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廷成
祝廷成
男,1926年8月出生於吉林省永吉縣的一個小職員家庭。他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全家節衣縮食供其上學,但終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1945年8月,抗戰勝利,東北光復,祝廷成才於1946年3月進入我黨創辦的吉林大學,其後併入東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前身)深造。1950年7月以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留校任教。
在東北師大執教五十七年,1978年任教授。作為學術帶頭人,在校創辦了生態學碩士點、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和草地生態工程國家專業實驗室,給培養人才和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現發展為我校四個國家重點學科之一。從事草地生態研究五十多年,發表論著300餘篇,推動了草地生態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的形成與發展,培養了碩士20人,博士22人,博士后7人。祝廷成先生因病於2011年9月5日14時48分逝世,享年85歲。
祝廷成致力於草地生態研究半個多世紀,是我國草地生態學理論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是東北師範大學草地研究所創建人之一,是著名的草地學家和生態學家之一,東北師範大學榮譽教授,生態學博士研究生導師。歷任長春市植物學會理事長,吉林省生態學會理事長,吉林省農業生態經濟研究會理事長,中國草原學會第一、二、三屆副理事長、中國生態學會資深理事,中國植物學會第八屆理事,國際草地學會議(IGC)第十六、十七屆常任理事會理事。
zhutingcheng
1952年12月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班畢業
1954年3-7月 北京大學生物系跟隨李繼侗院士進修草地生態學
1957年7月 華東師範大學蘇聯專家主講植物地理進修班
1985-1996年 加拿大薩斯卡切溫大學生態系訪問教授,加拿大國際開發署(CIDA)草地生態項目中方學術主持人
1978年 任東北師範大學教授,吉林省政府批准,"文革"后首批教授
1986年 任博士生導師
1960-1999年 任東北師大草原研究室主任,草地研究所所長
2000年 東北師大資深教授
2004年 東北師大榮譽教授
中國草原學會名譽理事長
中國草地生態研究會名譽理事長
中國生態學會資深理事
應用生態學報顧問
中國生態學會顧問
農業部中國北方草場資源調查技術顧問
吉林省荒漠化治理科學顧問
吉林省生態學會名譽理事長
吉林省生態草建設顧問
吉林省圖書館榮譽館員
世界銀行貸款草地細毛羊項目科學顧問
1953年春,祝廷成在生物系開始主講植物分類學課程。當他第一次帶著學生到東北草原進行野外實習時,就被那遼闊富饒的草原深深吸引住,他為自己對草原知識的匱乏而羞澀,遍翻所有圖書資料,無一篇中國人自己撰寫的有關東北草原的文章。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下定決心選擇草原作為畢生研究對象。從那時起,他走進草原,開始了他早期的草地研究。
經過兩年調查、分析與探索,祝廷成的第一篇論文《黑龍江省薩爾圖附近植被的初步分析》於1955年在《植物學報》發表,他創造性地以投影圖和生態系列為模式,論述了黑龍江省薩爾圖(現為大慶市)附近草原植被的組成、類型及分佈。這篇論文引起了外國同行的注意,1960年聯邦德國學者丹恩特教授評論道:“這是中國第一篇草地生態論文”。前蘇聯學者雅魯申科通訊院士在《評介國際地植物學發展史》(1961年)一文中寫道:“這是一篇從植物生態學的角度研究中國草原植被的文章,它代表了中國草原研究的一個新方向。”自1955年至1960年間,祝廷成多次深入東北草原進行調查研究,相繼撰寫了《概論我國東北的主要草原》、《東北西部及內蒙古東部的草原》《東北三類主要草原地下部分的比較分析》等系列性研究論文,為東北草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在祝廷成的籌劃下,經中共東北局科委批准,1960年東北師範大學建立了草原研究室,這是我國高等院校最早成立的草原研究機構,祝廷成任研究室主任,承擔“東北西部草原改良與合理利用”科研任務。從此,他把全部精力用到草原生態學的研究上。在開展科學研究的同時,祝廷成還翻譯出版了《蘇聯的草原》、《植被學說原理》等8部俄文專著,為草地及植被學在我國的廣泛傳播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63年春,祝廷成以突出的研究成果作為科技代表,出席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農業科學技術工作會議,受到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從此,他更以忘我的精神投入研究。
