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

創立於1935年的公立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前身為安徽大學農學系,始建於1935年,是該校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2004年7月更名為農學院。經過多年的辦學實踐,學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合理的師資隊伍和較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了大批管理幹部和農業高級專門人才。

學院簡介


學院現有教職工4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講師6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5人、在職博士生5人。學院擁有作物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兩個省級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草業科學3個碩士點;現有農學、煙草、草業科學、種子科學和工程4個本科專業,在讀博士生20多人、碩士生100多人、本科生800多人。學院教師在科研領域做了大量工作,並取得一定成效,比如小麥高/ 低分子量谷蛋白亞基、籽粒PPO活性、籽粒硬度、抗穗發芽、澱粉品質與糯性變異、戊聚糖、脂肪氧化酶活性、分子標記輔助選擇以及小麥栽培生理等研究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在水稻和棉花育種與栽培、油菜和煙草栽培生理、大豆種質資源篩選等領域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農學院廣大師生員工積極參與全省農業生產實踐,努力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在安徽省小麥高產攻關、水稻產業提升、玉米振興計劃、糧油棉等主要農作物產業體系建設、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農業綜合開發、科技入戶以及沿淮低洼地減災增效等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中做了大量的工作,為安徽農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主要農作物栽培、育種和技術推廣等方面與國內部分高校、科研機構、農業技術推廣單位、農業企業及種子企業等進行合作研究和技術推廣,並努力實現“產學研”結合。農學院教師積極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及相關農業單位進行合作與交流。近幾年,我們舉辦了塞拉內昂農業部農業科技培訓班、全國小麥產業體系會議、全國小麥栽培技術年會,參加了中美種子產業論壇等;部分教師通過留學、出國進修和學術會議等與國外高等院校保持學術聯繫。

辦學特色


學院著力培養具備作物生產、作物遺傳育種、種子科學、農業推廣和農業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人才。畢業生適應在農業科研與教育單位、農業行政和事業單位、農業和種子企業以及涉農單位工作。為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學院先後成立了實驗和實踐教學基地,主要有:教學實驗農場、“合肥高科技農業園”,並與省萬源農墾種子公司、省農墾下屬農場、豐樂種業、省種子公司及各市縣種子公司、農業推廣中心、農業示範園等單位合作成立了實驗、實習基地,拓寬了學生的實踐場所。

辦學成果


學院積極開展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活動,並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學院鼓勵學生參加校院學生社團。院學生分會、《農苑》編輯部等學生社團成為學生施展才華、培養共通能力的陣地,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得到加強。學院01-03屆畢業生就業率達95%以上,截至2004年8月,我院04屆畢業生就業率已超過75%,其中01-04屆畢業生考研情況較為喜人,錄取研究生佔畢業生總數的26%左右,居全校前列。
學院將加強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教育,重視發展本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振興地方經濟培養人才,為“三農”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名師簡介


馬傳喜

男,教授,現任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研究作物品質改良與作物分子育種。
1963年4月生,1991年獲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學位。1993年被聘為副教授,1995年被評選為安徽省首批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1997年被聘為教授,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同時兼任農業部小麥專家組成員,安徽省小麥高產攻關首席專家,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小麥專業組副組長,九屆安徽省政協委員,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理事,安徽省糧食專業協會麵粉分會常務理事,安徽省農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學位委員會委員等職。
在國內較早的開展了高分子麥谷蛋白亞基在小麥品質改良中的應用以及低多酚氧化酶小麥品種資源篩選及遺傳分析研究,先後主持或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948”項目、農業部行業科技專項、農業部小麥轉基因重大專項、省重大科技專項等在內的30多項科技項目。主持選育了多個國審和省審小麥新品種,包括安農92484、皖麥33、皖麥41、皖麥42、皖麥48、皖麥49、安農0305等,其中課題組育成的“新安農2號”等優質資源材料,被育種單位廣泛用作親本。圍繞相關主題,發表了一批有創見的學術論文,其中5篇被SCI收錄。1999年,優質麵包小麥新品種“皖麥33”獲得農業部、科技部優質農作物新品種後補助。主持完成的“優質小麥新品種選育及其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作為第二完成人承擔的“江淮區域小麥高產工程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09年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作為第二完成人承擔的“優質小麥新品種皖麥33(安農8729-10)綜合增產技術”獲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作為第三完成人承擔的“小麥品種澱粉品質及糯性變異的研究”獲安徽省自然科學三等獎。並在2001年度獲安徽農業大學科技先進個人一等獎,2004年獲安徽省第五屆青年科技獎。

