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
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
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是一所以電子類專業為主的的全日制高等專科學校,地處上海市嘉定城區。其前身為建立於1959年2月的上海計算技術學校,同年10月改稱上海第二科學技術學校;1968年4月至1981年12月先後易名上海科學技術學校、上海電子專科學校、上海市儀錶電訊工業局“七·二一”工人大學、上海第二科學技術學校、上海科技大學分部和上海科技專科學校;1993年2月更名為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
學校設有計算機技術系、電子技術系、技術物理系、機械技術系、社會科學部5個系部,下設微型計算機與應用、電子元器件與應用、無線電技術、檢測技術與儀器、機電計量與工藝、寶石技術與工藝等專業。1993年,在校學生1097人,教職員工518人(其中高級職稱29名,中級職稱154名。初級職稱114名)。學校佔地面積127.5畝,建築面積近4萬平方米,教學設施齊全;有3200平方米的圖書館,藏書20萬冊,中外期刊1000多種;有為教學科研生產服務的科研生產中心、實驗實習中心、計算中心;有田徑、足球、籃球、排球等場地以及乒乓房、桌球房、風雨操場。校內綠樹成蔭,四季花香,清靜幽雅,被評為“上海市花園單位”。
1959年至1969年,培養2233名中專生、274名工人班學員。1972年至1976年,培養三年制大專生240人。1978年至1993年,培養本、專科畢業生3871人。1994年5月併入上海大學,原校址成為上海大學嘉定東校區。2001年4月,經上海市政府批准,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原址改建為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重新復校。
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是一所全日制電子類專科學校,屬上海市地方院校。建校於1959年2月,時稱上海計算技術學校,臨時校址設在復旦中學,同年8月開始遷校嘉定,同年10月改稱上海第二科學技術學校。
上海科技專科學校暨上海科技大學分部校門(油畫)
1961年2月和7月,上海電子學校和上海計量學校先後併入。
1968年4月,更名為上海科學技術學校。
1970年11月,與上海儀錶電訊工業半工半讀專科學校、上海醫療器械工業專科學校、上海無線電工業學校在嘉定東門校址合併成立上海電子專科學校。
1975年5月,更名為上海市儀錶電訊工業局“七·二一”工人大學。
1978年6月,復辦上海第二科學技術學校。
上海科技大學分部
1981年12月,更名為上海科技專科學校。
1993年2月,更名為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
1994年5月,與上海科技大學、上海工業大學、上海大學合併組建新的上海大學,校址成為上海大學嘉定東校區。
2001年4月,經上海市政府批准,上海科專在原址復校,定名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上海科技學院建校50周年慶祝大會
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校友會揭牌儀式
上海科技學院50周年校慶時收到的科技部賀信
2009年10月18日,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隆重舉行建校五十周年慶祝大會。為慶祝學院成立五十周年,專門發來賀信或題詞的領導有: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殷一璀,上海市副市長沈曉明,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朱曉明,中共上海市委副秘書長姚海同,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任薛明揚,中共上海市嘉定區委員會、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政府,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YBC)全國辦公室。上午8時,陸續有領導、來賓和來自學院各個時期的歷屆校友趕到學校。領導、來賓和校友們饒有興緻地參觀了校史陳列室,看到一張張記錄著學院成長足跡的照片,回想在此學習、工作、奮鬥過的點點滴滴,很多老校友和老領導紛紛感慨學院在五十年歷史波瀾中所經歷的風雨沉浮,也對學院五十年辦學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領導、來賓和校友在9時30分觀看了校慶專題片,了解學院發展建設的光輝歷程,近年來各項事業的發展情況和傑出校友的事迹。10時,一曲威武、雄壯的國歌拉開了慶典大會的序幕。