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有中

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

孫有中教授,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英語學院院長。從事跨文化傳播、美國思想文化和英語教育研究。

個人履歷


孫有中,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市高校英語類專業群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專門用途英語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市高校英語專業聯席會首屆會長;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會長,國家漢辦國際漢語教材專家工作組成員,國際跨文化交際研究會(IAICS)顧問;中華美國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國際美國研究學會(IASA)理事;教育部“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新聞辦全國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外國新聞傳播史研究委員會副會長。《中國ESP研究》主編,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顧問。2007年“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87年獲華中師範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學士學位,1999年獲復旦大學世界文化史方向博士學位,2002-2004年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先後在復旦大學哲學系、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哲學系和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美國研究中心做訪問學者。
1999年入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任教,2000年任英語系副主任,2001年任英語學院副院長,同年創立新聞系併兼系主任,2005年任英語學院院長,2007年當選校黨委常委,2008年任校長助理,組建專門用途英語學院併兼院長。2014年4月至今,任副校長。
從事跨文化傳播、美國思想文化和英語教育研究。著作5部,主編5部,主編叢書4套,系列教材1套,譯著3部,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60多篇論文。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北京市精品教材項目和歐盟AsiaLink項目各1項,目前主持2項省部級課題。擔任英語語言文學國家重點學科建設點、教育部英語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教育部新聞專業特色學科建設點、北京市英語專業特色學科建設點負責人。
2008年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2012年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12年獲“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2013年獲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教學創新項目獎。

學術成果


著 作

英語專業人文思辨系列教材(16冊),總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年即將出版。
Reading Cultural Studies Series(《讀解文化研究叢書》),總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版。
《跨文化傳播叢書》,總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版。
《英語教育與思辨能力培養論叢》,總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跨文化研究前沿》,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全球傳播前沿對話》,主編之一,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to Key Texts in Cultural Theory, ed., Universitǎtsdrucke Gǒttingen, 2009.
《解碼中國形象:〈紐約時報〉和〈泰晤士報〉中國報道比較1993-2002》,獨著,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版。
跨文化交際研究》(第一輯),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跨文化視角》,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西方思想經典導讀》,主編,外研社,2008年版。
《英語教育與人文教育》,主編,外研社2008年版。
美國文化產業》,合編,第一署名,外研社,2007年版。
《美國精神的象徵:杜威社會思想研究》,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現代美國大眾文化》(合著,第二署名),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細說美利堅》(合著,第一署名),文匯出版社,1997年版。
《新思路單項技能教材英語寫作第五級》,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譯著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五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即將出版。
媒介倫理》,克里斯琴斯著,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實用主義哲學研究譯叢》(8卷),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新舊個人主義--杜威文選》(合譯,第一署名),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7年版。

