人腦細胞等培養中繁殖,因此病毒分離困難。但在培養的淋巴細胞中用免疫熒光或電鏡法可檢出該病毒。
1、傳染:帶毒者及病人為本病的傳染源。
2、傳播途徑: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經口鼻密切接觸為主要傳播途徑,也可經飛沫及輸血傳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單核細胞增多症
本病的發病原理尚未完全闡明。病毒進入口腔后可能先在咽部淋巴組織內增殖,后侵入血液導致病毒血症,繼之累及淋巴系統和各組織器官。由於B淋巴細胞表面具有EBV受體,故極易受累。B淋巴細胞感染后增生活躍,其抗原性發生改變,後者可引起T淋巴細胞防禦反應,形成細胞毒性效應細胞直接破壞受染的B細胞。這種細胞免疫反應是本病病程呈自限性的重要因素。B細胞受破壞后釋放自身抗原,激發自身抗體的產生,從而引起一系列併發症。
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徵是淋巴網狀組織的良性增生。肝臟有各種單核細胞浸潤,枯否氏細胞增生及局灶性壞死。脾腫大,脾竇及脾髓內充滿變形淋巴細胞。質脆、易出血,甚至破裂。淋巴結腫大,不形成膿腫,以副皮質區(T淋巴細胞)增生顯著。全身其它臟器如心肌、腎、腎上腺、肺、皮膚及中樞神經系統等均可有充血、水腫和淋巴細胞浸潤。首先侵入口咽部上皮細胞和唾液腺的管狀上皮,目前研究認為EBV亦可直接侵入扁桃體隱窩。EBV在其中不斷的增殖浸潤、集結,導致咽炎、扁桃體炎等癥狀。同時逸出的EBV顆粒即能侵入上皮細胞下循環內的B淋巴細胞(B細胞),因為這些細胞膜上具有EBV的受體(C3d)。感染的B淋巴細胞隨之進入全身血流和整個淋巴網織系統,包括各種臟器。臨床出現病毒血症、發熱和全身癥狀,淋巴結因濾泡增生而腫大,隨後肝、脾也遭累及和出現病變。
在感染的B細胞內不斷大量的轉化和多克隆活化,促進B細胞大量多克隆增殖,新的病毒顆粒從細胞周期性溶解中逸出,不斷進入血流,侵入其它B細胞。早期血流內的B淋巴細胞內可檢出有EBV抗原(+)的比約為1:10000,在恢復期減為1:10000000(Cohen)。感染的B細胞因受EBV的作用,細胞膜發生抗原性變化,能激活T細胞的大量增殖,即反應性T細胞並在血流內大量出現,這就是血流中稍後所見的異常淋巴細胞,但其中也包括增多的NK細胞。體內因感染的B細胞和反應性T細胞的大量存在,從而引起全身一系列的複雜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受感染的B細胞能轉化產生多種特異性抗體和釋放多種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M、IgG,其它有IgA、IgE等),這也為體外實驗所證實。此外,EBV的核抗原(EBNA)部分可不進行病毒複製,而形成附加體(episome)附著於部分B細胞和鼻咽部上皮的細胞核內,或與宿主細胞的DNA整合,使細胞發生遺傳性改變,隨著細胞的增殖而不斷地傳與子代細胞(Jenson)。亦有認為B細胞是EBV的惟一感染貯源(Cohen),這種細胞也稱永生細胞(immortalizing ell)。它們非常重要,因為其中病毒抗原不僅能逃避免疫監視並能不受抗病毒藥物的影響。長期甚至終生在細胞核內潛伏或在適當條件下,再度形成完整病毒,間歇地從唾液中排出。少數病例甚至出現惡性增殖或發展成致癌因素。
反應性:T細胞中大量為CD8細胞(T8,細胞毒性T細胞),少數為CD4細胞(T4,輔助誘導T細胞),其它尚有NK細胞。血流中正常T4/T8細胞數比例應為2:1,此時出現嚴重比例倒置(Jenson)。因T8細胞對靶細胞(感染的B淋巴細胞)有細胞毒和抑制效應,能殺傷並能抑制B細胞的增殖和形成抗體,此外加上NK細胞和中和抗體等作用,這樣使受感染的B細胞逐漸減少和消失,反應性T細胞也相應隨之減少逐漸恢復正常,這就形成了IM良性循環的自愈過程。
病理變化:在腫大的淋巴結、脾臟和肝臟中,出現淋巴母細胞系(lymphoblastoid celllines)中的淋巴單核細胞大量良性增生和廣泛地組織浸潤、集結,使失去正常結構,這是IM的基本病理特點。
肝臟的浸潤細胞分佈在匯管區,並向肝竇發展。肝巨噬細胞(Kupffer細胞)增多,但是肝細胞除個別肝壞死的病例外,外形仍能保持正常。淋巴結浸潤集結區主要在T細胞分佈的副皮質區,較少在B細胞分佈的發生中心部位。脾臟的浸潤區在脾竇和脾髓區內,其中有部分細胞內的形態模糊不清。