姚大年

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研究作物遺傳育種,主攻作物品質改良。
1955年1月生,安徽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2010),省第三批學術技術帶頭人(2011,已公示)。個人主要經歷:
1973年12月長豐縣雙墩中學高中畢業;1974年1月至1978年1月原籍務農,曾於1976年11月至1978年1月任石澗村(大隊)黨支部副書記。
1978年2月—1980年1月:安徽農學院技工班學生,任班長;
1980年2月—1986年8月:安徽農學院農學系教輔;
1986年9月—1989年7月:安徽農學院農學系碩士生;
1989年8月—1992年8月:安徽農學院農學系助教;
1992年9月—1997年11月:安徽農業大學農學系講師;
1995年9月—1998年7月: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
1997年11月—2000年6月:安徽農業大學農學系副教授;
2000年7月— 至今: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
1998年11月—2004年6月:安徽農業大學農學系副主任;
2004年7月—2005年6月: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副院長;
2005年7月—2010年6月: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常務副院長;
2010年7月— :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

黃正來

男,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作物高產高效栽培理論與技術。
1963年6月生,1985年7月留校任教。主要從事作物栽培學教學、科研與科技服務工作。現任研究生學院第一(農學院)黨支部書記,現代農業技術研究所所長,安徽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栽培崗位專家,安徽省“115”小麥創新團隊成員;2009元月至2010年12月曾掛職任銅陵市郊區副區長。主講《作物栽培學》、《農學概論》等農學類本專科生與碩士研究生課程;先後承擔包括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等科研項目20多項;先後獲得省(部)級科研、教學成果和獎勵8項,安徽省及安徽農業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4次,科技部“十一五”糧豐工程先進個人1次;發表論文30多篇。

專業設置


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作物育種、種子研發、種子生產、種子貯藏加工、種子檢驗、種子營銷、種子管理和貿易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能在種業及其他相關的部門、企業和單位從事與種子有關的技術與設計、研發與推廣、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創新型、創業型、複合型高級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農業生物科學與技術、作物育種、作物栽培、植物病理、農業昆蟲、農業機械化、種子生理生化、種子生產、貯藏加工、檢驗、經營管理以及企業運作需要的成本會計、市場營銷、商法、公共關係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受到作物新品種選育、種子研發、種子生產、貯藏加工、檢驗、營銷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科研創新、作物新品種選育與推廣、種子生產與經營、市場營銷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備紮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理論知識;
2.掌握生物學科和農學學科的基礎知識;
3.具備種子科學技術與經營管理的基本理論與技能;
4.熟悉種子產業管理的國內外政策和法規;
5.掌握科技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較好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6.有較強的調查研究、組織管理、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和創新的能力。
主幹學科和主要課程:
主幹學科:作物遺傳育種、種子科學。
主要課程:植物學、植物生理學、遺傳學、土壤學、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農業生態學、種子生物學、種子檢驗學、種子生產學、種子貯藏加工學、種子經營管理學、作物育種學、作物栽培學。
主要實踐環節:作物育種學實習、作物栽培學實習、種子生產學實習、種子貯藏加工學實習、種子經營管理學實習、專業綜合實踐、畢業論文(設計)。
最低學分要求:最低修讀310學分,其中課內教學不低於250學分,實踐教學不低於60學分。
畢業標準及要求
1.達到德育培養目標。
2.修滿本方案規定的最低學分。
3.達到國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
學制與學位:標準學製為四年,修業年限為3—6年,農學學位。
專業建制時間:2007年。草業科學

