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軟疣

一種病毒性傳染性皮膚病

傳染性軟疣(infectious condyloma)俗稱“水猴子”,中醫稱為鼠乳,是一種病毒性傳染性皮膚病。本病的傳染途徑可有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直接接觸也包括了性接觸的內容,對於成人發生於陰股部的傳染性軟疣多是由於性接觸引起的。故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入性傳播性疾病之中。傳染性軟疣可以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兒童及非性接觸感染的成人以頸、背、面部、四肢、臀部多見,經性接觸傳染者好發於生殖器部位、恥骨、大腿內側,同性戀者好發於肛周。好發於外生殖器、恥骨區、肛周、腹股溝及胸背部。

皮損表現為特徵性有蠟樣光澤的丘疹或結節,頂端凹陷,能擠出乳酪狀軟疣小體。

病原體


本病的病原體是傳染性軟疣病毒,屬痘病毒。呈“磚型”,大小為300nm×310nm,在普通顯微鏡下也可看到。其結構類似於天花病毒,核酸為DNA,衣殼完全對稱,外包以囊膜。

病因


本病系由傳染性軟疣病毒(CMV)所致,屬痘類病毒,呈磚形,其直徑為350 nm,在光鏡下有時亦可見到,據電鏡研究,病毒本身的形成與胞質有密切關係,胞質基質先濃縮,並出現嗜酸性顆粒,這些顆粒逐漸團聚,形成與周圍有明顯界限的“大顆粒”——顆粒組合型病毒(初期型病毒);繼而發展成細顆粒膜型病毒(中期型病毒);最後變成磚形,橢圓或圓形,往往在其中心有啞鈴狀結構之成熟型病毒,整個胞質基質最後變成病毒包涵體(又稱軟疣小體),此小體最初為一個卵圓形嗜伊紅結構,對Brachet反應呈陽性,示RNA較多,不久Feulgen染色示DNA開始出現陽性反應,隨著體積迅速擴大,Feulgen反應也逐漸加強,而Brachet反應則逐漸減弱,這表明在早期RNA的量較多,而在晚期則DNA較多,中醫認為系氣血失和,腠理不密,復感外邪,凝集肌膚所致,傳染性軟疣是良性病毒性皮膚疾病,皮疹直徑為2~4mm的有蠟樣光澤的珠狀丘疹,頂端凹陷,能擠出乳酪狀軟疣小體。
由傳染性軟疣病毒感染引起,傳染性軟疣病毒屬於痘病毒科中的一種DNA病毒,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感染,患者往往在公共浴室或游泳池中被感染,也可自體接種,還可通過性接觸感染。

傳染途徑


傳染性軟疣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直接接觸傳染,也可自體接種,還可通過性接觸感染。往往在公共浴池、賓館、飯店或游泳池傳染。幼兒園的公用毛巾、浴具等。成人多通過性傳播。有人認為有家族性遺傳過敏素體的人對此病毒比較敏感,易於泛發。兒童和青少年易發。

臨床特點


本病的潛伏期是2~3周,接觸傳染性軟疣的患者,經過一定的潛伏期后即可發病。以性傳播者發病初起多局限於會陰、小腹、肛門、腹股溝、乳房等處,然後全身播散。損害數目多少不等,散在不融合處。軟疣的數目少則3~5個,多則數十個,散在分佈而不融合、微癢,通過搔抓可自身播種,即沿著搔抓處及周圍產生更多新的軟疣。在免疫功能低下,或使用了免疫抑製劑以及皮質激素時,皮疹可泛發。
皮損為米粒至豌豆大小的半球形丘疹,中心微凹,表面有蠟樣光澤,呈淡紅、灰白、珍珠色或正常皮色。
在徠軟疣頂端中央挑破后可擠出白色乳酪樣物質,此稱為“軟疣小體”,這是本病的特徵性損害。
少數患者其損害偶爾可角化,而像小的皮角,此稱為“角化性傳染性軟疣”。損害有時可長大到10~15mm,此種巨大的損害多為單發,常常繼發細菌感染髮生炎症反應。
一般經過6~9個月即可消退,但也可持續3~4年,甚至個別皮損可持續5年以上。病程與數目無關,愈后不留疤痕。
有的病人在發病幾個月以後,在某些皮損四周出現斑片狀濕疹樣損害。若眼瞼或其附近有皮損時,可引起慢性結膜炎,軟疣消退後,此種濕疹或結膜炎可自然消退。自覺輕度瘙癢,可由於搔抓等原因引起繼發感染,出現膿皰瘡樣損害,甚至引起更嚴重的疾病如腎炎等。

