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八華學校
1901年在雅加達創辦的學校
雅加達1901年誕生的八華學校(中華會館學校的簡稱),1966年遭印度尼西亞當局取締,原以為重建無望。 1957年,印度尼西亞當局下令強制華文學府分校,不許印度尼西亞籍學生續讀華文學府,而另轉籍民學校上課。 6月7日上午,八華學校代表團參觀了華北科技學院的設施和院貌,留下深刻的印象。
印尼八華學校創辦於1901年,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百年僑校,是印尼第一所開設中文、英文、印尼文的三語平民化學校,目前在校生達2400多人。該校成立以來,始終致力於中國語言文化的傳承,不以盈利為目的。除了全日制教學外,該校還為印尼當地平民子弟開設免費的漢語補習班、師資培訓班等。學校注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注重對學生的品德培養,在當地具有良好聲望。
1999年後,印度尼西亞政府開始重視華文教育,2008年當局批准八華學校恢復使用原名復校。無獨有偶,6月初,收到我國駐印度尼西亞代表處代表夏立言寄贈本會由李卓輝編著《七代聯輝─梁世楨家族創業興學風雨歷程》一書,詳閱之下,對八華學校的歷史有進一步了解。八華學校2007年復校的推手是梁世楨,1901年八華學校創校人之一的梁映堂,是梁世楨曾祖父。梁氏家族在印度尼西亞逾一個世紀的創業興學,發揚儒家道德文化思想,適將孔子所言「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光而大之,實是企業家回饋社會的典範,遂不揣淺陋,藉貴刊一角披露。
梅氏家族源自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的客家人,而在印度尼西亞的發跡始於1830年。那一年,梁世楨的高祖父梁采臣移民芭達維亞(雅加達)。我們都知道,廣東沿海鄉鎮素有「僑鄉」之稱,大批鄉民移民海外謀生,再以僑批匯給國內親人,改善生活。鄉民之所以移民海外,當然與當時國內外形勢息息相關,19世紀初,孱弱頹廢的中國飽受英美列強欺凌,英美商人在廣東大肆販賣鴉片,社會動蕩,對立加劇,民不聊生,廣東沿海居民大規模移民海外,尋找出路,梁采臣在族人鼓勵下,順此機勢,前往芭達維亞,創立「南茂商棧」專營土產、雜貨、五金,而1830年正好是印度尼西亞人抵抗荷蘭人嚴苛稅賦的帝伯尼哥羅戰役結束,百業待興,華人趁機發展,梁采臣的生意蒸蒸日上。
1848年,梁映堂在芭達維亞出生,5歲時,回家鄉鬆口接受完整的儒家道德和客家文化教育,1864年太平天國之亂起,再回到芭達維亞,在「南茂商棧」見學。1865年太平天國之亂后,一批參與起義的官兵,逃避海外,有些跟著貨船流亡到芭達維亞,芭達維亞僑民激增,再加上荷印當局於1870年實行自由經濟,工商業蓬勃發展,「南茂商棧」也不例外,套句成語,就是「財源滾滾達三江,生意興隆通四海」,梁映堂1875年接手經營「南茂商棧」,當時已是芭達維亞舉足輕重的華商,為擴大營業再創立「德瑞商棧」,復加上樑映堂經常參與慈善活動,因而受到華社與荷印當局的尊重。
由於華人的勤奮與刻苦耐勞,幾乎掌握了印度尼西亞大部份經濟,遂招致荷印當局實施反華政策,華人被降為賤民,而華人在婚喪禮俗的迷信與鋪張,也招致印度尼西亞土著的不滿,認為他們的財富都被華人搶走了。為了改變華人在荷印所處的文化與社會環境,梁映堂聯合潘景赫等僑社俊彥二十位改革者,於1900年3月在芭達維亞的八帝貫路成立中華會館,再以中華會館之力,推動孔子學說,弘揚儒家文化,移風易俗,改變華人在荷印的地位。翌年三月,中華會館中華學校誕生,以國語開展教學,學習孔子學說,培育知書達禮、明辨是非善惡、掌握時代知識技能的華人子弟,以治家立業。最初教師2人、學生35人。於此同時,由李登輝所創辦的印度尼西亞第一所英語學校耶魯學院,因經濟危機求援,遂由中華會館接管。由於兩校校務及行政分開,各行其是,對中華會館是沉重負擔,而首任校長李登輝(1872-1947福建人,印度尼西亞第七代華人,任上海復旦大學校長23年,世人譽為「人倫師表」,復旦大學能有今日規模,李登輝功不可沒。)又決定於1904年離開芭達維亞,前往上海開創其教育宏圖,遂於1905年2月將耶魯學院併入中華學校,成為印度尼西亞第一所中英雙語學校,並易名為八華學校(位於八帝貫路的中華會館學校,故稱八華學校)。
