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的結果 展開

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

成都市天府新區

成都市天府新區,即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是國家級四川天府新區內由成都市直接管轄的區域,屬於行政管理區和類似縣級行政區,不屬於國家法定行政區劃。位於成都市區南部,地處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片區的中心區域,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委託授權四川天府新區管理委員會管理,行使市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全面託管天府新區直管區境內的經濟、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事務。

成都市天府新區成立於2013年12月,幅員面積5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6233人(2020年),管轄9個街道,是成都市“雙核共興”的兩個中心城區之一。四川天府新區管委會(黨工委)駐華陽街道。

天府新區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先行區。2019年,成都市天府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76億元。

建制沿革


2010年9月,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作出規劃建設天府新區的部署。
2011年10月26日,《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區總體規劃》通過了四川省人民政府第93次常務會議審定;天府新區一角 11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複同意《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區總體規劃(2010—2030)》;12月25日,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區建設啟動儀式在成都舉行。
2014年10月2日,國務院批複同意設立四川天府新區,天府新區晉陞為國家級新區,標準全稱由“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區”改為“四川天府新區”。
2014年11月3日,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透露,成都海關所屬的天府新區海關已正式獲批成立,關區管轄範圍為國務院批准的天府新區全部區域。
2015年11月,四川省政府批准實施《四川天府新區總體規劃(2010-2030年)(2015年版)》。
2016年4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成都天府新區俯瞰初具雛形的科學城。科學城從一片荒地拔地而起,未來將建成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聚集區。總理說,如今科學城的藍圖已經繪就,框架基本形成,要做新經濟核心區,新動能拓展區,打造四川發展新引擎。
2017年3月31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通知。自貿試驗區實施範圍119.99平方公里,其中成都天府新區片區90.32平方公里(含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區塊四〔雙流園區〕4平方公里、成都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0.09平方公里)。
2017年8月14日,成都天府新區直管區召開發布會,重磅推出《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天府英才計劃”實施辦法》。
2018年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天府新區。習近平總書記在4月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中提到:我去四川調研時,看到天府新區生態環境很好。
2018年3月22日,海關總署、財政部、稅務總局、外匯管理局聯合發文,准予設立天府新區成都片區保稅物流中心(B型),標誌著天府新區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邁入新時代。
2018年4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近日批複同意設立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片區人民法院、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人民法院,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主要管轄直管區範圍內的一審刑事、民事、行政等各類案件,以及自貿區直管區區塊相關聯的投資、貿易、金融等民商事案件。
2018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考察天府新區規劃建設情況。他指出,城市規劃建設要貫徹新發展理念,真正實現“多規合一”,重視“留白”,為可持續發展留足空間。要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培育新動能和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上邁出更大步伐。
2019年6月8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天府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正式印發,明確了加快天府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以及發展高端高新產業、數字經濟、總部經濟等重點任務。
2019年12月30日,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片區人民檢察院、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人民檢察院正式揭牌成立。
2020年4月,經中央編辦批准設立四川天府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為省委、省政府派出機構,委託成都市管理。8月,省委編委發文明確四川天府新區黨工委管委會按規定負責四川天府新區規劃及成都直管區經濟社會管理。12月,設立新的四川天府新區黨工委、管委會。

