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雲寺
山西臨汾市寺廟
大雲寺又名鐵佛寺,位於臨汾市區西南隅。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遭地震毀壞,五十四年(1715)重建。寺院由山門、獻亭、中殿、方塔、藏經閣等建築組成。
大雲寺
大雲寺
臨汾大雲寺,原名宏藏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偉,是聞名遐邇的佛教古剎,為東晉十六國前涼昇平七年(363)張 天錫所建造。
唐載初元年〔689)七月重修后改名為大雲寺。因屢遭地震、兵燹,寺廟一度受到破壞。明洪武十六年(1383),日本僧人沙門志滿曾遠渡重洋來涼州朝拜大雲寺,並主持募化重修,被傳為中日人民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話。
大雲寺
大雲寺
大雲寺
還有一種說法是:武則天曾改革科舉制度,首開“女科取士”,她把中國最有影響的三位菩薩(觀音、文殊、普賢)封為“大士”,也是為了利用民間信仰,為她這個“彌勒佛”服務。這是復修三大士像。上坐的是觀音大士,兩旁立的是善財童子和龍女。騎獅的是文殊大士,騎象的是普賢大士。
大雲寺景色照
大雲寺
歷史同女皇開了個玩笑。公元705年,女皇的兒子李顯恢復唐制,第一件事就是詔毀大雲寺,全國各州的大雲寺很快毀完。商州大雲寺被地方官改名“西岩院”而倖存下來。到了元代至正年間,對商州大雲寺進行大修,因大殿山牆的每塊磚上都印有“大雲寺”三個字,只好又把名字改了回來。
現在,全國各地的大雲寺僅存三處,商州大雲寺是其中比較完整的一處。它坐落在商州城西街,佔地面積8000平方米,四座大殿幾經維修,依然保持著歷史的風貌。
大雲寺
大殿叫天王殿。是供奉四大天王和彌勒菩薩的地方。天王殿佛靠上這尊像是彌勒菩薩。彌勒是他的姓,他的梵名叫“彌勒·阿逸多”,《大雲經》說彌勒提前下生,解救眾生。武則天借用這些經文,暗示馮小寶等人鼓吹她就是“彌勒轉世”。所以大雲寺彌勒菩薩的造像具有“男頭女身”的特點。有人說這是武則天的寫照。現在,女神的彌勒菩薩像在全國共有兩尊,另一尊在上海龍華寺。
六級金頂琉璃寶塔系大雲寺建築之精粹,方形實心,高約30米。寶塔一至五層為正方形,六級為平面八角形,頂端塔剎為鎏金寶珠,祥光熠熠。各層均建有仿木結構之塔檐,正檐頂端懸以鐵馬鈴鐸,徐風吹拂,叮噹諧鳴。寶塔二層以上鑲有58幅佛教浮雕琉璃圖案,佛像造型,千姿百態。
寶塔底層供有唐代鐵鑄釋迦牟尼佛頭一尊,高約6米,周長約16米,豐面隆準,鳳目闊唇,雙耳垂肩,莊重慈祥。佛頭中空,相傳是藏放經書及鎮寺寶物之所在。據專家言,佛頭以數萬公斤生鐵一次澆鑄而成,如此精湛技藝,令為嘆為觀止。
武威地區地勢較平坦,交通便利,曾為古絲綢之路重鎮,自古便被稱為“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的要衝之地。
大雲寺
涼粉是夏季當令小吃。武威涼粉有青粉、黃粉、沙米粉三種。青粉是用扁豆粉,或綠豆、山藥粉製成的。做法很簡單,先量好粉面,加冷水拌成稠麵糊,鍋開后把調好的糊均勻下鍋,不停攪動,以免沾鍋,煮透,倒大盆或平盤晾涼,切條,擱上各種調料即可食用。做得好的涼粉白中透青,冰清玉潔,不軟不硬,吃起來滑爽森涼黃粉是用豌豆粉做的,比青粉軟綿。切時不在刀板上,是用一方帶刃的薄鐵片,在粉陀上削下一塊。擱在手心裡,“截”成滾刀稜子條,吃時撤一捏兒青鹽,淋一匙紅辣油,滿口都是豆面特有的清香。吃沙米粉得看各人的口福了,尋常難得一嘗沙米是一種叫“沙蓬”的植物的籽實,出產於大漠之中。金秋十月,沙米成熟,是採集的最好時節。住在沙漠邊上的莊戶人,便帶著布單子、柳木棍去“打沙米”。將布單子鋪在沙灘上,把沙蓬棵子摁在布單上,用棍子敲打,沙米便落在布單上。採回曬乾、碾去皮。做涼粉時先用清水泡米粉一兩個時辰,使軟,攏一把白凈光潔的麥桿,鋪在案上,將泡軟的沙米倒在麥桿上,揉搓成細漿,用細籮濾過.粉漿入鍋燒開,煮一袋煙功夫就可倒入盆中晾涼,切細條,拌調料,風味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