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洋下村的結果 展開

洋下村

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古槐鎮轄村

洋下村古名玉陽,美名璞石,位於古槐鎮東部,現轄洋下行政村、王道自然村。人口1700多戶,總面積3.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298畝,水面養殖面積600畝。

歷史沿革


洋下村位於長樂古槐鎮東南方,地域擁有的河流和土地量是鎮里屈指可數的前茅。
洋下又稱玉陽、璞石,洋下自古以來划龍舟游神迎春慶典十分熱鬧隆重,堪稱全南鄉之最(上、下路、南、北鄉是舊社會人對長樂的地區方位的概稱,金峰、梅花、潭頭、漳港便為北鄉,鶴上以南就是南鄉),因此龍舟便有了“玉陽第一”的雅號,游神神將屆時一百餘尊,因為近年國家推崇”低碳環保”、“節約能源”的政策方針,跟著黨的路線走,名俗活動也必須改革所以推陳出新、刪繁就簡。洋下和首峰是同胞兄弟,首峰和海遙衝突,吳張周本家的原則,華陽村洋里吳無條件支持首峰張,洋下張也曾出動村民援助,所以間接又和洋里又本家宗親又增進感情更深了。洋里和柯百戶又是本家,柯百戶三個大隊(百戶、門樓、新厝人數過2千戶),因為洋下和東山林械鬥,東山林又和長樂第二大林姓壺井是本家(只限長樂地區,厚福為林氏第一村,江田為陳氏第一村,江田又是長樂全邑第一村,洋下為張氏第一村,百戶為柯氏第一村),和洋里吳是本家的柯百戶又和洋下也是親戚關係,洋下要聯合柯百戶宗親限制壺井,生生相惜。又與二劉、石門周、華源劉、東山陳、上吳頂、港西、潘錠、后嶼、中街、曾朱等同是本家宗親,本家宗親都以表兄弟表兄妹互稱。

人口民族


全村總人口人1570戶(2014年),5448千人,舊屬二難鄉昆由里,元為七都一圖,下轄王道自然村(玉田境)。民國十七年划入四區江田區,民國三十八年划入古槐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長樂設一鎮五區,洋下屬二區江田區。1950年春長樂設七區,洋下仍屬江田區。1951年江田區改為第七區,洋下划入古槐區。1955年長樂合併為六個區,洋下又屬於江田區。1958年按人民公社化區劃開始,洋下(包括王道)劃為古槐轄區。毗鄰感恩、華元、仙橋與文武砂鎮的兩港開發區。

