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梁實秋的結果 展開

梁實秋

中國現著名散文家

梁實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男,原名梁治華,字實秋,出生於北京,浙江杭縣(今杭州)人。學名梁治華,字實秋,畢業於哈佛大學。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中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

1915年開始寫作。代表作品有《莎士比亞全集》(譯作)《雅舍小品》等。

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台北,享年84歲。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畢業於哈佛大學。

工作經歷

暨南大學教授。
1925年任國立青島大學第一任外國語學院系主任。
梁實秋[中國現當代著名文學家]雕像
梁實秋[中國現當代著名文學家]雕像
1926年回國任教於國立東南大學
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等人創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辦《新月》月刊。
1930年在當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決定改國立青島大學為國立山東大學,並於1930年9月30日正式任命楊振聲為國立山東大學(原國立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便邀請梁實秋(包括聞一多、梁實秋、張煦、洪深、李達、老舍游國恩沈從文吳伯簫蕭滌非丁西林童第周、王普、博鷹、王恆守任之恭、王淦昌、王統照等一大批知名學者)到山東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長(當時江青在國立青島大學(即今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做管理員)。
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副刊《文學周刊》。
1934年應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創辦《自由評論》,先後主編過《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1938年抗戰開始,梁實秋在重慶主持《中央日報·平明副刊》。,國民政府教育部小學教科書組主任,抗戰後回任北平師大教授。
1949年到台灣,任台灣師範學院(后改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學院長。
1961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

寫作經歷

圖中:1931年的江青(紅圈者)和梁實秋先生
圖中:1931年的江青(紅圈者)和梁實秋先生
1915年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
1920年9月於《清華周刊》增刊第6期發表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1921年5月28日於《晨報》第7版發表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
1923年8月畢業后赴美國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學院(Colorado College)留學。
1924年到上海編輯《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誌。

個人生活


情感生活

美滿的婚姻
原配夫人程季淑(1901年——1974年4月30日),祖籍安徽績溪,1927年2月與梁實秋結婚。育有三女一子,長女梁文茜;次女(夭折);長子梁文騏;四女梁文薔。
1927年2月11日,學成回國的梁實秋與程季淑在北京南河沿歐美同學會舉行了婚禮。
1974年,美國西雅圖,梁實秋和程季淑幸福地安度晚年,然而,4月30日,梁實秋和妻子到市場購物,臨街的一個梯子突然倒下落在程季淑身上。她因傷勢過重,離開人世。
古稀突發忘年戀
續弦韓菁清(1931-1994),生於1931年10月,父親是一位巨賈,后移居上海。
1975年5月9日,她與鰥居的梁實秋結婚,洞房在她家。

個人作品


著作
標題出版社/刊物出版時間
冬夜草兒評論新月1927
浪漫的與古典的新月1927
罵人的藝術新月1927
《文學的紀律》新月1927
《文學的紀律》新月1928
《偏見集》台。正中1934
《約翰孫》商務1934
《雅舍小品》台。正中1949
《北平年景》50年代
《實秋自選集》台北勝利書局1954
《談徐志摩》遠東1958
梁實秋選集台北新陸出版社1961
《清華八年》重光1962
秋室雜文文星1964
文學因緣文星1964
《談聞一多》傳記文學1967
《秋室雜憶》傳記文學1969
《略談中西文化》台北進學書局1970
《實秋雜文》仙人掌1970
《關於魯迅》台北愛眉出版社1970
《實秋文存》藍燈1971
《西雅圖雜記》遠東1972
《雅舍小品續集》台。正中1973
看雲集志文1974
《槐園夢憶》遠東1974
《梁實秋自選集》黎明1975
《梁實秋論文學》時報1978
《梁實秋札記》時報1978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百花文藝出版社1988
《白貓王子及其他》九歌1980
《雅舍小品》台。正中1982一1986
雅舍雜文台。正中1983
《雅舍談吃》九歌1986
《英國文學史》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1985
(來源:英才苑)
翻譯書目
標題出版社/雜誌時間
《阿伯拉與哀綠綺斯的情書》英國密爾頓著新月1928
《結婚集》瑞典斯特林堡著中華1930
《彼得潘》英國巴利著商務1930
《西塞羅文錄》羅馬西塞羅著商務1933
《職工馬南傳》英國哀里奧特著商務1932
《威尼斯商人》英國莎士比亞著商務1936
《奧賽羅》英國莎士比亞著商務1936
《哈姆雷特》英國莎士比亞著商務1936
暴風雨》英國莎士比亞著商務1937
《吉爾菲先生之情史》黃河書局1944
情史》英國喬治·艾略特著重慶黃河出版社1945
《呼嘯山莊》英國 E.勃朗特著台。商務1955
《百獸圖》英國奧威爾著台。正中1956
《莎士比亞戲劇集20種》文星1967
《雅舍譯叢》皇冠1985
《莎士比亞全集》(戲劇37集、詩3集)遠東1986
沉思錄》古羅馬 馬克斯·奧勒留
(來源:中國圖書對外推廣網)
梁實秋40歲以後著力較多的是散文和翻譯。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30年代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持續40載,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計劇本37冊,詩3冊。晚年用7年時間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

