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弋江區的結果 展開
- 蕪湖市規劃建設中的新城區
- 蕪湖市馬塘區
弋江區
蕪湖市規劃建設中的新城區
弋江區,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是蕪湖市主城三區之一,位於蕪湖市中南部,東起荊山河,南臨漳河,與灣沚區、繁昌區毗鄰;西瀕長江,北依青弋江,與無為市、鏡湖區隔江相望。截至2020年12月29日,弋江區轄10個街道、1個鎮。
弋江區是蕪湖市的科技、教育、文化、體育中心。蕪馬、蕪大高速公路及皖贛、寧銅鐵路穿境而過。蕪湖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國際會展中心等坐落於此。區內有白馬山等大小山麓十餘座,緊鄰長江、漳河、青弋江,水系資源豐富,坐擁十里江灣天然美景,濱江·松鼠小鎮與十里灣畔遙相呼應。
弋江區先後獲批軍民結合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範區、國家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全國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全國青年創業示範園區、全國工業百強區、國家綠色產業示範基地。
2020年,弋江區全年地區生產總值469.5億元,增長3%;財政收入42.6億元,增長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91元,增長5.7%。
清穆宗同治八年(1869),長江巡閱大臣彭玉麟奏准增設長江水師,建立提標右營駐弋江;民國元年(1912),全營改編為水上警察。清朝道一級的行政機關道署設在弋江。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蕪湖池太廣分巡道遷至區境將軍港原蕪湖榷署(今興隆街、庫子街與大安路之間)。雍正十一年(1733),設安徽寧池太廣分巡道兼理蕪湖關務,簡稱蕪湖關道,轄皖南各縣。
民國三年(1914)關道分治,蕪湖監督署仍在原址,道尹公署遷至碼頭口前清長江水師蕪湖游擊署。泗關街和南(關)街則是那時水陸貨運徵稅關卡的署地。蕪湖素為全國四大米市之首,弋江區則是米市的發祥地。由於地處青弋江匯入長江一帶的南岸,沿岸人煙稠密,集市貿易相當繁榮,米商、木商及行商聚集。舊志形容米市興盛時“堆則如山,銷則如江”;“甲於江左,百物翔集,市聲若潮,至夜不休”。自南關至浮橋(今弋江橋址)為米行雲集區,謂之“南市”。“河南肆廛視市縣為不及”是對舊時本地繁榮的稱譽。境內魯港元代設館驛,明代發展為蕪湖首鎮,清代道光年間米市一度超過蕪湖城,“大大的魯港鎮,小小的蕪湖城”因此流傳。
弋江地域隸屬歷來隨蕪湖地域隸屬改變而變。據載,明太祖朱元璋在馬背上南征北戰取得政權后,喜好養馬,至明神宗萬曆四十一年(1613)前後,官方在蕪湖城南養馬數以千計,“馬塘”由此得名。清末民初,沿青弋江(河南)一片行政區域設有江口、尚塘、來遠三鋪,后合為江口、尚來兩鎮。日偽時期,河南稱為蕪湖的“四區”。1949年4月蕪湖解放后,設河南區人民政府。
1950年4月,市區建制撤銷。1952年7月,恢復市區建制,在原第四區行政區劃內,建立河南區人民政府。1955年12月,河南區建制再度撤銷。1960年城市實行人民公社化,在原河南區建制的基礎上,建立馬塘人民公社,這是“馬塘”地名的真正命名。
1964年12月,取消蕪湖馬塘人民公社名稱。1968年8月,成立馬塘區革命委員會。
在1980年6月召開的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上,撤銷馬塘區革命委員會,設立馬塘區人民政府,下轄江口、朝陽、馬塘3個街道辦事處。1984年12月郊區漁業公社,1990年3月郊區馬塘鄉和赭山鄉的鐵橋村、愛國村,1991年6月蕪湖縣魯港鄉先後劃歸弋江區管轄。至此,區域面積增加了20多倍,人口翻一番,奠定了區域規模。進入新世紀,作為市政規劃建設的重點區域,馬塘區亦稱“城南新區”。
1998年1月,區政府駐地由碼頭口3號遷至利民西路418號。2006年2月10日蕪湖市行政區劃調整,馬塘區更名弋江區,原蕪湖縣火龍崗鎮整建制劃歸弋江區。
2006年7月,弋江區撤銷南瑞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承擔的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的職能,移交給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原來承擔的社會性、群眾性工作,移交給社區。南瑞街道原來下設5個社區,辦事處撤銷后,區委、區政府將其調整為沐春園、荷夏園、錦坤園3個社區。全區轄5個街道、1個鎮:弋江橋街道、中山南路街道、利民路街道、馬塘街道、澛港街道、火龍崗鎮,以及南瑞社區中心。
2011年6月23日,撤銷火龍崗鎮,設立白馬街道和火龍街道。全區轄7個街道:弋江橋街道、中山南路街道、利民路街道、馬塘街道、魯港街道、火龍街道、白馬街道,以及南瑞社區中心。
2020年7月,國務院批複同意安徽省撤銷蕪湖市三山區、弋江區,設立新的蕪湖市弋江區,以原三山區和原弋江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弋江區的行政區域,弋江區人民政府駐中南街道利民西路418號。
區內中部區域以白馬山、馬頭山、鳳凰山等大小山麓十餘座散落分佈,四周地勢較為平坦,平均海拔6-10米;境內溝渠縱橫,湖塘密布,面積超300畝的湖塘主要有黑沙湖、南塘湖、殷村湖、超灣湖、沉塘、潘塘、黃泗灘、園墓(元畝)塘、蘆花塘等十多處。