中英校合併是印度尼西亞教育重要發展,華學校從此成為雙語教育甚至三語教育的先鋒,培育大批精通中、英、印語的人才。此後,印度尼西亞其它各地中華會館紛紛創辦中華學校,要求八華學校派師資協助,中華會館決定派學生到國外深造培育更多人才。
當時的清廷為向南洋地區的華人示好,以關懷華僑子弟的教育和前途為名,1907年1月,在南京創辦暨南學堂,專收南洋華僑子弟就讀,免收一切膳宿及學雜費,1907年2月,第一批21人乘船前往南京暨南學堂就讀,到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前,有200多名爪哇留學生在暨南學堂就讀。
民國成立后,南京暨南學堂遷移上海成為暨南大學,部份印度尼西亞學生進入大學深造。爾後,暨南大學遷至廣州。一百多年來,暨南大學與華僑可說是血脈相連,為海外華教發揮重要作用。
梁映堂的長子梁密庵1906年就是26歲那年加入孫中山革命行列,為避開荷印當局取締,在芭達維亞成立寄南社取代同盟會,1909年寄南社改名為華僑書報社,梁密庵隨後結合同志於印度尼西亞全國各地成立52個書報社,募集華僑捐款,支持革命,歷次起義中,印度尼西亞華僑捐款逾半。就以黃花崗之役來說,梁密庵所領導的印度尼西亞華僑書報社不但捐巨款,華僑還參與革命行動,英勇犧牲。民國成立后,1912年3月孫中山頒發梁密庵旌義狀,表彰他對國民革命的貢獻。
1915年,梁密庵接掌家族事業德瑞棧,1929年遭逢經濟大蕭條,那一年梁密庵將事業交由年剛年滿20歲的長子梁鍚佑處理,結束「德瑞商棧」,另成立潤發公司,專營建材五金、水泥,業務穩定發展,成為芭達維亞殷實企業,1933年,荷印政府委任他為貿易專門委員會委員,在經濟危機中,保護華人工商企業,貢獻至大。梁錫佑繼承家風,支持北伐抗日,在日軍侵入印度尼西亞時被日軍逮捕入獄三年六個月,至二戰結束1945年8月始獲釋,重行經營,跨入僑匯業務。為了華僑子弟教育,曾於1954年7月及1956年12月,與我國僑務委員會舉行兩次印度尼西亞華僑教育會議,保障印度尼西亞華僑子弟返國升學權益。
1958年,在國際冷戰時局的影響下,印度尼西亞當局對華社及華校採取了一系列制裁和鎮壓行動,特別是對親國府的華僑社團、學校、報社及僑領,以顛覆活動等罪名,進行傳審、搜查、關閉、沒收、拘捕等行動,全印度尼西亞之華文報紙頓時完全絕跡,所幸八華學校歷史悠久主事者與當局關係良好未受當局鎮壓校務正常運作,然也逃不過印度尼西亞政府排華政策,而在1966年6月遭封閉接管,直至2007年復校,中斷達40年。
梁鍚佑1958年被印度尼西亞當局扣押達19個月之久。1962年8月,印度尼西亞當局又以梁錫估親國府的政治立場,將他關禁83天。1965年梁錫佑移居香港,潤發企業交由25歲的次子梁世楨經營,生意興隆,1975年,將企業觸角延伸至房地產業,創立全寶集團,發展大眾消費商場經營商廈產業管理,建立鮮明的企業文化,落實企業社會責任。
梁世楨是八華學校畢業校友,2007年八華校友總會發起複辦八華學校之議,獲得僑界熱烈響應,重建八華三語學校,梁世楨的全寶集團全力支持,2008年3月,正式招生,3月16日舉行慶祝復校大會,7月開學,八華學校終在誕生107年後,重見光輝,再次投入培育華僑弟子的教育行列。由於梁世楨奉獻,八華學校已成為雅加達最具規模雄偉的三語(華語、英語、印度尼西亞語)學校,完全體現他奉獻教育、培訓人才的企業社會責任。
創業維艱,守成不易,八華學校走過107年的歲月,在梁氏家族「唯德是崇,砥柱中流」的祖訓下,必能為百年樹人的偉大志業奠下根基,傳承中華儒家文化。
應中國華北科技學院的邀請,印尼八華學校董事、八華校友會總主席、八華學校董事會主席徐勝文、八華學校董事會副主席游宏良和八華校友會、八華學校基金會秘書梁成柱,於6月6日飛往北京,於當地時間晚上11時許抵達北京首都機場,受到院方領導的熱烈歡迎,客人們手持主人獻上的鮮花步出機場並一起拍照留念。