人才培養


農學專業(含農學、種子工程2個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作物栽培、作物遺傳育種、耕作與農業生態、農業推廣、種子科學與技術、農業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農業及其他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與農學有關的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高級人才。
主要課程: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農業氣象學、農業生態學、作物栽培學、作物育種學、作物種子學、耕作學、農產品貯藏與加工、農業推廣學、種子檢驗、加工、貯藏及營銷、農業經濟管理等。
就業方向:可從事農業行政管理,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作物生產、種子生產、檢驗及營銷、農業教育、農業科研等企事業單位、自主創業以及相關涉農單位的工作。
煙草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作物科學與技術、煙草遺傳育種、煙草栽培、煙草調製、煙草分級與檢驗、煙草生產、加工、經營、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煙草生產、煙草加工、煙草經營及其他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煙草生產、煙草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育與科研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和企業管理人才。
主要課程:植物生理學、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農業經濟學管理學原理、煙草病理學、煙草昆蟲學、煙草栽培學、煙草育種學、煙草調製學、煙草分級、煙產品營銷學、機械學原理、煙草檢驗。
就業方向:可從事農業行政管理,農業企業經營管理,煙草生產,煙草企業經營管理,農業教育、農業科研、自主創業以及相關涉農單位的工作。
草業科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草業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農業以及其他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草業生產與保護工作的技術與設計、生產技術改進、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等工作的複合型、應用型高級人才。
主要課程:草坪牧草育種學、草坪牧草栽培學、草地環境評價、草坪學、草地生態學、草地管理學、草產品加工與貯藏、草地資源學、草坪牧草種子學、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農作學等。
就業方向:可在草業、畜牧業、農業及園林綠化等相關部門或單位從事草業科學研究、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農業行政管理,農業教育、農業科研等企事業單位、自主創業以及相關涉農單位的工作。也可以繼續攻讀草業科學、生態學動物科學及相關學科碩士學位。

下屬機構


種子教研室
種子教研室成立於1979年。1985年申報成功並招收種子專科(二年制)。2000年申報成功並招收種子工程高職專業(三年制),該專業2001年被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級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專業”。2001年開始招收種子科學與技術方向研究生。2008年申報成功並招收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一本)。
種子教研室,傳承老一輩教師的優良品德和作風,學習農學種子界教授專家的創新意識和精神,“團結,認真,和諧,奮進”,逐漸形成了現有8人組成的素質較高、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學研究團隊。
種子教研室主要承擔種子科學與工程、農學等專業的“511”種子學系列課程的理論、實驗、實踐等教學任務。“511”種子學系列課程指的是5門小課、1門大課和1門前沿課,5門小課為:種子生物學、種子檢驗學、種子生產學、種子貯藏加工學、種子經營管理學,主要針對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開設,為專業核心課程;1門大課為作物種子學,主要針對農學類專業開設,為農學專業核心課程;1門前沿課為作物種子專題,主要針對農學類專業開設,為專業選修課程。
在校院領導和相關部門大力支持下,種子教研室在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進展。副主編、參編國家級規劃教材等10部,主持省級、校級教學研究項目10多項,發表教學改革論文近10篇,獲省級教學成果獎3項,獲校級優秀教師1人、校級教壇新秀1人。主持和參加國家級、省級、校級科研項目20多項,累計科研經費200多萬元,指導博士、碩士研究生30餘人,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對外開展了種子科技培訓、種子質量(仲裁)檢驗、參與種子質量糾紛處理等社會服務活動。2010年種子教研室被評為校級教學團隊。
種子科學與工程實驗室
是校院共建的研究教學型實驗室,面積為120m,擁有種子生理生化和種子品質檢測等一系列先進儀器設備,如快速粘度儀、PCR儀超低溫冰箱、高速冷凍離心機、沉降值測定儀、電泳儀、紫外分光光度計、智能低溫低濕樣品儲藏箱、智能人工氣候培養箱、電子精密天平、電熱鼓風乾燥箱、電熱恆溫培養箱、電導儀、數顯恆溫水浴鍋、酸度計、超聲波清洗器、旋風磨、自動數粒儀、自動雙重純水蒸餾器、電冰箱等。儀器設備總價值300多萬元。
種子科學與工程實驗室是作物遺傳育種專業教師、研究生和種子科學與工程、農學等專業本科生從事相關科研試驗的主要實驗室之一。實驗室有嚴格合理的管理制度,環境優雅,為教師、研究生做試驗和本科生實踐教學提供了較為優越的條件。
糧食作物教研室
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糧食作物教研室於安徽農業大學1935年建校時成立。其前身為安徽農學院農學系作物栽培教研室。是我院成立最早的教研室之一。經過多年的科研和教學實踐,教研室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科研和教學經驗,形成了較為合理的科研隊伍和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近5年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和校級科研項目20多項,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論文50多篇。
教研室現有教職工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講師2人。主要承擔農學、煙草、種子工程、農村區域發展、資環、茶業、園藝等專業及相關專業《作物栽培學》、《作物栽培總論》、《作物栽培學概論》、《作物栽培生理》、《糧食作物栽培學專題》、《農業生態學》、《耕作學》、《精細農業》、《農業信息技術》、《農學概論》、《農學概論II》、《農業概論》等課程的理論教學、實驗、實習教學任務。
作物育種教研室
作物育種教研室在職教職工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講師2人,實驗師1人。承擔了國家級、省部級和校級科研項目2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