區劃沿革


西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廣都縣,治所在今華陽古城社區,屬蜀郡
王莽時(9年),廣都縣更名為就都亭。
東漢永平元年(58年)複名廣都縣。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前,廣都縣轄地籍賢(田)鋪形成集市。
東晉永和八年(352年),徙廣都縣治文星集鎮(今雙流西航港街道)。
梁武帝蕭衍天監年間(502年~519年),籍田建置,時名席郡。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置可曇縣(遺址在今三星街道河山村境內)。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557年)改席郡而設籍縣。廢可曇縣入貴平縣(註:貴平縣,本漢代廣都縣東南地,故治在今簡陽西南四十里,唐移治仁壽縣向家鄉界)。
隋仁壽元年(601年),廣都縣遷徙縣治於城關(今雙流東升街道)。避煬帝楊廣諱,借左思《蜀都賦》中“帶二江之雙流”語,改稱雙流。大業二年(606年),廢籍縣入貴平縣。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分貴平縣設置籍縣。龍朔三年(663年),析雙流縣復置廣都縣,同屬成都府。治所仍在漢城原處(即今華陽),是為唐廣都。
北宋時期,熙寧五年(1072年),以貴平縣、籍縣為鎮,划入廣都縣(治今華陽街道),屬成都府。籍田時為廣都縣四大古鎮之一。
南宋時期,廣都縣隸屬關係不變。乾道六年(1170年),復置籍縣、貴平縣。
元憲宗(1209年~1259年)時,廢籍縣、貴平縣入仁壽。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年),廢廣都縣,其轄區大部分入華陽縣,少部分划入雙流縣、仁壽縣。
明洪武十年(1377年),撤銷雙流縣建制併入華陽縣。十三年(1380年)復置雙流縣,仍屬成都府。
清雍正年間,因上有黃土場、下有童子場、側有清和場,今華陽地區居中,加之水路繁盛,商業繁榮,商品集散能力強。便取中道興盛之意,今華陽地區遂稱中興場。
清末民初,中興場(華陽街道)是華陽縣六場鎮之一。岷江水運的動脈府河貫通全境,沿河形成多處繁忙的水渡。藉此可見華陽舊時之繁華。
民國時期籍田復建鎮,民國24年(1935年)設區,籍田為仁壽縣第五區,並為區公所治所之地。
抗戰時期,為躲避日本敵機突襲,華陽縣政府外遷,縣署由正府街先後遷往牛市口、東琉璃場(1940年)、中和場、中興場(註:1938年,華陽縣政府由成都正府街遷至此地。1939年,縣政府駐中興場湖廣館內)。 1946年抗戰勝利后,遷回成都市區。
民國38年(1949年)華陽縣政府遷至中興場。新中國成立后,中興鎮(1953年,中興場改置中興鎮)一直是華陽縣治所在地。
1950年1月,華陽縣人民政府在中興場成立。進入現代,華陽縣的地位開始下降。
1965年,撤銷華陽縣建制,華陽縣以三鎮十八公社(18 個公社:中興、鶴林、協和、中和、新興、白家、文星、萬安、正興、太平、合江、平安、永興、興隆、三星、永安、公興、黃佛;3個鎮:中興、中和、太平)併入雙流縣。
1976年,仁壽縣籍田區(籍田鄉、紅武鄉、沿溪鄉、煎茶鄉、新秦鄉、回水鄉、紅花鄉、劉公鄉、大林鄉、玉皇鄉、三合鄉)划入雙流。
1981年,因四川以“中興”命名的場鎮很多,為了保留具有歷史意義的華陽名稱,中興鎮更名為華陽鎮。平安鄉以境內白沙坡為名更名為白沙鄉。
1992年10月10日,雙流縣決定開展區、鄉、鎮建制調整。正興鄉、新秦鄉合併為正興鎮;籍田鄉、紅武鄉合併為籍田鎮;煎茶鄉、沿溪鄉、劉公鄉合併為煎茶鎮;大林鄉、玉皇鄉、水池鄉(原名三合鄉)合併為大林鎮;中興鄉、協和鄉、鶴林鄉併入華陽鎮;太平鄉併入太平鎮;永興鄉改置永興鎮。至2004年底,白沙鄉、三星鄉、合江鄉、興隆鄉、萬安鄉、新興鄉均完成撤鄉建鎮。
2006年9月7日,雙流縣撤銷華陽鎮,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設立華陽街道。
2010年9月,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作出規劃建設天府新區的部署。
2013年7月底,經中共四川省委員會機構編製委員會辦公室批准,中共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區成都片區工作委員會、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區成都片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行政級別為正廳級。黨工委、管委會受中共成都市委員會、成都市人民政府委託,行使市級經濟管理許可權。
2013年12月1日,雙流縣新興鎮、萬安鎮白沙鎮、興隆鎮、合江鎮太平鎮、永興鎮、三星鎮大林鎮、煎茶鎮、藉田鎮11個鎮和劍南大道南段(元華路)以東的華陽街道、正興鎮範圍內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事務由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區成都片區管理委員會代為管理和服務。
2013年12月2日,於天府大道南段1632號的成都市天府新區政務服務中心開始正式運行。
2014年1月22日,雙流增設協和街道辦事處,轄劍南大道以西華陽街道(11.9平方公里)和正興鎮(2.6平方公里)段總面積約14.5平方公里的區域(2019年12月,協和街道併入雙流怡心街道)。
2015年6月10日,成都市人民政府簽發《成都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成都天府新區新興鎮等12個鎮增掛街道辦事處牌子的批複》。
2015年11月15日,四川省政府批准實施《四川天府新區總體規劃(2010-2030年)(2015年版)》(簡稱新《規劃》),明確了四川天府新區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式。根據新《規劃》,天府新區規範名稱從“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區”變為“四川天府新區”。
2016年8月5日起,成都市戶籍、居民身份證辦理開始使用四川省人口信息管理系統,同時啟用“成都市天府新區”作為新區戶口簿和居民身份證的地址。
2019年12月,成都市人民政府以成府函〔2019〕127號通知:1、撤銷萬安鎮,設立萬安街道;2、撤銷正興鎮,設立正興街道;3、撤銷興隆鎮,設立興隆街道;4、撤銷煎茶鎮,設立煎茶街道;5、撤銷新興鎮、白沙鎮,設立新興街道;6、撤銷籍田鎮、大林鎮,設立籍田街道;7、撤銷太平鎮、合江鎮,設立太平街道;8、撤銷永興鎮、三星鎮,設立永興街道;9、將華陽街道會龍社區、姐兒堰社區、勁松社區、東寺社區、觀東社區、龍燈山社區、蒲草社區所屬行政區域劃歸中和街道管轄。

