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杜祠的結果 展開
- 玉泉觀祠堂
- 綿陽景點
李杜祠
綿陽景點
李杜祠在綿陽市東2公里的芙蓉溪東岸。後人為紀念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都來過綿州而在此 建李杜祠。祠前為清澈的芙蓉溪,祠後為蔥蘢的富樂山。現存大門、照壁、工部祠、水榭、水池等,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佔地6畝,工部祠為單檐懸山式抬梁木結構建築,面積120.96平方米。水榭體量較大,為單檐歇山式頂,抬梁結構,長15.4米,寬5.9米,橫跨於水池之上。四周有圍牆,園內有花圃,環境幽靜,景色宜人。近 年已修葺一新,遊人絡繹不絕。
仙聖堂
治平書院,成為接待文人學士吟詩作文、修身養性的地方。
唐乾元二年(759年),詩人杜甫為避安史之亂,從同谷(今甘肅成縣)入蜀,沿陰平和金牛古道經劍閣、綿州到達成都。
唐寶應元年(762年),杜甫送世交好友、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嚴武還朝,再次來到綿州。杜甫送別嚴武,正欲返回成都,不料成都少尹、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叛亂,斷道綿州,成都處於混亂之中,在綿州刺史杜濟和友人勸導下,杜甫在綿州暫居了下來。
李杜祠
李杜祠
碧綠的芙蓉溪水,優美的治平書院,給杜甫留下深刻印象。
在後來的詩中稱此處為“左綿公館”。唐寶應元年(762年),杜甫流寓綿州,住綿州治平院(又稱左綿公館、海棕館),在東津觀打魚后,寫下《東津觀打魚歌》、《越王樓歌》、《海棕行》等吟詠綿州的詩作18首。
他鑒於李白為綿州昌明人,杜甫流寓綿州,悅左綿山水,放懷歌詠,兩人同為詩宗,為後人所敬仰,綿人宜建祠並祀之。
囑其子吳朝品日後修建李杜祠,為桑梓增色。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吳朝品在綿州東郊芙蓉溪畔、相傳為唐代治平院舊址地方購地6畝,建造了李杜祠。
李杜祠背依東山(第一山),面臨芙蓉溪,佔地面積4 000平方米,由大門、正殿、春酣亭、問津樓、樂樓、荷花池、水榭斫膾軒、照壁等建築組成,照壁上橫書“巴西第一勝境”。院內竹樹繁茂。
大門為八字形牌坊形,門楣上方嵌有吳朝品手書大篆“東津”石匾。大門兩邊有:“打魚斫膾修故事;淡煙喬木隔綿州”楹聯。
李杜祠取古人詩意修建,殿堂、樓、台、亭、榭、池、館均有。新中國建立后,李杜祠長期作為小學校舍。
1981年,綿陽市(縣級)人民政府公布李杜祠為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4月,綿陽市(縣級)文化局補償李杜祠村小學人民幣3萬元,小學遷出李杜祠擇地另建,從此李杜祠歸屬文化部門管理。1986年6月,綿陽市人民政府公布李杜祠為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李杜祠為文物保護單位。
綿陽李杜祠景觀圖片二
綿陽李杜祠
一樓一底重檐式建築,以杜甫《東津觀打魚歌》以及《李十二白二十韻》中“莫怪思波隔,乘槎與問津”得名。樓前立“杜工部觀打魚處”石碑。
得名來自宋陸遊尋杜甫遺蹤的詩作“走馬朝尋海棕館,斫膾夜醉舫魚津”詩意,又名“尋棕問魚之舫”。下鑿有水池,水池上建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九架卷棚頂抬梁式建築,內為敞廳,四周為花窗欄柵走廊,臨池飛來椅,建築面積267.38平方米。1994年修復后,疏竣、擴大水面至200平方米。
綿陽李杜祠景觀圖片三
創建於宋。唐、宋時,綿州芙蓉溪畔木芙蓉夾岸,每當秋霜搖落、木芙蓉盛開之時,州人多載酒游溪,盡興而歸。宋熙寧六年(1062年),綿州知州唐庚游溪詩中有“人間八月秋霜嚴,芙蓉溪上春酣酣”句。宋淳熙九年(1182年),綿州知州史祁於芙蓉溪畔建亭,取唐庚詩意名“春酣亭”,刻石立碑。元代末,亭被洪水沖毀。明成化二十年(1476年)知州計用是感其舊刻漫滅重刻。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州唐平在原址重建春酣亭,請淮右名士徐楠撰文刻石立於亭旁。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夏,芙蓉溪暴漲,春酣亭、碑石及夾岸木芙蓉再被沖毀。吳朝品建李杜祠時以春酣亭為州之名勝重建祠內。亭八角攢頂,上掛“春酣亭”匾額。亭柱有“芙蓉溪上緋紅集;豆子山前瓦鼓歌”楹聯。郡人崔映棠重寫《古春酣亭記碑》,刻石立於正殿右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