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根
基因學說創始人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 (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 是美國進化生物學家,遺傳學家和胚胎學家。發現了染色體的遺傳機制,創立染色體遺傳理論,是現代實驗生物學奠基人。於1933年由於發現染色體在遺傳中的作用,贏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866年9月25日出生在肯塔基州的列剋星敦(Lexington)。在肯塔基州立學院 (State College of Kentucky) 現在的肯塔基大學 (University of Kentuck)接受教育。他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研究胚胎學,並於1890年獲得博士學位。
摩爾根
摩爾根
小摩爾根生來就是一個“博物學家”,對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他最喜歡的遊戲就是到野外去捕蝴蝶、捉蟲子、掏鳥窩和採集奇形怪狀、色彩斑斕的石頭。他經常趴在地上半天不起來,仔細觀察昆蟲是如何採食、如何築巢。有時他還會把捕捉到的蟲、鳥帶回家去解剖,看看它們身體內部的構造。
小摩爾根10歲的時候,在他的反覆要求下,父母同意把家中的兩個房間給他專用。於是,他動手刷油漆、糊壁紙,按照自己的意願把兩個房間重新 裝飾一番,然後在裡面擺滿了自己親手採集和製作的鳥、鳥蛋、蝴蝶、化石、礦石等各種標本。直到摩爾根逝世后,這兩個房間里的擺設還保持著他少年時的原樣。
小摩爾根的另一個愛好是看書,特別是那些關於大自然、生物的書。如果沒有人叫他吃飯的話,他可以一整天泡在書房裡。摩爾根還有一個從小養成的習性,就是不修邊幅。他從不要求父母添置新衣服,也不會因衣服破舊而難堪。
摩爾根
當摩爾根大學畢業時,他還沒有想好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同學們畢業後有的經商,有的從教,有的辦農場,有的去了地質隊,而摩爾根對這些工作都不感興趣。用他自己的話說:自己是因為不知道幹什麼好,才決定去攻讀研究生的。他報考了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生院的生物學系。當時的霍普金斯大學創辦僅10年,規模不大,也沒有什麼名氣。他之所以做出這個選擇,主要是因為霍普金斯大學位於馬里蘭州,是他母親的娘家,同時生物學又是與博物學關係十分密切的專業。
摩爾根
霍普金斯大學富有特色的教學方法,為摩爾根日後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並使他形成了“一切都要經過實驗”的信條,他崇信實驗結果更勝於權威們的結論。他曾經對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孟德爾的遺傳學說抱有懷疑態度,但實驗得出的結果,使他最終信服了上述學說,並使之得到發展和完善。他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幾乎都是從實驗中得來的。兩年後,摩爾根獲得了碩士學位,他的母校肯塔基州立學院給他寄來了博物學教授的聘書。儘管當時父親沒有固定工作,家境十分窘迫,迫切需要作為長子的他肩負起家庭經濟的重擔。但此時的摩爾根已經堅定了從事生物學基礎研究的理想,他留在了霍普金斯大學,繼續攻讀博士研究生。
在攻讀博士研究生期間和獲得博士學位后的10多年裡,摩爾根主要從事實驗胚胎學的研究。1900年,孟德爾逝世16年後,他的遺傳學說才又被人們重新發現。摩爾根熟悉孟德爾動律,但從一開始就很懷疑這些理論。因為他認為這些定律可能只適合於豌豆而不適用於其他生物。有許多問題使摩爾根懷疑孟德爾的理論,他曾用白腹黃側的家鼠與野生型雜交,得到的結果五花八門。與此同時,德弗里斯的突變論卻越來越使他感到滿意,他開始用果蠅進行誘發突變的實驗。他的實驗室被同事戲稱為“蠅室”,裡面除了幾張舊桌子外,就是培養了千千萬萬隻果蠅的幾千個牛奶罐。1910年5月,他的妻子兼實驗室的實驗員發現了一隻奇特的雄蠅,它的眼睛不像同胞姊妹那樣是紅色,而是白的。這顯然是個突變體,註定會成為科學史上最著名的昆蟲。這時摩爾根家裡正好添了第三個孩子,當他去醫院見他妻子時,他妻子的第一句話就是“那隻白眼果蠅怎麼樣了?”他的第三個孩子長得很好,而那隻白眼雄果蠅卻長得很虛弱。摩爾根極為珍惜這隻果蠅,將它裝在瓶子里,睡覺時放在身旁,白天又帶回實驗室。它這樣養精蓄銳,終於同一隻正常的紅眼雌蠅交配以後才死去,留下了突變基因,以後繁衍成一個大家系。