慶典大會由黨委書記、院長庄順根主持,庄順根書記介紹了出席慶典的領導和嘉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鄭惠強、原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慕堯、中共上海市委副秘書長姚海同、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任薛明揚、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王奇、中共嘉定區委副書記曹一丁、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YBC)執行總幹事楊華東、嘉定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國民、嘉定區政協副主席章宇慧、原嘉定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麗玲。參加慶典大會的還有24所兄弟院校的領導、歷屆校友、校企合作單位領導、社會各界來賓和學院師生,共計1000餘人。學院董事長朱建新回顧了學院從創業初期的蹣跚起步、篳路藍縷一路走來的風雨歷程,總結學院半世紀辦學所積澱的辦學經驗。兄弟院校代表、上海建橋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陳生根,嘉定區教育局局長、嘉定區職業教育集團理事長毛長紅,校友代表、靜安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凌剛,師生代表、經濟與管理系副系主任韓芳分别致辭,對學院五十華誕致以真誠的祝賀和良好的祝願。中共嘉定區委副書記曹一丁代表嘉定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向學院表示熱烈的祝賀,並向關心、支持學院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任薛明揚代表上海市教委,向學院全體師生致以最熱烈的祝賀和最美好的祝願,並在大會上作重要講話。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鄭惠強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向全體師生員工和校友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在不同歷史時期為學院創建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老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慶典大會上,還舉行了“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校友會”的揭牌儀式,由原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慕堯和中共上海市委副秘書長姚海同為學院校友會揭牌。慶典大會結束后,召開了校友會第一次理事會議,選舉產生校友理事會的主要負責人,並就下一步如何做好校友會的工作進行了探討。
復旦中學暨科技二校的校門(攝於1959年)
學校遷到嘉定后,全校師生髮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克服重重困難,邊建設邊教學。1961年2月和7月,上海電子學校和上海計量學校先後併入科技二校,充實了辦學力量。學校設有計算技術、電子學、精密機械、技術物理四個專業,招收應屆初中畢業生,學制四年。為了貫徹黨的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學校先後建立了無線電基礎、脈衝、微波、精密機械、測量及儀器等實驗室,擴建了金工車間和無線電車間。使學校成為一所具有一定師資力量和教學設施的中專學校。從1959年至1969年的十年間,共培養了2233名中專生、培訓了274名工人班學員。
科技二校建校三年,已初具規模,具有一定的師資力量和實驗設備條件,為科研單位和工廠輸送了600多名中等專業人才。1961年貫徹黨的“八字方針”,學校將原設有的計算機、電子學、技術物理、力學、海洋、天文地球物理七個專業調整為計算機技術、電子學和技術物理三個專業。學校在職教工170人,在校學生865人,圖書資料30811冊,佔地面積15493平方米。
上海第二科學技術學校雷鋒愛校團團圓卡
在本市工廠招收具有初中畢業相當於高中文化水平的先進工人100名進入“工人班”學習,學制二年,主要是提高文化知識,作為上海科技大學工人班預備班。二年後,成績合格轉入上海科技大學工人班繼續進行學習,成績差者回原工廠工作。
1967年上海第二科學技術學校介紹信
上海市儀錶電訊工業局
從1972年到1976年,除招收了幾百名短訓工人學員外,只培養了電視、醫電、無線電整機專業三年制大專生240人。“文革”期間,學校教育秩序被破壞,培養的畢業生數量僅是“文革”前的十分之一。
上海科技大學校門
