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經濟技術開發區

1996年成立於山西省的開發區

晉中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山西省人民政府於1996年批准成立的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位處省城太原市和晉中市城區之間的接壤地帶,規劃控制面積55.8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現有企業580餘戶。距太原機場7公里,太舊高速公路、榆太路、108國道穿境而過,太焦、石太、南同蒲鐵路榆次交匯,區內建有省內最大的集裝箱貨場,區位優勢明顯,交通十分便捷。

發展歷程


根據山西省政府晉政發[1996]85號和原晉中行署行發[1996]35號文件精神,晉中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為晉中市政府派出機構,行使地市級綜合經濟和部分行政管理許可權,對開發區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建設,實行計劃、財政單列。對入區項目實行項目投資服務手冊式串並聯相結合審批跟蹤服務制度。
晉中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以來,以創建優良投資環境為目標,艱苦創業、奮力拚搏,主要經濟指標增長速度連續位居晉中市各縣市區首位,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後續實力不斷增強,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先後創建了山西醫藥工業園、山西民營(企業)科技園兩個省級園區及開發區汽貿園、機械工業園、紡機工業園等,成功引進了山西安特製葯股份有限公司符合GMP標準藥廠、山西德元堂葯業有限公司符合GMP標準藥廠、山西新華時信印刷公司高檔印刷製品、山西古城乳製品有限公司乳製品生產項目、榆次中博房地產開發公司晉中開發區佳地花園、山西新興學校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項目)和高起點功能配套項目。連續幾年來開發區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先進開發區”,“引資上項成績顯著”,“結構調整先進區”等光榮稱號。
現已初步形成了醫藥、食品、機械製造、專用車改裝、現代物流產業5個工業主導產業,並已生長成一個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知識產權的企業群落,是山西省最具活力的經濟發展區域之一。
“十一五”規劃期間,開發區將搶抓國家加快實施中部崛起和構建大太原經濟圈的戰略發展機遇,加快實施“項目立區、特色建區、人才活區、環境興區”四大戰略,努力打造效益開發區、綠色開發區、和諧開發區、活力開發區。

基礎設施


開發區以經營園區的理念,先後投、融資3.6億元大規模開展了以道路為主、供電、供水、排水、通汽、通訊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在開發區內開通了總長度近15公里的迎賓西路、德元堂路、正陽大街、民營園一號、二號路和紡機園大道,並進行了高標準的道路綠化、亮化、美化;先後配合電力部門建成110千伏的韓村變電站,配合電信部門鋪設了貫通開發區內的通訊光纜,配合市政部門新建了日供水能力為3萬噸的三水源供水系統和數個集中供熱小區;興建了極具地方特色、高品位的晉商文化廣場,開發了以佳地花園為中心的現代化多功能住宅區,區內有兩座星級酒店和一座大型購物超市投入運營,並堅持不懈地開展以綠化、硬化、亮化、美化為內容的道路環境綜合整治。目重點園區全部實現“六通一平”(供電、供水、排水、供熱、通訊、通路,地平)。

區位交通


晉中經濟技術開發區地處山西中部,距省城太原市中心僅25公里,位於太原市與晉中市兩座城市的城鄉結合部,現已列為晉中市新的城市發展規劃的中心區域,正式啟動的“太原--晉中兩市和三區(太原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晉中經濟技術開發區)區域合作計劃”中,成為兩市經濟一體化合作開發建設的首選區域,為山西經濟率先發展的龍頭地帶。區內交通十分便利,緊鄰太原機場,太舊高速公路、榆太路,108國道穿境而過,太焦、石太、南同蒲三條鐵路在此交匯。區內現有一座大型鐵路編組站、兩所鐵路客運站和省內最大的鐵路集裝箱貨場。乘車沿高速公路5小時可達北京,7小時可達天津。省內外專家共認該區域為承東接西、輻射全國的交通樞紐。
晉中經濟技術開發區
晉中經濟技術開發區
晉中經濟技術開發區
晉中經濟技術開發區

農村開發


晉中開發區管理的17個行政村,近30000人口,耕地41000多畝。這些農村由於地處晉中市城郊,依傍主要交通幹道,緊鄰省會城市太原,得區位、交通之利,歷史上就是經濟比較上游的地區。17個村進入晉中開發區轄區后,受開發區招商引資的帶動和輻射,農村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進步,農村經濟結構、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思想觀念都發生著深刻變化。集中表現在四個方面。