政區劃分


成都市天府新區包括9個街道,其行政機關四川天府新區管理委員會駐華陽街道天府大道南段288號。具體為:
● 華陽街道、萬安街道、正興街道、興隆街道、新興街道、太平街道、煎茶街道、永興街道、籍田街道。
名稱面積人口政府駐地
華陽街道38.5平方公里人口50餘萬,其中戶籍人口約15.3萬人,流動人口超過30萬人。(2018)華新中街83號
萬安街道31.14平方公里總人口約8萬人(2019)中太路西段1號
正興街道48.9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9萬人,常住人口79584人(2019)廣東街248號
興隆街道41.17平方公里總人口30887人(2018)興隆正街53號
新興街道76.5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5萬,流動人口2.2萬(2019)晨曦街16號
太平街道85.36平方公里人口約4.95萬人(2019)政府街999號
煎茶街道62.99平方公里總人口35322人(2019)正溪下街19號
永興街道8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4萬餘人;戶籍人口5.2萬餘人(2019)世紀街55號
籍田街道103.14平方公里總人口7.2萬餘人,其中農戶6萬餘人,少數民族16個共計160人。(2019)籍田東街46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成都市天府新區位於成都市區南部,地處四川天府新區中部,東連龍泉驛區和簡陽市,南接眉山市仁壽縣和彭山區,西鄰雙流區行政管轄區,北靠成都高新區(武侯區桂溪街道和雙流區中和街道)和錦江區。中心區域距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25公里。轄區總面積564平方公里,佔四川天府新區總面積的35.74%,占天府新區成都片區面積的38%。
地質地貌
成都市天府新區地處成都平原南部邊緣地帶,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新華夏系四川沉降帶成都斷陷的東南邊緣地帶,其地質構造主要表現為褶皺與斷裂。
氣候
成都市天府新區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由於東亞大陸冬夏季風交替明顯和受青藏高原東麓特殊地形的影響,以及四川盆地北面秦嶺山脈的屏障作用,使區境形成全年皆溫和,無酷暑嚴寒,常年降水豐富,光熱水集中,春夏日照足,秋冬雲霧多,四季分明,無霜期長的氣候特點。

