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普三多

阿普三多

阿普三多是尤氏大部落世代盤踞在英古底(江灣地)內。 1253年忽必烈南征時,麥良酋領內附,麥良聽命於忽必烈從征。

人物生平


南征南北高寨、西征金沙江畔梅醋斗半空和寨與和碟、和失首領舉戰,在忽必烈的幫助下,東部的納西詔統一了西部的花馬國,從而封閉自立的麗江酋土變為皇土,自理自治施政的酋目變為朝廷命官,結束了自立詔王的局面,從而改變了依靠東巴教文化作為約束和規範先民的施政法規,轉變成東巴教文化與朝廷的天律皇旨接軌的“隨俗施政,隨俗施化”的施政方略。結果,變成皇土的酋土第一次廣開大門,讓中原皇土的道釋儒多元文化潮湧般湧入域內,當時已是皇朝命官的土司,還未卸去東巴教主職務,東巴教依靠尤氏土司的引導,提倡與時俱進,促進東巴教吸納和兼融中原皇土的道釋儒多元宗教文化,使東巴教成為輔佐“隨俗施政,隨俗施化”的得力助手。由於東巴教吸納和兼融新的多元文化,才造成東巴教源流文化具有連續性的發展,不為域外文化所裹吞而消亡,而為域外新觀念多元文化促進東巴教與時俱進的發展,使東巴教變成一體多元文化內容的東巴教。
元亡明興,尤氏酋領阿甲阿得被明太祖賜姓木,並封賜世襲麗江土知府職。木氏土司世守麗江,他的施政方略採取一條與時俱進,讓其東巴教吸納和兼融域外道佛儒多元宗教文化,適應與朝廷的皇旨天律接軌,成功地創生了一條“隨俗施政,隨俗施化”的施政方略。所以,木泰土司以上的幾代土司,為其執行“隨俗施政,隨俗施化”的施政方略,都有土司兼東巴、東巴兼土司的情況。可是傳至木泰土司襲職時,大舉改革,木泰卸下東巴教主兼職的職務,對東巴教取以下放民間,從民間選任東巴教主,土司專學漢文,棄學東巴文,土司的施政與朝廷直接接軌。從木泰土司的“鳳詔每來紅日近,鶴書不到白雲閑”的詩句里,可以看到木泰土司的施政情懷和方略。可知木泰的施政完全與朝廷的聖旨天律接軌,並木泰土司示東巴教與時俱進,吸納和兼融域外道佛儒多元宗教文化,適應和輔佐木氏土司的施政方略。
嘉靖年間木公仿學漢俗創建木氏勛祠時,他在“建木氏勛祠自記”載文中,說“尤念我祖太父本安,讀詩書,立宗子,不娶妻媵,家法愈隆愈備……”可見木泰是個大改革家,是他取以儒禮全面地規範了木氏土司的做人禮德文化。木泰土司以後,施政不僅與朝廷完全接軌,並在麗域陸續修造了許多道觀佛寺。時麗郡已進入鬼神崇拜和兼融道釋儒多元宗教文化興盛時期。木公土司修造木氏勛祠,勛祠是木氏家廟,廟內立以歷代木氏祖先牌位,每日早晚舉祀。這在納西族東巴教是犯禁的事情,納西族人死後,祖魂送歸祖源地,在祖源地過生前一般的生活,祖先是不能留供在家裡的,所以,木公土司建木氏勛祠是仿學漢文化,而又悖逆民俗俗禮文化之舉。可是木公土司破了民族俗禮,大學漢文化俗禮,到了嘉靖末年時,木公又重修北嶽廟,他在“重修北嶽廟記”碑文中,載有“岳山之靈者,神也。神即岳山之氣也。氣爽則神靈,神靈則人傑也……”顯然,木氏土司從元代起,酋土變皇土,酋領變朝廷命官,也有 200年的漫長歷史,在與朝廷聖旨天律接軌的施政中,東巴教吸納和兼融道佛儒宗教文化也有 200年的時間 .木氏土司從木泰土司起始不再擔任東巴職務,把東巴教下放民間,取以道佛儒宗教規範木氏土司禮德規矩。從木泰到木公土司也有了 67年的時間。勿庸置疑,嘉靖末年木公土司重修北嶽廟的時候,把北嶽廟白石神靈,看成北嶽神,所以重修北嶽廟時,木公土司才把立於北嶽廟的白石具物撤走,是木公土司模擬道觀佛寺的神佛具象,設像塑成北嶽神像,把神像供奉在原北嶽廟立白石的神座上。這樣,白石具物改變成北嶽神像,北嶽殿內左側塑以背北嶽神(白石)的阿布嘎底,旁邊還塑一隻獵狗,(示入山狩獵,發現白獐,白獐變白石)。殿門口塑有兩尊執矛的神像,一尊叫嘎巴嘎趣,一尊叫茨巴納湯(有傳說茨巴納湯的牛遭踏嘎巴嘎趣園子,嘎巴嘎趣拔了棵大柳樹去趕牛,而茨巴納湯用雙手抱著牛逃走了,是兩位大力士)為北嶽殿守門神。所以北嶽神是木公土司模擬道觀佛寺神佛具像,設以北嶽神像而塑的神像。時木公土司仿學道教撰修《白岳廟卜卦碑》刻成碑文,立於北嶽廟,這時北嶽廟的主祭執儀人,已由東巴祭司改換成道教的道師。立碑時為嘉靖十四年歲次,時為木公任土知府職,而北嶽神有土主神和守護神文化內涵了。