1980年4月,上海科大分部成立學術小組,制訂了學術小組暫行條例。6月,學校頒發《關於加強教學管理若干具體問題的暫行規定》,要求各專業認真制訂和貫徹執行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加強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選派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擔任主講。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嚴格考試製度,搞好平時測驗。
1980年7月,市高教局批複同意學校設計算機技術、無線電技術、技術物理三個專科專業,規模1000人,為國家和本市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及工業部門培養其需要的實驗技術人才。為此,學校召開部務擴大會議,專門討論並制訂具有大專特色的教學計劃問題。
上海科技專科學校校門(攝於1984年)
1983年,學校將學生的人民助學金逐步改革為獎學金,打破了學好學差一個樣狀況,同時,從實際出發,對家庭經濟確有困難的學生,也給予關心和補助,調動了廣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從1978年到1993年,學校共培養畢業生3871人,其中本科生240人。畢業生有較強動手能力,受到用人單位好評,為學校贏得了聲譽。
市府任命桂永安為上海科技專科學校校長
1981年12月23日,市高教局發文,經市政府研究同意將上海科技大學分部改名為上海科技專科學校。改名后的學校,行政上獨立建制,屬市高教局領導,享受其他全日制高等專科學校的待遇,黨的關係仍屬上海科大黨委領導。學校主要設置電子類工科專業,學制三年;在校學生規模暫定為1000—1200人;著重為本市科委、經委系統培養生產技術和實驗技術人才。12月24日,學校召開學代會,宣布了學校的更名。明確以上海科大分部名義招生入學的學生畢業仍發上海科大分部畢業證書。校門同時掛“上海科技大學分部”和“上海科技專科學校”兩塊校牌。
上海科專原址校景
1982年起,學校舉辦“電子實驗技術競賽”,每年一次,學生都可參加,共舉辦四屆,參加比賽學生有400多人次,鍛煉了學生實驗技能,提高了學生電子製作水平。如學生製作的“聲控彩燈”、“電感電容測試儀”、“調頻無線話筒”、“立體聲頻收音機”等在校際實驗評估展覽會上展出,獲得了好評。
為實現教學現代化,學校設置了閉路電視演播系統,開展了電化教學。學校具有較多的教學實驗室和較先進的實驗設備以及計算中心,學校還有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校辦工廠,生產多種型號的電子測量儀器和半導體元器件,是學生勞動和實習的重要基地。圖書館藏書約為20萬冊,中外期刊1000多種,豐富的中外文科技文獻資料,為教學、科研提供了有效服務。
上海科專教書育人成果發布會
1984年12月,校電化教學組在上海市高等電化教學評比中被評為先進集體。市高教局頒發了“你校在開展電化教育工作中成績顯著”的獎狀。
1985年3月,又修訂了教學計劃,針對培養高級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和實驗技術人才的目標,修訂的要點是:1.體現德、智、體全面發展要求,保證學生大部分時間用於學習;2. 強調課程設置的“專業針對性”;3. 強調內容的應用性;4. 強調專業教學的實踐性,加強生產勞動、生產實習、實驗、計算機上機操作、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5. 重視六個方面能力的培養:數學運算能力、外文閱讀能力、計算機解題能力、常用電子儀器使用能力、圖書情報資料檢索能力、一般金工操作及繪圖識圖能力。
1986年12月,上海市高校評估組來校進行實踐教學評估。評估組認為學校對加強實踐教學的指導思想是明確的,實驗安排有特色,實踐教學目標明確,線條清楚,基本上符合學生學習和認識規律。對積極開展實驗大綱、實驗教材的制訂和編寫,對實踐教學資料的匯總,提高設備利用率等方面,給予了肯定。
1983年起,經市高教局批准,學校實行“專升本”教育。開始選拔優秀專科生轉入上海科技大學相關本科專業學習。每年8月中旬,由上海科技大學指定考試課程,按本科教學大綱的要求命題,在上海科技專科學校二年級品學兼優的學生中開展選拔考試,成績優秀者,可升入上海科大本科專業學習。
原上海科技大學校徽
自1983年實行專升本制度后,提高了上海科技專科學校學生的學習熱情,至1992年十年間,共有31名專科學生轉入上海科技大學本科專業學習。
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
1980年4月,市教衛辦、高教局同意學校同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合辦計算機技術軟體、硬體兩個專業,學制三年,屬大專性質。
1982年12月18日,市高教局批准了學校與上海市機電二局聯合辦學。設計算機軟體、計算機硬體、電子測量儀器與測量技術、電視與電聲專業,學制三年。市機電二局承擔部分專業課及新技術成果講座,並對學生生產實習給予場所安排與指導。
