鹼灘鎮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轄鎮

鹼灘鎮,隸屬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 地處甘州區城東,東與山丹縣接壤,南連上秦鎮,西鄰三閘鎮徠,北靠東大山。 轄區面積156.06平方千米。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鎮常住人口14566人。

1956年,設立鹼灘鄉。1962年,建立鹼灘公社。1970年,復為鹼灘公社。1983年,改為鹼灘鄉。2002年10月,撤鄉建鎮。 截至2020年6月,鹼灘鎮轄1個社區、15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鹼灘村。 

2018年,鹼灘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個。

歷史沿革


鹼灘鎮
鹼灘鎮
1956年,設立鹼灘鄉。
1962年,建立鹼灘公社。
1996年,面積130平方千米,人口2萬人,轄鹼灘、劉家莊、永星、幸福、草灘庄、楊家莊、太平堡、老仁壩、野小池、三壩、二壩、普家莊、東古城、甲事墩15個行政(村)居委會。 
1967年,改為東風公社。
1970年,復為鹼灘公社。
1983年,改為鹼灘鄉。
2002年10月,撤鄉建鎮。
2015年,張掖市甘州區常住人口51.36萬人,城鎮化率達47.57%,比上年提升1.8個百分點,高於全市5.38個百分點,高於全省4.38個百分點。這是該區用足用活政策,強化政府引導,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
甘州區著力抓好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小城鎮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製,擴充鎮區面積,合理縮並自然村(社),科學指導城鎮建設,基本形成以老城區歷史文化名城為中心的“1+5”生態城市框架布局,城鎮空間布局不斷優化。依據城市發展方向,向西、向北科學規劃布局,嚴格控制老城區建築密度和容積率,加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力度,豐富底蘊內涵,提高建設水平,形成鮮明特色。全區245個村有218個編製村莊建設規劃,規劃覆蓋率達89%,逐步形成東以鹼灘鎮、上秦鎮為主的通道經濟型小城鎮,南以大滿、黨寨為主的現代農業示範型小城鎮,西以沙井、甘浚為主的玉米制種和養殖加工產業型小城鎮,北以平山湖、烏江、三閘為主的濕地資源保護和旅遊景觀型小城鎮。著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向區域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鎮轉移,充分發揮區域經濟和小城鎮的市場容量和經濟活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離土不離鄉,鼓勵農民就近到小城鎮、濱河新區、工業園區及城區居住就業,促進全區城鎮化建設健康協調發展。
鹼灘鎮
鹼灘鎮
鹼灘鎮位於甘州區東部,平均海拔1510米。面積96.07平方千米,24541人(2021)。轄1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鹼灘村,距市區15千米。蘭新鐵路過境並設太平堡站,312國道過境。景點有二壩水庫、森林公園。 

老寺廟社區

甘州區鹼灘鎮老寺廟社區正式成立,這是甘州區繼烏江鎮平原堡社區成立之後隸屬鄉鎮管理的第二個城市社區。
張掖農場距甘州城區18公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被稱為張掖的東大門。轄區總人口3140人。土地總面積10.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56萬畝,下轄9個農業連隊、林果站、酒花站、建築公司、學校、職工醫院等十一個轄區單位。為理順管理體制,經區委研究決定在張掖農場成立老寺廟社區,隸屬鹼灘鎮管理。新成立的社區始終堅持服務於企業改制大局,堅持創新基層民主管理體制,堅持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原則,不斷完善社區各項基礎建設,健全社區管理機制,提升服務水平。
徠老寺廟社區配備工作人員7名,其中財政撥付工資人員2名,場部配備在職職工4名,社區義工1名。社區辦公室總面積160平方米,下設辦公室3間、便民服務站、黨群活動室各一處。社區成立后,以創建和諧社區為目標,以服務居民為宗旨,動員組織社區單位、居民參與社區建設活動。進一步建立健全各項工作機制,設立一站式便民服務站,將黨建、民政社會保障、法律諮詢、計劃生育、社會管理、文體活動等各方面的服務項目進行整合,為居民提供更方便高效的服務。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鹼灘鎮 東鄰山丹縣,西接九龍江,南臨石崗墩灘,北依龍首山,境內荒地和林草自然資源豐富。以灘多地廣,發展潛力大而著稱。
地形地貌
鹼灘鎮地勢略為南高北低、東高西低,地形大部為平原,境內最高點位於石崗墩灘,海拔1530米;最低點位於三壩村,海拔1489米。 
氣候
鹼灘鎮屬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多年平均氣溫7.6°℃,1月平均氣溫-10.2℃;7月平均氣溫21.6℃,生長期年平均180天,無霜期年平均145天,全年降雨量118.4毫米,降水集中在每年6~9月。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鹼灘鎮轄鹼灘、普家莊、永星、劉家莊、古城、甲子墩、永定、幸福、草湖、二壩、三壩、楊家莊、太平、老仁壩、野水地15個村民委員會。 
截至2020年6月,鹼灘鎮轄1個社區、15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鹼灘村。 
老寺廟社區普家莊村永星村古城村甲子墩村劉家莊村鹼灘村幸福村
草湖村二壩村三壩村楊家莊村太平村野水地村老仁壩村永定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鹼灘鎮轄區總人口199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640人,城鎮化率13.3%。另有流動人口722人。總人口中,男性9932人,佔49.9%;女性9968人,佔50.1%。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9876人,佔99.9%有回族24人,佔0.1%。人口出生率6.9‰,人口死亡率4.5‰,人口自然增長率2.4‰。 
2017年,鹼灘鎮常住人口20416人。 
2018年,鹼灘鎮戶籍人口20556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鎮常住人口14566人。