人口


2015年,成都天府新區常住人口為54.19萬人。
自2017年7月19日成都人才新政12條發布以來,截至2018年1月8日,天府新區公安辦證中心辦理業務總數為106628件,其中全日制大學本科入戶53892人,技能人才入戶181人,佔全市總量的46.63%。
截至2018年7月,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已辦理全日制大學本科以上入戶94400餘人,居成都各區(市)縣榜首。
截至2018年8月6日,天府新區落戶青年人才已達10萬人,占成都市總數的43%。
2020年,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常住人口866233人。

民族


成都市天府新區地處漢族聚居地區,人口以漢族為主。

政治


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區域由中共成都市雙流區委員會、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政府委託中共成都市委員會、成都市人民政府直接行政管轄,中共四川天府新區工作委員會、四川天府新區管理委員會根據中共成都市委員會、成都市人民政府委託並授權,對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進行管轄。除直接管轄成都天府新區直管區外,負責研究制定四川天府新區的發展政策,也是其重要職責之一。
成都天府新區不屬於法定的正式行政區,其行政區域仍屬雙流區,其行政管理機關四川天府新區管理委員會是四川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委託成都市管理,不是獨立一級政府,不獨立設置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會議,人大、政協工作依法仍按法定行政區劃開展,直管區只分別設置人大、政協工作委員會,負責相關工作的協調管理。管委會作為四川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不經成都市雙流區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直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任命產生。黨工委、管委會受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委託,行使市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其只賦有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管理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內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事務。人大、政協、人武等機關事務仍由雙流區管轄。

經濟


綜述

天府新區直管區
2014年,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245.3億元,增長13.0%;固定資產投資333.4億元,增長50.8%。
2015年1-9月,直管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92億元,增長12.5%。其中,固定資產投資308億元,增長31%,地方公共財政收入25億元,增長10.5。 2015年,直管區計劃爭取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
2018年1-3月,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6%,增速分別高於全市4.4、3.4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8.3億元,增長10.5%。
2019年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76億元、增長10.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51.3億元、增長16.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72.7億元、增長23.8%。
2020年1—6月,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2%。

第一產業

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農業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2014年占經濟總量比重達8.4%,超出成都市4%的平均水平。

第二產業

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規模以上工業主要以建材、石化等傳統產業為主。2014年經濟發展主要靠投資拉動,投資又主要是以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工業投資佔比小。先進位造業和創新產業培育剛起步,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還正在促建和引進之中。存量工業又主要集中在化工、水泥、磚廠等高污染、高耗能行業,僅佔20%。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333.4億元,增長50.8%。

第三產業

天府新區
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服務業企業發展較為緩慢,成規模、有影響、可持續的服務業集群尚未形成,後續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有限。消費行業以生活型服務業為主,出口對經濟的影響很小。以先進位造、軌道研發、大數據、總部經濟等新興產業為重點,2014年新簽約引進重大項目20個,協議投資740億元,其中已開工建設項目8個。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0億元,增長10.9%,完成地方公共財政收入27.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2956萬美元,實際到位省外資金89.4億元。
2014年,成都天府新區直管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245.3億元,增長13.0%。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截至2015年11月,天府大道南延線、梓州大道、劍南大道南延線、武漢路等骨幹道路體系基本建成,貨運大道、成仁快速路等重要道路全線貫通。
教育
2017年12月25日,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與四川理工學院(今四川輕工業大學)簽訂投資合作協議,四川理工成都高等研究院項目正式落戶天府新區。
2018年3月30日從市教育局獲悉,未來三年,天府新區將投入30億元,深入實施公共設施“三年攻堅行動”,擬新開工建設幼兒園19所、小學14所、中學7所,其中2018年將開工建設美岸幼兒園、美岸小學、沙河中學等9所幼兒園、9所小學、4所中學共計22所學校,大力提升天府新區的教育公共配套水平。
2018年5月2日,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簽署協議,三方將在成都天府新區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學院”。
醫療衛生
截至2015年6月,成都天府新區直管區境內有三級乙等醫院1所,二級甲等醫院1所,鄉鎮中心衛生院2所,鄉鎮衛生院10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所。