1983年5月25日,學校同上海市農機工業局簽訂培訓技術人員協議,規定學校為市農機工業局培訓機械工程專業、電子工程專業三年制大專生,學校在全市職工高校統一招生中招收市農機工業局所屬企業的職工入學。學生修業期滿,成績合格者,發大專畢業證書。
1984年8月29日,市教衛辦同意學校與上海市番禺中學聯合試辦五年一貫制專科教育。由番禺中學招收部分優秀初中畢業生進入“電子測量儀器與測量技術”專業班學習,實行普通高中教育到大專教育的教學計劃。前二年由番禺中學實施普通高中教育,經篩選后,不經過高考直接進入上海科技專科學校,進行三年制的專科學習。
1965年,在科技二校時期,儘管學校工作的重點放在教學上,同時也組織教師下工廠、研究所,實行科研、教學、勞動三結合,部分教師同上海、合肥等地科研機構合作進行科研。
“文革”期間,學校劃歸上海市儀錶電訊工業局領導,教學任務少,大部分教師到工廠、研究所勞動,同時也參加所在單位的項目研究。1968年10月,學校為上海無線電七廠研製出“隧道二級管生產線(2BS4)”和“鍺霍爾元件(高斯計功率計)‘09’工程高難度霍爾元件生產線”。部分教師還參加了上海市彩色電視機會戰和數控機床會戰等,提高了業務水平。
上海科專學生在校辦工廠進行生產實習
學校積極開展科研活動,組織專家從事多項科研工作,一些項目獲得中國科學院及上海市科技進步獎,如《714MH2低雜訊砷化鎵場效應放大器》、《低損耗變壓器鐵心損耗工藝係數研究》等。學校科研項目大部分是橫向項目,屬科技應用性研究。1990年1月19日,校辦工廠與電子器件研究室合併,籌建科研生產中心,經濟上獨立核算,為校辦科技產業。1990年3月,學校成立了校科研與技術開發部。1993年,學校設立科技產業辦公室,並同日本野尻眼鏡公司合作成立了上海精科光學有限公司。
學校關於實行“三明治”教學規定
“3+1”教學模式,一般俗稱為“三明治”教學模式。1988年,學校成立了“三明治”教學模式試點班領導小組,經調查和反覆論證,制定了“三明治”教學模式的教學計劃,落實了生產實習基地。6月28日,市高教局組織專家來校驗收評審舉辦“三明治”教學改革試點班條件,專家組認為,上海科技專科學校試辦“三明治”教改試點班的條件是具備的。9月1日,第一期“三明治”班36名學生來校報到,他們來自上海市區、嘉定縣、金山縣。
“三明治”班學生在校學習四年,第一、第二年學生在校進行理論課學習,第五學期下廠頂崗勞動和生產實習,第六學期回校學習,第七、第八學期再下廠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體現“理論—實踐—理論—實踐,多次遞增循環,螺旋式前進”的教學特色,達到了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要求。
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校徽
截至1994年5月,學校下設計算機技術系、電子技術系、技術物理系、機械技術系、社會科學部(由馬列主義教研室、思想政治教研室合併成立)五個系部和數學教研室、外語教研室、體育教研室三個公共教研室,設有微型計算機與應用、電子元器件與應用、無線電技術、檢測技術與儀器、機電計量與工藝、寶石技術與工藝等專業。學校面向上海市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三年。
多年的辦學實踐,使學校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並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即主要為上海地區的工廠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單位培養和輸送符合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際需要的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和實驗技術人才。
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運動會
1983年4月8日,學校隆重舉行上海科技專科學校第五屆田徑運動會。運動員本著“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方針,守紀律、講文明,生龍活虎地活躍在運動場上,各項比賽中均取得了較好成績。其中,男女200米、男子4×100米、男子跳高等四項比賽破了校運會記錄。運動會的舉辦,為學校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起到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上海科技專科學校首屆教代會
大會期間,共收到各類提案50條,主要分為六類:學校改革工作和發展方面的5條;教學科研、圖書資料方面的15條;設備生產方面的1條;分房工作方面的5條;生活福利、文化娛樂方面的22條;其他方面的2條。大會通過了“上海科技專科學校課程建設的意見”、“教書育人守則”、“嘉定地區教工分房條例”、“教書育人評估條例”、“科技服務條例”、“分房工作委員會名單”和“教書育人工作條例”。
1月14日,大會閉幕,校黨委書記唐祥慶作閉幕詞。他說,這次首屆教代會與第十屆工代會開得很好,經過同志們的努力,圓滿地完成了大會預定任務,是一個充分發揮民主的大會,也是一個群策群力團結的大會。
