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牢情話
土牢情話
《土牢情話》是一篇由張賢亮創作的文章。
小說就是故事。而不論是什麼樣的故事、哪怕是神話或童話,也都是一種人生經歷。人們愛讀小說,大概出於這樣一種心理:任何一個人的最大遺憾,不可彌補和無法挽回的人生遺憾,就是每一個人只能過他自己命定的生活。任何人都不能在人生的中途改變 成另外一個人去過另外一種生活。即使是那種借用外科手術的變性者,在改變了性別之後,“她”仍然是他。“她”與他總是同一個人。於是,人們要想豐富自己,使個人短暫的一生能包容更多的人生經歷,就只能憑藉閱讀小說來展開想象,增加自己的人生閱歷,從而使自己變得更為聰明起來。
我不能說中國的當代小說更為有趣,但我可以肯定中國人的當代生活比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的生活更為曲折多變。沒有哪個國家的人比當代的中國人嘗過那麼多辛酸苦辣其實,由於種種原因,中國的小說家遠遠沒有全面地將它反映出來。這還需要一個歷史的過程。也許要到將來,我們才能回顧得更為清楚。但是,僅僅目前的中國小說,也可以使外國讀者對中國人的生活略知一二了。當然,人們讀小說並不是抱著與讀歷史或新聞報導同樣的目的。人們還是要求這本小說有趣,要求得到情感的滿足。我想,日本讀者應該是很喜歡和能夠讀懂中國的小說的。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傳統,這就是“禪”。“禪”要求我們儘力去理解文字之外的不言之意。那是一種境界,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
1、任何人都抵禦不了享樂的誘惑,(或許太絕對了,但個別的特殊人物改變不了現狀。)2、唯其有痛苦,幸福才更顯出它的價值,許靈均語3、又是一段人與獸的感情。4、這裡有他的痛苦,也有他的歡樂,有他對人生各個方面的體驗,而他的歡樂,離去了和痛苦的對,則會變得黯然失色,毫無價值。1、日子好過不好過,不在於在什麼地方,而在於跟什麼人在一起。2、見了貓趕快跑,這是老鼠們的老生常談,可對老鼠們來說卻是千真萬確的真理。(故事通過司機的獨白,來敘述,就連“我”(沒有出現過),也是從司機自己的口中道出;妙的很。《肖爾布拉克》—一個汽車司機的故事
1、不是許多人都把悲痛埋藏在心底了嗎?悲痛埋藏在心底,也會和屍體埋在土裡一樣,也會慢慢地消失。據說,它還會和屍體能使土壤肥沃一樣,使心變得豐滿。2、往事,甚至於比不上一具體依照物質不滅定律而永不會消失的白骨,它就慢慢地,慢慢地消失了,在世界上留不下一丁點痕迹。3、生產卻突然向我揭示出她的另一面,生活在這美麗的土地上的人們本身,卻是醜陋的猙獰的,瘋狂的。生活的真實,倒是人與人之間用心的惡毒和仇恨。4、人性的弱點——殘存的原始畜性。5、持久的物質匱乏和精神貧困,使他們逐漸喪失了良知,喪失了同情心,就把自己的激憤;盲目地發泄到慕名其妙的“革命行動”中去,所以我有時平心而論,倒也覺得他們對待階級敵人的暴行,(所謂的階級敵人)事出有因。(作者事後平心而論,充滿了人道精神,帶有反思意味,十分中肯,)6、純潔的人性在贖償人類所有的缺陷。歌德《贈克呂格爾》7、大自然自己癒合了自己的傷痕,人不是也有這種能力嗎?共產黨的哲學就是鬥爭的哲學。(是斗人的哲學,那時候斗,現在還斗。(我總以為沒有親身經歷或者是聽說見到過,寫不出如此豐滿的小說的。社會生物鍵是個比較新的概念。張賢亮《土牢情話》有感。
張賢亮江蘇盱貽人。1936年生於南京,在家庭影響下,從小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熏陶。
張賢亮
童年是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度過的,他的父親畢業於哈佛商學院,9.18事變后回國,先後結交過張學良、戴笠等人,1949年,張賢亮的父親作為舊官僚被關押,於是,被認為出生於反動家庭的張賢亮,註定要歷經一番磨難。1954年不到18歲的張賢亮就這樣告別了自己的學生時代。
後來張賢亮的父親在監獄中死去,18歲的張賢亮就擔起了家庭的重擔,19歲的張賢亮帶著母親和妹妹,離開北京,到寧夏這塊至今也不富裕的土地上,他們在賀蘭山下安了家。
張賢亮在50年代初讀中學時,開始廣泛接觸俄羅斯文學和法國文學作品。1955年中學畢業后,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張賢亮就被調往寧夏銀川幹部文化學校擔任文化教員。他開始嘗試文學創作,曾經寫作並公開發表了60餘首詩歌。象《夜歌》《黎明時的歌》等都是在這個時間發表的,1957年的張賢亮在西北,甚至在全國的詩壇都頗有知名度。1957年7月,張賢亮新創作了一首搏動著青春豪情的《大風歌》,在當時很有影響的文學月刊《延河》登載,引起了轟動。但是,就是因為這首《大風歌》,張賢亮遭到了猛烈的批判。
1957年9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署名《斥大風歌》的文章,一位著名詩人義正辭嚴的抨擊了《大風歌》中被認為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言論和思想,於是,《大風歌》成了右派言論的代表作品,作者張賢亮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被關進銀川市附近的勞改農場,過起了與世隔絕的囚犯生活。