這個家系的子一代全是紅眼的,顯然紅對白來說,表現為顯性,正合孟德爾的實驗結果,摩爾根不覺暗暗地吃了一驚。他又使子一代交配,結果發現了子二代中的紅、白果蠅的比例正好是3:1,這也是孟德爾的研究結果,於是摩爾根對孟德爾更加佩服了。
摩爾根決心沿著這條線索追下去,看看動物到底是怎樣遺傳的。他進一步觀察,發現子二代的白眼果蠅全是雄性,這說明性狀(白)的,性別(雄)的因子是連鎖在一起的,而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先由一變二,可見能夠遺傳性狀,性別的基因就在染色體上,它通過細胞分裂一代代地傳下去。
染色體就是基因的載體!摩爾根和他的學生還推算出了各種基因的染色體上的位置,並畫出了果蠅的4對染色體上的基因所排列的位置圖。基因學說從此誕生了,男女性別之謎也終於被揭開了。從此遺傳學結束了空想時代,重大發現接踵而至,並成為20世紀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為此,摩爾根榮獲了1933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他是霍普金斯大學、也是美國的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也是第二位因遺傳學研究成果而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黑腹果蠅
第一批果蠅被摩爾根“關了禁閉”,他讓手下的一名研究生在黑暗的環境里飼養果蠅,希望出現由於果蠅長期不用眼睛,使它們的視力逐漸消失,甚至眼睛萎縮或移位的品種。雖然連續繁殖了69代,始終不見天日的果蠅還是瞪著眼睛。第69代果蠅剛羽化出來時,一時睜不開眼睛,那個研究生興奮地叫摩爾根過來看。還沒等兩人為實驗成功擊掌歡呼,那些果蠅便恢復了常態,大搖大擺地向窗口飛去,留下目瞪口呆的師徒二人。像這樣一敗塗地的實驗,摩爾根做過許多次。他經常幾十個實驗同時進行,不出他所料,許多實驗都走入了死胡同。有時摩爾根自嘲說,他搞的實驗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愚蠢的實驗,第二類是蠢得要命的實驗,還有一類比第二類更蠢的實驗。雖然頻頻失敗,但是摩爾根屢敗屢戰,因為他知道,在科學研究中,只要出現一個有意義的實驗,所有付出的勞動就都得到了報償。
白眼果蠅
摩爾根激動萬分,將這隻寶貝果蠅放在單獨的瓶子中飼養。每天晚上,摩爾根帶著這隻果蠅回家,睡覺時將實驗瓶放在身邊,白天又帶著它去上班,生怕果蠅出現意外。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原本虛弱的白眼果蠅終於在與一隻紅眼雌性果蠅交配后才壽終正寢,將突變的基因留給了下一代果蠅,留給了苦心栽培它的摩爾根。十天後,第一代雜交果蠅長大了,全部是紅眼果蠅。不要為白眼基因的缺席擔心,按照孟德爾的學說,紅眼基因相對白眼基因是顯性,因此珍貴的突變基因只是躲到了後台。摩爾根當然不會放過檢驗前人理論的機會,他用第一代雜交果蠅互相交配,產生第二代雜交果蠅。焦急地等待了十天,摩爾根得到了第二代雜交果蠅,其中有3470個紅眼的,782個白眼的,基本符合3:1的比例。這下,摩爾根對孟德爾真正服氣了,實驗結果完全符合孟德爾從豌豆中總結出的規律。當摩爾根坐在顯微鏡旁邊,再次定睛觀察這些瞪著白眼的果蠅時,他發現了一個不同於孟德爾規律的現象。按照孟德爾的自由組合規律,那些長著白眼的果蠅,它們的性別應當是有雄性的,也有雌性的。然而這些白眼果蠅居然全部是雄性,沒有一隻是雌性的。也就是說,突變出來的白眼基因伴隨著雄性個體遺傳。摩爾根終於從果蠅身上看到了孟德爾在豌豆上觀察不到的現象。對特殊現象的解釋,就是建立新的定律。摩爾根知道,果蠅的4對染色體中,有一對是決定性別的。其中雌性果蠅中的兩條性染色體完全一樣,記為XX染色體;雄性果蠅中的性染色體一大一小,記為XY染色體。摩爾根判斷,白眼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
因此,當他的那隻寶貝白眼果蠅與正常的紅眼果蠅交配后,由於紅眼是顯性基因,因此後代不論雌雄,都是紅眼果蠅;當第二次進行雜交時,體內含有白眼基因的雌性紅眼果蠅與正常的雄性紅眼果蠅交配,就會出現含白眼基因的一條X染色體與一條Y染色體結合,生成第二代雜交果蠅中的白眼類型,而且都是雄性的。摩爾根把這種白眼基因跟隨X染色體遺傳的現象,叫做“連鎖”,兩類基因——白眼基因和決定性別的基因——好像鎖鏈一樣鉸合在一起,在細胞中的染色體對分裂時一同行動,組合時也一同與另外的染色體結合。
發現突變的白眼果蠅,花費了摩爾根和他的學生整整兩年的時光。而第一個突變果蠅發現后,另外的突變類型便接踵而至。在幾個月內,他們又發現了四種眼色突變,例如果蠅中出現了粉紅眼,這個形狀的分離和組合與性別無關,也與白眼基因無關,顯然粉紅眼基因位於另外的染色體上,而且不在性染色體上;硃砂眼果蠅的遺傳特點與白眼果蠅完全一致,也是伴性遺傳的,說明兩個基因都位於X染色體上。