上海科技大學畢業紀念冊
1981年10月14日,學校黨總支召開組織工作會議,認真檢查黨風,明確黨員組織生活制度,重申黨政領導幹部要以普通黨員的身份參加所在黨支部的組織生活。
1983年,上海科技專科學校成立黨委,形成了黨委集體領導的形式。
1985年9月10日,全校教師熱烈慶祝首屆教師節。9日晚有15名新入黨的預備黨員舉行了入黨宣誓儀式,大家反映這是慶祝首屆教師節的最好形式。各系各部門和學生紛紛為教師做好事,還演出了歌頌教師的文藝節目。
1988年9月5日起,建立黨委會議和校長辦公會議制度。黨委會議主要討論學校重大問題和全校政治工作。校長辦公會議主要貫徹落實上級指示和黨委決定,討論和處理日常教學行政工作。同時,為了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定期政工例會制度,由分管工作的黨委副書記主持召開。每周一次的黨政聯席會議制度仍堅持召開,以增強黨委和行政互通信息,共同決策,協調工作。
學校黨委十分重視黨員教育,深入開展“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活動,通過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使黨內思想得到統一,教師、技術人員和學生入黨人數逐年增加。
1986年英國格拉摩根教育學院院長來訪
1994年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領導合影
5月14日,舉行上海科技專科學校建校三十五周年校友理事擴大會,參加會議的共59人。同日,學校開始啟用金沙路280號新大門。黨委書記沈學超、校長汪國鐸、副書記蔣乃平、副校長常增慶在大門合影。
5月22日,舉行最後一次校黨政例會,研究討論了教學大樓維修,校西南鄰地徵用等重大事項。5月27日,與上海工業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上海大學實行四校合併,組建成新的上海大學。
上海市復旦中學(原復旦公學)校門
1970年11月,上海無線電工業學校、上海儀錶電訊工業半工半讀專科學校、上海醫療器械工業專科學校遷入上海科學技術學校的嘉定校址,四校合併成立上海電子專科學校,學校性質為大專。
1994年上海大學成立大會
1978年,為滿足文革結束后廣大高中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和國家經濟恢複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原在文革中合併的高校紛紛恢復獨立建制,上海第二科學技術學校恢復后不久就改製為上海科技大學分部,首屆招收本科生。
1981年12月,上海根據對專科人才的迫切需求,又把上海科技大學分部改為上海科技專科學校。1993年2月,根據國家教委關於規範專科學校校名的通知,學校更名為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
上海科專原址校景
丹心書汗青,夕陽映後人——訪首任校長馬憶冰
曹建國(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院長助理)
上海科專原址校景
上海科專原址校景
一所學校從無到有,幾經變遷書寫著與共和國相同的命運。一屆屆學子進來出去,在各個時期,各自的崗位閃耀著“科技人”的光芒。她是領頭的人——
暮秋的一個下午,筆者隨同忻福良教授來到地處上海西隅的馬憶冰老師的家裡。聽說我們要來,馬校長下午的午睡都落空了。一摁門鈴,早就恭候著的她即刻開了門,一進門就沏上了茶。一見年近90歲的馬校長仍精神矍鑠,我們精神也瞬間都被提了起來。落座后,面朝窗的馬校長被秋日的陽光曝晒在臉上,臉頰泛起淡淡的紅暈,知道我們的來意,一張口就以丹氣十足的聲勢,直奔主題。
上世紀50年代後期,中國的大地如火如荼地燃燒在大躍進的時代里,中央規劃要在上海建科技城,隨即在閔行飯店召開專題會議,“要科學化,向科學進軍”。為了支持全國的經濟發展,科技要先行,必須得建一個科技城,會議決定:建立上海第一所“計算技術學校”,還決定科學院要遷過來,上海科技大學也要建起來,電子科技等一批研究所都要搬來,要儘快培養人才。會議開了整整一個星期。身為黨支部書記的馬憶冰參加了這次會議。這次會議給她壓了擔子,負責上海科專學校的創建工作。僅有35歲就有20餘年黨的工作經歷,加之十幾年的地下工作對敵鬥爭的經驗,是位經歷血火洗禮的傑出的黨的女幹部。會後由她率領一支精幹的幹部隊伍來到的地處上海市西北郊的嘉定縣安營紮寨。
校區選址在一片墳地和縱橫的河溝區域地,她們的到來給這片荒涼的野地帶來蓬勃的生氣,首先面臨的就是要遷墳,這工作不好做呀,她上門串戶,宣講政策,安撫解憂;走部門、辦手續、購建材、擬規劃、搞設計,甚至親自上工地干起了基建。民以食為天,吃是第一大事,他們壘砌了食堂,沒自來水,食堂前面的池塘就成了他們幾十人的用水之源,洗漱、洗菜、洗衣、吃的用的都在塘里。那時的菜里幾乎見不到油水,一次炊事員回鄉下,帶來幾根茭白送她,她說我可不能搞特殊化呀!話音剛落,便吩咐炊事員打二個蛋,做了茭白雞蛋湯,大夥見后狂喜,今天可嘗嘗葷了。從那個時代過了人都清楚,國家窮啊,好吃的都給了蘇聯老大哥了,因為我們要他們的技術支持,人們只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但大家的工作熱情特高漲,工地上紅旗飄揚、橫幅獵獵,一片熱火朝天景象。工人、教員、學生、校領導都上工地幹活。平墳地,填河溝,泥濘的田埂上龍騰虎躍地穿梭著他們的身影。第一棟教學樓在大家汗水裡漸漸長高了......
