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Guangzhou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Archaeology)為財政補助一類事業單位。
研究院主要承擔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負責整理廣州地區考古研究資料、保管考古科研標本,開展文物考古成果宣傳、交流活動。
據2019年4月研究院官網資料顯示,研究院配事業編製100人,有在編人員58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8名,包括研究館員2人、副研究館員8人,具有考古發掘個人領隊資格者5人。
據2019年4月研究院官網資料顯示,研究院內設9個部門,包括辦公室、安全保衛部、調查勘探部、考古研究一部、考古研究二部、文物保護規劃部、文物保護科技研究部、文物保管部、文物信息部。
先秦考古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山大學南中國海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在從化區流溪河流域進行考古調查,在從化流溪河流域發現先秦兩漢時期遺址約300處,遺址主要集中於幾個大型的河谷平原和盆地內,多位於河谷、盆地邊緣的緩坡台地、和低矮山崗上。先秦考古學文化遺存分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西周至春秋時期、戰國時期(部分可晚至漢初)三個階段。先秦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對完善珠江口地區的先秦考古學文化序列、探索嶺南地區文化文明的發展進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具有重要意義。
南越國時期考古
南漢二陵
南漢二陵是指五代南漢烈宗劉隱的德陵和高祖劉岩的康陵,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小谷圍島(廣州大學城)北亭村。康陵哀冊文碑是年代最早的哀冊文碑石。德陵墓道器物箱出土的青瓷罐,是五代青瓷的珍品。其中素胎無釉的木瓜、菠蘿、香蕉、馬蹄、茨菰、桃、柿等象生祭品,是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一批蔬果類象生陶瓷製品。外國玻璃製品對研究古代玻璃和對外貿易交通具有重要價值。
廣州古城考古
1972年在今越華路和廣仁路交界處發掘宋代城牆基址,是廣州古城考古之始。
在廣州古城範圍考古發現了南越國宮苑和南漢宮苑,以及大量房基、道路、河堤、碼頭、灰坑等遺存。在廣州古城區10餘個地點考古發現了西漢南越國、東漢、東晉、南朝和唐、五代南漢、宋,及明清等不同時期的城牆或相關遺存,為研究廣州古城的發展變遷提供了重要資料。
廣東廣雅中學蓮韜館復建工程項目
2020年10月13日,廣東廣雅中學蓮韜館復建工程項目考古獲重要發現,先秦遺存是該次考古的最重要發現,包括41座墓葬、1眼水井。
1995年以來,先後出版了學術專刊《廣州文物考古集》《廣州考古五十年文選》《銖積寸累——廣州考古十年出土文物選萃》《南海神廟古遺址古碼頭》《羊城考古發現與研究(一)》《番禺漢墓》《城市考古與文物保護研討會論文集》《廣州考古六十年》《魯山楊南遺址》等,合編《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秦漢考古三大發現》《廣州文物保護工作五年》《廣州文物志》《廣東文物考古三十年》《西漢南越國考古與漢文化》《廣州傳統建築壁畫選錄》《16至17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等。
與南越王宮博物館籌建處合著的《南越宮苑遺址—1995、1997年發掘報告》,獲2008—2009年度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在《考古》《文物》等各級刊物上發表了一批有價值的考古簡報和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