弋江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冬冷夏熱,春暖秋爽,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6.1-18.7℃,年平均降水量1200-1410mm,集中在春夏兩季,年平均日照1939-2092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40天。
礦產資源
截至2010底,弋江區轄5個街道和1個黨工委:弋江橋街道、中山南路街道、利民路街道、馬塘街道、澛港街道、火龍街道、白馬街道和南瑞黨工委。
截至2020年1月4日,三山區轄峨橋鎮和三山、保定、龍湖三個街道,共36個行政村,8個社區。
截至2020年7月2日,弋江區轄6個街道辦事處,共有38個社區和13個村。
截至2020年7月6日,弋江區轄9個街道、1個鎮:馬塘街道、澛港街道、火龍街道、白馬街道、中南街道、南瑞街道、三山街道、保定街道、龍湖街道、峨橋鎮。弋江區人民政府駐中南街道利民西路418號。
截至2020年12月29日,弋江區轄10個街道、1個鎮:中南街道、馬塘街道、澛港街道、火龍街道、白馬街道、南瑞街道、三山街道、保定街道、龍湖街道、高安街道、峨橋鎮。
街道名稱 | 行政代碼 | 居(村)委會數量 | 居(村)委會名稱 |
弋江橋街道 | 340203001 | 4個居委會 | 奧園社區、南街社區、李巷社區、鐵橋社區 |
中山南路街道 | 340203002 | 4個居委會 | 禹王宮社區、興隆街社區、三潭社區、潮音街社區 |
利民路街道 | 340203003 | 4個居委會 | 濱江社區、西利民社區、蕪南路社區、都寶花園社區 |
馬塘街道 | 340203004 | 4個居委會 3個村委會 | 大營社區、弋江嘉園社區、洪橋社區、松元社區、平山村、港西村、元山村 |
澛港街道 | 340203005 | 6個居委會 4個村委會 | 永紅社區、中央城社區、柏庄社區、匯成社區、橡綠園社區、 麗城社區、九龍村、牌樓村、龍華村、十里村 |
南瑞黨工委 | 340203098 | 6個居委會 | 沐春園社區、荷夏園社區、錦坤園社區、瑞東園社區、 江城國際社區、瑞華苑社區 |
弋江區轄3個街道、3個鎮,戶籍人口19萬人(2007年末),截至2018年底,常住人口34萬人。
截至2020年11月,弋江區常住人口422620人。
弋江區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經歷了發動群眾、建立鞏固新生政權階段(1949.5-1952.7);經歷了民主政權建設,開展區街“生產自救型”勞動合作組工作階段(1952.8-1960.4);經歷了人民公社以糧食、鋼鐵為中心的增產節約運動和工業生產階段(1960.5-1966.5);經歷了“文革”各方面工作受到衝擊階段(1966.6-1976.10)。粉碎“四人幫”、特別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弋江區步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正確軌道。1986年全區財政收入81萬元,1996年為1270萬元,十年增長15倍。到1998年,全區社會總產值10.23億元,財政收入2100萬元,各項社會事業不斷進步,城鄉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2011年弋江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9.24億元,比上年增長21.58%;財政收入21.65億元,比上年增長44.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8.37億元,比上年增長30.2%。
2019年,弋江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5.83億元,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1億元,下降7.5%;第二產業增加值257.37億元,增長9.2%,其中工業增加值222.64億元,增長9.2%,佔全部二產增加值的86.5%;第三產業增加值195.35億元,增長7.5%,三次產業結構為0.68:56.46:42.86。2019年,全區實現財政總收入39.3億元,增長7.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2.92億元,增長5.6%;全區地方財政支出21.66億元,增長7.4%。
花津橋
2011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7467萬元,比上年增長14.4%。年末實有耕地面積2287公頃,年內減少了267公頃。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943公頃,糧食產量3.1萬噸;油料播種面積1701公頃,油料產量3955噸;蔬菜播種面積995公頃,蔬菜產量21298噸。肉類產量3633噸;水產品產量7010噸。
2019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03億元。穀物播種面積4689公頃,穀物產量27510噸;蔬菜播種面積965公頃,蔬菜產量27650噸。肉類總產量1230噸,其中:生豬出欄5405頭,比上年減少25602頭;豬肉產量452噸,比上年下降83.8%。水產品產量6219噸,漁業產值2.09億元。