在全身各臟器中血管的周圍和淋巴組織內,也可有正常或異常的淋巴細胞浸潤、集結或出現局限性病灶。這是多臟器可以發展成病變的基礎。因此值得注意。
單核細胞增多症
本病分佈廣泛,多呈散發性,亦可引起流行。病毒攜帶者和病人是本病的傳染源。經口密切接觸為主要傳播途徑,飛沫傳播雖有可能,但並不重要。發病以15~30歲的年齡組為多,6歲以下多呈不顯性感染。全年均有發病,似以晚秋初冬為多。一次得病後可獲較持久的免疫力。
(一)呼吸系統約30%患者可併發咽部細菌感染。5%左右患者可出現間質性肺炎。
(二)泌尿系統併發症部分患者可出現水腫、蛋白尿、尿中管型及血尿素氮增高等類似腎炎的變化,病變多為可逆性。
(三)心血管系統併發症併發心肌炎者約佔6%,心電圖示T波倒置、低平及P-R間期延長。
(一)發熱體溫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間。熱型不定。熱程自數日至數周,甚至數月。可伴有寒戰和多汗。中毒癥狀多不嚴重。
(二)淋巴結腫大見於70%的患者。以頸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腋下及腹股溝部次之。直徑1~4cm,質地中等硬,分散,無明顯壓痛,不化膿、雙側不對稱等為其特點。消退需數周至數月。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引起腹痛及壓痛。
(三)咽痛雖僅有半數患者主訴咽痛,但大多數病例可見咽部充血,少數患者咽部有潰瘍及偽膜形成,可見出血點。齒齦也可腫脹或有潰瘍。喉和氣管的水腫和阻塞少見。
(四)肝脾腫大僅10%患者出現肝腫大,肝功能異常者則可達2/3。少數患者可出現黃疸,但轉為慢性和出現肝功能衰竭少見。50%以上患者有輕度脾腫大,偶可發生脾破裂。檢查時應輕按以防脾破裂。
(五)皮疹約10%左右的病例在病程1~2周出現多形性皮疹,為淡紅色斑丘疹,亦可有麻疹樣、猩紅熱樣、蕁麻疹樣皮疹,多見於軀幹部,一周內隱退,無脫屑。
(六)神經系統癥狀見於少數嚴重的病例。可表現為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及周圍神經根炎等。90%以上可恢復。
其它尚有肺炎(5%)、心肌炎、腎炎、眼結膜充血等。
病程多為1~3周,少數可遷延數月。偶有複發,複發時病程短,病情輕。本病預后良好,病死率僅為1~2%,多系嚴重併發症所致。
一、實驗室檢查
外周血象。血象改變是本病的重要特徵。早期白細胞總數多在正常範圍或稍低,發病1周后,白細胞總數增高,一般為(10—20)×109/L,高者可達60×109/L。單核細胞增多為主,佔60%以上。異常淋巴細胞增多10%以上或其他絕對值超過1.0×109/L時具有診斷意義,血小板計數常見減少,可能與病毒直接損傷及免疫複合物作用有關。
二、血清學檢查
(2)EBV抗體檢測:用免疫熒光法和酶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中VCAIgA和EAIgG,VCAIgM是新近EBV感染的標誌,EAIgG是近期感染或EBV複製活躍的標誌,均具有診斷價值。正常人、血清病患者以及少數患淋巴網狀細胞瘤、單核細胞白血病、結核病等患者,其嗜異性凝集試驗也可呈陽性結果(除血清病外,抗體效價均較低),但可用豚鼠腎和牛紅細胞吸收試驗加以鑒別。
(3)EBV抗原檢測:Southern印跡法可檢測整合的EBVDNA,原位雜交科確定口咽上皮細胞中EBV的存在聚合酶鏈反應可敏感、快速、特異地檢出標本中的EBVDNA。
(一)流行病學資料應注意當地流行狀況,是否曾赴流行地區出差旅遊。周圍有無類似患者,以便協助診斷。
(二)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咽痛、頸部及其它部位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多形性皮疹,但本病臨床表現變異較大,散發病例易誤診,尤其在無實驗室檢查條件的情況下,診斷困難較大。
(三)實驗室檢查