上海科專原址校景
上海科專原址校景上世紀60年代的人均收入極低,馬校長在領導班子里討論,如何改善或提高大家的收入,想到了要辦個校辦工廠。他們利用了教職員工的一技之長,做起了“擴音器”,不久有了第一桶“金”。班子開會決定拿出部分資金髮教職工的福利,每個人發12元,因為資金有限,校長、書記都不領取。她說:現在是困難時期,我們不能領。教職工聞訊后,幹勁更大了,對學校的發展也更有信心了。
上海科專原址校景
上海科專原址校景
嘉定距市區有三十餘公里,按當時的交通狀況,從市區到嘉定縣城單程要2個多小時,大家都住在學校,一、二個星期回趟家,單身的無牽掛,而馬校長當時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家裡根本就無法照顧,那時的通信也是極其的不便,不幸終於降臨到這位瘦弱的女人身上了。馬校長的兒子是老大,才上小學五年級,以下有二個孿生胞妹,母親不在家時他得擔起家裡的生活擔子。一天,他煮了滿滿的一鍋粥端著上樓,老房子的樓道又窄又暗,一腳沒踩實,滾燙的一鍋粥瀑翻在身上,連人帶鍋從樓梯上翻滾下去,臉上、身上渾身燙得起泡。孩子兩眼含淚痛得哇哇地叫,撕心的叫聲驚動了左鄰右舍,叔叔阿姨們都衝出各自的房門,立刻給孩子進行了緊急處理,然後叫上了三輪車就上了醫院。說到此事,馬校長特別地感激她的鄰居,尤其鄰居沙家阿婆,那些年全憑她在照顧著那個家,直至今日她念叨著曾經的鄰居,掛在她嘴邊常念的話“鄰舍好,賽金寶”。時過境遷,從苦難中站起來的兒子,後來成了上海陸家嘴開發委的董事長了,為陸家嘴的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現在他擔任了“後世博園區”的開發負責人。說到這兒,馬校長臉上洋溢喜悅,臉上泛起淺淡的“夕陽紅”,屬牛的她,好似心中略顯“牛氣”般的自豪。
一說起今天,馬校長的臉上寫滿了幸福,兒女都已事業有成,她也有了第四代重孫了。如今她仍然閑不住,在街道里辦起了老年大學,眾多的小姐妹跟著她學這學那。忻教授是她的第一屆畢業學生,又是留校,馬老還是他的入黨介紹人,後來也成了學校領導,她關心有加地要忻教授注意身體,滔滔不絕地大談養身之道。
從馬校長家出來已是傍晚,車出小區往西一拐,一眼望去,路的兩街沿落滿了梧桐秋葉,匆匆而過的行人踏在上面發出唰唰的聲響,天邊的晚霞鱗狀般地鋪灑在路上,在微微的秋風裡,不斷變幻的地上的圖案,有聲有色,甚是壯美,憶冰校長真是丹心書汗青,夕陽照後人,美哉!壯哉!(有刪節)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憶學校創建之初
作者:侯銘旂(科技二校62屆畢業生;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曾參與國家遙感發展規劃中“圖像處理系統”的研製工作,該項目獲部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原上海第二科技學校(復旦中學)校門
報告人用富有時代特色的暢想與浪漫,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美好的科學發展前景。其中,他舉了一個例子,說:牛吃的是青草,擠出的卻是牛奶。那麼人們是否可以建造一個這樣的工廠:在流水線的這一端,青草刷刷刷地倒入;在另一端,牛奶嘩嘩嘩地流出……
我們聽得如痴如醉,彷彿用魔棒,一下子把我們這些十五歲上下的小青年帶到了“科學”的幻境中。噢,原來科學技術有那麼大的作用!
然後,報告人又介紹了計算機的巨大作用。
報告結束后,學校領導宣布了上級領導的決定:復旦中學將改為學習計算機的“上海計算技術學校”。高二和高一年級的同學,如果不願就讀中專,也可以轉往其他高中。
學校領導似乎還講了:目前全國只有清華大學有計算機專業;我校要辦成全國第一個“理科中專”!
上海科專原址校景
我的父母說,這涉及到我的終生前途,讓我自己認真考慮。而我還沉醉在白天報告所激起的巨大興奮中,迅速作出了決定:決心投身於科學技術發展事業——放棄讀大學的理想而念中專!
我所在(4)班的絕大多數同學都決定響應號召,就讀中專。
新學期開始,當時的容校長帶領高一、高二年級學生敲鑼打鼓,來到校門口,在“復旦中學”的校牌旁,掛上了披紅的“上海計算技術學校”校牌。從此,一個新學校,出現在上海市的華山路上、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
暢想浪漫,現實卻嚴峻。新學校誕生后,遇到了“教什麼?”、“怎麼教?”、“師資在哪裡?”等問題。
上海科專原址校景
我只是一名學生,不可能具體知道當時學校領導與老師們遇到了哪些困難,但從某些方面上也感覺到一些。例如,發下來的教科書中曾有《金屬工藝學》、《工程力學》、《自動控制原理》等書。《金屬工藝學》沒有開課,《工程力學》開課不久就停課了,《自動控制原理》是從計算技術研究所請來的一位科研人員授課,但是也只上了一個學期(或許還不到一學期)。或許是學校對應該開哪些課心中無數,或許是因為缺乏相應的授課老師!