解放前,全區只有私營美隆麵粉廠自產自銷。建國初期,市屬蕪湖鋼鐵廠、蕪湖木材廠、蕪湖市造漆廠、蕪湖捲煙廠陸續在區境興建;區屬工業以手工業加工為主,規模很小,產品技術含量很低。70年代中後期,區辦工業得到發展,區屬8家企業上升為大集體公有制單位。80年代初,新華服裝制帽廠、長江蓬布廠、江口衡器傘廠等街辦企業相繼投產。1992年實施“三年大變樣”的計劃方案,鄉鎮企業得到迅速發展;區屬集體企業全面推行全員風險承包和效益目標管理,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1998年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6.46億元。1995年,接受蕪湖市第一批划轉工業企業17家,2000年又接受第二批划轉工業企業18家。針對划轉企業的現狀,抓住舊城改造的機遇,採取“統籌規劃、分步實施,一廠一策、整體推進”的措施,實施產權制度改革,盤活存量資產,讓民眾成為發展經濟的主角。到2003年底,完成企業改制36家,企業改制工作至此基本結束。
1995年,全區工業企業開始實行產權制度改革,當年新增個體經營戶和民營企業195家,新增註冊資金1711萬元,民營經濟在全區經濟總量中的比重開始逐年加大。2003年底,民營企業379家,從業人數增至2.2萬人,其中1.6萬人屬於下崗職工再就業,當年民營經濟總量和財政貢獻率均占工業經濟的90%以上。民營企業的竟相湧現,2003年全社會工業總產值已達20.35億元,其中11.05億元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全區工業企業及8人以上工業個體戶251家,規模企業37家,年銷售收入達5000萬元的企業7家、超億元的企業2家。初步形成以高新區為龍頭、鎮街工業園為兩翼,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製藥業、服裝加工業兼容發展的格局。
2011年,11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448.77億元,比上年增長44.2%;增加值158.78億元,比上年增長28%;銷售收入383.14億元,比上年增長36%;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達到379.5%。實現企業利潤總額221.68億元,比上年增長10%;流動資產周轉率2.5次,增長0.32次;全員勞動生產率563199元/人,比上年增長29.4%。
2019年,全區累計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7.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4%。2019年,全區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2.9%,佔總產值的比重達69.2%,比去年同期增長0.9個百分點;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9.9%,佔全區總量的73.2%。2019年,全區產值過億元企業85家,佔全區總數的49.7%,產值佔全區總量的94.7%,增長20.6%,高於全區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對全區工業總量的貢獻率達106.7%,拉動全區規模工業增長19.1個百分點。
2011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8.37億元,比上年增長30.2%。其中工業投資60.37億元,比上年增長55.7%;房地產投資65.4億元,比上年增長21.4%。全區在建項目369個,比去年同期增加72個,其中本2011年新開工項目203個。新開工項目中,億元以上項目35個,其中工業項目19個,三產項目16個。在建房地產項目39個,實現房地產投資65.40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4.1%。三產投資87.63億元,比上年增長16.5%,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59.1%。
2011年,實現財政總收入21.65億元,比上年增長44.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4.39億元,比上年增長47.9%。營業稅5.2億元,比上年增長52.5%;增值稅3.18億元,比上年增長14%;企業所得稅4.48億元,比上年增長5%。實現地方財政支出11.51億元,比上年增長41.4%。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為1.06億元,比上年增長47.2%;城鄉社區事務支出3.67億元,比上年增長47.4%;醫療衛生事業支出0.5億元,比上年增長42.9%。教育支出為1.93億元,比上年增長45.1%。
2019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2%;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4%;房地產投資增長23.5%。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增長20.8%。2019年全區在建項目268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38個,10億元以上項目39個。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37個,10億元以上項目5個。
銷售數軸圖
