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懷地黃的結果 展開
- 玄參科地黃屬植物
- 玄參科植物
懷地黃
玄參科地黃屬植物
懷地黃,是河南省焦作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地黃,原系野生,最早生長於陝西咸陽一帶,後傳至各地。中國數省均有生產,但其最佳者為懷地黃。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江浙壤地黃者,受南方陽氣,質雖光潤機時力微;懷慶府產者,稟北方純陰,皮有疙瘩而力大。”所以古今中外人們都以懷貨為貴,產地因歷史上的懷慶府而得名,位於今河南焦作一帶。
2003年08月07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懷地黃”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地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據《本草綱目》記載:“以水浸驗之,浮者名天黃,半浮半沉者為人黃,沉者名地黃。”故人們都以沉下者為貴,久而久之,遂名為地黃。
懷地黃
懷地黃為玄參植地黃的根莖,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0—30厘米,塊莖肥厚肉質黃褐色,宜溫和乾燥氣候,以松肥沃土壤為好,忌重茬,中國許多地方均可栽種。然而最優者今人唯以懷地黃為上。其特點是:油性大,柔軟、皮細、內為黑褐色並有光澤,味微甜,尤其是斷面呈菊花心狀。
懷地黃
地黃分為鮮地黃、生地黃和熟地黃。《本草綱目》載:“地黃生則大寒,而涼血,血熱者需用之,熟則微溫,而補腎,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陰虛,宜用熟地黃;女子多血熱,宜用生地黃。”尤其是熟地,藥用“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利耳目、黑鬚髮、通血脈”,系祛病延年之佳品。據現代醫學化驗,焦作地黃10克的藥力等於他地產的30克或100克以上。由於水土、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差異,焦作地黃種子被外地引進種植后,功藥性頓減,或種一、二年即退化。
懷地黃
“一個地黃三個葯”也體現了懷地黃藥效之奇。鮮地黃、熟地黃、生地黃,這三種不同性狀的地黃入葯之後帶來不同的功效。鮮地黃主要是清熱養陰、涼血止血;熟地黃主要是滋補肝腎,特別是補血養陰的作用很強;生地黃主要是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鮮地黃
呈紡錘形或條狀,長8—24厘米,直徑2—9厘米,外皮薄,表面淺紅黃色,氣微,味微甜、微苦,用於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黃
多呈不規則的團塊狀或長圓形,中長6—12厘米,直徑3—6厘米。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無臭,味微甜,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
熟地黃
為生地黃的炮製加工品,呈不規則的塊片、碎塊,大小、厚薄不一,表面烏黑色,有光澤,黏性大,無臭,味甜,用於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鬚髮早白。
河南省焦作市位於太行山與黃河之間的狹長衝擊平原,史稱“覃懷、河內、懷州、懷慶府”。由太行山涌裂南出的丹河、沁河、濟河,帶來了豐饒的礦物質元素,與黃河泛濫淤積,形成了特殊的肥沃土壤,加之迎風坡、海拔、光熱、水文等因素,當地馴化栽植歷史悠久的地黃、菊花、山藥、牛膝,形成了獨特的藥性稟賦,分別被冠以“懷”字,成為“四大懷葯”。
懷地黃
焦作自北向南,有山地、丘崗、平原和灘塗,動植物資源豐富,有著悠久的農耕歷史,主要經濟作物有花生、棉花、大豆、懷葯等。
懷地黃
先秦及秦漢魏晉,各代地方均向朝廷進貢四大懷葯。周平王三十七年(前734年),衛桓公向周王室進貢懷山藥。周桓王二年(前718年),魏宣公向周天子進貢懷地黃,已近3000年。周桓王十年(前710年),有用子實種植地黃的記載,說明地黃最初是用種子繁殖的。
懷地黃
懷地黃
第一次把地黃和“懷”字聯繫起來的是明朝名醫劉文泰,他說生地黃“今懷慶者為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明確地說:“今人唯以懷慶地黃為上”,稱懷地黃可以填骨髓,生精血,補五臟,通血脈,利耳目,黑鬚髮。
明朝以前的四大懷葯有專指武陟藥材之說。明清懷府八縣漸有出產,統稱懷葯是以後的事。明清以後,四大懷葯進入鼎盛時期。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焦作西南嶺村宋發興發明了園身地黃、把地(也叫蘇直地、杭直地)的加工方法。這種地黃的選擇、泡製規格很嚴,價格昂貴,專銷蘇、杭,解放后不再生產。光緒庚子年(1900年),僅武陟縣就產地黃20萬千克、菊花2.3萬千克、牛膝5萬千克。
