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螢火

見螢火

《見螢火》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六句都在寫螢火蟲,末二句突然說到“發愁”。全詩有意識地通篇皆用口語,在用韻方式上是首句入韻平起式。

作品賞析


整體賞析

黃生認為:“此借螢火以紀侯耳,非專詠螢火也。”此詩前六句都在寫螢火蟲,末二句突然說到“發愁”,還嘆息不知道明年能否回到故鄉,顯得有些突兀。況且這裡的螢火蟲看起來生動活潑,不像晚秋時的樣子,也無法作春生秋死之嘆。王嗣奭指出:“本意全在末二,借螢發端,正詩之興也”。但未能說明為什麼借“螢”發興。其實,此詩的重點是悲秋。秋天是螢火蟲成蟲最多的時期。古人認為,秋天是隨螢火蟲出現而開始的。這從賈島的“一點新螢報秋信”(《夏夜登南樓》)可以明顯看出。所以,杜甫見到螢火蟲,感到秋天又來了,從而感慨光陰易逝。
從語言上說,此詩似乎是有意識地通篇皆用口語。如第三句中“屋裡”二字,本來也可用“堂上”、“室內”等,但“屋裡”更近口語;第六句中“弄輝輝”也是唐代口語。聲諧語儷的七言律詩竟能純用口語寫成,這是杜甫的獨擅之技。

名家點評

黃常明《詩話》:數物以“個”,謂食為“吃”,甚近鄙俗,獨杜屢用。“峽口驚猿聞一個”……“卻繞井邊添個個”……蓋篇中大概奇特,可以映帶者也。
《唐詩歸》:
鍾云:細(“簾疏巧入”句下)。
杜臆》:
本意全在末二句,而借螢以發端,正《詩》之興也。乃其描螢火,入神在“弄輝輝”。然“經花蕊”而“弄輝”,似自以為得所者,以起下“歸未歸”,不可謂全無涉也。
《杜詩解》:
題是《見螢火》,詩卻從“見”字寫出。“屋裡琴書冷”用“忽驚”字,妙。天熱,螢在空野處飛,今見其入屋,必且驚曰:“天又冷起來了。”……“滄江”、“白髮”,字法對映,正寫“愁”字。
寫得歷亂飛揚,又句句是“見”字。……“忽驚屋裡琴節冷”,“冷”字與“火”字關應得妙。……“滄江白髮愁看汝”,收出“見”字。楊雲:“滄江”、“白髮”,又因螢火照出,映帶絕妙。
杜詩詳註》:
“螢火飛”,領下五句,自山而簾,自簾而衣,從外飛入內;屋而檐,自井而花,從近飛出遠:六句皆摩寫“見”字邵云:“卻繞”,見聚散不常;“偶經”,見明滅不定;照入井中,一螢兩影,若“添個個”;閃過花間,其光互映,如“弄輝輝”。顧註:螢尾耀光,迭開迭闔,不停一瞬,如弄光然,“弄”字工於肖物
《杜詩說》:
“見”字中,去來聚散,高下遠近,一一寫出。
唐宋詩醇》:
結聯點入“見”字,便覺通體皆活。
讀杜心解》:
“坐”、“入”二字連續,蓋自謂也。……猝見螢火入衣,故接“忽驚”字;“琴書”正是坐處所對。因見入來之螢。便出外看到“檐前”群飛之螢,再看到“井闌”,再看到“花蕊”層次如此。
杜詩鏡銓》:
邵云:流麗稱情,此為詠物上乘。
《古唐詩合解》:
總只做“見”字,處處不脫秋夜光景。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公元767年),當時杜甫56歲,生活在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