文化


起源

本村名字由來顧名思義,舊時村子受水域包圍,晚上設立眺望哨,街上路上點燈籠照明,並且通向各區域的木製橋樑收起來,抵抗外來種族和土匪的入侵,因為村民正義感強又樂於助人,受各界人士愛戴,在當地影響力極高。“洋”為河流海洋的意思,舊時海水漲潮正好到洋下村,現洋下村後方的農田舊時都是灘塗,退潮時滿灘塗都是魚蝦在迎風跳躍的美好景象,后因國家政策建立東山村的十八孔閘門,這一美好場景便消失了。“下"的意思便是各村河流的末端的意思,洋下全村河道密集穿梭,橋樑眾多,現如今亦是每家每戶幾乎配有木舟。因為就是解放后,洋下設立28個生產隊,當時糧食上交量是長樂地區名列前茅。大致以前的海岸線以天仙府為界,到新堰(又名後街堰)和東堰,東堰因為之前是東山的後轉洋下,所以叫東堰,又至五閘門。
洋下龍舟賽
洋下龍舟賽
洋下又稱玉陽、璞石,洋下自古以來划龍舟和游神迎春慶典十分熱鬧隆重,堪稱全南鄉之最(上、下路、南、北鄉是舊社會人對長樂的地區方位的概稱,金峰、梅花、潭頭、漳港便為北鄉,鶴上以南就是南鄉),因此龍舟便有了“玉陽第一”的雅號,游神神將屆時一百餘尊,因為近年國家推崇”低碳環保”、“節約能源”的政策方針,跟著黨的路線走,名俗活動也必須改革所以推陳出新、刪繁就簡。洋下和首峰是同胞兄弟,首峰和海遙衝突,吳張周本家的原則,華陽村洋里吳無條件支持首峰張,洋下張也曾出動村民援助,所以間接又和洋里又本家宗親又增進感情更深了。洋里和柯百戶又是本家,柯百戶三個大隊(百戶、門樓、新厝人數過2千戶),因為洋下和東山林械鬥,東山林又和長樂第二大林姓壺井是本家(只限長樂地區,厚福為林氏第一村,江田為陳氏第一村,江田又是長樂全邑第一村,洋下為張氏第一村,百戶為柯氏第一村),和洋里吳是本家的柯百戶又和洋下也是親戚關係,洋下要聯合柯百戶宗親限制壺井,生生相惜。又與二劉、石門周、華源劉、東山陳、上吳頂、港西、潘錠、后嶼、中街、曾朱等同是本家宗親,本家宗親都以表兄弟表兄妹互稱。
本村境份為璞石境,“璞石”一詞來自張氏始祖張浩高,字京武,乃和金峰首峰張先祖乃是同胞兄弟,血溶於水。宋咸淳九年途徑桂境,路過洋下村東塘,古時候東塘洋下宗祠乃是劉家莊,浩高始祖公借宿一晚,與該庄千金一見鍾情,便入贅於劉家為上門女婿,正式定居於此,所以現在東塘也稱為劉地。只因滄海桑田,張氏族人轉正為劉家莊正式主人,劉家莊改為張氏大厝(現在的洋下宗祠),剩餘劉家莊族人遷新橋村洋中厝,所以洋下宗祠原是劉氏宗祠,便沿用至今,近代也有很多工人、村民翻修的時候找到能證明這前身是劉家祠堂的證據。洋中厝所以是洋下的娘家人。后又見一巨石隆起,便在石邊搭棚養鴨,“璞石”一詞由此而來。后因人丁興旺,便在鴨棚舊址上建新房,後來就是現洋下張氏祖廳。而現在洋下張氏祠堂的舊址便是原劉家莊的劉氏祠堂,而溝墘李氏最早居住地是在洋下的前街地界,后搬溝墘祖廳,所以前街地界又稱溝墘埕。在現在所知的歷史中,早期的洋下有姓陳、李、林、劉、楊等的家族。“李”也就是現在溝墘李的前身,“林”也就是現在西塘林的前身,“劉”遷去洋中厝,“楊”是以前古代居住在洋判壋(也做“墩”)大戶人家,現在楊家已經無從考證。還有就是古代洋下也有陳姓家族,從《長樂縣誌》里得知有一名在甘肅某縣(筆者很久前看過的資料)任命的陳伯宛知縣,是來自七都璞石人氏(也就是現在的洋下村),所以斷定,在古代洋下村必定有陳氏大戶。族人海外人口分布在美國、英國、西班牙、澳洲、加拿大、南洋、非洲地區以及港澳地區等,開辦民營企業人數遍布全國,在各省中起重要作用,因為張氏本族人在當地南鄉地區有重大的影響力,族人們愛國愛黨、愛民愛村,具備有很強的組織號召能力和領導能力。村中人丁興旺以張氏為主,李氏、林氏、王氏、吳氏、陳氏為輔,各族人士團結互助。
洋下禮堂(洋下村村委會所在地)
洋下禮堂(洋下村村委會所在地)
洋下村占最大部分的張氏的始祖是鳳池張系的後裔,遠觀福州的張氏多為“鳳池張”,屬於“清河張”的支系。始祖為河南固始人張睦,字仲雍,號孔和。唐末光啟年間(885~888年),張睦隨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乾寧四年(897年)授三品官,出任榷貨務(如今之財貿稅長官)。當時正值兵革擾攮之際,張睦能體恤民艱,雍容下士,招徠海外商賈。朱維干在《福建史稿》中論述:王審知“任用張睦領榷貨務,這位固始雍容和藹,曉得體恤商艱,招徠海舶,引起國際貿易的繁盛。貨物充斥,填郊盈郭,商賈擁擠,摩肩擊轂。稅率並沒有提高,收入卻大大增加,使國庫更加充實。”後梁開平三年(909年),閩王王審知授張睦為梁國公。張睦輔佐閩王王審知駕馭商賈、守藩二十九年,其富國裕民、忠貞良佐的偉績,開疆拓土、發展商貿的功勛,彪炳史冊,傳頌八閩,閩人在他居住的鳳池坊(今仙塔街)建榷貨大王廟以紀,此後,張睦的宗派被稱為“鳳池張”。

