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食

茶食

茶食,從廣義說來,是喝茶時所吃的糕餅點心之類的統稱。

名稱由來


在《大金國志·婚姻》就載有:“婿納幣,皆先期拜門,親屬偕行,以酒饌往……次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
茶食一名,據《土風錄》云:“干點心曰茶食,見宇文懋《昭金志》:‘婿先期拜門,以酒撰往,酒三行,進大軟脂小軟脂,如中國寒具,又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北轅錄》云:“金國宴南使,未行酒,先設茶筵,進茶一盞,謂之茶食。”
周作人的《南北的點心》寫道:“茶食是喝茶時所吃的,與小食不同,大軟脂,大抵有如蜜麻花,蜜糕則明系蜜餞之類了。從文獻上看來,點心與茶食兩者原有區別,性質也就不同,但是後來早已混同了。”
所以,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茶食往往是指點心。

各地名茶食


茶食四珍

江南人把喝茶說成是吃茶,因為除了茶,還有茶食相配著,茶與茶食就像一對雙胞胎,讓茶客們寵愛和講究。品茶吃茶食,是湖州人從祖上傳下來的習慣,比較著名的茶食有玫瑰酥糖、牛皮糖、椒鹽桃片、桔紅糕姑嫂餅等,而其中玫瑰酥糖、椒鹽桃片、牛皮糖則被稱為傳統的茶食“三珍” ,再加上經現代工藝開發出來的合桃糕,這就是現在著名的“茶食四珍”了。
玫瑰酥糖,從外形看是外圈白,中間灰,心子紅。白的是以薄如紙的麥芽糖漿裹以米麵粉,中間灰的是拌了黑芝麻粉,心子是玫瑰加粉。比麻將牌略大的一塊酥糖,要做得如此細緻實在不易,集香甜潤滑酥於一身。過去是粗草紙包外加一紅色紙條,現是用盒子加拎袋,前者傳統富人情味,後者時尚攜帶方便。
牛皮糖,以韌且晶亮的糖體裹著白芝麻,一個個盤成大銅錢似的,吃的時候可以解開扯斷,放一段在嘴裡可以嚼個半天,那種滑潤和香甜的口感和茶湯相得益彰。現改進成了多形多狀的糖體與包裝,更方便了大眾。
椒鹽桃片,即是黑芝麻粉鹽糖相混合成薄片狀。不僅特別薄脆,每片外面都有一圈白色米粉,起甜咸調和作用,而且每片中央都有三四丁胡桃肉,金黃透亮,入口滿嘴生香,甜咸相濟。
合桃糕,是依靠現代科技開發出來的休閑食品。它有南棗、桂圓、阿膠的多種類別。中醫學認為,紅棗、胡桃、桂圓肉、阿膠、黑芝麻均是健身養顏之良藥。因此,合桃糕不僅具有硬、有嚼勁等特點,還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苴鎮茶食