1.血象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稍增多,最高可達30~50×109/L。單個核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異型淋巴細胞)可達60%以上,其中異型淋巴細胞可在10%以上。
2.嗜異性凝集試驗(heterophil agglutination test)是一標準的診斷性試驗,其原理為患者血清中常含有屬於IgM的嗜異性抗體可與綿羊或馬紅細胞凝集。該試驗在病程早期即呈陽性,約為40%,第二、三周陽性率分別可達60%及80%以上,恢復期迅速下降。正常人、血清病患者、淋巴網狀細胞瘤、單核細胞白血病及結核病等患者,血清中也可出現嗜異性抗體,可用豚鼠腎和牛紅細胞吸收試驗加以鑒別(表1),一般認為經豚鼠腎吸收后的滴定效價在1:64以上者具有診斷意義。
3.EBV抗體檢測抗EBV有對VCA、EA、EBNA的抗體及補體結合抗體、中和抗體等。其中以抗-VCAIgM、和IgG較為常用,前者出現早、消失快、靈敏性與特異性高,有早期診斷價值,後者出現時間早,滴度較高且可持續終身,宜用於流行病學調查。
4.EBV的檢測較為困難,且在健康人及其他疾病患者中亦可檢出病毒,故很少用於臨床診斷。
本病應與以咽峽炎表現為主的鏈球菌感染、皰疹性咽峽炎、風濕熱等,以發熱、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表現的結核病、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網狀細胞瘤等,以黃疸、肝功異常為特徵的病毒性肝炎及化驗改變較類似的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巨細胞病毒感染、血清病等進行鑒別。此外本病還需與心肌炎、風疹、病毒性腦炎等相鑒別。
目的研究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IM)不同時期外周血T細胞亞群CD3^+、CD4^+、CD8^+細胞的改變及其變化規律。方法在病程不同時期採集30例IM患兒的外周血,肝素抗凝,採用流式細胞術方法分別檢測了30例IM患兒急性期、病程1月、病程3月、病程6月及正常對照組外周血淋巴細胞CD3^+、CD4^+、CD8^+細胞表達率。結果1IM急性期CD4^+(14.84±5.03%)及CD4/CD8(0.25±0.13%)明顯降低,CD3^+(82.55±5.49%)、CD8^+(66.17±8.10%)明顯增高,與其餘各組比較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1)。
隨時間推移及感染的控制CD4^+及CD4/CD8細胞逐漸升高,但病程1月(CD4^+:27.89±6.04%,CD4/CD8:0.66±0.16%)與病程3月(CD4^+:29.49±4.49%,CD4/CD8:0.76±0.20%)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病程6月(CD4^+:32.81±6.79%,CD4/CD8:0.93±0.31%)及對照組(CD4^+:65.04±6.50%,CD4/CD8:1.18±0.35%)比較,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1);3病程1月CD3^+(76.25±8.33%),CD8^+(46.35±9.43%)與病程3月CD3^+(71.20±5.32%),CD8^+(37.76±8.28%)、病程6月CD3^+(67.98±8.01%),CD8^+(33.96±7.37%)及對照組CD3^+(65.04±6.50%),CD8^+(30.72±16.51%)比較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1);
實驗各組病程3月與病程6月CD3^+、CD4^+、CD8^+及CD4^+/CD8^+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3月組與對照組比較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5實驗各組病程病程6月CD3^+、CD4^+、CD8^+及CD4^+/CD8^+與對照組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IM急性期CD3^+、CD8^+明顯增高,CD4^+及CD4/CD8明顯降低,隨著時間推移及感染控制,CD3^+、CD8^+逐漸降低,CD4^+及CD4/CD8逐漸增高,6月CD3、CD4、CD8的表達及CD4^+/CD8^+達正常水平。