農業經濟

面向城市農產品消費市場、勞務市場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空間大、信息靈,基礎條件優越,農村經濟一直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已經形成鮮明的城郊型經濟特色。糧食收入比重下降,經濟作物收入比重快速上升。農民從菜業上的純收入已佔全年收入的33.8%。

比重上升

在農村經濟總收入中,屬於第一產業意義的收入僅佔43.34%,屬於二產、三產的收入佔到56.66%。

事業進步

依靠經濟發展的帶動、支撐,17個村的社會事業都在得到進步,基礎教育鞏固發展,全部在新建或高標準改造學校,開通了衛星數字遠程教學;衛生所、方便門診達54個;“五保”、優撫對象實現應保盡保、應優盡優;勞動力再就業培訓,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和45歲以上的農民社會保障正式啟動,保障標準起點高,起步幅度為200元/月,社保金採取一次躉交,三方合理分擔,開發區財政承擔30%,集體承擔20%,入保個人承擔50%。這一工作已被列為山西省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省級試點之一,規範操作,逐人建檔,為下一步實現城市化后與城市社保順利“並軌”打下了基礎。

人居條件

居住模式是城市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從2004年開始,晉中開發區就按照“工業向園區集中、居住向小區集中”的原則,認準城市化方向。2006年開始規劃布局17個村的居住環境,徵詢廣大農民的意願,重點發展小區化住宅。
應該說,開發區17個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城市化要素已經大量生成、累積,同時也使他們整體上站在了新一輪發展的一個十字口上。在現有較高的基礎上謀求農村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可以看出,現行的“二元結構”的城鄉體制已經成為最大的一個羈絆。明朗的出路就是更加主動地加快向城市化的過渡,抓住21世紀初期中國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時期構建“大太原經濟圈”的歷史機遇,適應晉中——太原加快對接的需求,實現一個“加速度”的發展進步應該是可以預期的。