交通


公交
2015年5月27日,成都天府新區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都天府新區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正式成為成都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成都市天府新區
成都市天府新區
成都天府新區已實現和傳統主城區的票制接軌。實行的是2元通票制,天府通卡刷卡還能享受9折票價優惠。
軌道交通
成都市天府新區區域內擁有成都地鐵1號線、成都地鐵5號線、成都地鐵6號線、成都地鐵18號線等多條軌道交通線路。
航空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位於簡陽市(成都東部新區)蘆葭鎮附近,距離成都市中心51.5公里。成都雙流國際機場位於雙流區東升街道。在空間坐標上,成都天府機場與雙流機場一東一西,分別處於成都天府新區的兩側。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水運
錦江(原名府河,2005年更名錦江)貫穿天府新區直管區境內,是成都通往樂山的水路交通動脈,歷史上航運繁忙,華陽也曾經是成都對外商貿運輸的重要樞紐。新中國建立后,火車、汽車運輸逐漸代替了水運。20世紀50年代,府河航運開始日漸衰落。20世紀60年代后只有農用運輸肥料的小木船來往於成都至華陽航線。20世紀70年代后因河道淤塞和彭山縣加固古佛堰堤等原因,府河運輸完全斷航,僅有渡口運輸,華龍大橋建成后僅有的伏龍渡口停航,華陽結束渡運歷史。20世紀90年代初,黃龍溪18戶木船業主開始發展短途木船旅遊客運。2002年建成交大號豪華遊船,核定航線成都至樂山。2003年11月,新成立了華龍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淘汰所有木船和其它老式船舶,發展遊艇、快艇和餐飲娛樂囤船。2005年,成都市交通局組建了成都港航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組織實施成都港和岷江、錦江航運發展。成都港位於成都天府新區直管區境內。

歷史人物


范祖禹:(1041—1098年),字淳甫(淳,或作醇、純,甫或作父),一字夢得,北宋益州路(成都府路)華陽縣人,北宋史學家,“三范修史”之一。祖禹著《唐鑒》十二卷,《帝學》八卷,《仁宗政典》六卷;而《唐鑒》深明唐三百年治亂,學者尊之,目為唐鑒公。《宋史本傳》又著文集五十五卷,《宋史藝文志》并行於世。
范鎮:(1007年—1088年),北宋文學家、史學家,翰林學士。曾參與修編《新唐書》,中國史學界有“三范修史”的佳話,三范指范鎮、范祖禹、范沖,均為成都華陽縣(今天府新區)人。
范沖:字元長,登紹聖進士第。宋高宗即位,召為虞部員外郎,俄出為兩淮轉運副使。沖之修《神宗實錄》也,為《考異》一書,明示去取,舊文以墨書,刪去者以黃書,新修者以朱書,世號“朱墨史”。及修《哲宗實錄》,別為一書,名《辨誣錄》。張群:(1889—1990年),字岳軍,華陽縣人,中國國民黨第三至六屆中央執行委員。與蔣介石為同學,參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等。1927年起先後任國民政府兵工署長,上海市長,湖北省主席,國民政府外交部長(1935.12-1937.3);后歷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秘書長,行政院副院長(1938.1-1939.12),四川省政府主席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作為國民黨三個代表之一參與國共談判。1947年4月到1948年5月任行政院長,後任重慶綏靖公署主任,西南軍政長官,行政院政務委員。1990年12月14日病逝台北。
丁地平:(1911—1949年)原名青雲、志誠,仁壽縣籍田鎮(今天府新區籍田街道)人。生於1911年,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后從事地下革命鬥爭,1949年5月21日在中央醫院被捕。11月27日,在敵人潰逃前的大屠殺中,英勇就義,時年3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