演變

字輩,名字表示家族輩份的字(多為名字中間的字),俗稱派。其意均為修身齊家。安民治國,吉祥安康,興旺發達。字輩是中國傳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一種特別“禮”制,它一直延續到現代。由於各種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後,世人對字輩譜變得陌生,這種現象在年輕一代更是明顯。
洋下鳳池張氏字輩譜:
子、孟、仕、志;
仲、叔、良、邦;
允、可、恆、茂;
敬、順、敦、本;
忠、貞、於、國;
孝、友、承、家。
古代、現代賢人雅士
張子實,元朝本邑將士郎。
張志文,明朝舉人。
張敬西,清乾隆年間(1735-1796年)舉人。
張忠舉,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武舉人。
張享桂,國民軍某部五團團長。
張利榮,又名張蘭夫,國民政府連江縣縣長。
張斌,同准尉司書畢業於黃埔軍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三分校後任台北市檢察院院長
古代、民國大名鼎鼎地主員外
第一代:西塘林盼月
第二代:溝墘李濟昌(貨船停在溝墘祖廳后)
第三代:祖西張敦滔(五閘門獨建一門,建造后灣塘土堤)
第四代:祖西張忠美(建造五閘門其中三門,住宅佔了祖西古民房三分二,民國十三家)
洋下祠堂橋傳說故事
洋下祠堂橋位於洋下風池張氏祠堂的東邊,以前祠堂玉帶環腰環水而建,東邊的祠堂橋是去祠堂的必經之路。因為別村人是60歲男性名額可以進祠堂,洋下人卻是“49歲進公婆(廳),59歲進祠堂。”傳說有個先人59差1歲了,卻跨不過祠堂橋這個坎,所以59歲洋下人才有資格名額進祠堂。後來又怪洋下祠堂橋是圓拱型,後來全部改為平平的橋。
洋下鳳池張氏端午節提前一天由來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一至五月初五,正日為初五日。因為節日跨度為五天,所以又稱五日節,因為節日所在農曆五月,也可以稱為五月節,或者稱端陽節、午日節第。洋下劍浦李氏和洋下控鶴林氏均為五月初四這一日過節。
洋下鳳池張氏始祖浩高公,開闢疆土,遷居貴境,以養鴨禽種菜為生。後到婚配嫁娶之年,今新橋村洋中厝自然村劉姓一家,看始祖有不凡之處,為人老實勤奮,相貌堂堂,隨將愛女許配給始祖公。後來始祖公與其內人相敬如賓,但劉氏一家每到逢年過節便思女心切,後來始祖便選擇提前一天五月初三這日在貴境洋下過節,到第二早五月初四全家大小擔著鴨禽、果蔬沿著河岸走,途徑新橋村,回洋中厝丈人、丈母娘家中過端午節。
所以洋下張氏後人視洋中厝劉氏後人為本家宗親,雙方來往交流緊密,順應符合這個時代的發展,這也體現出洋下鳳池張氏後人重情重義、苟富貴,勿相忘的精神道德本質。
於是初三過節這個習慣一直延續至今,這個故事更是傳為世代佳話,老小婦孺茶餘飯時常津津樂道。