創作特點


文學主張

梁實秋
梁實秋
他是中國國家社會黨黨員,否認文學有階級性。早期梁實秋專註於文學批評,曾委婉的斥過冰心散文,堅持將描寫與表達抽象的永恆不變的人性作為文學藝術的文學觀,批評魯迅翻譯外國作品的“硬譯”,不同意魯迅翻譯和主張的蘇俄“文藝政策”,主張“文學無階級”,不主張把文學當作政治的工具,反對思想統一,要求思想自由。這期間和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梁實秋曾被魯迅先生斥為“喪家的資本家的走狗”,毛澤東也曾把他定為“為資產階級文學服務的代表人物”。從1927年到1936年,論戰持續了八年之久。1936年10月19日魯迅不幸逝世,對壘式論戰也自然結束。
從文學創作的主體來說,梁實秋認為文學是天才的創造。梁實秋一再說,“一切的文明,都是極少數天才的獨創”,“文藝是少數天才的獨創”,“大多數人就沒有文藝,文藝就不是大多數的”。並且在梁實秋看來,不但創作的主體只能是極少數的天才,就是鑒賞文學也是極少數天才人物的專利,“最高的藝術只能少數人能了解……藝術自有許多的等級,所以藝術的鑒賞亦有很多的等級。”對於一般民眾的文藝要求的滿足,梁實秋給他們安排了說書、唱戲通俗文學作品等藝術,因為他們的知識只能理解這樣的作品,他們也只對這樣的藝術感興趣,至於偉大的藝術作品,像莎士比亞的戲劇,歌德的《浮士德》,那自然只有偉大的藝術家們才能欣賞、體會。梁實秋看到了不同的藝術主體對藝術有不同的要求,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梁實秋的錯誤在於誇大了天才等英雄人物的作用,完全忽視了廣大人民群眾在藝術創作和接受中的作用。

文學題材

梁實秋
梁實秋
從文學題材上來說,表面上樑實秋主張題材無限制論。他說:“文學的國土是最廣泛的,在根本和在理論上沒有國界,更沒有階級的限制。”題材是不應該加以限制了,但如何處理題材,卻並不是任意的,而應該是有選擇的,用梁實秋的話來說,就是“批評家並不限制作品的題材,他要追問的是作家的態度和作品的質地。”這裡,梁實秋所說的雖然是批評家,其實也代表了梁實秋心目中作家處理題材的態度,因為梁實秋心目中,批評和創作是大體一致的,對不符合人性的題材,作家應該通過藝術加工,使之符合人性,比如說,對通姦這樣一件事,不是說不能寫,但作家在寫作過程中,應該以藝術的方法指出,這樣的事情是悖乎人性的,不合倫理的,這才是正確的處理題材的方法。可另一方面,梁實秋又說,“藝術的題材和藝術的方法又絕非可以離開,只有高貴的題材才值得用高貴的方法。”高貴的方法只有高貴的題材才配用,那麼,要想創造出高貴的作品,自然更要用高貴的題材了。題材雖不可限制,但題材的價值是有高低之分的,這才是梁實秋心目中真正的題材觀。在《現代文學論》《論詩的大小長短》《詩與偉大的詩》等文中,梁實秋一再強調,偉大的藝術作品當有一定長度,這其實是他心目中這一觀點的折射。梁實秋看到了作者在處理題材上應起的積極作用,卻又人為的將作品的題材劃分為上中下幾等,這是由他的貴族主義思想決定了的,可以說,梁實秋骨子裡的貴族主義精神註定了梁實秋的文藝思想走不出這樣一個怪圈。