論 文

“到群眾中尋找決策偉力,”《人民日報》,2013年10月18日評論版。
“區域品牌傳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新聞愛好者》,第2作者,2013年第3期。
“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 New Frontier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賈玉新主編,《跨文化交際理論探討與實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美國文化產業:營利交與市場,政府扶持公益,”《人民日報》,2012年3月22日。
杜威與現代中國,”與Roger T. Ames教授對話,《中華讀書報》,2011年8月3日,第17版。
“CBI和ESP與中國高校英語專業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外語研究》,2011年第5期。
“突出思辨能力培養,把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引向深入,”《中國外語》,2011年第3期。
“全球化時代中國新聞人才的知識結構,”李希光主編,《新聞教育未來之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0年版。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 Democracy: A Deweyan Perspectiv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Volume XIX:2, 2010.
“英語專業的專業課程設置改革初探”,與金利民合撰,第一署名,《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4期。
“以推進改革提升軟實力:中國國家品牌的政治內涵,”《民主與科學》,2009年第6期。
“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 New Frontier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跨文化交際研究》第一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9·11’事件后俄羅斯媒體中的美國形象”,與張陽合撰,第一署名,載於梅仁毅付美榕主編《變化與延續:“9·11”后的美國》,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版。
“Globalizing Democracy: A Deweyan Critique of Bush’s Second-Ter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in Sor-hoon Tan and John Whalen-Bridge, ed.,Democracy as Culture(Albany NY: SUNY Press, 2008).
“論文化交流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The Trans-Pacific Experience of John Dewey in Japan and China,”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Spring, 2007.
“中國國際形象定位”,《北外英文學刊》,2007。
“突出學科特點,加強人文教育——試論當前英語專業教學改革”,與胡文仲教授合撰,第二署名,《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5期。
“美國的美國研究”,《美國研究》,2006年第1期。
“美國文化產業發展經驗對我們的啟示”,《北外英文學刊》,2006。
“冷眼看待西方媒體的‘中國熱’”,《新京報》,2005年7月3日。
“Review ofConfucian Democracyby Sor-Hoon Tan,”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USA), Summer, 2005. [A&HCI期刊]
“思維陷阱與新聞偏見”,《新聞與寫作》,2004年第5期。
“國外學術界的國際新聞研究:方法與現狀”,《國際論壇》,2004年第3期。
“西方媒體如何面對利益衝突(下)”,《新聞與寫作》,2004年第2期。
“西方媒體如何面對利益衝突(上)”,《新聞與寫作》,2004年第1期。
“媒體自律與社會監督:英、美新聞界的經驗”,《新聞大學》,2004年第1期。
“從公共利益角度審視媒介同質化問題”,《新聞實踐》,2004年第1期。
“From American Media Imperialism to the New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der.” In Huang Zongying, ed.,Read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Selected Essays from PKU-SUNY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03.
布希訪華:新華社新華網與美聯社新聞網的比較分析”,《國際新聞界》,2002年第2期。
“西方精神史研究的現狀”,《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第2期。
“國家形象的內涵及其功能”,《國際論壇》,2002年第2期。
“從改良主義到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早期思想的演變”,《探索》,2002年第2期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社會與文化的轉型”,《北京外國語大學60周年校慶論文集》,外研社,2001年版。
實用主義儒家思想的對話”,《美國研究》,2001年第3期。
“Review of Democracy of the Dead,”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USA), Summer, 2000. [A&HCI期刊]
“Dewey in China: Yesterday and Today,”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 (USA), Winter, 1999. [A&HCI期刊]
“杜威對美國資本主義出路的探索”,《美國研究》,1999年第4期。
“開放的歷史與歷史的開放--讀馮天瑜等著《中華開放史》”,《探索與爭鳴》,1997年第9期。
“殊途同歸:‘啟蒙’與‘大覺醒’--美國文化探源”,《美國研究》,1997年第4期。
“析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自由”,《湖北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中國可以說‘不’,也可以說‘是”’《探索與爭鳴》,1997第1期。
“科學的眼光,求真的精神--讀張廣智等著《現代西方史學》”,《探索與爭鳴》,1996年第10期。
“文化生態·文化元典”,《今日中國哲學》,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
“走出‘泡沫文化’的誤區--庄錫昌教授訪談”,《探索與爭鳴》,1996年第1 期。
“淺析90年代美國經濟不平等”,《面向太平洋》,1996年第1期。
“可持續發展應以人為導向”,《探索與爭鳴》,1995年第12期。
“平等觀念:中澳比較研究”,《湖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9期。
“大學英語第二課堂設計”,《教育科學研究》,1995年第9期。
“中國文化轉型要旨: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馮天瑜教授訪談”,《探索與爭鳴》,1995年第9期。
“超越傳統研究之傳統”,《江漢論壇》,1995年第2期。
“民族文化素質的構成與判斷”,《湖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
“‘孝’的揚棄”,《道德與文明》,1995年第1期。
“民族凝聚力界定”,《湖北大學學報》,1994年第6期。
“比較莎士比亞的與中國古代的生育觀”,《莎士比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大學英語專業四六級口試宜早試行”,《外語界》,1993年第3期。
“大文化視野下鄧小平的開放模式”,《湖北社會科學》,1992年第9期。
“克服‘文化冷淡症’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先決條件”,《社會科學報》,1991年12月14日。
“試重新認識艾略特傳統”,《湖北大學學報》,1991年第5期。
“文化可有優劣之分?”,《社會科學報》,1991年4年18日。

其他成果

“西方文化經典譯叢”,《英語學習》雜誌,2002-2005年。
美國哲學導讀”,梅仁毅主編《美國讀本》,第10單元,外研社,2002年版。
世界演講名篇鑒賞辭典》,參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科研課題


“跨文化大眾傳播研究”,歐盟Asia Link資助項目,2009年完成。
“美國媒體上的中國形象及我國對外傳播策略研究”,國家社科項目,2009年5月完成。
《西方思想經典導讀》教材編寫,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設立項,2008年完成。
“融合英語教育與人文教育,創新英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北京市教學改革項目,2008年完成。
文化研究讀本》叢書編寫,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影視傳媒系合作研究項目,2012年完成。
“英語專業技能課程與思辨能力培養”,教育部教育科學規劃重大項目,主持人,2011-2014年。
中原經濟區對外傳播與品牌塑造策略研究”,河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規劃項目,主持人,2011-2013年。
“教育部英語專業綜合改革設點項目,”主持人,2012-1014年。
“教育部新聞學特色學科建設點,”負責人,2011年至今。
“北京市英語專業特色學科建設點,”負責人,2011年至今。
“英語語言文學國家重點學科建設點,”負責人,2007年至今。

個人榮譽


“創建跨學科、跨文化、探究型培養模式,造就英語專業創新型國際化戰略人才”,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第一署名,2012年
“構建具有北外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探索,”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第一署名,2008年
“融合英語教育與人文教育,創新英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三署名,2008年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7年
中國博士后科研基金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