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耳
真菌
榆耳產在中北方的山東省、甘肅等地,主要生長在腐朽的榆木墩子上生長在每年7到11月份放大霧的天氣環境中,近幾年來在山東一些地區有人工栽培的榆耳,色澤、形狀、都比較好,藥用價值當然不如野生的榆耳好。榆耳有通便、調節腸胃、治療痢疾的功效,尤其是抑制人體的紅白痢疾、沙門桿菌。
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又稱榆蘑,學名膠韌革菌,僅分佈於我國東北三省、山東、甘肅和日本的北海道。其子實體質地膠質,形態似黑木耳,但粉紅棕色,富有彈性。榆耳味道鮮美,兼具藥效,享有“森林食品之王”的美稱。當地人民採食其野生子實體,用並來治療菌痢。該菌1988年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馴化成功,並形成了系列栽培技術。榆耳文獻名有:(中國大型真菌原色圖鑑)中稱為榆耳,肉色黏韌革菌;(中國食用菌)稱之為榆射肪菌,膠韌革菌,黏韌革菌;《中國藥用真菌圖鑑》
榆耳產在中北方的山東省、甘肅等地,主要生長在腐朽的榆木墩子上生長在每年7到11月份放大霧的天氣環境中,近幾年來在山東一些地區有人工栽培的榆耳,色澤、形狀、都比較好,藥用價值當然不如野生的榆耳好。榆耳有通便、調節腸胃、治療痢疾的功效,尤其是抑制人體的紅白痢疾、沙門桿菌。一般情況下東北人叫沙耳,山東人叫榆耳蘑菇,當地俗稱:沙木耳,榆黃木耳、榆耳菜等。
榆耳子實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蛋白質的含量介於動物與植物之間,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粗蛋白質(包括水溶性蛋白質)佔23.65%,粗脂肪佔0.34%,碳水化合物佔65.71%,粗灰分佔10.3%(其中含有鈣、磷、鐵)。蛋白質含有種類豐富齊全的21種氨基酸,特別是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須從外界攝取的全部必需氨基酸,佔總氨基酸含量的42.9%。榆耳子實體碳水化合物中含有各種糖類,並含有一定數量的維生素,如維生素B,、維生素Bz、維生素B3、維生素W維生素E,這些維生素具有調節肌體的新陳代謝作用,粗灰分中礦質元素以鈣、鎂含量較高,還有一定量的鋅。總之,榆耳營養豐富,經常食用該菌可增強體質,可以作為保健食品使用。
藥名:榆耳
拼音:Yú ěr
別名:榆檽、榆磨、射脈菌
功效作用:清熱王利濕,涼血止痢,主海治紅白痢疾、沙門軍桿菌。
英文名:Gloeostereum incarnatum
始載於《新修本草》
毒性:
歸經:擔子菌亞門,層菌綱,非褶菌目,皺孔菌科,粘韌革菌屬。
藥性:補益、和中、固腎氣,利尿道,用於補虛、療痔、瀉痢。
藥味:零腥味,有靈芝味道,味苦。
形狀特徵
榆耳也叫肉色粘韌革菌,隸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非褶菌目,皺孔菌科,粘韌革菌屬,別名榆蘑、肉蘑。榆耳子實體單生或覆瓦狀疊生,較小或中等大,無柄或有極短的柄,膠質,新鮮時柔軟,干后收縮成軟骨質,硬。菌蓋初期近球形,漸平展,呈半圓形、貝殼形、扇形或盤狀,邊緣內卷,直徑2~13厘米,厚3~10毫米,表面污白色、米黃色或橘黃色,被鬆軟而厚的絨毛,密布小疣。菌肉粉紅色至淡褐色,半透明至近膠質。子實層麵粉肉色或淡土黃褐色,具輻射狀曲折的棱脈,表面似有粉末。孢子無色,卵形至橢圓形。
榆耳
藥材基源:為革菌科真菌粘韌革菌的子實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loeostereum incarnatum Imai
榆耳單片王海軍
生態環境:生於榆及春榆的枯死樹榦或伐樁上。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地區、山東、甘肅等地。
原形態
子實體初時平伏或呈球形,展開后呈腎形、耳狀或扇形。無柄,常疊生在一起,新鮮時膠質,干后硬而脆,徑可達15(30)cm,厚3cm。邊緣內卷,有時波狀;菌蓋表面被覆一層濃密的絨毛,厚約1mm,污白色、乳白色、杏黃色至橘紅色,邊緣絨毛短而稀,顏色淺,干后表面呈灰白色至淺黃色。下面(子實層面)乳白色至淺橘紅色,有小疣;小疣呈放射狀排列,徑(1-3)mm×1mm。菌肉厚,淺橘紅色,膠質。囊狀體圓柱狀或中部腹鼓狀,(100-130)μm×(5-7-10)μm。孢子橢圓形至臘腸形,光滑,無色,(2.5-3)μm×(6-6.5)μm。
榆耳子實體分單片生或覆瓦狀疊生2種,背向上生,無柄或有短柄,膠質,新鮮時柔軟,干后堅硬。菌蓋成熟時直徑2~15cm、厚3~8mm,表面灰白色或桔黃色,背面有鬆軟的絨毛,且有小疣,菌麵粉紅色至淡褐色、半透明、近膠質。孢子無色、卵形。