茶食
茶食
苴鎮製作的茶食名點,說來源遠流長,有記載的可以追溯到140多年前。清朝同治年初,江南丹徒縣一位姓冷的在苴鎮開設冷春陽茶食號,帶來了鎮揚風味的茶食新品種及其製作方法。一時間,茶食業興盛起來。劉協太、王萬春、復興昌、劉福記等茶食號相繼開張,一些小作坊也紛紛設立起來。小小的苴鎮成為掘港以北、長沙西鄉一帶的茶食主要供應地。茶食商號多,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發展,劣者汰,優者勝。一些商號紛紛聘請名師,精心製作,因而各店號茶食用料考究,做工精細,質量不斷攀升,花色也不斷翻新。應時茶點品種繁多,為四鄉群眾所稱道。
桔皮、薄荷等香料,通過油炸、烘烤、蒸、熬等方法,用不同配料、不同工藝,可以製作出口味不同,形態各異上百種可口茶食。苴鎮茶食為鎮揚傳統風味,主要品種有糕點、烘烤製品、油炸製品和糖製品四大類。
先說糕點。苴鎮產糕點品種繁多,有雞蛋糕、綠豆糕、狀元糕、五仁糕、薄荷糕雲片糕、桂片糕、松子糕、核桃仁糕、花糕等。另有應時糕點如印糕(洗沙糕)、潮糕、春節期間的紅面糕、桂花蜜糕等。其中制 作精巧的要數花糕,是用五顏六色的糕芯鑲嵌在糕內,待蒸熟后切片,每片上都有五彩花卉,還有山水、人物圖案。既是可口的食品,又是一種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深受人們喜愛,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而製作技巧最高的,當數桂片糕,(在雲片糕中加入桂花的稱桂片糕)。桂片糕選料精良,米粉系用隔年糯米磨製,使其失去火性,增加其柔韌性。用上好綿白糖,溶化、濃縮4-5天,再配以桂花、芝麻、桃仁、熟豬油等輔料,精心製作。做出來的糕體潔白綿薄,單片在自然光下呈半透明狀,具有繞指不裂的韌性和久存不燥的柔性。桂片糕的切工特別令人驚嘆,過去全為手工刀切,茶食師傅的技藝精良,每條等長等重的糕切243刀,厚薄均勻,條條如此。更為出奇的是有的名師傅在糕體下襯一綢布,一條糕切下來,片片到底,而綢布毫髮無損。取一片成品桂片糕,可以捲曲成香煙狀而不斷裂,放開后則又恢復原狀,可見其韌性與彈性。吃在嘴裡,香甜潤糯,俗話說“打嘴不丟”。
再說烘烤製品。其主要品種有桃酥、麻切、廣東餅、冰糖酥、椒鹽卷、脆餅、月餅、京江臍等。苴鎮制的脆餅用料考究,做工精細,小小的脆餅有18層之多,酥而不焦,香甜酥脆,可與西亭脆餅媲美。由於苴鎮交通比較閉塞,因而只在本地出名。在烤制茶食中突出的要數月餅。每到中秋佳節,“戶戶攜得月餅歸”。茶食店裡陳列著各式月餅,過去以扁圓形或元寶形竹簍包裝,別有一番情趣。月餅餡分為洗沙、棗泥、五仁、椒鹽、上素、火腿、冬瓜等類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苴鎮的洗沙月餅,內芯豆沙是用精選赤豆洗出(煮熟搗碎、過濾、去皮),然後加糖、油熬制,再配以各種佐料。配製好的內芯料沙質細膩,甜度適中,香味濃郁。製成的月餅有多層薄薄的外殼,黃爽爽、油酥酥,進口就碎,而餡芯則糯綿甜香。這種外脆內柔、又甜又香的口感,令人百吃不厭。上世紀80年代以來,苴鎮產蘇式沙洗月餅歷年被評為南通市優質產品,江蘇省供銷系統評比第一名。
苴鎮茶食中還有油炸和熬鑄的品種。油炸品種如紅糖和白糖京棗、麻元、油饊子、油豆莢、酥餃、糖絞兒(油麻花)等等。熬鑄品種有炒米糖、花生糖、寸金糖、灌香糖、皮糖、鏡子糖(交切糖)、董糖等。這些茶點花色繁多,成為人們主食以外的主要零副食品,豐富了食品文化,點綴了人們的生活,特別給小孩帶來了諸多童年樂趣。

郭記茶食

提到茶食文化不得不提到揚州這個地方,運河文明將這個文化傳統發揚了幾千年,並且不斷傳承至今。早在本世紀初,小鎮上“郭記茶食店”生產的精美茶食,便已名貫淮、寶兩縣,尤其是“郭記方酥”更是名聞遐邇、遍及蘇中。
當年,“郭記茶食店”的店主人叫郭洪元,他秉承了祖上遺傳下來的衣缽,專門從事生產方酥、大糕、京果麻餅茶饊、桃酥等享名產品。那時,鎮上製作方酥的茶食店雖多,但由於製作技藝不同,質量也就分出了優劣。
“郭記”對方酥的選料很講究,主要原料有上等麵粉、精鍊過的花生油、白糖,輔料有桂花、芝麻等。和面、發酵以及揉面亦有嚴格的要求。加糖、加油的順序以及糖、油的比例也很考究。假使糖少則口感較差、索然無味;糖多則發糊變焦、產生苦味。如果油少則無酥感,油多又不叮爐會朝下掉。原料和輔料拌好后,擀製成形的酥胚,酥胚如同模具成形,規格為10公分長、5公分寬、0.6公分厚,迭角成方、厚薄均勻,成形后的酥胚上面再撒上均勻的芝麻且拌有桂花。烤制過程更是關鍵,所用爐具是傳統的烤餅爐爐膛如一倒置的漏斗形瓦缸,上口小,內腔向下漸寬大;燃料選用上等的木炭,火焰大小好作調節,便於控制爐內的溫度;烤制的時間也要掌握得恰到好處,時間短或是爐火不旺會夾生,時間長或是爐火過旺會烤糊。正是如此嚴格的要求使揚州的茶食得以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