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虔

秦孝公太子駟之傅

贏虔,生卒年不詳,嬴姓,名虔,秦獻公庶子,孝公兄長,秦孝公太子駟之傅。戰國秦國公族,原名應為趙虔(“嬴虔”一詞屬於對先秦姓氏關係的誤解)。秦孝公太子駟之傅。孝公用商鞅變法,他因縱太子犯法而受劓刑。

人物生平


施整,秦百姓千計。,觸犯。君繼承,劓刑罰監督虔,墨刑處罰了給他傳授知識的老師公孫賈。第二天,秦國人就都遵照新法執行了。
,秦咸陽建築宮廷城闕,把國都從雍地遷到咸陽。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把零星的鄉鎮村莊合併成縣,設置了縣令、縣丞,總共合併劃分為三十一個縣。廢除井田重新劃分田塍[chéng]的界線,鼓勵開墾荒地,而使賦稅平衡。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
施,虔犯,判劓刑。隨閉八。
孝公卒,太子繼位,是為秦惠文王。他與老世族等告商鞅十大罪,秦惠文王遂殺商鞅,並且滅其家。

性格特徵


性格特徵亦表現為層層深化變異的四個階段:第一段為統軍大將時期,威猛雄烈而偶見復仇偏激(不是偏狹)。第二階段為政治柱石(太子傅)時期,內明大義而偶見威猛沉鬱。第三階段為刑治后時期,精神變異,二十年龜忍再生,是公子虔命運轉折的樞紐期。這一變異時期的性格邏輯是:私恨屈辱相聚結,既不願因一己復仇而顛覆秦國變法,又不能化解對商鞅的沉沉私仇,遂閉門自囚避開國政,終致釀出奇特的變異再生。第四階段為孝公身死後再度復出時期,冷酷沉靜而洞察大局,既堅持復仇,又堅持護法,成為一個精神世界截然兩分的政治家,對秦惠王前期構成巨大影響。

軼事典故


太子事件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城。其後民莫敢議令。因此在太子犯法事件中,贏虔並未遭受劓刑。

遭受劓刑

於是以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為築冀闕宮庭於咸陽,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斗桶權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
公子虔遭受劓刑是在商鞅任大良造的第七年,是因為犯了其他的秦法

閉門不出

趙良曰:“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國之君,一救荊國之禍。發教封內,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由余聞之,款關請見。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庫,德行施於後世。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今君之見秦王也,因嬖人景監以為主,非所以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為事,而大築冀闕,非所以為功也。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是積怨畜禍也。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為教也。君又南面而稱寡人,日繩秦之貴公子。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何不遄死。”以詩觀之,非所以為壽也。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懽而黥公孫賈。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此數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後車十數,從車載甲,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將欲延年益壽乎?則何不歸十五都,灌園於鄙,勸秦王顯岩穴之士,養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將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亡可翹足而待。”商君弗從。
贏虔閉門八年是趙良勸說商鞅時提及的。

誣告商鞅

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人物爭議


姓氏考究

關於先秦姓跟氏,以《左傳‧隱公八年》一條為例:
“冬十有二月,無駭卒。”(《春秋‧隱公八年》)
“無駭卒,羽父請謚與族。公問族於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①,因生以賜姓②,胙之土而命之氏③。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④。官有世功,則有官族⑤。邑亦如之⑥。’公命以字為展氏。”(《左傳‧隱公八年》)
以下略據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一句一句解釋:
①天子建德:
據杜《注》,建立有德之人而以為諸侯也。
②因生以賜姓:
前人異說頗多。
⒈依王充《論衡‧詰術篇》,譬如夏禹祖先因其母吞薏苡而生,故夏姓苡(《史記》作‘姒’);商朝祖先契,其母曰簡狄,吞燕子(卵)而生契,故商姓子;周朝祖先棄,其母曰姜原,踐踏大人腳跡,懷孕以生棄,故周姓姬。此謂因其祖先所由孕而得姓。
⒉依杜《注》、孔《疏》及鄭樵《通志‧氏族略序》,譬如舜生予媯汭,其後胡公滿有德,故周朝賜姓曰媯;姜之得姓,居於姜水故也。此謂因其祖先所生之地而得姓,此又一說。
⒊於鬯《香草校書》則以生讀為性,性即德也。因生以賜姓,即以其德行而賜之姓。此又一說。
③胙之土而命之氏:
《國語‧齊語》韋昭注云:“胙,賜也。”《韻會》云:“建置社稷曰胙。”依杜《注》意,此謂天子封諸侯,既因其所有以賜之姓,又封以土地而命之氏。如周封舜後於陳,賜姓曰媯,命氏曰陳。《國語‧周語下》云:“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祚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民人也。”可與此文相互印證。
④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
此謂諸侯於大夫,以其字為其謚,而其後人因之以為族姓。
以字為族者,多用於公族。當時之制,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不可再稱公孫,乃以其父祖之字為氏。如鄭公子去疾,鄭穆公之子,字子良,其子為公孫輒,其孫良霄即以良為氏,良霄之子為良止是也。又有以父字為氏者,如衛之子叔、公孟,宋之石氏是也。魯惠公有子曰施父,其後有施孝伯,蓋以施為氏。
謚法之起,在周共王、懿王之後,其初唯天子諸侯有之,卿大夫尚無用此典禮者。至東周以後,卿大夫始漸有之。
崔述嘗考之,晉自文公以前,唯欒共叔有謚。狐偃先軫有佐霸之功,而謚皆無聞。至襄公世,趙衰、欒枝始有謚,而先且居、胥臣之屬仍以字稱。成、景以後,卿始以謚為常。先縠、三郤以罪誅,乃無謚。降於平、頃,則雖欒盈之以作亂死,荀盈、士吉射之失位出奔,而無不謚矣。魯國大夫有謚者,較他國為獨多,然桓、庄以前,卿尚多無謚者。昭、定之間,則榮駕鵝、南宮說、子服公父之倫,下大夫無不謚者。鄭國大夫初皆無謚,至春秋之末,子思、子剩亦有謚。唯宋大夫始終無謚。
⑤官有世功,則有官族:
謂先世有功之官名為族姓,如司馬氏、司空氏、司徒氏。宋之司城氏,晉之士氏、中行氏、籍氏等。
⑥邑亦如之:
謂以先世所食之采邑為族姓。如晉之韓、趙、魏之類。
推回秦國姓氏。古人得氏有因國得氏,有因字得氏,有因官得氏,有因邑得氏,若以“胙之土而命之氏”而言,則秦國實為嬴姓秦氏。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大秦帝國》

影視形象

年份電影、電視劇飾演者
2009年大秦帝國之裂變盧勇
2013年大秦帝國之縱橫彭志東
贏虔形象
贏虔形象
大秦帝國中的嬴虔
大秦帝國中的嬴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