小翅果蠅
“連鎖與互換定律”是摩爾根在遺傳學領域的一大貢獻,它和孟德爾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一道,被稱為遺傳學三大定律。雖然摩爾根是個討厭空談理論,注重實驗的人,但是為他贏得聲譽最多的論文,卻不是關於實驗的描述,而是他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闡述連鎖與互換定律的理論文章,中間沒有列舉任何實驗數據。
1933年的一天下午,摩爾根正坐在家中院子里看一本當年流行的小說,悠然自得。這時,家裡收到了一份電報,內容說的是正值諾貝爾誕辰一百周年之際,“摩爾根由於對遺傳的染色體理論的貢獻而被授予諾貝爾獎”。摩爾根並沒有到瑞典去出席頒獎儀式,借口是自己工作太忙。其實是因為他本人不喜歡一本正經地在公眾集會中出現,除了科學討論會,他對於政治和其他集會均不感興趣。在得到獎金后,摩爾根執意一分為三,自己留下一份,兩個實驗室的學生每人一份。在摩爾根看來,榮譽和獎金應該屬於大家。
1941年,摩爾根以75歲高齡宣布退休,離開了實驗室。1945年底他因病去世。人們對他最好的紀念,也許要算將果蠅染色體圖中基因之間的單位距離叫做“摩爾根”。他的名字作為基因研究的一個單位而長存於世。
摩爾根
相關書籍
染色體可以自由組合,而排在一條染色體上的基因是不能自由組合的。摩爾根把這種特點稱為基因的“連鎖”。摩爾根在長期的試驗中發現,由於同源染色體的斷離與結合,而產生了基因的互相交換。不過交換的情況很少,只佔1%。連鎖和交換定律,是摩爾根發現的遺傳第三定律。他於20世紀20年代創立了著名的基因學說,揭示了基因是組成染色體的遺傳單位,它能控制遺傳性狀的發育,也是突變、重組、交換的基本單位。但基因到底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這在當時還是個謎。1933年,摩爾根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相關圖片
他創立的基因理論實現了遺傳學上的第一次理論綜合。在胚胎學和進化論之間架設了遺傳學橋樑,推動了細胞學的發展,並促使生物學研究從細胞水平向分子水平過渡,以及遺傳學向生物學其它學科的滲透,為生物學實現新的大綜合奠定了基礎。此外,還榮獲英國皇家學會授予的達爾文獎章(1924年)和科普勒獎章(1939年)。其作品涉及生物學的幾個重要領域,主要有《進化與適應》、《實驗胚胎學》和《胚胎學與遺傳學》、《基因論》等。
1865年的秋天,在奧地利布台恩自然科學協會的年會上,一位名叫格里格·約翰·孟德爾( Gregor Johann Mendel)的修道士宣讀了題為“植物雜交實驗”的論文。他在論文中論述了生物遺傳的規律,並提出 了“遺傳單位”(即今天所說的“遺傳基因”)的概念。但與會者們對這位名不見經傳的修道士提出的新理論並沒有給予多少關注。同年的冬天,遠在美國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婚禮,新郎名叫查爾頓·摩爾根(Charlton Hunt Morgan ),新娘名叫埃倫·基·霍華德( Ellen Key Howard Morgan)。婚後不久,埃倫就發現自己懷孕了。
1866年,摩爾根夫婦的頭一個孩子出生了(在美國肯塔基州列剋星敦),起名叫托馬斯·亨特·摩爾根。而孟德爾的論文也在這一年在雜誌上公開發表,雖然依然無人喝彩。當時,沒有誰會將發生在奧地利和美國的這兩件事聯繫在一起,但幾十年後,人們發現這似乎是一種事先安排好的巧合,一種探尋生命遺傳規律的巧合。
成名后的摩爾根常對好友說自己誕生於1865年:這一是因為他的母親是在這一年的年底懷孕的,從一個生物學家的角度來說,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應從卵子受精算起;二是因為這一年孟德爾提出了關於遺傳的基本定律,而摩爾根正是繼承了孟德爾所開創的遺傳學說,並將其發展成為現代經典遺傳學理論。他好像就是為了接孟德爾的班而來到了這個世界。
1.《進化與適應》(1903)。
2.《進化理論的評論》(1916,1925年修訂后改名《遺傳與 進化》)。
1.《遺傳和性別》(1913)。
2.《孟德爾式遺傳學機制》(1915,與A.H.斯特蒂文特,H.J.馬勒和C.B.布里奇斯合作)。
3.《基因論》(1926)。
1.《青蛙卵的發育:實驗胚胎學引論》(1897)。
2、《再生》(1901)。
3.《實驗動物學》(1907)。
4.《實驗胚胎學》(1927)。
5.《胚胎學與遺傳學》(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