1960年的一天,張賢亮逃離了被關押了三年的勞改農場。但是,很快就被抓了回去過著遙遙無期的改造生活。張賢亮右派生涯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勞改和勞教中度過的,在這期間,以“書寫反動筆記和知情不報”的罪名被判三年管制;在“社教運動”中再次以“右派翻案”的罪名被判三年勞教;“文化大革命”中,升級為“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被群眾專政;1970年,又被投進農墾兵團監獄……運動一來就抓去勞改,勞改幾年又被轉移到另一個農場就業勞教,境遇非常慘烈。這種抓了放,放了抓的狀態一直持續到文革後期直到1979年9月張賢亮被徹底平反。
告別了長達22年之久的右派生活,這時的張賢亮已從一個血氣方剛的少年成了一位四十三歲的中年人。
1981年開始專業文學創作。
1980年,1983年,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肖爾布拉克》獲得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之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更是讓張賢亮名聲大振。
他擔任了寧夏作家協會主席、文聯主席,完成了400多萬字的作品。
而後張賢亮又迷戀上書法,成了書法家,他執著於書法藝術,並且字寫得酣暢淋漓、起落有致,頗有文學大家的氣魄。
張賢亮嗜煙如命。在他的身上,活潑、開朗是主流,但一半是苦難。所不同的是,張賢亮把苦難咀嚼成大段大段的抒情文字。重新執筆后的張賢亮成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新時期”以來,中國當代的重要作家之一。
1992年,張賢亮又一次做出了出人意料的舉動,他下海棄文從商。寧夏有自己得天獨厚的資源。寧夏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歷史。面對寧夏的荒涼、沉寂,面對巍峨無語的賀蘭山,鎮北堡是明清時代的邊防城堡,張賢亮從這片荒涼中看到了商機,1993年張賢亮當起了華夏西部影視城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建立了鎮北堡西部影城,在影視圈內頗有影響。
有人說張賢亮是一位敢於“出賣荒涼”的男人。張賢亮就寫過一篇名叫《出賣荒涼》的文章。
張賢亮所出賣的“荒涼”,就是現在被稱為“西部影城,中國一絕”的“華夏西部影視城——鎮北堡電影基地”。
80年代以來,這塊廢墟悄然成了中國影視界明星們騰飛前的跑道。曾在這裡拍攝過外景的《牧馬人》、《紅高梁》、《黃河謠》、《五魁》、《一個和八個》、《老人與狗》、《冥王星行動》、《新方世玉》、《西域響馬》、《我們是世界》等電影轟動海內外影壇;這裡接待過影視界的諸多“大腕”:張世(台灣)、朱磁寒(台灣)、凌峰(台灣)、林青霞(台灣)謝晉、謝添、黃建新、斯琴高娃、王馥荔、張藝謀、陳凱歌、騰文驥、鞏俐、姜文、叢珊、朱時茂等“把哪個名字撿出來都燙手”(《出賣》)的影視界的藝術家。如今,這片荒漠經過張賢亮獨具匠心的再創作,不僅成為張賢亮“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事”(《出賣荒涼》),也成為塞上一處西部片的最佳外景地。
作為文化人“下海”的主要代表人物,創辦華西部影視城有限公司。如今華夏西部影視城公司下屬的鎮北堡西部影城已成為寧夏重要的人文景觀和旅遊景點,被譽為“中國一絕”。
現在,張賢亮他在風風雨雨的商戰中不僅僅擔任以上的職務,他這個國家一級作家在創作之餘,還擔任幾家公司的董事長,在商海大潮中暢遊。
張賢亮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靈與肉》、《邢老漢和狗的故事》、《肖爾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說《河的子孫》、《龍種》、《士牢情話》、《無法蘇醒》、《早安朋友》、《浪漫的黑炮》《綠化樹》等;長篇小說《男人的風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習慣死亡》、《我的菩提樹》以及長篇文學性政論隨筆《小說中國》。散文集有《飛越歐羅巴》、《邊緣小品》、《小說編余》、《追求智慧》等。
曾三次獲得國家級小說獎,多次獲得全國性文學刊物獎;獲國家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有特殊貢獻的知識分子”的稱號。其中《靈與肉》、《肖爾布拉克》分別獲1980年及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綠化樹》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有九部小說被搬上銀幕,作品翻譯成27種文字在世界各國發行,有較廣泛的國際影響。
張賢亮小說被搬上電影電視的有《靈與肉》、(牧馬人)、《龍種》、《浪漫的黑炮》(黑炮事件)、《男人的風格》、《老人與狗》、《肖爾布拉克》、《河的子孫》、《臨街的窗》以及《我們的世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