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邏輯史教程

中國邏輯史教程

《中國邏輯史教程》是現代溫公頤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內容簡介


本書是應哲學和邏輯專業研究生和大學本科生學習需要而編寫的教學用書,列為國家教委“七五”規劃教材。
本書從春秋寫到“五四”時代,全書共12章。1一6章為先秦邏輯思想,以家為單位,名、墨、儒各兩章。秦后按時期劃分,7一12章分別為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宋末清初和近代的邏輯思想發展。作者認為,名家善辯,注重名的邏輯分析和名實關係的考察,他們就思維實踐中的一些典型概念和命題展開論爭,掀起並推動了厲時數百年的名辨思潮,孕育併產生出我國古代的邏輯學墨家創始人墨子指出了明辨和推理的意義,首次初步論述了類、故、理等邏輯概念,是中國古代邏輯的先行者和墨家邏輯的奠基人。儒家創始人孔子最早提出“正名”問題;荀子建立了正名的邏輯體系;韓非揭示了不矛盾律的基本性質。
作者認為,秦漢之際儒學定於一尊。王充的論證邏輯以封建神學和讖緯迷信為主要批判對象,開創了漢末重思考、重證驗的一代學風。魏晉南北朝時魯勝的《墨辯論》是重要的邏輯史著作,唐代印度因明傳人,成為中國邏輯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宋代邵雍先天象數學中對演繹推論方法的探索,張載對《易傳》邏輯思想的發展,朱熹的演繹和歸納相結合的思想等雖不見得有“耀眼的光輝”,卻依然是中國邏輯思想史上的必要環節。明末清初,亞里士多德邏輯傳入中國;以段智,傅山為代表的學者重新開始了對先秦名辯學的研究。清未,嚴復翻譯《穆勒名學》和《名學淺說》。章太炎梁啟超章士釗等進行名學,因明和邏輯的比較研究。胡適第一個系統研究先秦邏輯史,著《先秦名學史》。
本書每章開頭皆有“提要”,書末有《中國邏輯大事年表》和《西方邏輯傳入初期漢譯作中英漢詞語對照表》兩個附錄,備讀者查考。

出版信息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版,3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