再如,陳正悌老師原來是教化學的,現在由他擔任計算機教研組組長。從教高中普通化學的老師變成要教電子計算機的老師,這是一個多麼大、多麼難的跨越!陳老師當年就曾坦誠地跟我們說過:他們現在講課中的許多內容,也是前幾天剛從外面聽課學來的,有些地方還沒有吃透,現在只能以當時記的筆記為準來講課。因此,希望我們多提出問題,他可以在下次去聽課的時候,向講課的老師請教。
我們這些可敬的老師,是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用比我們大得多的力氣來學習嶄新的知識。好在那時給我們上課的老師,大都是還沒有成家的年輕人,幹勁足、精力充沛。同時,學校也從其他單位支援來了一些老師,以充實師資力量。
除了本校的老師外,學校還聘請了外單位如計算技術研究所的多名室主任級的科研人員來為我們授課或開辦講座。有一個講座的一位開講老師還是當時全國唯一的一名計算機專業的研究員。除了請進來外,我們也走出去,剛轉校時,曾多次去交通大學聽課。那時交大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幫助。
我們要學習的課程,某些基礎課是較成熟的,如《理論電工學》,有正規的教科書,與普通物理中的電學也相通,原來教物理的老師很快可以授課,如《電工學》、《脈衝技術》、《無線電基礎》這些基礎課都非常實用,我們踏上工作崗位后,工作一開始就派上了用場。但有些課,在當時是屬於新興技術的。例如晶體管電路、計算機原理等課程,都沒有現成的教科書。老師們只能自己編寫,油印在粗糙的紙上。有時要上課了,教材還沒有油印好,只能靠大家在課堂上記筆記。老師在黑板上抄寫滿了,就問大家記下了沒有?如果已經記下了,那就擦去,在黑板上接著抄寫下面的內容。
上海科技專科學校校徽
復旦中學高中的外語課,原先教英語,改中專后,改為教俄語。教授英語的要改教俄語,這兩者又是一個大跨越。
原先教我們英語的沈善夫老師改教我們俄語。教授語種的改變,或許更富有挑戰性,但沈老師接受了挑戰。我班除了有一學期是李華鐸老師授課外,其餘幾學期都是沈老師授課。在畢業前,我已能粗粗地閱讀俄文版的無線電雜誌了。
1961年,在第一、二屆年方十八、九歲的畢業生中,有的留校充實到了教師隊伍中,成了一股強勁的新生力量。這群新老師在講課中有自己的見解,也顯得更系統,逐漸成為學校的中堅。
在改校的1959年,這一年的上海市中等專業技術學校運動會上(也許是第一屆吧),我校成了一匹黑馬,人們或許還沒有來得及聽說過我校的名字,卻已被我校奪走了團體亞軍。
上海科專原址校景
我們通過勞動也確實增長了不少見識。例如,我過去並不知道“電唱機”裡面是些什麼東西,聲音怎樣被複制,又是怎樣被重放?通過到上海錄音器材廠電唱機車間的勞動,就解開了心中之謎。在錄音器材廠的產品陳列室里,我還看到了國外的鋼絲錄音機、磁帶錄音機,真是大開眼界。再如,通過到萬里變壓器廠插片車間的勞動,我知道了變壓器的矽鋼片是通過這麼一片片插的工藝、由松片變成緊片、再經過浸漬,才組成了變壓器的鐵芯。
我校隸屬於中科院上海分院后,曾參加過分院的若干活動。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1960年暑假,我們參加了新校舍的建校勞動。晚上我們就睡在當時只有水泥框架的教學大樓里。田野吹來晚風,通行無阻地為我們帶走了些許樓中的酷熱;透過樓板的空隙,我們在地鋪上還可以數數天上的星星。
10月份,教學大樓及其相連的實驗大樓建成了,在大樓北面,還建有兼作大禮堂的食堂。隨後,除了第一屆的同學留在市區老校址外,其餘所有班級(當時已有四屆的學生)都搬遷到嘉定金沙路新校址。
那時校內還沒有通自來水,當時我們涮碗是蹲在食堂門口前的一個小池塘邊。池塘小、洗碗人多,我班的一名同學,有一次在洗碗時還曾被旁人撞入了池塘中。幸好池水淺,這位同學游泳又好,只是濕了一身衣服而已。當時宿舍里也沒廁所,必須到學校東北角的臨時廁所。
上海科專原址校景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直至七十年代,上海市區到嘉定只有一條公交線路“北嘉線”,我們周六回家、周日返校都非常不便,往往都是兩、三周或更長一點時間才能回家一次。那時公共汽車的頂上還背著一個大煤氣包,在風中搖搖晃晃的,汽車也只能是慢悠悠地開著,讓我們想早點回到家的人極度心焦。後來,學校為了方便師生們的來回,包租了公共汽車。每周六從城中路發車,市區的下車點設在今日的曹陽路南端曹陽路橋(當時叫“三官堂橋”)附近。只是車到了嘉定后就只能在城中路城中街口下車了,從路口經過城中街、東大街走到學校(步行約20分鐘)。每當季節變換、需要更換鋪蓋的時候,我們肩上扛著厚重的被褥,走這麼長的一段路,實在是很累。而今天,乘坐11號地鐵就可以快速地在市區與嘉定間打來回,到了地鐵嘉定北站,一輛“嘉定1路”公交車就可直達學校。
那時,正遇到國家三年困難時期,學校食堂還是想盡辦法搞些菜給大家吃。有一種菜有點像捲心菜,可是又卷不成形,跟花菜外面的梗葉差不多,我們稱之為“喇叭菜”,雖然味道不佳,不易下咽,但是能夠吃到已經是十分的不易了。難得見到葷的,連素油也很少,我們又正是長身體時期,肚子特別容易餓。學校提倡、鼓勵同學間發揮互助友愛,如請飯量小的女同學支援些“糧票”給不夠吃的男同學。
上海科專原址校景
經過三年中專階段的學習,1962年1月16日下午,學校的第二屆畢業生舉行了畢業典禮。在接下來的三天中,學校宣布了各人的分配去向。隨之,同學們先後離開了學校,開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上海科專原址校景
我們懷念當年的校領導,如校長馬憶冰以及楊悌、桂榮安等老師;懷念那些辛勤教育過我們的老師:有擔任過我們班主任的沈善夫、宋開崢老師,有給我們授業解惑的陳一馨、陳正悌、張萍迦、周似、沈一齋、黃松、陳本賢、陳景秋、王文昭、王元龍、李華鐸、湯正明、王懋,等等,眾多的老師(因為我們當年稱呼老師都只尊稱姓,而不提名,上述老師的名字中可能有別字)。老師們的諄諄教誨,我們永世難忘。
憶那時的工人培訓班、校辦工廠
作者:邱鶴欽(原上海科專教師)
專業培訓,提高工人技藝
