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盲瓣
回盲瓣
迴腸末端向盲腸的開口腸壁內的環行肌增厚,並覆以黏膜而形成上下兩片半月形的皺襞稱回盲瓣。作用為阻止小腸內容物過快地流入大腸,以便食物在小腸內充分消化吸收,可防止盲腸內容物逆流回小腸。
回盲部:迴腸的末端突入盲腸,一般位於右髂窩內,有時高位可達髂窩上方,甚至肝右葉下方,有時可低至小骨盆內。上接迴腸,下通升結腸。
迴腸末端與盲腸交界的部分。位於右髂窩,與升結腸相續。在盲腸與迴腸交界處,迴腸末端突出 盲腸時,其環肌增厚、黏膜摺疊形成 唇狀瓣,稱“回盲瓣”,其可避免迴腸 內容過速地進入盲腸,並能防止盲腸 內容向迴腸反流。在行結腸鏡檢查中,該瓣可作為判斷腸鏡到達回盲部的一個標誌。克羅恩病、腸結核常好發於回盲部。
是白血病化療期間重要的消化道綜合征,亦稱回盲部綜合征。首先由Sherman等提及,過去的名稱較混亂,包括中性粒細胞缺乏迴腸結腸炎、盲腸炎、壞死性腸病、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出血性小腸結腸炎、白血症性迴腸綜合征。
1.發病機制:①一般認為90%以上的ICS在化療中發生,且多為聯合化療,以及使用類固醇。化療時發生骨髓抑制,引起中性粒細胞缺乏,已知全部病例都有嚴重的粒細胞缺乏,這是ICS發病的主要及必備條件。②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可改變腸道菌群,造成菌群失調,使機會致病菌、腐敗菌、真菌、病毒等乘機致病。皮質激素的應用,降低機體免疫力,引起結締組織改變,從而降低腸黏膜對致病因子的抵抗力,加重上述病原體感染。③由於ICS發生時多為白血病未緩解,因此白血病細胞在消化道浸潤亦可為本病發生的一個原因,加之血小板的嚴重減少,出凝血機制的障礙,導致腸壁內出血,細胞毒素的作用使血管壁缺氧,加重組織壞死。④發生於回盲部:可能因為該處血管稀疏,供血較少,而淋巴組織豐富,類固醇及化療藥物可引起淋巴組織迅速壞死,加之回盲部最易脹氣,致使供血不足加重。總之,ICS的發病是多因素綜合所致,與粒細胞缺乏、貧血、血小板減少、白血病細胞浸潤、腸功能障礙,導致腸壁缺血、組織壞死,細菌、真菌感染有關。
2.臨床表現:①發熱:幾乎所有病例均可有發熱,體溫可達39~40℃。②腹痛:其特點為開始瀰漫性不定位悶痛,一般多位於右下腹、臍周,並有局部輕壓痛,以後可為瀰漫性全腹痙攣性疼痛,有壓痛和反跳痛,腸鳴音可減弱。③腹瀉:大便多為泡沫樣,稀便,部分伴有黏液,少見為血便。一般認為含有壞死的黏膜,開始一般為大便次數增多,並逐漸加重,甚至無法計數,多伴里急后重。便前腹痛加劇,便后疼痛緩解者,腹瀉嚴重者可引起脫水及電解質紊亂,併產生相應的臨床癥狀。④腹部包塊:包塊大小不定,從鴿卵至雞蛋大小,境界不清,有壓痛,質地中等,無波動感,超聲檢查提示為炎症性包塊。⑤腹水:腹水癥狀及體征不明顯,B型超聲檢查、腹腔穿刺可發現腹水。⑥原發病癥狀及體征:如發熱,肝、脾、淋巴結腫大等。
3.實驗室檢查:①外周血象:血紅蛋白、血小板根據病情正常或減少,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及絕對值一般均減少。②大便常規:黏液(+)~(+++),膿細胞 (+)~(++),紅細胞 (+)~(++),半數以上可檢出真菌。
病理改變:手術或屍解可見病變較廣泛,以盲腸為中心,上至迴腸末端,下至升結腸下半,腸壁厚薄不均,黏膜呈瀰漫性或片狀水腫,可有瘀斑,透壁壞死,散在潰瘍或穿孔,穿孔相鄰部位的腹膜水腫,纖維素滲出;顯微鏡下病變以黏膜、黏膜下層為主,可見細胞空泡變性,壞死或有出血,在病變黏膜上或黏膜下有時可見細菌、真菌,但病變處炎症反應較輕,僅散在少許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
纖維結腸鏡檢查:可見盲腸擴張,腸壁充血和散在性潰瘍。
②包塊型:可見明顯的包塊,有壓痛,經消炎對症處理,包塊縮小乃至消失。
③腹水型:由於低蛋白血症或浸潤所致,不易查到幼稚細胞,少量腹水可隨病情好轉而消失。
4.診斷標準:①具備急性白血病及其他血液病的診斷標準。②全腹痙攣性疼痛、壓痛、反跳痛,以右下腹明顯,伴腸鳴音減弱。③高熱,體溫39~40℃。④腹瀉或血性便10次/d左右,量少為泡沫樣或稀便,伴或不伴里急后重感。⑤出現腹部包塊或腹水者,④、⑤條具備一條即可。⑥排除消化道其他器質性疾病或藥物所致的腸道反應。
5.鑒別診斷: ①急性闌尾炎:兩者鑒別困難,急性闌尾炎大多數患者起病時先感中上腹持續性隱痛,數小時後轉移至右下腹,呈持續性隱痛伴陣發性加劇。②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本病病變主要在小腸,其主要癥狀為腹痛、發熱、便血、嘔吐、腹脹,和ICS有很多類似之處,但認真檢查可以鑒別。此病腹痛起病急驟,多為臍周或中上腹陣發性腹痛,並逐漸轉為全腹持續性疼痛伴陣發性加劇,腹痛后腹瀉,糞便初為糊狀,其後為黃水樣,繼之呈白水狀或呈赤豆湯和果醬樣,甚至為鮮血狀或暗紅色血塊,糞便少而惡臭,無里急后重等,和ICS有不同,可資鑒別。 ③尚需和腸梗阻、急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等鑒別。
6.治療原則:①白血病患者化療后如出現腹痛、腹瀉、中性粒細胞減少,應考慮ICS的可能,除非有強烈的外科手術指征,一般內科合理的保守治療,同樣能使患者度過粒細胞缺乏期,達到ICS癒合。②在胃腸癥狀嚴重的病人,需儘早禁食,時間長短視病情而定,病情好轉可逐漸改流食。③抗感染,根據血、分泌物及大便培養應用抗生素。④合理的全身支持治療,成分輸血。⑤使用升白細胞的藥物,如G-CSF等。⑥手術:病變廣泛而嚴重,且經保守治療無效者應及時手術。一般認為可採用迴腸末端、盲腸和部分升結腸切除術,而單純闌尾炎切除或穿孔修補術失敗率高。⑦如病情危重,應暫停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