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病
六經病之一
病名。六經病之一。從證候分析,屬於六經病陰陽勝復、寒熱錯雜的證情。治宜清上溫下,烏梅丸為治療厥陰病的代表方劑。厥陰病發厥者,當辨析其寒熱以決定治法。厥陰病之厥,由陰陽氣不相承接所致。如熱邪傳入厥陰,症見煩滿消渴,舌卷囊縮,譫語便秘,手足乍溫乍涼,脈沉有力者,可用大承氣湯急下之。
《傷寒貫珠集》
《傷寒論》說:“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時安者,此為藏厥。”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發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概括:厥陰病在臨床上可歸納為四類:
(1)上熱下寒證: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為上熱證;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為下寒證。
(2)厥熱勝復證:為四肢厥逆與發熱交錯出現。
(3)厥逆證:就是四肢厥冷,輕者不過腕踝,重者可越過肘膝。
(4)下利吐噦證:熱利下重為濕熱下利;下利譫語為實熱下利;下利清谷為虛寒下利。乾嘔、吐涎沫、頭痛為寒飲嘔吐;嘔而發熱為發熱嘔吐;噦而腹滿為里實噦逆。
病至厥陰,則肝木失調,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為熱,心火不能下達為寒,所以有上熱下寒;在正邪交爭中,陽勝陰衰則熱多寒少;陰勝陽衰則寒多熱少,所以有厥逆勝復。病邪內陷,氣血紊亂,陰陽不能順接,所以有各種厥逆證。肝胃氣逆或濕熱下注或實熱壅結或脾胃虛寒,所以有吐利。
厥陰病為里虛而寒熱錯雜之症,其治法:上熱下寒者,治宜寒熱並用,厥陰寒證則宜溫里寒,厥陰熱證則宜清下熱,厥多熱少治宜溫陽。厥少熱多自愈。
厥陰病
(2)吐逆自利,食入即吐,氣味酸臭渾濁。本證也是上熱下寒,證情比較複雜,故也寒熱並投。上熱宜清,下寒宜溫,正虛宜補,用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葯如方名)治之。
(3)下利不止,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膿血。邪熱當清,寒邪當溫,正虛當補,郁陽當宣,寒熱雜呈,故用藥也當溫涼補散兼施,用麻黃升麻湯。
(4)利下粘膩膿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口渴,脈數有力,是熱性下利,故以大苦大寒的白頭翁湯治之,有很高的療效。
(5)血虛受寒,正氣被郁,手足厥冷,脈細欲絕,當歸四逆湯最為適用。
(6)乾嘔、吐涎沫、頭痛,為寒飲嘔吐,用吳茱萸湯。
(1)嘔而發熱,是病邪由陰轉陽的佳兆;法當因勢利導,用小柴胡湯和解之。
(2)下利譫語是實熱下利,厥陰邪熱外出,與腸胃之熱相合,因燥實尚未結鞭,故只宜小承氣湯緩攻之。
(1)下利厥逆,大汗出,身微熱而惡寒,小便利,脈微欲絕,陰盛陽微,陽氣有外脫之象,為寒厥證,急當扶陽抑陰,用四逆湯。
(2)口乾、舌燥、煩渴引飲、小便黃赤,屬熱厥證,用石膏湯。
(3)膚冷、時靜時煩、得食嘔吐、常自吐蛔、為蛔厥,烏梅丸具有降逆止嘔,溫胃安蛔,故為蛔厥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