1964年,由東北局科委組織了東北三省的五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在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建立“東北草原改良板田”,祝廷成任技術負責人,與牧民同吃、同住,總結出群眾引火燒荒和合理打草的經驗。1970年,祝廷成被冠以“只專不紅”的罪名送往樺甸縣一個深山溝里進行勞動改造。為了改變這個落後山溝農民貧困生活現狀,他根據草原結構的成層現象原理,變單一種植為高、低稈作物合理搭配,豆科與禾本科作物間作的試驗田。這片試驗田創造了農作物互利互惠的生態條件,又充分利用了土地和空間,被農民親切地稱為“三層樓”,秋後試驗田比單一種植增產30%。樺甸縣專門組織了200多位生產隊長前去參觀學習。1973年,祝廷成在內蒙古科左中旗牧區接受“再教育”期間,提出在退化草場上建設糧、草、林、料四結合草庫倫的建議,得到了廣大農牧民的支持。他與牧民們一起建起草庫倫100餘公頃,飼草產量翻一番。結合草庫倫的成功經驗,祝廷成和同事們一起創繪了“草原建設掛圖”,把草原建設的基本原理,寓於文圖之中,受到農業部的重視,很快便以漢、蒙、藏、哈薩克四種文字出版,發行全國。這是我國第一套有關草原科學的彩色掛圖,對草原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78年祝廷成從講師越級晉陞為教授,開始招收我校第一批草地生態學碩士研究生。生態系統是近代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單元,自60年代末期,成為國際生物學規劃(IBP)的重點研究對象。祝廷成及時抓住國際生態學發展的生長點,主持了“六五”期間國家科技攻關項目《草甸草原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生物生產力》的研究,撰寫出版了《生態系統淺說》一書,成為我國有關生態系統的第一本著作。
1981年祝廷成代表中國草原學會首次出席了在美國肯塔基召開的第十四屆國際草地會議(IGC),並宣讀了《中國東北羊草草地生態研究》論文。從此,中國草地的代表草種——“羊草”一詞,在國際學術刊物上被廣泛引用。1985年在日本召開的第十五屆國際草地學會議上,祝廷成與他的學生共同撰寫的《中國溫帶草地資源及草地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一文,被會議選作十篇大會報告之一,同步放映80張中國草原彩色幻燈片,第一次將世界三大草原之一的我國豐富多彩的溫帶草原展現於世。本屆大會評委會主席、美國著名草地生態學家、衣阿華州大學教授韋勒·弗韋丁評價道:“一個科學家往往從越來越窄的範圍中,學到越來越多的知識。但聽了祝教授的這篇報告后,則使人從越來越寬闊的領域裡,學到越來越多的知識。所以,我們深表欽佩!”。在這次會議上,祝廷成當選為由11位世界著名學者組成的國際草地會議常任理事會理事,這是我國學者第一次被選入如此高層次的國際草地學術組織,他為祖國爭得了學術榮譽。
祝廷成在學術上主攻草地生態的同時也研究中朝國境線上的長白山植物。早在1961年他與傅桐生教授合寫的“如何保護合理利用長白山動植物資源”一文,作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的議案上交,並發表在《吉林日報》上,對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的成立與初期建設起到了推動作用。2001年應邀赴朝鮮考察長白山南坡的植物生態,並與朝鮮學者合作出版了《長白山生物種類與分佈》(上卷)(中—朝雙語版本),這是論述整體長白山生物多樣性的第一部著作,對中、朝兩國綠色產業開發,以及申請“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提供了科學基礎。
2004年他主編的近百萬字的《羊草生物生態學》學術專著,是羊草草地生物生態學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著作。此書的絕大部分內容凝結了東北師範大學草地研究所這個學術團隊50餘年有關羊草草地的科學結論和實踐研究的成果,為完善草地生態學的理論做出了貢獻。
祝廷成在進行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十分重視應用研究。1963年他應邀參加中共華北局農委、農業部和農墾部組織的草原開荒調查研究,撰寫了《內蒙古哲盟草原利用及牧業生產》、《黑龍江省草原利用考察報告》、《怎樣搞好草原建設》、《興辦草業,振興牧業》、《引草入田,糧草輪作》、《草原退化與草地生態工程建設》、《陸地生態系統發展戰略的研究》報告,已被政府有關部門採納。他主持的“東北草原的改良與利用”項目,榮獲吉林省政府重大科技成果獎;“羊草草原的研究”和“東北草原生態研究”項目,五次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草原國土治理”及“中國牧草種資源利用”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兩次榮獲農業部科學技術進步獎,凡此獎項不勝枚舉。
1986年,東北師範大學成立草地研究所,祝廷成任所長,同年他創建我國第一個以草地生態為主攻方向的博士點。1989年經國家計委和國家教委批准,我校建立了國家草地生態工程專業實驗室,祝廷成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92年建立博士后流動站。在5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他發表論文300餘篇。
祝廷成非常重視培養人才。執教50多年,成果卓著,德懿雙馨,他一直工作在教學第一線。他為大學生和研究生編寫《植物生態學》(高校教材),為中、小學生編寫《草原奇境》(漢、蒙、藏、哈薩克文);他到中央電視台播講《生態學講座》;為國際性傳世之著《世界生態系統大全》系列叢書第8卷撰寫《中國的草地》,這是一篇全面闡述中國草地的英文論文。在祝廷成倡導和組織下,1979年在吉林省西部的長嶺種馬場建立了草原生態系統研究站,作為培養研究生和接待國內外學者的重要研究基地。1983年經國家教委批准,祝廷成申請到加拿大國際開發署(CIDA)無償援助82萬美元的國際合作項目,用於培養草地生態科技人才,由他任學術主持人,在1984年至1994年間,舉辦5次培訓班,由加方專家主講草地生態學各分支領域課程,全國已有22個省區的335名學員參加了培訓,同時,派出我校6名研究生赴加拿大學習,獲得了博士學位。他指導碩士生和博士生重點選擇學科的熱點問題,鼓勵學生勇於涉足學科的前沿陣地,涉獵和掌握導師尚不十分熟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領域。1978年以來,指導碩士生18人,博士生22人,博士后7 人,高級訪問學者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