控鶴林家


拱宸控鶴都使林延皓支系,始遷福州吳山,三世孫續公分遷長樂南鄉板頭,又轉遷上店。支分隴下、桃源、洋下,稱控鶴林。
洋下控鶴林堂號“三鳳堂”大致由來
洋下西塘林氏與上店林氏,以及松下鎮隴下林氏均為一家,乃控鶴林也。控鶴林氏在下長樂此支曾有兄弟三連中,兄弟三進士典故,此乃洋下之福,此等人才真乃人中龍鳳,光耀門楣的曠世奇才。因皇帝為真龍天子,避嫌諱故美稱“三鳳”,從此西塘林氏堂號也稱為三鳳堂。
洋下溝墘房劍浦李氏
福建有成立李侗文化研究會,李侗為著名理學家,而長樂就是其後裔的重要播遷地,各地區後人積極參加其研究會活動,溝墘房也不例外。長樂不少鄉村都有李侗的後裔,其中金峰鎮集仙村就有李侗後裔七八百人。古槐鎮也是李侗後裔播遷集中的地方,李侗後裔播遷溝墘。
溝墘的李氏開基祖是李伯英。據《溝墘李氏宗祠獻資碑》載:“吾溝墘李氏始祖伯英公於元中期(1279—1368)從南劍州劍浦(今南平夏道)遷入長樂璞石之陽溝墘,肇基地即今祖廳,約七百餘年。”(劍浦是南劍州屬一個縣名,而夏道是劍浦縣的一部分)1999年《李氏始祖世代族譜》對李伯英的播遷也略有記載:“公孫諱記,宋末任山西團練,仍始遷祖伯英公之父,大元初致仕,隱居武夷山,生公兄弟三人,公隨長兄伯夷遷居長樂花坑,次兄伯奮遷居連江縣,公后舟遷七都璞石之陽,是曰溝墘。以居宅與娶妣閩縣周氏,生一男,名字慶元。”這段文字前,還有“理學公諱侗,字願中,號延平。宋進士。監察御史,廣東廉憲使,謚文靖。”可見,溝墘李氏是李侗裔孫一個叫李記的後裔,而遷居長樂的是李伯英,只是混淆了李侗與其次子李友諒(字信甫)的生平。“宋進士。監察御史,廣東憲使(一說憲知)”是友諒的生平事迹,而“謚文靖”是李侗的謚號。據說至今溝墘李氏已繁衍二十七代,76戶、300人口。其後又有後裔向感恩雜姓村李朱房、后嶼播遷,人口一二百人。從延平李侗後裔繁衍第三十五代看,李記上溯李信甫至少還有四五代,與延平李氏代數大體相同。
溝墘李氏說,很早以前村裡就有李氏祠堂,後來不知所蹤,又在附近建了一座。這座祠堂面對小街,三進二天井,天井左右對稱廂房,地面鋪長石板,古風猶存。一進門樓“李氏祖廳”,三進為“李氏祖堂”。因雜物堆積,如同民居。但其中楹聯多與儒學、理學有關,如一進門廳內有“詩書傳古趣,風月暢真情”、“江上澄氣象,冰雪凈聰明”。“氣象”是理學家稱讚人物品格用得最多的讚美詞,而李侗以更“靜中氣象”垂世。中廳的柱聯也多溢書香,“春來堂上琴書潤,花滿階前幾席香”,書味潤身、花香馨屋,這是文化人的人生精彩;“花明生喜氣,客雅起香風”,儒家重視交友的選擇,雅客的到來能讓人心生娛悅,就像朱熹說以有朋遠來講席“合彼己為一”(《朱子語類》卷一一八《朱子十五》,第2842頁)為樂。
2009年新建祠堂后,這座舊祠堂走過了香煙繚繞的歲月。至今“李氏祖堂”香火不斷,爐中的香灰仍散發著尊祖敬宗的溫熱。一米多寬的神龕,龕楣正中的“和為貴”告誡子孫為人處事的準則,左右“飲水思源、福海壽山”,告誡子孫不忘祖先遺德,方可壽比南山、福如東海。柱聯一副“孝友位一堂天地、詩書起萬里風雲”,事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可立於天地,讀詩書能心境豁達、胸懷大志,可謂大氣磅礴。祠堂雖無景觀之美,但楹聯啟示也算一得。
洋下各姓氏分支郡望和堂號