高新區是區財政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自2001年建區至2003年底,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5億元,完成了區內總長9.5公里的路網建設、配套管網建設和綠化等;完成總建築面積2.64萬平方米的綜合服務區建設;完成星火工業園40套產房建設;整治水系6.1公里,建成箱涵9座。高新區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大力招商引資,到2003年底,已有68家工業企業進駐高新區,全年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6.59億元。高新區已通過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評審,為弋江區未來的經濟拓展了廣闊的發展平台。
2011年弋江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22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8.9億元;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3.56億元,比上年增長4.2%。2011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07.58萬平方米,其中2011年新開工193.99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16.93萬平方米。
2019年,全區新增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3家。比去年同期少13家。全區72家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累計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5.64億元,同比增長2.2%,低於市平均水平12.3個百分點。其中,建築裝飾裝修產值為1.6億元,同比增長33.3%;其他建築產值2.3億元,同比增長130%。全區安裝工程完成產值10.5億元,同比下降4.5%。建築工程產值為42.9億元,下降1.6%,佔全部產值的77.1%,比去年同期下降3個百分點。
2011年弋江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71億元,比上年增長22.7%,其中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4億元,比上年增長32.4%。分行業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4.74億元,比上年增長33.6%,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8億元,比上年增長53.8%。
2019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6.46億,增長13.5%,其中限額以上商貿企業實現零售額135.17億元,增長34.9%。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發展較快,網際網路零售企業貢獻突出。限上批零業實現零售額133.9億,占限上零售額比重為99%,增長35.8%,其中網際網路銷售企業實現零售額116.3億,占限上零售額比重86%,對限上零售額貢獻率94.9%,拉動限上零售額增長33.2個百分點。
2011年弋江區完成進出口貿易總額1837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9.4%。其中出口805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0.3%;進口1031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6.3%。
2019年,全區進出口總額29772萬美元,上升48.31%。其中進口額10226萬美元,增長76.33%;出口額19546萬美元,上升36.93%。
2011年弋江區引進項目234個。招商引資實際到位內資175.8億元,實際到位外資6899萬美元,引入項目實現固定資產投資148.3億元。
中央城財富街
截至2012年底,弋江區3條城市環線、2條國道過境,蕪銅鐵路、蕪宣杭鐵路、皖贛擴能、寧安城際鐵路弋江站、高速公路網蕪湖南出入口緊臨高新區,高新區到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合肥駱崗機場均僅1個半小時車程。蕪湖港有碼頭泊位70多座,其中朱家橋外貿碼頭對外籍輪開放。
截至2011年底,弋江區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715人,具有中高級職稱的497人。擁有高新技術產品5個,專利技術產品12個。2003年,利民路街道辦事處、弋江鎮被評為該市首批科普示範街道(鎮)。
新中國成立前,區境興辦私立學校20餘所;1994年通過省政府兩基驗收。推進教育現代化基礎工程,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教育設備配備率達100%。2000年後,加大實施名師名校戰略,共有20餘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省市教壇新星,市級骨幹教師。截至2011年底,弋江區有中學5所(含代管1所),小學11所,幼兒園19所。南瑞小學“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特色、利民路小學“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特色、魯港中學體育特色等,以“名校”加“特色”的辦學理念贏得社會認同。