城市化發展


晉中經濟開發區作為山西省較早設立的省級開發區之一,經過17年的創新發展,管理區域內的產業經濟、基礎設施建設都得到長足發展,新的社區逐漸形成,公共服務功能明顯提升,帶動了轄區農村的全面進步,加快晉中開發區整體城市化的進程,對於進一步加快開發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晉中經濟開發區自1996年設立以來,按照“領先一步、率先發展”的工作理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立足有利的區位、交通、信息優勢,不斷優化環境,以招商引資為工作“龍頭”,短短十年時間,實現了經濟社會的重大發展,在工業化的拉動下向城市化方向加快演進。
招商引資成果顯著。晉中開發區從成立之始,就將招商引資作為重要的工作主線,堅持以產業立區,通過創優環境,創新體制,優化服務,招商引資取得顯著成果。
從1996年至2006年,共引進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11個,項目總投資超過52億元。在招商引資中,晉中開發區堅持項目高標準,產業高“門檻”,重點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和項目入區,吸引行業“龍頭”企業入區,限制小規模項目入區,堵住淘汰以及高污染的項目入區。十年中,下馬了1項高排放冶鍊企業,拒絕了多項雖然投資規模較大但很可能造成較大污染的項目。隨著晉中市主城區功能的明顯提升以及山西省構建大太原經濟圈戰略的實施,晉中開發區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區域核心地位明顯放大,招商引資開始跨入了一個引大項目、引大資金、引產業鏈、引高新技術的新平台,為經濟社會新一輪又好又快發展創造了先機。
產業集聚形成規模。按照國務院提出的“三為主一致力”的辦區原則,結合區位特點,著力發展特色產業,經過十年努力,已經初步形成醫藥食品、紡織機械製造、民營科技、汽車貿易服務等產業的集聚發展模式。醫藥食品企業達17家,紡織、專用汽車改裝、礦山設備等機械製造企業20多家,汽車貿易服務企業20多家,吸引了國內汽車的主要品牌,其中4S店7家,尤其引人關注的是,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太原——晉中兩市同城化發展戰略的快速起步,晉中開發區的區位內涵和產業潛力評價都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發展商貿、信息、倉儲、包裝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的優勢更加顯化,對國內和境外商家的吸引力大大增強。去年以來,已經有秦皇島渤海物流集團的三晉物流中心、中國鐵路快運集團山西公司的倉儲中心、山西省煤炭管理局融資組建的煤機國際物流港落戶,項目入區前期工作全部啟動,這些項目建成投入運營后,將吸納國內生產流通企業1000家以上,從業人員25000人以上,年營業額達到200億元以上,物流網路覆蓋全國鐵路、公路、航空和主要國際港口。
經濟發展持續高位運行。設區以來,晉中開發區一直保持了經濟全面協調持續發展的走勢,各項指標高位運行。2006年,開發區生產總值實現72300萬元;增長12.7%,財政收入完成17218萬元,增長30.8%,按照“十一五”時期產業發展規劃,晉中開發區將以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為發展重點,全方位創優環境,提供優質服務,力促物流產業強勢崛起。可以預期經濟發展的質量會進一步提升,發展速度會出現跨越式刷新。
晉中經濟技術開發區
晉中經濟技術開發區
基礎設施功能快速提升。為了優化招商引資“硬環境”,構建產業發展的高位平台,晉中開發區堅持把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用好有限的自有財力,籌集資金集中投入道路、電力線路、供水、集中供熱、綠地等基礎設施的新建改建,實現產業園區通路、通電、通水、通氣、通熱、通電話、通寬頻、通公交、通有線和場地平整的“九通一平”,簽約項目,可以無障礙“落地”,順暢建設。基礎設施的快速提升,吸引了教育、醫療事業等功能性項目投資的加大。2006年山西農業大學分校區正式掛牌入駐,當年招生2050名。按照招生計劃,4年在校生將超過9000名。山西交通學院新院選址於開發區,規模為在校生10000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面向晉中開發區謀求擴張發展,4年制本科在校生達8000餘名。山西醫科大學晉中分院在校生達到4400餘名。體現城市功能的公共項目的快速增加、擴大,客觀地又促使基礎配套設施進一步跟進、完善和提升。
農村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晉中開發區在致力於招商引資、實現優勢產業集聚發展的同時,十分注重園區與農村、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不僅在徵用土地中嚴格執行法規政策,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土地承包戶的合法權益,而且注重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帶動農村經濟和農村社會事業的進步。“村村通”油路、通公交工程已經完成,11個村的飲用水達標工程正在推進,有線電視網、移動通訊網已經全面覆蓋。2004年開始率先免征農業稅;糧食種植補貼面向種植戶直接足額發放。2007年開始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開始啟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城市化、一體化規劃已經組織了三次專家論證,總的方向是適應農業產業轉移和城市化發展的趨勢,新村規劃堅持適度分片集中,向小區化過渡,公共基礎設施先行,社區服務設施配套。

發展制約


面對新的發展環境與發展機遇,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深化改革,繼續自主創新,實現新一輪又好又快發展,晉中開發區必須清楚地看到面臨的諸多壓力與挑戰。

空間短缺

晉中開發區首期規劃開發面積為5.2平方公里。經過十年開發發展,到2006年,規劃開發面積已基本實現集約開發,規劃區內土地面積僅餘0.4平方公里,08年的招商引資在談項目普遍遇到了難以“落地”的窘境。如果不能在2007年至2008年實現預期的“擴規”,發展前景很難預料。

二元體制

晉中開發區17個行政村,農村人口近30000人,耕地41000多畝,居住比較分散,人均耕地偏少,勞動力轉移難度大,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活力不強。這種“二元結構”的社會構成體制已經給晉中開發區的更大發展造成有形無形的制約。佔地較大的“跨村”項目難協調難“落地”;城鄉之間的差別難以通過現行的制度途徑合理解決;農村勞動力培訓再就業、富裕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全員社保缺乏制度保障,往往隱藏不穩定因素。開發區發展到今天,其制約的作用已經無處不在;改革“二元體制”己刻不容緩了。

設施投入

由於開發區融資渠道狹窄,而開發區自身的可用財力又有限,基礎建設規模小、步子慢,尤其是關係“硬環境”根本改變的一些大的規劃項目難以啟動,更急需的設施難以配套。使開發區“硬環境”層次不能實現根本性的突破,制約著招商引資和優勢項目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