檢查


皮損組織病理學檢查提示表皮角質形成細胞胞漿內可見特徵性的包涵體,即軟疣小體。
病毒性軟疣病毒的感染性病毒顆粒與抗原檢測法:
1、直接檢查病毒顆粒:
方法1:塗片染色:擠出乳酪樣物,瑞特染色。結果:軟疣小體(+)。
方法2:電鏡觀察:活檢標本。結果:軟疣病毒(+)。
傳染性軟疣方法3:檢查組織病理。結果:具有診斷特徵性。
2、直接檢測病毒抗原:
方法1:瓊脂凝膠沉澱試驗(AGP)。結果:(+)。
方法2:補體結合試驗(CF)。結果:(+)。
方法3:間接免疫熒光試驗(IIF)。結果:(+)。
方法4:中和試驗(Nt)。結果:(+)。
組織病理:病變主要在表皮,表皮高度增生而伸入真皮,其周圍真皮結締組織受壓而形成假包膜,並被分為多個梨狀小葉,真皮乳頭受壓,而成為小葉間的異常狹窄的間隔,基底細胞大致正常,自棘層細胞起逐漸變性,在早期,感染細胞開始有卵圓形小體形成,以後細胞體積逐漸增大,胞核固縮,最後整個胞質均為嗜酸性包涵體(軟疣小體)所佔據,在表皮中部,軟疣小體已超過受累細胞原有的體積,細胞核被擠於一側,固縮成新月形,甚至完全消失,在粒層水平處,軟疣小體自嗜酸性變成嗜鹼性,角質層內可有很多嗜鹼性軟疣小體,因並非所有棘細胞都有上述變性,故在細胞中間仍可見少數角化不良的細胞,在病變中央,變性細胞可脫落而形成中央腔隙並與各梨狀小葉相通,真皮無變化。

鑒別診斷


潛伏期2~3周,初起為帽針頭至綠豆大小的半球狀丘疹,表面呈蠟樣光澤,中央臍窩狀,為正常膚色,漸增大至豌豆大,擠之可排出白色乳酪狀軟疣小體,兒童多見於顏面,軀幹四肢(圖1),成人全身各處均可發生,由性傳播者見於外陰,臀部,小腹及大腿內側,也可出現於唇舌、頰黏膜、眼結膜等處,數目多少不 等,散在分佈,相互不融合,自覺瘙癢,慢性病程,有自限性,持續數月可自退,多見於兒童及青年人,潛伏期為14天~6個月,初起為米粒大半球形丘疹,以後逐漸增至豌豆大,中心微凹或呈臍窩,表 面有蠟樣光澤,早期質地堅韌,后逐漸變軟,呈灰白色或珍珠色,可擠出白色乳酪樣物質,稱為軟疣小體,損害數目不等,由數個至數十個,陸續出現,或少數散 在,或數個簇集,互不融合,體表各部位皆可發生,好發於軀幹,四肢,肩胛,陰囊和肛門等處,也可發生於唇,舌,頰黏膜及結膜,皮疹部位因接觸方式不同而 異,一般無自覺癥狀,極少數病人其損害異常巨大稱為巨型軟疣,有的可角化而像小的皮角,稱為角化性軟疣,皮損偶然可自然消失,愈后不留瘢痕。
本病臨床及組織學均非常特殊,一般診斷不難。
中醫病機:俗稱水瘊子,中醫的“鼠乳”與本病相類似,《諸病源候論》鼠乳候記述“鼠乳者,身而忽生肉,如鼠乳之狀,謂之鼠乳也”,中醫認為此系氣血失和,腠理不密,復感外邪,凝聚肌膚而致。
根據典型的皮損特點(頂端凹陷如臍窩、有蠟樣光澤、能擠出乳酪樣物質),一般不難診斷,必要時通過皮損組織病理學檢查發現特徵性軟疣小體即可確診。單發、較大的皮損有時需要與基底細胞上皮瘤、角化棘皮瘤、化膿性肉芽腫等鑒別。
水痘:透明清亮的水庖,周邊有紅暈,頂端無臍窩,皮疹分批發生。
多發性角化棘皮瘤:青年男性多見,有家族史,質堅硬,消退後留輕度萎縮性疤痕。
根據本病的臨床上有蠟樣光澤的圓形或半球形丘疹,中央臍凹狀,可擠出乾酪樣物與組織病理具有特徵樣,易於診斷,生殖器部位損害有性活躍年青者,應檢查有地性病,較大皮損應與基底細胞癌,角化棘皮瘤鑒別。
1.汗管瘤:好發於女性眼瞼周圍,為針頭至米粒大小的小結節,密集,正常膚色或淡褐色,質堅硬,中心無軟疣小體,不傳染。
2.丘疹性蕁麻疹:兒童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初為紡錘狀水腫性紅色斑丘疹,漸為堅硬小皰,頂端突起,無凹陷,無小體排出,劇癢。