弋江區醫院為二級乙等醫院,眼科可診治多種常見疑難眼疾,其中治療真菌性角膜潰瘍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白內障人工晶體植入多次獲省市科技進步獎。1997年,區醫院眼科被省衛生廳命名為“省臨床醫學特色專業”。截至2011年底,弋江區境內村級以上的醫療院所68個,每萬人擁有醫生12人。全區擁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6個,擁有床位數710張,專業技術人員884人。
濱江遠眺蕪湖最高樓-僑鴻濱江世紀廣場
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8602元,比上年增長18.2%。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45497元,比上年增長18.1%。全區參加基本養老保險4.63萬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5萬人,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4.4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84%,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3萬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8.99萬人,比上年減少1.12萬人。發放低保金2505.3萬元,比上年增長27.4%。
截至2018年底,投入2.79億元,完成19項民生工程。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28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589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8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8%以內。加大社會救助和困難幫扶等托底力度,發放低保金3775萬元,保障低保戶61963人次;發放醫療救助金1372萬元,醫療救助3893人次;發放救助金181萬元,臨時救助756戶;為3406名重度殘疾人發放242.8萬元“護理補貼”,為1977名困難殘疾人補貼257萬元生活費,為92名殘疾兒童配套康復資金138萬元。做好退役軍人服務工作,發放優待金、自主就業等補貼1686人次、2366萬元,為600餘名退役士兵補繳社保。交付弋江嘉園三期、火龍崗北區等安置房2368套,完成弋江嘉園378套公租房配租工作,辦理安置房權證37.32萬平方米。持續開展縣域結對幫扶工作,撥付利辛縣1200萬元專項資金。
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8602元,比上年增長18.2%。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45497元,比上年增長18.1%。全區參加基本養老保險4.63萬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5萬人,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4.4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84%,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3萬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8.99萬人,比上年減少1.12萬人。發放低保金2505.3萬元,比上年增長27.4%。
錢毅(1925--1947),原名厚慶,蕪湖人,文學家阿英(錢杏邨,1900年出生在二多橋61號)的長子。參加地下黨領導的上海劇藝社、新藝劇社,在《夜上海》、《一年間》、《碧血花》、《海國英雄》等劇中擔任主角,深得戲劇界前輩和觀眾的讚賞。
徐少鰲(1911--1968)名祥定,字楚行,蕪湖弋江區澛港人。敏而好學,工詩善文。為繼承祖業(四代業醫),攻讀醫經五年(1929--1933),隨父臨診,常有卓見。因醫術高明,患者爭相求治,尤擅長外科,聲譽甚高。
阿英(1900--1977),原名錢德富、德賦,安徽蕪湖人,抗日戰爭期間,撰寫《掃蕩別記》、《春荒雜記》、《敵後日記》記錄新四軍、華東野戰軍的對敵鬥爭歷史。
李少白(1909--1986),蕪湖澛港人,幼年酷好方術,攻讀經史。1937年畢業后,在蕪懸壺行醫,對“小兒夏季熱”有獨到之處,在省、市內久負盛名。
2017年12月14日,弋江區獲評2017年工業百強縣區。
2019年9月21日,弋江區入圍安徽省製造業發展綜合10強區榜單;入圍安徽省製造業發展增速10快區榜單。
2019年11月13日,入選2019年工業百強區。
2020年6月,入選2020中國最宜置業百佳縣市。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三屆安徽省文明城區”稱號。
2020年11月,位居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區榜單第7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