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街道
黑龍江哈爾濱市阿城區下轄街道
舍利街道位於阿城區西北部,東與金城街接壤,南與阿城區經濟開發區和楊樹鎮毗鄰,西與新利街為鄰,東北與料甸鎮隔阿什河相望,地理坐標為東經126°48′48〞--126°57′38〞,北緯45°30′27〞--45°38′17〞。街道辦事處駐中都大街882號,電話區號0451,郵政編碼150316
清朝宣統元年(1909年)阿勒楚喀都統衙門改製為阿城縣,舍利街道所轄地域歸紅旗保甲所管轄。偽滿洲國康德元年(1934年),在舍利地域內設嘎哈甲。偽滿國康德六年(1939年)廢除保甲制,實行街村制,改設嘎哈村、於店村。1948年土地建政時,嘎哈村、於店村並為哈店區。1950年哈店區改為第四區。1956年合作化時期,並村撤區設鄉,因其境內有一舍利屯,這裡便命名為舍利鄉。1958年改稱舍利人民公社。1960年將原舍利公社北部劃歸哈爾濱市,南部併入阿什河公社。1961年從阿什河公社劃出,恢復舍利公社。1968年公社駐地由舍利屯遷至腰太平嶺。1984年撤社建鄉時,改稱舍利鄉。2008年撤鄉,原和平街龍滌、興滌、松紡、興紡四個社區劃歸舍利,設立舍利街道辦事處。
2011年末,轄新合、豐收、經建、凡榮、太平、舍利6個行政村,龍滌、興滌、松紡、興紡4個社區,46個自然屯, 91個居民小組。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43207人,12671戶,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61萬人,城鎮化率37.2%。總人口中,男性2.19萬人,佔50.6%;女性2.13萬人,佔49.4%。多為漢族,人口4.16萬人,佔96.2%;還有滿族、回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人口0.23萬人,占人口3.8%。2011年人口出生率8.75‰ ,人口死亡率3.56‰,人口自然增長5.1‰。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1.6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5.97千米,總幅員面積105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411.5人/平方千米。
舍利街地處阿什河西岸,地勢平坦開闊,地形由漫崗、淺窪地和溝谷組成,屬丘陵地貌,海拔在150~200米之間。
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氣候寒冷、乾燥,夏季氣候溫和、濕潤、降水集中。氣候變化受季節影響大:春季(3~5月)回暖快而多大風,易春旱;夏季(6~8月)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易產生冰雹;秋季(9~10月)降溫急劇,易早霜;冬季(11月~次年2月)漫長而寒冷。11月下旬開始封凍,3月末至4月初開始解凍,到5月末全部化通。多年平均氣溫 3.4℃,最熱月 7 月份平均溫度 22.7℃,最冷月 1 月份平均氣溫-19.8℃,多年極端最高氣溫 36.5℃,極端最低氣溫-40℃。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 2550 小時,年活動積溫在 2300-2600℃。無霜期短,初霜日在9月中下旬,終霜日為5月初, 135-140 天;多年平均降雨量 580-600 毫米,最大降雨量 1032 毫米,最小降雨量 383.5 毫米,降雨大多集中於 7-8 月份,此間降雨量約佔全年的 47.3%左右。暴雨較多,最大日暴雨量達 249.6 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 1437.4 毫米,主導風向為南風。
境內主要河流為阿什河,系松花江支流,在街道東北部沿境而流,曲線長度10.5千米,流域面積35平方千米。另有經舍溝、繁興溝兩條阿什河支流,長度16.4千米,流域面積32.8平方千米。
氣候災害主要有霜凍、乾旱、暴雨和冰雹,生物災害主要是蟲害。
耕地面積101588畝,人均耕地面積2.35畝。土壤肥沃,農業資源豐富、物產豐饒。已成為阿城和哈爾濱居民“菜籃子”工程的綠色食品供應基地。種植業以粘玉米、硬粒玉米、水稻、應季蔬菜、食用菌、笤帚糜子等種植為主;養殖業以狐貉、笨豬、笨鵝、笨雞、蛋雞、肉牛、奶牛等飼養為主;農副產品加工業有笤帚加工、硬粒玉米加工、汽車坐墊編織等。舍利殺豬菜,已被載入“東北名小吃”,成為遠近聞名的金源美食。2011年,糧食總產5.39萬噸,蔬菜總產1.5萬噸,奶牛存欄350頭,黃牛存欄1895頭,生豬存欄2.45萬頭,禽31萬羽,有各種農用機車808台,其中大型機車52台,農機具1241台套。全街實現農業經濟總收入1.9億元,比上年增長1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10690元,比上年增長10%。
舍利街工業小區享受省市級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革命老區村待遇,小區內基礎設施齊備,現有40餘家企業落座,初步形成了以機電設備、鑄造、紡織、玻璃製品、包裝、建材、特色農產品開發為主的工業格局,為舍利建設“工業強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街道文化站1處,村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10處,圖書室5個,藏書量5萬冊。
有小學6所,中學2所,在校學生分別為1327人、2169人,專職教師分別為169人、23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升初中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到100%。
修建休閑活動廣場5處,60%的村和社區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數占常住人口的30%。
有線電視入戶9503戶,有線電視入戶率75%,
2011年實現了應保盡保,全街符合社會保障條件的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30戶,1516人,其中,農村低保戶數533戶,829人;城市低保戶數397戶,687人,生活保障資金支出238.8萬元,比上年增長0.5%。五保戶分散供養75人,支出15萬元。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6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8.5萬元,建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4個,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257人,參保率5.2%。農村房屋磚瓦化率達到97%。
2011年末,有郵局1處,投遞線路長度40千米,全街通郵率100%,固定電話用戶量0.7萬戶,有電話入戶率60%,行動電話用戶3.94萬,行動電話普及率96%,寬頻接入用戶4800戶,普及率40%。
哈紅公路、301國道、濱綏鐵路穿境而過,通村公路長達到62.5千米,通屯、通村道路全部硬化,街區主要街道3條,長7.3千米,街區路面鋪裝10.5萬平方米,安裝路燈380盞。在龍滌社區設有公交線路始發站一處,有環城區公交線路3條,通村公交線路7條,公交車輛27台,公交線路村和社區全覆蓋。
2011年末,有城區自來水泵站2座,鋪設幹線水管 5.9千米,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農村有自來水井33口,村民自來水入戶率71.7%,鋪設管線66千米。排水主管道鋪設7.3千米。
2011年末,城區供熱管道主幹線長度5.5千米,支線長度45千米,供熱面積84.8萬平方米,供熱用戶 7183戶,其中工業用戶17戶,居民用7166戶,供熱普及率100%。
街區主要街、路鋪裝綠化帶,鋪裝面積3.8萬平方米,建有街心公園2處,公園面積1.5公頃,園林綠化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