1、外感風邪癥狀:咳嗽流涕,咽紅疼痛,乳蛾腫大,上有白糜,身熱起伏,噁心,腹部不適,舌苔白,脈浮數。
證候分析:外感時邪疫毒,首先犯肺,肺失宣肅,故咳嗽流涕。邪熱循經上熏,故乳蛾腫大,上有白糜。邪正交爭,營衛不和,故身熱起伏。進而邪毒犯胃,故見噁心,腹部不適。苔白,脈浮數,均示病邪尚在表。
2、陰虛火旺癥狀:身熱不解,口渴引飲,食欲不振,低熱盜汗,肝脾腫大,舌質暗紅,苔薄白,脈細。
3、熱毒熾盛癥狀:壯熱不退,口渴煩躁,皮下出血,或見血尿,舌質紅,苔黃,脈數。
證候分析:熱毒熾盛於內,故壯熱不退,口渴引飲。內擾神明,故煩躁不寧。邪熱迫血妄行,外溢肌膚,內滲下焦,則皮下出血或血尿。舌質紅,苔黃,脈數為熱毒熾盛之象。
4、濕熱蘊積癥狀:面目發黃,噁心嘔吐,納呆食少,大便不實,肝脾腫大,苔白膩,脈儒數。
證候分析:稟賦不足,脾虛生濕,復感外邪疫毒,兩者相合,濕熱作祟,濕熱蘊結肝膽,肝失條達,膽汁外溢,故兩目發黃。肝木侮脾,故噁心嘔吐,納果食少,大便不實。濕熱耗傷陰血,血瘀不行,則肝脾腫大。苔白膩,脈儒數,為濕熱之象。
1、外感風邪治則:疏風清熱利咽。
主方:銀翹散加減。
主方分析:本證屬外感時邪熱毒,病尚在表,銀翹散疏風清熱利咽,以清解邪毒。
處方舉例:
2、陰虛火旺治則:養陰清熱。
主方:當歸六黃湯加減。
處方舉例:
當歸10克黃連3克黃柏10克熟地10克五味子6克生地10克黃芩10克黃芪10克玄參10克甘草6克
3、熱毒熾盛治則: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主方:清營湯加減。
加減:皮下出血,加赤芍10克、丹皮10克;血尿,加大小薊草各10克、茅根30克。
處方舉例:
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10克玄參10克竹葉6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黃連3克丹參10克麥冬10克甘草6克
4、濕熱蘊積治則:清熱利濕。
主方:甘露消毒丹加減。
加減:肝脾腫大,加鱉甲15克、丹參10克;噁心嘔吐,加姜竹茹6克、姜半夏10克。
處方舉例:
茵陳10克山梔10克黃芬芩克石菖蒲10克澤瀉10克木通10克連翹10克蔻仁6克(後下)藿香10克甘草6克
本病的治療為對症性,疾病大多能自愈。急性期特別是併發肝炎時應卧床休息。抗生素對本病無效,僅在咽部、扁桃體繼發細菌感染時可加選用,一般以採用青霉素G為妥,療程7~10天。若給予氨苄青霉素,約95%患者可出現皮疹,通常在給葯后1周或停葯后發生,可能與本病的免疫異常有關,故氨苄青霉素在本病中不宜使用。
有認為甲硝唑及氯林可黴素對本病咽峽炎症可能有助,提示合併厭氧菌感染的可能,但氯林可黴素亦可導致皮疹。腎上腺皮質激素對咽部及喉頭有嚴重病變或水腫者有應用指征,可使炎症迅速消退,及時應用尚可避免氣管切開。激素也可應用於有中樞神經系統併發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性貧血、心肌炎、心包炎等。
應隨時警惕脾破裂發生的可能,及時確診,迅速補充血容量,輸血和進行脾切除,常可使患者獲救。
阿昔洛韋(Acyclovir)及其衍生物在體外試驗中有拮抗EB病毒的作用,但此類藥物不必常規地應用於一般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患者,惟有伴口腔毛白斑病的艾滋病者以及有充分證據說明是慢性進行性EB病毒感染者可考慮應用此類製劑。
目前尚無有效預防措施。急性期患者應進行呼吸道隔離。其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杯應用漂白粉或煮沸消毒。因病毒血症可長達數月,故病後至少6個月不能參加獻血。疫苗尚在研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