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丸宮

泥丸宮

腦為徠泥丸。泥丸是土,有兩條脈下徹腎精,其精在腎,謂精,流入泥丸則為腦。腦色黃,故象於土也。

詞語解釋


名稱:泥丸宮
拼徠音:ní wán gōng
解釋:道教謂“泥丸九真皆有房”,腦神名 精根,字 泥丸,其神所居之處為 泥丸宮。后亦泛稱人頭。
泥丸宮即上丹田宮(丹田分為上中下三丹田,上丹田位於兩眉之間,印堂穴與百會穴之交匯;中丹田位於兩乳頭之間,膻中穴與百會穴下延長線之交匯會;下丹田位於臍下三寸處,關元穴與百會穴下延長線的交匯處),居九宮之中央。近於泥丸宮之四宮,稱為四方,遠於泥丸宮之邊緣區域之四宮,稱為四隅。前文曾稱“並中央”之“中央”即指泥丸宮。道家對泥丸宮之稱頗多,有天腦、黃庭、崑崙、天谷等幾十種之稱。
人身有三宮,上元宮,泥丸中也,其神赤子,字元先,一名帝卿;中元宮,絳房中,心,是也,其神真人,字子丹,一名光堅;下元宮,丹田宮,臍下三寸是也,其神嬰兒,字元陽子,一名古玄。
出處:宋·李綱 《嘉禾道中遇夏侯子陽》詩:“年逾七十兩頰紅,真氣上泝泥丸宮。”《說岳全傳》第二八回:“那 兀朮 怒氣衝天,睜開二目,看著 阮良,大吼一聲,那泥丸宮內一聲響亮,透出一條金色火龍。”
示例:《法國女英雄彈詞》卷二:“一團哀感之氣,直透泥丸宮。”

道家用語


所以《紫清指玄集》寫道:“頭有九宮,上應九天,中間一宮,謂之泥丸,亦曰黃庭、又曰崑崙、又名天谷,其名頗多。”
泥丸宮又名“黃庭”“天腦”,乃是人身之中重中之重,有總攝眾神,照生神識。孕育人魂之功。修道者引氣入體,淬鍊本身。精氣神三寶合一,也便是在此間坎離融合龍虎交會,才能成就元神赤子,得無量神通。
是以泥丸者,形之上神,一身之靈,百神之命窟,津液之山源,魂精之玉室,夫能腦中園虛以灌真,萬空真立,千孔生煙,德備天地,洞同大方,故曰泥丸。人身雖上應天象,各有所司,但泥丸宮中一旦生出元神,便是魂魄合一,不論生死,陰陽神和,靈秀天成,主宰全身。
泥丸宮有上元真君居之。上元真君古代醫籍中多稱為泥丸君,亦有稱之太乙帝君、太乙元真者。今多稱元神和腦神。如張景岳類經》注道:“人之腦為髓海,是謂上丹田,太乙帝君所居。”所謂“太乙”,即一身之祖宮,位居至尊無尚,是諸陽之會,萬神總會之都。所以《修真十書》云:“天腦者,一身之宗,百神之會,道合太玄,故曰泥丸。”《道樞·平都篇》亦云:“天腦者,一身之靈也,百神之命窟,津液之山源,魂精之玉室也。夫能腦中園虛以灌真,萬空真立,千孔生煙,德備天地,洞同大方,故曰泥丸。泥丸者,形之上神也。”九宮雖各有神君居之,又各自司命,然均聽命於泥丸君。泥丸君統帥諸神,為腦中之腦,腦中之中心,核心之核心。

職能分配


各宮神君各司其職,司命下屬。如《道藏·太上老君內觀經》謂曰:“太乙帝君在頭,曰泥丸君,總眾神也。照生識神,人之魂也。司命處心,納生之也。元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構三魄也。桃核住臍,深精根也。照諸百節。生百神也。所以周身不空也。文氣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形固安也。運動住止,關其心也。所以謂生由然也。”各宮神君,上下左右互用而相應,均在泥丸神君統一協調下發揮整體神明之德。《道藏·指玄篇·修仙辨惑論》把泥丸君在人之機體生命活動中之至關重要作用,故《雲笈七籤·元氣論》把它與人體健康聯繫在一起:“腦實則神全,神全則氣全,氣全則形全,形全則百關調於內,八邪消於外。”由於泥丸與生死聯繫在一起:“中間一宮,謂之泥丸。……乃元神所住之宮,其空如谷,而神居之,故曰穀神。神存則健,神去則死,日則接於物,夜則接於夢,神不能安其居也。”正因為泥丸有神所居,真氣存於內,為人生命中樞,所以《素問·刺禁論篇》強調指出:“刺腦,中腦戶,入腦立死。”腦死亡才是生命真正終結。

原因


泥丸君與各神君之所以能發揮神明作用。還有下列兩個原因:一為泥丸與全身百節相通:周楣聲《黃庭經醫疏·至道章·第七疏注》“至道不煩存決真,泥丸百節皆有神”時云:“在這一大泥丸之中,其中不同節度,皆能與全身各部的神氣息息相通。”各臟腑之神氣能通過“息息相通”之路,上潮泥丸,同時,泥丸之神明又能通過“息息相通”之路,下行臟腑和各節度,從而形成上通下達之傳達通路,而效神明之德。二為泥丸與腎氣相通。《道樞·黃庭篇》云:“腎者,其左少陰,其右太陽,上通諸氣,常隨呼吸而出焉,內灌於生門,上入於泥丸,上下流通,如日月之運行。心之動靜、呼吸、心宮常存諸也。氣者出入於下丹田,流注於身。”從而形成腎→腦→腎→全身神氣之路,以致腎氣隨呼吸出入,上潮於腦,使腦效其神明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