地黃中的許多優良品種,“強金狀元”、“四齒毛”、“7681”等都是焦作人民培育的。其中“金狀元”的培育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清末,溫縣番田村農民李井壽從神農山老君窪的大月溝山坡上挖掘出一根健壯的野地黃,其精心培養,和家種地黃進行雜交,經過多年提純複壯而培養出具有抗蟲害、抗澇、產量高的優質品種“金狀元”。
民國三年(1914年),焦作懷地黃在巴拿馬運河通船萬國博覽會上展出。
20世紀60年代,科研人員用“金狀元”和“武陟1號”雜交培育成新品種“北京1號”,用“小黑英”和“大青英”雜交培育成“北京2號”,使懷地黃產量大幅度提高。溫縣農科所育種專家王乾琚培育的懷地黃新品種“85—5”,每公頃產量為7.5萬公斤至10.7萬公斤。
1962年,國家從《本草綱目》記載的1892種中草藥中優選出44種作為“國葯之寶”,四大懷葯俱列其中。
1978年出版的新《辭海》,對武陟縣的釋文中說:盛產山藥、地黃、牛膝、菊花,號稱“四大懷葯”。不僅講了“四大懷葯”一詞,而且又講了簡稱“懷葯”。“七五”期間出版的《四大懷葯栽培》系列叢書載:“國內著名中藥材專家、教授根據生物學特性判定:《本草綱目》中所描繪的山藥、牛膝、地黃、菊花圖樣均為懷府所產。”
20世紀80年代中期,焦作市部分農民試驗成功了青苗移栽,使地黃的繁殖進入了新的時代。這種方法先用根莖育成幼苗,待幼苗長到8—10片葉時掰下栽植於大田。懷地黃育苗移栽與根莖種植相比,可提高產量25%—30%,為提高懷地黃的產量開闢了新路徑。
20世紀90年代開始,懷地黃產區的主栽品種大多為“85—5”和“北京1號”。“85—5”產量高,但不耐漬,而“北京1號”耐漬,但產量偏低。於是,焦作市農業專家又開始選育穩產、耐漬、抗病的品種。
2000年以來,溫縣農科所聯合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利用“金狀元”為母本,“9302”為父本進行新品種選育,培育出質優、高產、多抗的地黃新品種“金九”。該品種在2008—2010年連續3年的生產示範試驗中,平均畝產4288.7公斤,比“北京1號”增產15.1%。
2011年,“地黃新品系金九”被河南省中藥材品種認定委員會認定為新品種。之後,“金九”成為懷地黃當家品種,占焦作市種植面積的近一半。
懷地黃
2009年,焦作市引進香港、北京葯企,生產的懷葯產品“六味地黃顆粒”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年銷售收入近億元。
2011年,焦作市四大懷葯種植面積26.1萬畝,懷葯鮮貨產量達47.3萬噸(可折乾貨8.9萬噸),其中懷地黃94576畝。
懷地黃
懷地黃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圖
懷地黃
一、種植環境、栽培和加工
(一)種植環境
1.土壤
懷地黃
2.氣候
懷地黃產區年平均日照時數2484小時,年日照率為54%,年平均氣溫14.1℃—14.9℃,全年有效積溫(≥10℃)為4632℃—4875℃,無霜期為215天—240天,年降雨量為550毫米—700毫米。
3.灌溉水質
灌溉用水各項水質指標符合GB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
4.環境空氣
環境空氣質量符合GB3095空氣環境質量二級標準。
(二)品種選擇
1.品種:“85-5”、“北京一號”、“北京二號”、“金狀元”。
2.種栽質量: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塊根。
3.栽培技術:栽培技術參見附錄B。
4.採收:當年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待中心葉萎縮及葉片發黃時收穫。5.加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地黃項下的規定加工。
懷地黃
二、質量要求
(一)產品分類和分級
1.懷地黃分類:可分為鮮懷地黃、生懷地黃。
2.生懷地黃分級見表1。
(二)感官特徵
1.鮮懷地黃
呈紡錘形或條狀,長8厘米—30厘米,直徑2厘米—l厘米,外皮薄,表面淺紅黃色,具彎曲縱皺紋、芽痕、橫長皮孔及不規則疤痕。肉質,易斷,斷麵皮部呈淡黃白色,可見橘紅色油點,木部黃白色,有放射狀紋理,似菊花狀,氣微,味微甜、微苦。
1.生懷地黃
呈不規則圓塊形或長圓形,中間膨大,兩端稍細,長6厘米—15厘米,直徑2厘米—8厘米。表面棕黑色或灰棕色,具不規則橫曲紋。質重且較軟而韌,不易折斷;斷麵灰黑、棕黑,白色點狀有序排列似菊花狀,有光澤,具黏性。氣微香、味微甜。
懷地黃
3.理化指標
表2 懷地黃理化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