文藝思想

梁實秋的人性論批評從人性善惡二元構成、善對惡的適度節制、天才才能洞察絕對真理三方面接受了白璧德的影響,但梁實秋拓展了絕對真理的範疇,強調普遍人性,更偏重實踐理性。
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時,曾選修美國新古典主義大師白璧德的《十六世紀以後之文藝批評》課程,在文藝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響,從以前的浪漫傾向和唯美傾向轉到傳統的、古典的傾向,究其原因是由於白璧德的思想為梁實秋反思了中國五四以來的新文學運動提供了理論資源,也由於白璧德的人文主義與中國的傳統儒家思想有相似之處,而梁實秋思想中的傳統觀念比較濃厚,這為梁實秋認同白璧德的人文主義提供了堅實基礎。
梁實秋最基本的觀點就是文學要表現普遍的、永恆的人性。人性論是他思想的核心。他在《文學的紀律》一書中說到:“偉大的文學乃是基於固定的普遍的人性,從人心深處流出來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學,文學難得的是忠實,——忠於人性;至於與當時的時代潮流發生怎樣的關係,是受時代的影響,還是影響到時代,是與革命理論相合,還是為傳統思想所拘束,滿不相干,對於文學的價值不發生關係。因為人性是測量文學的唯一標準。”在這裡梁實秋說明了文學價值之所在。他認為,文學的價值不在於文學是否表現了時代精神、革命理論、傳統思想而在於它是否表現普遍的固定的人性。正是他的這種文學價值觀確定了他的文學目的就是表現普遍固定之人性。正如他在《文學的紀律》一文中說:“文學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種種的現象來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
海德格爾認為藝術作品是超驗存在顯露自身的一種獨特方式,藝術與存在的真理原本同一。這些對現當代世界影響深遠的哲學家關於文藝的思想的一個共同點在於:文藝要顯現普遍性,要顯現無限和超越存在的真理,梁實秋所說的文學要表現普遍的人性和他們的理論儘管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差別,但其基本思路與他們是相通的,這就是梁實秋的人性論文學觀的現代意義所在。

文學批評

梁實秋塑像
梁實秋塑像
梁實秋認為,文學批評不是鑒賞,而是判斷。他說,“判斷有兩層步驟——判與斷,判者乃分辨選擇之功夫,斷者乃等級價值之確定,其判斷的標準乃固定的普遍的。”這個普遍的固定的標準是什麼呢,梁實秋說:“常態的人性與常態的經驗便是文學批評的最後標舉。”接下來,梁實秋分析了批評的目的:“文學批評根本不是事實的歸納,而是倫理的選擇,不是統計的研究,而是價值的否定。”換言之,批評的作用一方面在於對紛繁複雜的藝術作品作價值判斷,指出哪些作品是偉大的,哪些是低劣的;另一方面,批評家還需指出這些作品哪些是符合倫理的,他們又是如何符合的。梁實秋所說的倫理,主要是指儒家的倫理道德,梁實秋一生都是儒家倫理的信奉者,他說,“儒家的倫理,在我看來,大致是不錯的。”而要完成這樣一個艱巨的任務,當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只有文學批評家才能夠做到,因此,梁實秋認為,只有批評家的批評才是批評的正宗,“批評家的意見無論其與民眾的品味是相合或相反,總是那一時代的最精到的意見。”

社會活動


“國立”編譯館翻譯委員會主任委員。

社會任職


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人物評價


冰心(參考:中國網):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

後世紀念


人物故居
梁實秋故居位於魚山路33號。30年代初,梁實秋在山東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期間曾在此居住,並創作出版了《文藝批評集》,開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院內留有梁實秋當年栽植的樹木。故居巷口有青島市文物局立的銘牌。梁實秋認為在青島的四年是他一生中家庭最幸福的時期,還認為在中國從北疆到南粵,以青島為最好。
梁實秋故居:位於台北市大安區雲和街11號,台北市歷史建築(宅第類),2003年12月24日公告(府文化二字第09200525500號),原為日據時期台北高等學校英語教授富田義介之居所,屬於高等官舍第三種,光復由後繼之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承接為教職員宿舍,梁實秋於1952-1959年間任英語系主任時居住於此,前院麵包樹下是兩家著名聚會場所,2010年10月由台灣師範大學進行修復工程,於2011年完工同年10月掛牌,於2012年三月底開始開放參觀。
四大遺憾
晚年梁實秋曾說過一生中有四個遺憾:一,有太多的書沒有讀;二,與許多鴻儒沒有深交,轉眼那些人已成為古人;三,虧欠那些幫助過他的人的情誼;四,陸放翁但悲不見九州同,死前也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