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

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的一首作品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是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的一首七律。此詩寫得輕鬆愉快,頷聯用典饒有幽默感。頸聯造句頗巧,出句“城外”與“屋裡”,對句“東家”與“西鄰”均自相對仗,而又共同與鄰句相對仗,這樣便增加了語氣流通的力度。末句“種松皆作老龍鱗”,因是對出句“多歲月”的補充,但又作為一種意象。全詩格調清新,別開生面。多處用典,卻貼切自然。寫景輕描淡寫,如話家常,卻輕描之中有致,淡寫之中有奇,極贊呂逸人閉戶著書的隱居生活,表現出詩人艷羨“絕風塵”的情懷。

作品賞析


王維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終南山,常相唱和。這首詩極贊呂逸人閉戶著書的隱居生活,顯示了作者艷羨“絕風塵”的情懷。
首聯“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借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比況呂逸人的住處,著一虛筆。於長安柳市之南尋訪呂逸人,跟一實筆。一虛一實,既寫出呂逸人長期“絕風塵”的超俗氣節,又顯示了作者傾慕嚮往的隱逸之思。
頷聯“到門不敢題鳥,看竹何須問主人。”訪人不遇,本有無限懊惱,然而詩人卻不說,反而拉出歷史故事來繼續說明對呂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見其尋逸之心的誠篤真摯。“凡鳥”是“鳳”字的分寫。據《世說新語·簡傲》記載,三國魏時的嵇康呂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呂安訪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呂安於門上題“鳳”字而去,這是嘲諷嵇喜是“凡鳥”。王維“到門不敢題凡鳥”,則是表示對呂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見《晉書·王羲之傳》。王羲之之子王徽之吳中某家有好竹,坐車直造其門觀竹,“諷嘯良久”。而此詩“何須問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沒有遇見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處,也會使人產生高山仰止之情。
頸聯“城上青山如屋裡,東家流水入西鄰。”寫呂逸人居所的環境,是實寫。“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裡”,生動地點明呂逸人居所出門即見山,暗示與塵市遠離;流水經過東家流入西鄰,可以想見呂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環境清幽,真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絕妙境地。青山嫵媚,流水多情。兩句環境描寫,一則照應開篇的絕風塵,二則抒寫了隱逸生活的情趣。
尾聯“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老作龍鱗。”最後從正面寫隱逸。呂逸人無求於功名,不碌碌於塵世,長時間閉戶著書,是真隱士而不是走“終南捷徑”的假隱士,這就更為詩人所崇尚。松皮作龍鱗,標誌手種松樹已老,說明時間之長,顯示呂逸人隱居之志的堅貞和持久,“龍鱗”給“多歲月”作補充,並照應開頭的“一向絕風塵”,全詩結構嚴謹完整。
這首詩,句句流露出對呂逸人的欽羨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樹,都為詩人所愛慕,充分表現了詩人歸隱皈依的情思。描寫中虛實結合,有上下句虛實相間的,也有上下聯虛實相對的,筆姿靈活,變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獃滯,頗有情味。

作品評價


明·周埏、周敬《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此詩淡淡著煙,深深籠水,即離之間,俱有妙景。“到門”二語,更饒神韻。
清·毛張健《唐體餘編》:不復回顧“不遇”,而摩挲瞻望、闐然之境可想,奇情化筆。
清·吳煊、胡棠《唐賢三昧集箋注》:一氣清澈,便是絕妙好詞。彼堆垛零星支架不起者,何止上下床之別?有志雅音,斷宜去彼取此。 
清·方功惠《王孟詩評》:青山流水自在。顧雲:此篇似不經意,然結語奇突,不失盛唐。又云:信乎拈來,頭頭是道。不可因其直率,略其雅逸也。
明·陸時雍唐詩鏡》:“看竹何須問主人”,翛然雅意。五六全入畫意,正是於不遇時徘徊瞻顧景象。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云:非此妙筆,則此兩事說不遇亦套矣(“到門不敢”一聯下)。譚云:好光景(“東家流水”句下)。
清·金聖嘆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最奇最妙者,看先生於二、三、四句未寫以前,忽然空中無因無依,隨筆所盪,先盪出“桃源面面絕風塵”之七字。……試思先生如此高手,如此妙手,真乃上界仙靈。其吹氣所至,皆化樓台,又豈下士筆墨之事所能奉擬哉!
清·毛奇齡王錫唐七律選》:只用兩句不遇事,而調度甚好(“到門不敢”二句下)。此近人所稱能實寫當境無泛飾者,然曾有一字入俚嘑否?若此等,雖白傅亦傖父,況下此矣(“東家流水”句下)。
清·屈復唐詩成法》:前四寫題已盡,轉筆更寫山水,究是承“絕風塵”。七轉筆寫人,究是承“隱淪”。八似虛拖一句,究是承“一向”,法之緊嚴如此。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出身河東王氏,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參禪悟理,學庄通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