上午9時在華北科技學院會議中心,八華學校董事徐勝文與華北科技學院副校長張??教授、博士作為雙方代表在協議上共同簽字。參加儀式的八華學校代表有:游洪亮、梁成柱和張莉老師。
華北科技學院代表有:劉忠見、楊志武、蘇永強、唐徵友和張美雲。
為了更好地適應高等院校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的需要,充份發揮高校與企業優勢,培養實踐能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雙方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在友好協商的基礎上,對共建對外漢語、漢語言文學、英語等專業實習基地事宜達成了協定。
簽約前,華北科技學院副校長張林教授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表示將大力協助中國教師崗前的培訓工作。
八華校董徐勝文也藉此機會感謝華北科技學院的鼎力協助,並且贈送兩幅1906年八華派往中國南京第一屆中學留學生的圖片,藉此充份說明在一個世紀前八華就已和中國教育機構取得聯繫和合作。
簽約后,八華校董代表團參加了中國教師崗前培訓班結業典禮。華北科技學院蔡衛校長出席了這次結業典禮,並且鼓勵教師們好好工作。服務八華學校的中國教師主任張莉老師介紹了雙方領導后,又總結了一個月的培訓工作狀況。受培訓的教師代表也表示他們將竭盡全力做好工作。八華學校徐勝文校董希望即將服務八華的新老師上任后,好好地與校內的華族和印尼族教師和諧相處,進一步了解和認識印尼的人情風俗和文化傳統習慣,他們的講話獲得陣陣掌聲。
晚上在學院禮堂舉行了“八華學校漢語教師崗前培訓班結業匯演”晚會。這是即將上任的漢語教師自排自演的豐富文娛大餐,他們的表演有武術、中國傳統文化、習俗、風情以及印尼的舞蹈和歌曲,該學院的中國學生對印尼歌曲和舞蹈非常感興趣,對台上的印尼歌舞表演給與熱烈的掌聲。文娛節目結束后,雙方領導上台和教師演員們合照留念。徐勝文校董贈送了題為“印尼千島之國”的刺繡品給華北科技學院代表。
新生八華學校秉承先烈創辦人遺志,緊緊抓住道德教育這一環,同時為了加強這方面和家長們的互動,200年於9月5日在校內第4層會議大廳,邀請著名《弟子規》傳授者楊瑞旭主講《弟子規》。
講座會上,楊瑞旭引用伊斯蘭教默罕默德名言“要獲知識,就到中國去”以及“天堂就在母親膝下”,說明中華文化的淵源浩瀚以及母親的偉大。
他指出,教“孝”主要是身教、親師合作和夫妻合作。為了盡孝應該“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無懶”。他也作出問卷,讓家長們與校方緊密合作,注意孩子們是否有落實到行動上,這一點校方與家長的溝通也是一個很好的典範。
他也解說《弟子規》孝的含義,那就是應該聽從父母的教導,以及兄弟朋友間要和睦相處,強調“家和萬事興”。他也詳細介紹了“謹”,主要是有謙恭和愛惜時間的意思。以及對身體、物資的尊重以及衣著應注意整潔不奢華。
他稱,“孝”字可剖析為“老”和“子”,即是說,除了要善待父母外,也意味著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如有一代斷了就不能繼承。
與此同時,他也剖析“信”字,主要要求大家一切“信為先”。他也強調應該理服人,而不是勢服人等等。
他講到餘力學文時表示,根據孔子的教學法是德行、言語、故事和文學“,並且指出孩子容易犯的缺點是:傲慢、無理和懶,如何能改變孩子的命運。
另一方面,八華學校校董林金將在講話中,希望家長們能與校方緊密合作,回答《弟子規》問卷的問題,讓學校了解學生在家是否有履行弟子規的教導。隨後,林金將和基金會主席陳友國,也共同贈送紀念品給楊瑞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