主要功績


明代木氏土司向藏域擴土,擴土得靠納西士兵的“勇戰而不畏死”。納西士兵“勇戰不畏死”得有正義戰爭的理論武裝頭腦,而擴土戰爭的正義有理論,必需與廣大土兵的利益密切相聯繫。這樣,納西廣大土兵才能激發“勇戰不畏死”的視死如歸的士氣。木氏土司也非常聰明與智慧,為了教育納西土兵擴土的正義理論教育,木氏土司示意東巴教主阿明于勒在“塔布丹”東巴學校召集博學大東巴,共議加一段說明向藏域擴土合情合理的戰爭正義論的經文。這樣,在阿明教主的引導下,發揮集體智慧,認為《崇般圖》祭天經典是為天意賜授經典,是祭天儀式必誦的經典。結果,東巴們在《崇般圖》祭天經典的結尾續編纂以“納西族祖先崇仁利恩和天女波白命,生育了 3個兒子, 3個兒子不會說話,利恩支派蝙蝠到天庭密探 3個兒子成為啞巴的原因。天父天母在火塘邊閑敘時,天母責怪天父良心狠,教女兒的 3個兒子不會說話變啞巴,怪他對骨肉沒有感情。天母的埋怨使得天父生氣地吐露了女婿和女兒執舉了祭天儀式后啞巴兒子會說話的奧秘。這時躲藏天梁背後的蝙蝠笑出聲,子勞阿普生氣自己的泄密,抓出一塊猛燃的柴塊摔了過去,燒禿了蝙蝠的尾巴,蝙蝠把探得的奧秘告知利恩和波白命,他們執舉了“祭天”儀式,時巧有一匹白馬在蔓菁地里啃吃蔓菁, 3個啞巴兒子看見白馬吃蔓菁,老大用藏話說出了白馬吃蔓菁,老大變成了藏族,老二用納西話說白馬吃蔓菁了,老二變成了納西族,老三用白族話說出白馬吃蔓菁了,老三變成了白族。可是一母生的 3兄弟,天是藏族開的天,地是白族辟的地,納西老二沒有承產天地的權利,沒有生存的天地,納西老二要生存,就得去開新天,辟新地。所以擴土是求納西老二的生存天地。這為木氏土司激勵和鼓舞納西土兵向藏域擴土的正義爭戰理論依據的觀念文化。
其間木氏土司向藏域擴土爭戰中,大肆宣揚和鼓吹每戰時雲際間屢現一白鬍子老者,著白盔白甲,跨白馬助陣,每戰必勝。木氏言其身著白盔白甲老者為北廟神顯靈助陣。使得納西士兵戰時轉危為安,戰之必勝,所以納西士兵擴土開闢新天地,從昌都以東康定以西的大片藏域土地,都為木氏土司用武功開新天擴土的獲勝地域。還有在白地木氏土司取以金銀買置大量土地,並有皇朝賞賜的田莊,在南方白地木氏土司也擁有約三分之一的土地。這使嘉靖年間木公重修北嶽廟后,事隔 30多年,不知是木旺還是木青土司的手裡,有史載文“萬曆間,重拓廟宇,鑄大鼎,大鐘,以紀其事,至今每年二月八日,土人祭祀祈禱多驗。”
明萬曆年間重拓廟宇時,木氏土司為鞏固在藏域既得的擴土利益,意識到“三賧”之地名是吐蕃王朝時對麗江江灣地叫的地名,木氏土司把擴土利益有理化,重提“三賧”的藏語地名,反過來把北嶽神改名為“阿普三賧神”,阿普為爺爺,有尊稱之意。三賧為藏語麗江地名,意為爺爺三賧神。木氏土司還把阿普三賧神從北嶽神的土主神注入擴及藏域的守護神和勝利神的文化內容,使阿普三賧神成為開新天辟新地的守護神和勝利神的具象,北嶽廟改叫三賧閣,殿內又加塑 12尊金剛,而祠壇內還加塑三賧妻室及太子,門口東側的廂房內加塑 12匹座騎和 10尊馬夫神像。使阿普三賧神轉化成食人間煙火,有妻室兒女的三賧,立為木氏土司家將變的三賧域守護神與勝利神內容具象。
