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順

中華吟誦學會秘書長

徐健順,1969年出生於青島。著名吟誦專家,中華吟誦學會秘書長。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2年調至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1991年入中央民族大學中文系攻讀碩士,師從斐先生治唐宋文學。2003年在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獲文學博士學位,師從李岩教授治朝鮮文學。2006年在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出站,師從趙敏俐教授治中國古代詩歌。

個人簡介


徐健順
徐健順
徐健順,攻、較、朝鮮、古。講授論、中國文學史、通俗文學史、外國文學史、古詩文吟誦等課程,並長期在中央民族大學和首師大每周舉辦“徐張國學講座”,邀請傑出國學學者主講。著作有《名家狀元八股文》、《命名——中國姓名文化的奧妙》、《聲音的意義》、《徐健順吟誦文集》、《吟誦教程》、《我愛吟誦》(合著)等。論文數十篇,發表於《東疆學刊》、《延邊大學學報》、《文學前沿》等刊物。錄有《徐健順吟誦專輯》、《學唱傳統吟誦》、《吟誦之美講座》、《吟誦理論與方法》等吟誦錄音與錄像。
徐健順授傾投華吟誦採錄、整、研究推廣。吟誦論研究造詣。華吟誦,北京舉辦“華吟誦周”型術化,邀請著吟誦專百餘齊聚北京,共襄盛舉,華吟誦復興傳承巨貢獻。千講座、培訓,諸視媒(:央視《我們的節日》系列節目)進行吟誦表演,將吟誦變得廣為人知,深入人心。同時,徐老師每周在首都師範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都有吟誦教學課,為大學生和社會人士講授吟誦學,並教會學生吟誦古詩文。

研究方向


徐健順吟誦研究,台階。廣泛採錄各吟誦調基礎,研究,吟誦規則,概括六——韻涵義,依腔、依義調、仄短、模稱、讀語、腔唱六。孜孜求挖掘吟誦深層義,吟誦傳統唯誦讀式,創、習、、修、化傳承載、思維精承載式。徐授梳吟誦概念、義、研究狀況、歷史狀,組織搜集吟誦古今獻資料,尋找吟誦證據,吟誦建付巨努。基礎,徐授促系列吟誦課題申,育項——“華吟誦搶救研究”(項,“華吟誦搶救”課題負責)、央族“族漢詩吟誦資料庫”(項)、北京語言大學北京話/普通話吟誦資料庫”(2012年立項)、“詩性中國的語言藝術”(“吟誦詩藝”子課題負責人)、“吳語吟誦資料庫”(已結項)等,同時也促進了中華吟誦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程。徐教授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吟誦學體系,日漸受到學術界、教育界、文化界、音樂界、國學界的關注,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徐健順老師還在吟誦教學法上進行研究與探討,形成了一整套吟誦教學體系。深為廣大學員推崇,為吟誦之研究與傳承帶來極大便利。尤其為人所稱道的是,徐教授對古典詩詞的解讀,打破百年來西學解釋的藩籬,回歸到中國文字固有的特徵——聲韻涵義上,正確解讀古人創作意圖。當今語言學界奉行索緒爾符號任意性原則,認為語音不具有表意性。徐教授則力主語音的理據性,認為漢語的聲音具有意義,每個字的聲韻調都有相對固定的涵義,古之作者利用這些特徵來表達涵義,所以吟誦之時就能體會古人用心。從聲音來體會古人情感,情通古人,往往發人深省,如論證《靜夜思》主題不是思鄉、《登鸛雀樓》主旨不在表達奮發圖強等,聽講之後,無不瞠目結舌,而後拍手稱讚。徐教授視野廣闊,治學嚴謹,打通中西與古今,開闢出一條古典文學研究的新路徑。徐教授在北京、上海、廣東、山東、河北、河南、湖南、江蘇、浙江、貴州、新疆等多個省市培訓出數千名中小學語文教師,他們在教學中都運用吟誦的方法教學,對作品進行聲韻分析,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性。這其中湧現出林美娟、朱暢思、楊傑、黃雄等一批批青年吟誦教學名師。

個人特點


徐健順提出:吟誦是漢詩文傳統唯一的誦讀方式。
徐老師每周在學校里和社會上講課超過30小時,從無間斷,數次帶病上課,把生命投入到吟誦事業當中,他對吟誦推廣的執著與堅定鼓舞著每一個學員。隨著吟誦廣為人知,越來越多的地方邀請徐老師去做講座或者培訓,他都盡量安排,竭盡全力使更多人了解並學會吟誦。他不辭辛勞,不計名利,很多學員都說徐老師是在“拚命”,正像學員博客說的,他是“用生命去挽救與弘揚中華吟誦”。徐老師以其君子風範和個人魅力,吸引了眾多國學愛好者投身於吟誦事業,開闢出一片國學新天地,也使得很多人拿著吟誦的鑰匙進入了傳統文化的大門。因此,眾多詩詞愛好者和一線教師成為了徐老師的鐵桿粉絲。
除了傾注於吟誦事業外,在涉及到一些頗賦爭議的歷史問題時,並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嚴謹認真,保持鮮明的歷史觀點,例如在對待被明政府以多項確鑿罪名正法而又被清朝在史無前例的“文字獄”中大肆弘揚的袁崇煥和被滿清刻意打壓刪削的明末抗清名臣袁可立兩個歷史人物,他明確提出:“眾所周知,中國史官有秉筆直書的傳統。史官往往是世家,而史官如何記載歷史,是皇帝也不能左右的。儒家起源與史官關係密切,史書的理念也始終是儒家思想。歷史上有修史不夠認真的(所以有新唐書、新五代史),但沒有故意歪曲歷史的。清朝是個例外。如前所述,清朝銷毀了中國古代的大批書籍,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美化本朝,醜化前朝。為此不惜大改史實,以致明清是離我們最近的時代,其歷史卻是最迷糊的狀態。舉個例說,袁崇煥守寧遠,對明史意義重大,但袁崇煥的傳記有多處關鍵點籠罩疑團,而說起來應該比他更重要的另一個人物袁可立卻在史書中蹤跡皆無,要不是後來發現了董其昌的一篇文章,袁可立就在歷史上消失了,而那段歷史到現在也拼湊不完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袁可立曾策反努爾哈赤的女婿,引起家族大亂,並大敗努爾哈赤,這對於滿清皇室是很丟臉的事吧,所以歷史就被修改了。”作為一個滿族學者,能如此嚴謹而認真地做學問說歷史,十分難能可貴,有國學大家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