經濟


2011年,鹼灘鎮財政總收入109.2萬元,比上年增長11%。
近年來,鹼灘人民解放思想 、更新念、艱苦創業、銳意進取、克服困難,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種植業結構日趨合理。種植結構已由糧、經比例30:70的二元結構調整為糧、經、草15:75:10的三元結構。質優價廉的硬質小麥和啤酒大麥受到了青海、內蒙等地客商的廣泛關注,白菜、大蔥、西瓜等瓜菜早已名揚西北,並得到了新疆、青海、內蒙古、寧夏等地客商的青睞。
甘州區鹼灘鎮嚴格按照十八大報告對“三農”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分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貫徹落實區委一號文件精神,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不斷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農民收入穩步提升。預計全鎮今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3695億元,實現農業增加值5831萬元,增長15.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480元,增長16.7%。
以建設“國家玉米種子生產基地”為抓手,不斷鞏固種植主導產業,嚴格執行區、鎮兩級准入制度,嚴把企業資質審查,規範經營秩序,按照一村一品,一品一價,畝包產值,以產量核算的方式,努力打造優質玉米制種基地。今年共落實玉米制種面積52412畝,全部簽訂正式合同並進行了公證,收購工作已全部完成,制種款兌付正常有序進行。積極引導群眾擴大輕工原料種植,落實小麥、大麥等糧食作物19332畝,種植蔬菜、瓜果497畝,金盞菊、筍子、甜菜、葵花、番茄、洋蔥、中藥材等經濟作物12770畝,其他作物1170畝。
嚴格按照“多採光、少用水、節省地、高效益”的要求,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向精細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引導農戶發展日光溫室、大棚蔬菜和特色種植等設施農業。全鎮設施農業面積達到500畝,建設優質育苗基地200畝,建設鴻豐公司優質梨基地560畝,栽植優質梨苗木2.6萬株;建設中藥材基地,永星村申文傑種植甘草1000畝;建成祥翔專業合作社經濟林500畝。
根據“突出養牛業、提升養羊業、穩推養雞業、扶持驢產業”的發展思路,積極引導農戶擴大養殖規模,以合作社增強農民發展的合力,草畜產業朝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全鎮牛飼養量3.4萬頭,羊飼養量8.7萬隻,生豬飼養量2萬頭,驢飼養量0.6萬頭。新發展養殖專業合作社19個,參加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農戶達到1050戶,新增存欄20頭以上養牛大戶38戶。新建養殖小區(場)8個,其中2000隻以上養羊大戶2戶、5000口標準化豬場1個。建成古城村、普家莊村連片20戶秸稈青貯氨化示範點,永星村、二壩村等村的規模養殖戶全部新建青貯氨化窖,容積達到12萬立方米。
突出個體私營經濟、鄉鎮企業和農貿市場三個重點,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共發展鄉鎮企業7家,建成農貿市場3個。以30萬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為依託,大力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至目前,舉辦各類培訓班121期(次),培訓840人、2862人(次),職業技能培訓487人,鑒定287人,預計年底輸轉勞動力4510人次,實現勞動收入6108萬元。農村實用人才評定199人,實用人才職稱評定52人。積極挖掘農村優秀人才,建立“土專家”、“田秀才”本土人才庫,新入庫人員199人,積極發揮依農教農的技術經驗優勢。
積極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努力提高農戶集約經營水平,加快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培育種植大戶506戶,建成家庭農場29個;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70個,新發展發展農民專業社40個,創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2個;實現土地流轉12283畝,其中,流轉300畝以上的7戶,永星村申文傑流轉1000畝,草湖村梁軍祥流轉土地600畝,二壩村劉傑1200畝,農業發展向規模經營靠攏。
農業
2011年,鹼灘鎮農業總產值3.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564元。
2011年,鹼灘鎮生產糧食48000噸,其中小麥29000噸,玉米1900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制種玉米、熟菜。載種植面積制種玉米種植面積4.9萬畝,產量196000噸;蔬菜種植面積1.1萬畝,產量75000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2萬頭,年末存欄1萬頭;牛飼養量1萬頭,年末存欄0.5萬頭;羊飼養量8.1萬隻,年末存欄5.6萬隻;家禽年飼養量86萬羽。畜牧業總產值1.3億元,占農業生產總值的40%。 
工業
2011年,鹼灘鎮工業總產值達到0.1億元,比上年增長8%。 
商業
2011年末,鹼灘鎮商業網點150個,個體工商戶78戶。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9.8億元,比上年增長16.5%;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2億元,比上年增長20%。 
2018年,鹼灘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個。 
金融
2011年末灘灘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4億元,比上年增長40%;各項貸款餘額0.7億元,比上年增長40%。

