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4條詞條名為陳侃的結果 展開
陳侃
民國將領
陳侃(1901~1949年) ,男,漢族,廣東興寧縣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1901年出生於興寧坪洋潭坑村官步前,原名啟宇,字公我。1926年7月參加“北伐”;1937年8月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因功調升為第四軍九十師270旅旅長。1938年參加徐州會戰,任第四軍九十師師長。1943年飛越駝峰入印度接受美援軍火。回國后,一度任四戰區閩粵贛邊挺進縱隊司令,駐守興寧水口。1944年5月,參加衡陽保衛戰、湘江狙擊戰及長沙第四次大會戰的嶽麓山戰役。1949年5月,中共南方局任命陳侃為潮安縣長,組織武裝起義,被薛岳發覺后串通喻英奇在潮州機場將他殺害。解放后,廣東省人民政府追認陳侃為革命烈士。
陳侃位於興寧坪洋官鋪前舊居
民國16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陳再次東渡日本重讀士官學校。民國17年回國,到第四軍吳奇偉屬下任營長,參加“反蔣攻粵”等戰事。民國26年7月抗戰爆發后,調升第四軍九十師二○七旅旅長,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翌年5月23日,日軍在九江登陸,武漢會戰揭幕。當時陳任第四軍九十師師長。在防守廬山兩側及南潯路戰役中,與敵一○六師團相持逾月,協同友軍全殲敵第一四五聯隊。9月21日,敵第二七師團一個旅團沿瑞武公路進犯,第四軍、七十四軍和六十六軍協同作戰,於萬家嶺一帶殲敵四個聯隊,取得萬家嶺大捷。此役陳部擊斃日聯隊長田中大佐。10月下旬武漢失陷,第四軍轉移湖南,陳率九十師參與第一、二、三次長沙會戰,都給敵軍重創。民國32年陳奉派飛越駝峰入印度,接受美援軍火。不久回國,一度任第四戰區閩粵贛邊挺進縱隊司令,駐守興寧水口。后被薛岳調回四軍九十師任原職。翌年5月,日軍分兵三路入侵湖南,長沙等地失守,被撤職,歸田賦閑。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之時,他一面通過昔日友好與中共秘密聯繫,一面與同鄉原國民黨將領李潔之、廖鳴歐等密商起義。民國38年5月,中共華南分局領導人囑陳乘赴潮安任縣長之機,伺機行事。被奸人告密,事泄,同年5月25日,陳乘飛機從香港至汕頭下機時,被閩粵贛剿共總司令俞英奇逮捕殺害。
建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陳侃為革命烈士。
陳侃1901年出生於興寧坪洋潭坑村官步前的一個農家裡,甫生下僅十天,其母袁氏死於產褥熱。其父陳史安只好把他送給胞姐(陳侃大姑)家寄養,由她哺乳長大。由於陳侃從小失去母愛,小小年紀就磨鍊出倔強無畏、堅忍自信的性格,雙目炯炯有神,在群童中馳逐嬉戲,攀崖爬樹,馮河泅渡,為童群之冠,人皆呼之為“雀鷂眼”。陳侃10歲時,又被送回父親家撫養。陳侃排行第8,其他兄長七人已分炊自立,他只好依靠父親度日。1915至1923年間,陳侃在合水雙溪村義正小學讀書。小學畢業升入縣立中學讀書時,父親卻無能力供他讀書。幸虧他當縣議會長的叔父陳奕庭資助他讀完中學。
辛亥革命期間,各派新軍閥在各帝國主義國家的操縱下,混戰無寧日,整個中國民不聊生,大有不亡於外侮,亦將毀滅於自殘之勢。一種救國的緊迫感,促使陳侃努力探求新知。他中學讀書階段,就有較高的閱讀能力,無論康、梁、章、李、陳、胡等人的著述及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孫文學說》都有所涉獵。這些書籍啟迪他許多革命道理,樹立他破除迷信的觀念。
1919年5月,“五四”運動爆發,全國人民高喊:“外爭國權,內除國賊!”陳侃立馬放下書本,投入示威遊行活動,聲討賣國政府。
伯樂慧眼識珠,陳侃二次東渡日本求學
陳侃經受了“五四”偉大愛國主義運動的鍛煉,心明眼亮地認識到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政府是繼承袁世凱衣缽的一丘之貉。於是,他認真研讀孫中山的《孫文學說》和《建國方略》。他把《建國方略》一書作為國防論來讀,案頭上同時出現顧景范的《讀史方輿紀要》和顧寧人的《天下郡國利病》二書。1924年,陳侃進入北京大學預科讀書。他來到古都北京,灰暗破落的氣氛撲面而來,令他無法安下心來讀書,意欲南歸,但又不忍辜負胞叔支持鼓勵他要讀大學的一片好心,只好勉強留在北京讀書。