治療


西醫治療傳染性軟疣的方法
局部治療:
(1)在無菌條件下,挑破傳染性軟疣的頂端,可見到乳酪樣的軟疣小體,然後用鑷子輕輕擠出。或直接用小鑷子夾住疣體將其拔出,而後塗2%-2.5%碘酊,壓迫止血即可。數目多者,皮損消毒后,將軟疣刺破,塗以5%-10%碘酊,每日1次,可在7天內乾涸脫落。
(2)酞丁安霜具有抗病毒的作用,以之塗於疣體表面,每日2~3次,連用3周。如療程結束后軟疣仍不能消除,要刮除或拔出。
(3)1%的5-氟尿嘧啶溶液外用,每日2~3次,連用2周。用時以棉簽蘸藥液少許,直接點於疣體的頂端。
(4)0.1%的維生素A酸溶液外用,每日2次,連用2周。要注意保護周圍皮膚。
(5)70%苯酚酒精局部外用,用吸有藥液的小針管,對準皮損逐個點葯,點於疣體中央。一般一個疣體點2次即可,10天後皮損可自行脫落。
(6)液氮冷凍,用冷凍器將液氮噴於疣體表面,解熔3次即可。一般1周后疣體脫落。
(7)滅菌竹籤蘸少許濃來蘇水直接點塗軟疣表面。較大皮疹,夾出軟疣小體再行治療。10天後復點一次。
(8)99%冰乙酸15ml加入20g食用麵粉中,拌勻成糊狀,外塗於疣體。
(9)電灼法。
一般不需全身用藥。數目多的宜分批治療或加用抗病毒的口服或注射劑,外搽阿昔洛韋膏、干擾素、疣必治等也有一定療效。若皮疹過多可採用以下辦法:
1、抗病毒:①病毒唑0.2,日2次肌注;②聚肌胞2mg,隔日1次肌注;③病毒靈0.2,甲氰咪胍0.2,口服每日3次。
2、促進免疫:左旋咪唑50mg,1日3次口服,連用3天,間歇11天。
最近,英國雜誌上介紹用10%的氫氧化鉀溶液搽軟疣,32例兒童患者在搽藥30天後軟疣消退,認為這是一種安全、有效、價廉及非侵入性的替代療法。如果病人的免疫力低下或皮疹泛發,還需使用促使免疫功能增強的藥物。
中藥治療
傳染性軟疣以平肝解毒為主,可用去疣湯(熟地白芍首烏生苡仁板藍根大青葉紅花、桃仁等煎服)加減,同時用板藍根、大青葉、野菊花、白蘚皮等適量煎水外洗。
(1)取雄黃少許,兌入白酒中,塗於疣體表面。每日1次,連用5天。
(2)百部酊。百部30g兌入75%的酒精100mL中浸泡1周后,用其液塗於疣體表面。每日2次,連用10天。
(3)紅花30g,補骨脂10g,乾薑10g,吳萸15g,樟腦10g,生半夏30g;用75%的酒精1000mL 浸泡1周,濾渣后即可外用於患處。每日2次,連用10天。
(4)馬齒莧30g,蒼朮10g,蜂房10g,苦參10g,雄黃10g;水煎液待溫,擦洗患處。這種方法適宜於皮損泛發有瘙癢者,或繼發濕疹化者。
(5)鴉膽子40g,連殼打碎,然後裝瓶加入80mL水,煮沸,取液40mL。用時以棉簽點於疣體上。
(6)板藍根30g,芒硝10g,紅花10g,生薏仁30g,馬齒莧30g,水煎服。本方有清熱解毒抗病毒的作用,對於皮損泛發者特別實用。
(7)馬齒莧30g,蒲公英30g,水煎洗浴患處。每日1次,每次20分鐘。

防護


(1)杜絕不潔性交和其他性亂。
(2)潔具不混用。洗澡勿用搓澡巾搓澡,以免損傷皮膚,引起病毒的感染。
(3)患病後衣服要煮沸消毒。
(4)患病後禁止抓搔,以免抓破感染和傳染。
(5)避免到公共泳池游泳、使用公共洗浴設施、與他人合用毛巾等,可避免感染。同時盡量避免搔抓,防止自身接種傳染。
(6)注意衛生,勤剪指甲,避免搔抓皮膚,不與患者共用衣物,對於預防該病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