畜牧業

草畜產業迅速發展。鎮上採取政策引導,貸款扶持,以點帶面,全面發展的措施,推動全鎮畜牧業向品種優良化、飼養科學化、棚舍標準化、防疫制度化、經營規模化的方向發展。全鎮牛、羊、豬的飼養量分別達到了0.91萬頭,11.8萬隻,2.13萬口。
二、三產業蓬勃發展。鎮黨委、政府,積極扶持、合理規劃、分類指導、依法管理,逐步形成了以新綠洲貿易公司和益豐鑄造有限責任公司等為主的一批龍頭企業;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抓好勞務輸出工作,2014年,全鎮勞務輸出和二三產業人數達到3806人,佔全鎮勞動力的30%。

基礎設施

共籌措資金200多萬元,新打機井60眼,改造變壓器50台,農電線路37公里,修建龍、斗、支、毛渠道150公里,完成田間配套及高新節水面積20000多畝。
小康建設進展順利。累計完成小康住宅改造2426戶,建成以二壩,永星、劉庄、古城、幸福、甲子墩等村為主的小康示範點11個,全鎮90%的鎮村道路進行了高標準硬化。
生態林業搶抓機遇。抓住西部大開發和黑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歷史機遇,三年共完成退耕還林8200畝。
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先後被省、市、區表彰命名為小康鄉文化之鄉、科技之鄉、教育之鄉、衛生之鄉、體育之鄉,鎮黨委被樹立為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六好鄉鎮黨委
歷史文化甲子墩墓群位於張掖市甘州區鹼灘鎮甲子墩村村委會以南約2千米處荒灘上,面積1350萬平方米。
自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由於當地居民不斷開墾耕地或不法分子偷盜,文物部門先後對眾多被盜或露出墓葬進行過搶救性清理。墓葬皆為磚室墓,分單、雙、三室等類型,有覆斗頂、券頂等,時代從西漢延續至魏晉,埋藏深度在2~6米之間。墓區內分佈有眾多的封土堆,特別是在中心區域內東、西兩座明代烽火台的周圍,有底徑6~15米、殘高3~5米的高大封土堆近30座,皆黃土夯築(即“土墩墓”)。墓葬出土了較多的隨葬器物,有陶壺、陶鍾、倉、灶、罐、案、井、鼎、博山爐等,還有木馬、木牛、銅弩機等。
甲子墩墓群是河西地區規模較大的古墓群之一,保存較好,出土器物豐富,對研究漢晉時期河西地區的埋葬制度、喪葬習俗及政治、軍事、經濟、民族融合、文化等,具有很高的價值。

交通


2011年末,鹼灘鎮有客運站1個,日發客運汽車23班次,日均客運量667人次。

社會


文體事業
1969年7月,鹼灘鎮建成廣播放大站,后改稱廣播電影電視站。
2011年末,鹼灘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15個;公共圖書室15個,藏書4.5萬餘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漢墓群1處。學校體育場2個,鎮政府體育場1個,53%的村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3%。數字電視用戶5160戶,入戶率92%。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鹼灘鎮有幼兒園7所,在園幼兒445人,專任教師18人;小學7所,在校生1099人,專任教師9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55人,專任教師63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鹼灘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999萬元,比上年提高了15.9個百分點。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鹼灘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3個,其中鎮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12個;病床37張,固定資產總值36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9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註冊護士10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4.32萬人次,住院手術46台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鹼灘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52戶,人數770人,支出121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6萬元,比上年增長23%。社會福利單位1個,床位16張,收養五保人員7人。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鹼灘鎮有郵政網點1個;征訂報紙、期刊6560份(冊)。電信服務網點4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萬門,固定電話用戶1.9萬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98%;行動電話用戶1.9萬戶,比上年增加800戶,比上年提高7個百分點。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