科技成果


姓 名成果名稱授獎或鑒定單位
獎勵等級
鑒定結論
黃義德《作物栽培學》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的研究省教學成果獎(1)二等獎
《作物栽培學》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的研究校教學成果獎(1)一等獎
黃正來《作物栽培學》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的研究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作物栽培學》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的研究校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姚大年
農業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格
和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安徽省教學成果
二等獎
(第4完成人)
二等獎
農業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格
和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校教學成果一等獎
(第4完成人)
一等獎
周可金硒肥對油菜生長發育影響及富硒技術研究(第1)合肥市政府科技進步獎
《作物栽培學》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的研究(第2)安徽省教育廳
省教學成果
二等獎
《作物栽培學》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的研究(第2)安徽農業大學
校教學成果
一等獎

現任領導


黨書記

汪鳳蓮同志,中共黨員,現任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黨總支書記,副教授,國家高級職業指導師、心理諮詢師。

學院院長

姚大年,男,漢族,1955年1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安徽省首批高校學科拔尖人才,現任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作物遺傳育種及種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為小麥品質改良。1980年安徽農業大學技工班畢業留校,在農學系任教輔;1989年安徽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在農學系種子教研室工作,任助教、講師;1998年中國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返校後任副教授、教授。
2005-2008年受學校委派去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掛職,任副總經理,併兼任豐樂農科院院長。
2000年以來,主要承擔《種子生產學》、《農學專業英語》、研究生《高級種子學》、《作物種子專題》等課程;主持或參加省級和校級教學研究項目5項;參編全國高等農林院校規劃教材《種子生產學》(副主編)等。
在國內較早從事小麥品種澱粉品質及糯性變異的研究。1995年以來,在小麥遺傳育種、品質改良及種子科學與技術等方面發表一批論文,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小麥品種澱粉性狀、麵條和饅頭品質、糯小麥、戊聚糖和脂肪氧化酶等。2003年獲中國糧油學會優秀論文二等獎;2010年獲《中國農業科學》“高影響力作者”稱號。
2000年以來,在小麥品質改良、良種繁育、小麥生產技術推廣及糯小麥等方面,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農業部專項、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安徽省農業綜合開發和合肥市科研項目等國家、省(部)和市級科研項目10多項。
2001年以來,主持或參加的科研和教研項目獲得省(部)和市級科研和教研成果及獎勵9項,包括教育部科技成果1項、農業部豐收計劃一等獎1項、安徽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安徽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及三等獎1項、安徽省宿州市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宿州市科技合作獎1項。

副院長

常成,博士,副教授,農學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安徽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小麥分子育種崗位科學家,安徽“115”創新團隊成員之一,安徽遺傳學會會員。1999年畢業於安徽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獲學士學位。同年被保送為本校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碩士研究生,2002年畢業后,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農業大學,攻讀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學位。期間主要研究小麥籽粒硬度、PPO活性的分子機制,並取得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多篇,其中2篇被國外SCI期刊收錄。2005~2007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從事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小麥CKOX、PEBP-like基因變異對產量相關性狀的影響及QTL定位。2007年回本校參加工作至今,從事小麥優質、高產等性狀研究及遺傳改良,期間主要探索小麥穗發芽、高產相關性狀、適應性等性狀調控的分子機理,並取得較大進展。研究期間主持或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十多項,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5篇被國外SCI期刊收錄,參與中麥11小麥新品種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