明萬曆年間重拓廟宇后,木氏土司大言不遜地聲稱阿普三賧神為木氏家將變的神,每逢二月八日,執舉祭祀阿普三賧神時,因三賧神是木氏家將神,舉祭時木氏土司坐在一邊陪祀。舉祭時供一隻羊犧牲,一隻豬犧牲,一隻公雞犧牲等供品。舉祭儀式由道教道師主持,首舉為神和犧牲打茨湯除穢,三賧神像前面每村點燃三炷碗口粗大香,門外燒燃青煙滾滾的天香,群呼“阿普三賧勒窩祿”。然後首舉“阿耗巴拉”歌舞。在三賧閣首行“阿耗巴拉”歌舞者,應由拉市鄉掌拉市人首舉歌舞,其他村人才能隨之舞蹈。因拉市士兵“木瓜”為掌拉市人,在一次擴土爭戰中,木氏士兵敗退,時馳授拉市士兵勇戰不畏死,轉敗為勝。木氏土司言傳有阿普三賧神助陣,才享賜首舉“阿耗巴拉”歌舞權利。
萬曆年間,麗域各地如太安汝寒坪、石鼓、大具、巨甸、寶山、汝南、奉科、白地等地都建有“三賧閣”,內塑守護神和勝利神為內容的阿普三賧神。白地二月八日舉儀時,也由吳樹灣村首舉“阿耗巴拉”歌舞,其他村人才能隨其此舞蹈行舞的遺留文化。“阿耗巴拉”意為昨夜攻搗康巴地之意。此歌舞為執舉祭祀阿普三賧神的儀式歌舞。
明代木氏士兵出征,應到阿普三賧神前面舉誓師出征儀式,舉儀時士兵齊呼“天是藏人開,地是白人辟,納西老二沒有生存的天地,老二要開新天辟新地,祈求阿普三賧庇佑助陣,緒哈哈”的誓師詞。士兵從藏域凱旋迴故里,也應到三賧閣舉祀阿普三賧神,舉祝捷儀時士兵齊呼“納西老二開新天辟新地獲得勝利,納西老二有生存天地啦,阿普三賧勒窩祿。”
明代,納西族居民家有祈祀阿普三賧神的俗禮。民間逢一年伊始的舊曆一月一日凌晨,每家都得舉祀阿普三賧神,納西語叫“吉爭負斗順”。新年祈佑阿普三賧神晨祀,阿普三賧神的神壇辟在向北一方的天井裡,擺以 16顆白石,白石前供以 16片白栗葉,葉內置放一小撮經泡的白米,然後供以豬頭肉,公雞肉,糯米油條,插 16支點燃的小香,擺一碗凈水,燒燃滾冒青煙的天香。主人舉以打茨湯除穢,念“上方的穢逃回上方,下方的穢躲回下方,神潔凈了,供品潔凈了”。然後參儀的男丁磕頭,念禱“阿普三賧勒窩祿”,釋意為阿普三賧神保佑賜福。然後開大門,又給立於大門兩側兩樽規矩白石打茨盪除穢,取以糯米油條沾糊,在白石上沾一松毛葉,點兩炷小香,燒燃滾冒青煙天香,向兩尊白石神祈拜,又復關門,參儀男丁洗刷除夕夜吃團年飯後忌洗的碗筷,然後男主人做早餐,日出東山,婦女方能起床用早飯。從以上敘述的情況(從神壇擺設具物,祭祀供品,祈祀儀規等)分析,明代民間阿普三賧的晨祭,是有古先民“嘎本”(勝者祀)儀式的遺留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