郡望:古稱郡中為眾人所仰望的貴顯家族,如清河張氏,隴西李氏,太原王氏,吳興姚氏等。明姚琛《丹鉛總錄·郡姓》:“虛高族望,起於江南。言今之百氏郡望,起於元魏胡虜之事,何足為據也。”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群望》:“自魏晉以門第取士,單寒之家,屏棄不齒,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魯迅《吶喊·阿Q正傳》:“第四,是阿Q的籍貫了。倘他姓趙,則據現在稱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註解,說是‘隴西天水人也’。
鄰村舉例:
感恩村豫章曾、榮陽鄭、高安林等。江田鎮南陽陳、竹田築堤林、下村霞墩陳、前塘南陽陳、上店控鶴林等。
堂號:歷史上的名門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號”。高大寬敞的廳堂上,懸掛著書寫“堂號”的匾額,每逢年節喜慶之日,還在門前掛起書寫著“堂號”的大紅燈籠。當地的老百姓談論某一家族時,喜歡以“某某堂”來稱呼。例如:吳昌碩祖家被稱為“三讓堂吳家”、瞿秋白祖家被稱為“八桂堂瞿家”、惲代英祖家被稱為“承蔭堂惲家”、李四光祖家被稱為“立本堂李家”等等。著名家族堂號,如:趙姓——半部堂、周姓——愛蓮堂、楊姓——四知堂、王姓——三槐堂、姚姓---仁聖堂、張姓——百忍堂、魯姓——三異堂、丁姓——御書堂、鄭姓——玉麟堂、陳姓——三益堂、黃姓——江夏堂、謝姓——寶樹堂、馮姓——善德堂、高姓——聚慶堂、彭姓——述古堂、景姓——念祖堂、寸姓——紫照堂、賈姓——積善堂等等。 “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產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揚祖先的功業道德,二是顯示家族宗親的特點,三是訓誡子弟繼承發揚先祖之餘烈。堂號包括郡王總堂號和自立堂號。由於歷史文化習俗的影響,人們在談到和自己同姓氏的歷史名人時,往往流露出一種尊崇、自豪之情。
堂號”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歷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聞佳話。例如:孟姓的“三遷堂”,相傳孟子幼時家靠墓田,孟子就學埋墳、哭喪的事。孟母為了教育好兒子,就遷到集市旁邊住。孟子又學叫賣東西的聲音,孟母只好又遷。最後遷到學校旁安家,孟子學習禮讓進退。由於孟母三遷,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為聖人。
堂號產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牢記祖先的郡望,二是彰揚祖先的功業道德,三是訓誡子弟繼承發揚先祖之餘烈。堂號包括郡望總堂號和自立堂號。
洋下鳳池張氏派系分支,郡望簡稱“鳳池張”,堂號百忍堂。
鳳池張:固始清河張後人張睦,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居住在今福州塔頭街鳳池坊,所以這個張氏宗脈分支稱為”鳳池張“。
百忍堂:唐代時,據史書記載,當時的鄆州有人曰張公藝,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無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問其故,張公取出一張紙寫下了一百個忍字,唐高宗十分讚譽便賜號‘百忍堂’,從此各地張姓大都以“百忍”為堂號,並列為祖訓。其後人以此為張氏總堂號。
洋下西塘控鶴林氏派系分支,郡望簡稱“控鶴林”,堂號崇本堂
