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陳湯

中醫方劑名

二陳湯,中醫方劑名。為祛痰劑,具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效。主治濕痰證。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噁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經性嘔吐等屬濕痰者。

歌訣


二陳湯用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氣和中兼燥濕,一切痰飲此方珍。

組成


半夏橘紅白茯苓、甘草。

用量


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

用法


上藥㕮咀,每服12g,用水一盞,生薑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現代用法:加生薑7片,烏梅1個,水煎溫服。

功用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


濕痰證。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噁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方義


本方證多由脾失健運,濕無以化,濕聚成痰,鬱積而成。濕痰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則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則噁心嘔吐;阻於胸膈,氣機不暢,則感痞悶不舒;留注肌肉,則肢體困重;阻遏清陽,則頭目眩暈;痰濁凌心,則為心悸。治宜燥濕化痰,理氣和中。方中半夏辛溫性燥,善能燥濕化痰,且又和胃降逆,為君葯。橘紅為臣,既可理氣行滯,又能燥濕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為等量合用,不僅相輔相成,增強燥濕化痰之力,而且體現治痰先理氣,氣順則痰消之意;二為半夏、橘紅皆以陳久者良,而無過燥之弊,故方名“二陳”。此為本方燥濕化痰的基本結構。佐以茯苓健脾滲濕,滲濕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鑒於橘紅、茯苓是針對痰因氣滯和生痰之源而設,故二葯為祛痰劑中理氣化痰、健脾滲濕的常用組合。煎加生薑,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協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嘔;復用少許烏梅,收斂肺氣,與半夏、橘紅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傷正之虞,均為佐葯。以甘草為佐使,健脾和中,調和諸葯。

配伍特點


綜合本方,結構嚴謹,散收相合,標本兼顧,燥濕理氣祛已生之痰,健脾滲濕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

運用


本方為燥濕化痰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咳嗽,嘔惡,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膩,脈滑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治濕痰,可加蒼朮、厚朴以增燥濕化痰之力;治熱痰,可加膽星、瓜蔞以清熱化痰;治寒痰,可加乾薑、細辛以溫化寒痰;治風痰眩暈,可加天麻僵蠶以化痰熄風;治食痰,可加萊菔子麥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鬱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經絡之瘰癧、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蠣以軟堅化痰。

禁忌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陰虛、血虛者忌用本方。

附註


導痰湯

組成:半夏(湯洗七次)120g,天南星(細切,薑汁浸)、枳實(去瓤)、橘紅、赤茯苓各30g。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g,水二盞,生薑十片,煎至一盞,去滓,食后溫服。現代用法:加生薑4片,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燥濕祛痰,行氣開郁。
主治:痰厥證。頭目眩暈,或痰飲壅盛,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嘔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舌苔厚膩,脈滑。
出處:《傳信適用方》

滌痰湯

組成:南星(姜制)、半夏(湯洗七次)各7.5g,枳實(麩炒)、茯苓(去皮)各6g,橘紅4.5g,石菖蒲、人蔘各3g,竹茹2g,甘草1.5g。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食后服。現代用法:加生薑3片,水煎服。
功用:滌痰開竅。
主治:中風痰迷心竅證。舌強不能言,喉中痰鳴,轆轆有聲,舌苔白膩,脈沉滑或沉緩。
出處:《奇效良方》

金水六君煎

組成:熟地9-15g,陳皮4.5g,當歸、半夏、茯苓各6g,炙甘草3g。
用法:水二盅,生薑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遠溫服。
功用:滋養肺腎,祛濕化痰。
主治:肺腎陰虛,濕痰內盛證。咳嗽嘔惡,喘急痰多,痰帶鹹味,或咽干口燥,自覺口咸,舌質紅,苔白滑或薄膩。
出處:《景岳全書》

鑒別

以上三方皆由二陳湯化裁而成,均有燥濕化痰之功。導痰湯是二陳湯去烏梅、甘草,加天南星、枳實而成。天南星增半夏燥濕化痰之力,枳實助橘紅理氣化痰之功,故燥濕化痰行氣之力較二陳湯為著,主治痰濁內阻、氣機不暢之痰厥等證。滌痰湯又在導痰湯基礎上加石菖蒲、竹茹、人蔘、甘草,較之導痰湯又多開竅扶正之功,常用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金水六君煎是二陳湯去烏梅,加熟地、當歸滋陰養血,肺腎並調,金水相生,故適用於年邁者肺腎陰虛、濕痰內盛之證。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4:“治痰飲為患,或嘔吐噁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2、方論選錄 方廣《丹溪心法附余》:“此方半夏豁痰燥濕,橘紅消痰利氣,茯苓降氣滲濕,甘草補脾和中。蓋補脾則不生濕,燥濕滲濕則不生痰,利氣降氣則痰消解,可謂體用兼賅,標本兩盡之葯也。令人但見半夏性燥,便以他葯代之,殊失立方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