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早花的結果 展開

早花

唐代杜甫詩作

《早花》一詩是唐代詩人杜甫作於“安史之亂”結束的同一時期,公元763年10月,吐蕃攻陷西京長安,焚掠一空。唐代宗先期奔陝州,至12月方還都。杜甫聞知此事,甚為憂慮,寫下了這首憂民傷時的作品。描繪了一幅冬末春初杏梅怒放的圖景,照應題目;以樂景襯哀情,表現了詩人對時局動蕩的不安和關注。

作品賞析


杜臆》:
因吉報之遲,而傷花開之早;因花開早,又見光陰之迅速,有二意。“直苦風塵”頂前二句,“誰憂客鬢”頂中四句,總前作結;非不憂其老,因憂主之危而不暇及也。
讀杜心解》:
此逢臘而遙寄蒙塵之嘆。月兩易矣,花又發矣,而安穩之信杳然,“鬢催”又何足慨!
杜詩鏡銓》:
直下格,亦自清空一氣。折進一層,應首二句(“直苦”二句下)。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