1924年12月,孫中山扶病入京,陳侃參與了十萬人歡迎孫中山先生大會。誰能料到,1925年3月12日孫先生病逝,實為中國人民之大不幸,陳侃與北大同學多人參加在社稷壇大殿為孫中山守靈。3月23日公祭,國民黨要員請段祺瑞主祭,段託詞足疾不來。正紛擾間,陳侃在靈堂起立大聲激昂陳詞:“此獠是滿虜之骯髒奴才,袁賊之下做走狗,焉可登主祭之位,豈不玷辱了孫先生?在座諸公是黨國元老,何人不可勝任!”陳侃放言語驚四座,後由林森主祭,戴季陶讀祭文。陳侃此舉感動了國民黨的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石青陽,他向其示意欲保送其東渡日本士官深造軍事。此為陳侃之夙願,立即表示願往。
1925年陳侃東渡日本就讀士官學校,1926年7月未畢業就匆忙回國參加“北伐”,投入第四軍張發奎部黃琪翔團擔任作戰參謀。在北伐兩湖(湖南、湖北)戰場汀泗橋一役是最激烈最關鍵之役。當時情況複雜,勝負之數瞬息萬變,決勝之機稍縱即逝。陳侃綜合各方搜得的情報,了解吳佩孚的增援部隊正源源不斷越過武昌南下,先頭部隊已抵賀勝橋。而江西方面的孫傳芳又出兵援助吳佩孚,兵借我軍側背之勢,形勢對我軍不利。陳侃立即將情況向指揮部上報,第四軍獨立團團長葉挺接受陳侃的意見,表示決心要當夜拿下汀泗橋。是夜十點以後,我軍全線突擊,白刃交接,終於突破了敵陣,佔領了汀泗橋。此役,陳侃及時搜集情報,並提出成功的捕敵戰機,供指揮部分析判斷而取得全勝戰果。
1927年陳侃在蒼黃翻覆的政治氛圍中,親見國民黨內部爭權奪利的紛擾局面,同時,武漢政府也搞叛賣革命的“分共”活動,這一切令他十分痛心。不久,在張發奎、黃祺翔於廣州發動的驅李政變戰鬥中,陳侃腿部受槍傷,留廣州治療。后得一位饒姓親戚的資助,再次由香港出發東渡日本,重讀士官學校。
馬占山勇敢抗日,羅店戰場英勇殺敵
1928年,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四個集團軍攻下北京,建都南京。過了一段時間,內訌迭起,混戰不休。先是蔣介石打敗了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軍。接著又打敗了馮玉祥軍。張發奎機警神速地率部自鄂西回桂,舉起“護黨救國”大旗,反蔣攻粵。在危急關頭,陳侃毅然回國,來到第四軍吳奇偉屬下充任營長。
1929年第四軍進入廣西以來,攻粵之戰三戰三敗,實力大減。1930年冬最後一次縮編中,陳侃被編入吳其偉的十二師,屬歐震團。“九·一八”事變后,南京出現蔣汪合作局面。1931年11月間,請准第四軍北上援助黑龍江馬占山抗日。消息傳來,全軍歡聲雷動。陳侃異常激動,給昔日資助他讀書的叔父寫了一封長信:今侄將得馳騁松遼,雪國恥補金甌,向倭寇索血債報國讎,男兒合向沙場死,望吾叔勿以為念……
1933年3月18日,蔣介石就任軍事委員長后,下令指定:“第四軍第十二師全部經衡陽、醴陵開入江西剿共,軍餉由財政部撥給。”從此第四軍似被人收養的孤兒,聽人擺布了。然而,陳侃同四軍的中下級軍官商議,向吳奇偉報告,拒絕入江西剿共。但是他的建議、要求遭到吳奇偉的反對。1935年他被調升為團長。1937年8月,八·一三淞滬會戰,陳侃調升為第四軍九十師270旅旅長。9月上旬抵達前線,投入羅店爭奪戰。當時我軍火力不如敵寇,於是採用白刃戰。我援軍到達后,再對敵人施加包圍,反覆衝殺,故雙方官兵死傷如麻。敵人驚呼羅店戰場為血肉磨房。
嶽麓山失守被撤職,赴任途中慘遭殺害
1938年徐州會戰,陳侃任第四軍九十師師長,在防守廬山兩側及南潯路戰役中,與敵106師團相持逾日,協同友軍全殲敵第145聯隊。9月21日,兵團指揮部抽調第四軍、第七十四軍和第六十六軍三個軍協同作戰在萬家嶺一帶殲敵四個聯隊,時稱萬家嶺大捷,此戰役陳侃部隊擊斃日聯隊長田中大佐一員。10月下旬,武漢失陷,第四軍轉移湖南。九十師防守湘北新牆河一線與敵隔河對峙長達三年之多。這段時間,陳侃將軍率部隊參與第一、二、三次長沙會戰,每次戰役他都重創敵軍,深得將士好評。
1943年,上級派他飛越駝峰入印度接受美援軍火。不久回國,一度任四戰區閩粵贛邊挺進縱隊司令,駐守興寧水口。因他與昔日思想進步的學友古漢忠、李戈倫、連貫、左洪濤、曾天節等人有密切交往,思想趨於共產黨。後來,薛岳有所察覺,把陳侃調回第四軍任原師長職務。
1944年5月,陳侃輾轉江西、湖南、福建等地與日軍浴血奮戰。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里,他先後與敵作戰四十餘次。各次戰役中他作戰勇敢,特別是在衡陽保衛戰、湘江狙擊戰及長沙四次大會戰的嶽麓山戰役中,他身先士卒,機智靈活,勇敢作戰。5月27日,日寇分兵三路入侵,左翼先陷平江、瀏陽;右翼在海軍的配合下,攻佔沅江、寧鄉。6月8日,國軍受日軍合圍猛攻,經十天十夜激戰,未能擊退日軍攻勢,致使長沙、嶽麓山失守,張德能軍長被處決,三個師長被撤職,陳侃是其中一個。
1949年5月陳侃接受中共南方局的指示,任命他為潮安縣長,組織武裝起義,接應南下大軍,實現早日解放全國的使命。當他在香港與共產黨組織聯絡啟程抵達潮州機場時,行蹤被薛岳發覺。薛岳串通喻英奇派特務在潮州機場把陳侃殺害,時年陳侃才4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