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校門
1973年,學校從儀錶局下屬工廠中招收50名學員,開辦了“數控線切割”班,圍繞典型產品設置教學課程。由於工業局辦學的優勢,學校從無線電專用設備廠訂製十套線切割機床控制台,“邏輯設計”、“電子基礎”、“數控原理”、“高頻電路”等課程都圍繞著使用和操作線切割機床而設置。學生一半時間上理論課,一半時間分成10個小組,裝配控制台。從印板焊接到調試,從整機安裝到和機床統配,整整十個多月,最後九套機床被學員所在的廠家買回去,他們畢業就回廠直接操作由自己親手製造的數控機床了,學生自豪,單位滿意。
回顧這年代的教學形式,對現在的職業學院辦學方式應該說是有借鑒的。
小試牛刀,為國防工業作貢獻
上海科專原址校景
"大躍進"時期,為發展尖端科技需要,上海市將創建於1905年的復旦中學高中部改為上海第二科學技術學校(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前身),並遷址上海科學衛星城-嘉定,所設的計算機技術、電子學、精密機械、技術物理等專業都是當時著力發展的高級、精密、尖端的科技專業。學校的任務是為科研院所培養實驗技術人才。
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學校建校時的領導和教師主體來自復旦中學,秉承了復旦的優良傳統:辦學嚴謹、管理嚴格、老師素質好,教學中注重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基本素質的培養,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當時主要是科研單位和電子類企業)高度評價。由於社會聲譽好,因此當時這所學校招收的學生在同類學校中考分是最高的,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在當時也被認為是最好的。很多的老校友後來都走上了領導崗位,有的成了高級工程師、總經理、廠長,有的成了行業的領軍人物,還有的成了學校或政府部門的領導。
上海科技學院64屆老校友們參觀了學院,並熱烈討論,合照留念
馬范援,61屆校友,畢業后在母校工作長達33年,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上海計算機學會電子商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楊富堯,62屆校友,從1965年開始參加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星上與地面設備的研製工作,因表現突出而榮立二等功,並獲中國航天獎;之後,他又擔任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時代電子公司黨委書記,為中國各類空間飛行器,包括載人飛船關鍵設備的研製做出了很大貢獻
朱愛康,62屆校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曾任東方紅三號衛星總指揮
屈耀雙,62屆校友,1986年取得威斯康星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博士學位,曾在美國的微軟、IBM、波音等任高級技術人員。他在微軟公司任高級分析師多年,世界著名科學家霍金的那本《時間簡史》,主要譯者就是他的夫人許明賢
朱申生:63屆校友,高級工程師,設計了中國第一台生產裝備部隊的軍民兩用文件傳真機
高宏達,63屆校友,畢業後分配到上海市計量局,幾年後攻克了計量標準—氫原子鐘研製課題,評上了上海科技傑出青年,當選為全國共青團中央委員
上海科專原址校景
王方華,63屆校友,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后再經深造,在上海交通大學任教,先後任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常務副院長、院長等職務,成為知名學者。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特聘顧問、上海市管理科學學會理事長等職務
忻福良,64屆校友,教授,畢業后留校工作,先後任教師、專業主任、教務處長、副校長、常務副校長,歷時22年,為學校早期的建設發展做出了貢獻。1986年後,曾任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曾作為高級訪問學者,供職於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曾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2001年至今,他先後任上海杉達學院、上海建橋學院、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和董事長助理,為上海民辦高校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專家、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秘書長、全國高等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和上海市教育法制研究與諮詢中心常務副主任,現任上海市工商業聯合會民辦教育協會秘書長和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董事會董事
李安,83屆校友,九三學社社員、工程師,曾任上海市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產權處處長、產權中心主任,現任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