控鶴林:在林姓宗譜中記載,河南林姓在唐代僖宗光啟元年(885)隨王緒、王潮、王審知等人組織的對伍由河南光州和壽州南渡入閩,行成了“陶江林”“控鶴林”“濂江林”和“后安林”等宗脈。
原居河南壽州的林延皓(870—936)在唐代隨王審知等人入閩。定居福州市吳山村,成為控鶴林姓入閩始祖。林延皓是安徽壽州人,唐昭宗光化元年(898),林延皓任威武軍節度副使,拜拱宸控鶴都使。此即為控鶴林姓的由來。五代後梁開平三年(909),林延皓徒居福州城附近南台島中南部的吳山村,成為“控鶴林姓”的始祖。
崇本堂:林氏總堂號叫西河堂,林氏得姓始祖林堅生於河南長林石室,其後裔林放於春秋時期遷移山東魯國任大夫,並拜孔子為師,列七十二弟子。唐天寶十年(751)玄宗帝駕臨孔廟,發現林放名列孔廟,追念林放祖先生於淇河之西,就追封其為西河伯,所以林氏”西河堂“堂號就此產生。三鳳堂是下長樂南鄉孔鶴林氏的分支的堂號,所以孔鶴林氏堂號叫做三鳳堂。
堂聯是
西林誕育存孤實抗回天義
河朔受封報國常懷貫日忠
橫批:西河衍派
洋下溝墘劍浦李氏派系分支,郡望簡稱“劍浦李”,堂號旋馬堂。
劍浦李:長樂不少鄉村都有李侗的後裔,其中金峰鎮集仙村(本地人稱“七星橋”)就有李侗後裔七八百人,古槐鎮也是李侗後裔播遷集中的地方。
溝墘的李氏開基祖是李伯英。據《溝墘李氏宗祠獻資碑》載:“吾溝墘李氏始祖伯英公於元中期(1279—1368)從南劍州劍浦(今南平夏道)遷入長樂璞石之陽溝墘,肇基地即今祖廳,約七百餘年。”(劍浦是南劍州屬一個縣名,而夏道是劍浦縣的一部分——筆者注)1999年《李氏始祖世代族譜》對李伯英的播遷也略有記載:“公孫諱記,宋末任山西團練,仍始遷祖伯英公之父,大元初致仕,隱居武夷山,生公兄弟三人,公隨長兄伯夷遷居長樂花坑,次兄伯奮遷居連江縣,公后舟遷七都璞石之陽,是曰溝墘。以居宅與娶妣閩縣周氏,生一男,名字慶元。”這段文字前,還有“理學公諱侗,字願中,號延平。宋進士。監察御史,廣東廉憲使,謚文靖。”可見,溝墘李氏是李侗裔孫一個叫李記的後裔,而遷居長樂的是李伯英,只是混淆了李侗與其次子李友諒(字信甫)的生平。“宋進士。監察御史,廣東憲使(一說憲知)”是友諒的生平事迹,而“謚文靖”是李侗的謚號。據說至今溝墘李氏已繁衍二十七代,76戶、300人口。其後又有後裔向感恩新街、后嶼播遷,人口一二百人。從延平李侗後裔繁衍第三十五代看,李記上溯李信甫至少還有四五代,與延平李氏代數大體相同。
旋馬堂:李氏總堂號叫做隴西堂,“旋馬”應是劍浦李氏分支的堂號,因為李延平祠門聯有“餘地盡堪容旋馬”。所以旋馬堂又叫隴西旋馬堂。
洋下王道開閩王氏派系分支,郡望簡稱“開閩王”,堂號開閩第一堂
開閩王:開閩王興起於秦漢,鼎盛於魏晉南北朝,當今王氏最大的一支。氏王審知初與兄王潮跟隨王緒,后王潮廢殺王緒,諸將便擁戴他為首領。公元897年(乾寧四年)王潮去世,知繼其位,朝廷任他為武威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累遷至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公元907年(天祐四年),後梁太祖朱溫升任王審知為中書令,封閩王。
福建在審知公三兄弟及後世兩代人的經營之下,在文化和經濟上都得到很大的發展。當然首要的功績不是當政者,是廣大的福建居住民。但後世民眾對審知公的敬仰、愛戴,一直以來都尊稱審知公為“開閩王”,福建王姓更是以審知公為文化祖先為榮,因此自五代之後,宋、元、明、清、直到當代都以尊審知公始祖為榮。也因此產生了一個以審知公為文化始祖的新的王氏支系---“開閩王氏”。
開閩第一堂:亦稱呼開閩第一家,開閩第一,堂號由來故名思意。

旅遊


景點

洋下禮堂,原璞石境土穀神祠,民間土話稱大王宮,始建於1750年,1962年改建為禮堂,也是作為小學使用,所以又稱“學堂里”,1987年重新改建為洋下影劇院,是群眾性文藝演出的理想場所,全年閩劇評話等文藝演出次數乃南鄉第一。今村委會辦公場所也設於此。唯一不足就是洋下村這麼大,如今大王宮還沒組織建設,也就粗粗的一幅圖代過,還有就是村委也沒單獨建設,頗為遺憾。

著名建築

天仙府
天仙府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富紳張茂武由於海上運載巨資榮歸故里,歷經北進府,突然風雲突變,須臾難料東西,面臨危之際,天仙府鐵鼎大帝威靈顯應,船前現神燈高照,將船引進新帝程,張茂武銘感神恩浩蕩,澤地建府,座東向西,面朝董奉山,山下又天然白水泉,清晰徹底,共天一色,故稱“美人照鏡”。
1967年文化大革命,破舊立新受到破壞而被剷除,現在鐵鼎大帝威靈顯應感召我村弟子自發捐獻現金,重建天仙府神廟,雕神像塑金身修路等,天仙府與日同輝庇佑爐下弟子安居樂業財源廣進。
註:張茂武,前街敦心派人士。因為各種原因遷慘村(今感恩村)十八雜地區建造大宅,繁衍後代,張茂武為感恩張朱後人的先祖,感恩張朱便是洋下前街房析出。近年洋下張氏後人和感恩張朱後人盼回歸洋下的懷抱,感恩李朱也是洋下溝墘李析出,感恩十八雜有一林也是洋下西塘林遷出,在此希望諸君待明日有機會早日回歸一統,莫做數典忘祖之人。
齊天府
齊天府,又名聖王厝,位於張氏宗祠左側,始建於元大德三年(1299年),佔地面積200多平方米,重建於1991年。
齊天府歷來香火旺盛,現有齊天府因為交通不變以及周邊條件的約束,難以擴建,眾信士便在村頭集資128萬,又蓋了一座規模宏大的齊天府,並在周邊開發公園,供村民休息。
龍興寺
龍興寺位於洋下村東側的五閘門邊,風水學說上乃太極穴,總佔地總面積約3畝,始建於清嘉慶三年(1782年),供奉五福大帝又名五靈公、五瘟神或五毒大神,分別是顯靈公張元伯(三眼紅須,因為洋下乃三溪三台庵分靈,他那尊就普通臉,所以洋下張大帝也未曾有三眼)、應靈公鍾士秀(似鳥臉)、宣靈公劉元達(似猴臉)、楊靈公史文業(似蛙臉)、振靈公趙公明(似黑魚臉)。為漢族民間的逐疫之神,一般認為源自福州。但是本寺中實際供奉張大帝(人民稱約“帝爺”)和其兩位義子高大世子和方二世子,以及輔助的大臣岳巡部爺和周總管爺,其餘鍾劉楊史四大帝就單單設有土塑金身,實則名存實亡。
五閘門
五閘門,始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當時只建兩孔閘門,由於本村富紳張敦滔建一門,上游十三村村民合資建造一門,民國七年(1918年)本村富豪張忠美獻資又建了三孔閘門。五閘門的建成為前塘、上店、井門、竹田、下村、昆石陳、昆石林、感恩鄭、感恩曾、感恩娘宮裡、感恩湖頭下營、華元劉、華元鄭等臨近村莊的灌溉、排澇起著重要作用,1995年,根據防洪需要,又在五閘門邊,修建了七孔泄洪壩。
西塘大榕樹
據稱,“盛世滋丁,永不加賦”的清中期,洋下多植榕樹,現存古榕僅西塘橋至禮堂間的路旁一顆,雖歷經樂300餘年的滄桑歲月,如今依舊是生機勃勃,樹冠覆蓋直徑可達20餘米,是炎熱夏天村民避暑納涼的理想場所。
洋下張氏祠堂
洋下張氏宗祠,始建於元至正四年(1345年),佔地面積1.5畝,幾經修繕重建,規模逐漸擴大,現為清光緒八年(1882年)擴建的原貌。
洋下敬老院
洋下敬老院,原系地主張忠美,於民國初年建造的民居,1949年土地改革,改為村委會辦公場所。1987年改為敬老院,總佔地面積為350平方米。在村委會的重視和鄉賢名士的支持下,基本設施日益完善,為老年人提供樂品茗閑聊、棋牌娛樂的健康場所。
橋下老年人活動中心
宋咸淳九年,遷祖浩高,諱京武公。奉天意寓璞石海灘一夜,晨見河川秀麗,擇定居深巷開墾千畝,沃野奇迹,物阜民豐,盛開不敗。歷經七百餘載,未見自然景觀。后蒙諸位鄉紳惠愛,各界殷勤出力,感動熱心同胞與領邦紳士,慷慨獻資。1997年兩委牽頭,村中名人和企業家捐資30萬元,於1998年創建老人活動中心水上樂園度假之所,園外培植花卉樹木,陳列石椅、石桌、然造自人者,亦不可不參於天,陽江游時輒覽其勝,創立假館,名區訓課之暇,扶杖逍游,此樂之極。景然悠遠,維其勞矣。
前街橋
前街橋,前街房人稱洋下大橋,洋下其餘房村民稱其為前街橋,洋下大橋乃是感恩村湖頭進入洋下第一橋。前街橋初建造於何時已經無從考證,原為木頭結構,是連接洋下港灣南北的交通要道。1976年由村委會出資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大橋,總跨度為40米,中間設立一個橋墩。后又年久失修,道窄人車難以通過,便2010年後重建大橋。
註:文革過後洋下最早造龍舟乃長子東塘房,接著前厝房偷偷製造,其次前街把前街橋剩餘木材拿來造船。

社會


教育

洋下小學原設於禮堂里,1978年在洋下洋里壋(亦作:洋里墩),澤地新建,總佔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磚混結構的三層教學樓,共有教室18間。1991年,在教學樓南側又建造了一座三層的教師樓。現有一至六年紀學生300多名,教師16名。21世紀後學校日益完善設施,2010年後,學校重修,黑板課桌椅一律換新,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的母校會變得更好。

文化機構

前厝彩虹橋
洋下前厝橋於前厝埕前,因橋作彩虹狀,又稱彩虹橋。橋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橋身長40米,1996年12月建成,總造價為25萬元,該橋為村民運輸和農業生產起著重要作用。
前厝房會所
前厝房會所原先為前厝房十一生產隊隊址,由該房的知名人士、企業家及各農戶集資250餘萬元改建,2007年12月竣工。建成后的會所,發展文化活動、休閑娛樂、宴席演藝等功能,周邊建以公園,形成多功能的室內、外文化活動中心。
西塘張怡樂園
洋下村風池張氏始祖張睦公,傳一十五世張浩高公字京武,祖遷長邑二難鄉七都璞石境衍發玉陽,後裔興旺昌盛,分支遷居西塘遷百戶數,慷慨解囊,鳩集巨資,於壬辰年孟東吉日動工,於當年臘月順利竣工,坐落於洋下村影劇院西向。
溝墘李氏宗祠
溝墘李氏宗祠實際乃是溝墘李氏宴會廳,而溝墘李氏宗祠真正的是溝墘李氏祖廳,為三進三座規模的宗祠。

民生

1、鐵路
長樂東站位於古槐鎮洋下村。
至2030年末,古槐城鎮建設區中心在洋下村,到時將形成包括龍田、中街、高樓、感恩、洋下、新橋、華元、昆石、雁塘等9個行政村城鄉建設區在內的城鄉一體化格局,人口規劃近期(2015年末)、中期(2020年末)、遠期(2030年末)人口規模分別取5萬人、7.5萬人、12萬人。
三主線(京台高速上島鐵路線和沿海客貨運專線),一支路(福州機場鐵路支線)以及福州火車東站及高鐵保修場。
長樂段基本走向及里程為:大象山隧道(4306米)—塘嶼村—首占特大橋(864米)—長樂站—長樂特大橋(2260米)—岱嶺隧道(3205米)—青橋村—蓮花山(站)—洋布村—古槐特大橋(1087米)—洋下村—長樂東站—港西村—石門特大橋(2110米)—石門村—高峰山隧道(7572米)—首祉村—松下站—海門隧道(1135米)—(海壇海峽特大橋)

車站


福平鐵路將新建長樂站(首占)、長樂東站(古槐)、松下站、平潭站4座車站。
區域快速道路(四條)。
東濱快速路(福州東部新城至長樂濱海新區)、營濱路、新福北線、兩港快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