榆耳子實體主要生在家榆和春榆的枯樹榦上,特別是砍伐后的樹樁,下部發生密枝,形成良好的陰蔽條件,榆耳就生長在枯死和尚未枯死的結合部位上,於8、9月份大量發生。
榆耳含有一定的天然藥性成分,藥理試驗表明,其代謝產物具有抗產氣桿菌、綠膿桿菌、腸桿菌、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桿菌等活性。能補益、和中、固腎氣,利尿道,用於補虛、療痔、瀉痢(對腸炎沙門桿菌的抑制作用最為明顯)等腸胃系統疾病。
榆耳提取物營養豐富,功效顯著,可做各類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的添加原料。
近幾年來,人們對榆耳的食、藥用價值認識加深,特別是山東榆耳的認可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但由於野生資源瀕於枯竭,加上人們破壞性地採集,所以在市場上欲購難求,價格倍增。
袋料栽培榆耳頗為成功,葉大片厚是其明顯優於野生榆耳的特點,色澤、口感、質地都不輸於野生榆耳,並且藥用價值要遠遠高於野生榆耳。
營養
榆耳能分解利用葡萄糖、糊精和可溶性澱粉等碳源,還能分解利用木材中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不利用木質素;也能分解利用豆粉、麥麩、米糠、蛋白腖等氮源,而不能利用無機氮源,所以,培養基可以添加有機氮源,而不應使用化肥。培養基中還必須加入磷酸二氫鉀、硫酸鎂、硫酸鈣等無機鹽為輔佐營養。
溫度
榆耳屬低溫結實性菌類,菌絲生長溫度為5~30℃,適溫為20~27℃,以25℃為最佳。30℃以上菌絲生長雖然很快,但菌絲不健壯、細而弱;35℃以上則易死亡。
子實體原基形成以10~22℃為宜,原基分化以17~22℃為最佳溫度範圍。實踐證明,在30℃以上溫度發菌,即使以後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也不能形成原基;而25℃環境發菌,對形成原基最為有利。
水分
榆耳菌絲在基質含水量40%~75%下均能生長,以60%~65%為佳。
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空氣相對濕度要達到85%,低於80%原基不易分化,食用菌經實踐認為低於70%時原基不分化。在榆耳形成以後,在干、濕交替的環境下耳片發育良好,且可預防雜菌感染。
光照
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線,光對菌絲生長有抑制作用;但子實體發生需要散射光的刺激,且能影響子實體色澤。
空氣
榆耳為好氣菌,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育均需新鮮空氣。在子實體生長階段,空氣不足,將抑制生長或呈現腦狀畸形。
酸鹼度
pH為4~8菌絲均可生長,最適pH為5.5~7.
《每日農經》20120510期報道:榆耳又稱榆蘑,學名膠韌革菌,自然分佈於我國東北三省。生於榆及春榆的枯死樹榦或伐樁上。子實體初時平伏或呈球形,展開后呈腎形、耳狀或扇形。無柄,常疊生在一起,新鮮時為膠質,干后硬而脆,徑可達15(30)cm,厚3cm。邊緣內卷,有時波狀;菌蓋表面被覆一層濃密的絨毛,為乳白色、杏黃色至橘紅色。孢子橢圓形至臘腸形,光滑,無色。榆耳的子實體質地膠質,形態似黑木耳,但呈粉紅棕色,富有彈性。榆耳味道鮮美,口感清脆,兼具藥效,享有“森林食品之王”的美稱。分析表明,榆耳子實體中含有西藥痢特靈的有效成分榆耳的蛋白質含量為20.99%,包含了17種全部的氨基酸,特別是人體不能自身合成的只能依賴外部攝取的7種必須氨基酸,佔總氨基酸的40%。並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榆耳含有一定的天然藥性成分能補益、和中、固腎氣,用於補虛、療痔、瀉痢等腸胃系統疾病。榆耳提取物可做各類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的添加原料。人們對榆耳的食、藥用價值認識加深,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山東省魚台縣的食用菌種植戶們王海軍從中看到商機,對榆耳進行人工栽培並取得規模性成功。榆耳是種低溫菌,採用子實體組織分離切取耳片組織放到 PDA培養基上萌發生長后挑取先端菌絲純化培養。榆耳種植戶王海軍認為人工栽培的色澤、口感、質地都不輸於野生榆耳,在價格上具有優勢,干榆耳在市場上賣七八十元1斤,而野生的要貴得多。人工栽培榆耳滿足更多消費者需求,成為菇農們增收致富的好品種。
菌種分離
採用子實體組織分離。切取耳片組織1小塊放到 PDA培養基上,25℃條件下培養,萌發生長后挑取先端菌絲純化培養,獲得母種。菌絲體初為白色,後期轉為微黃色,菌絲絨線形,絨毛狀,有鎖狀聯合。將母種接入木屑培養基,經培養即為原種,然後再擴制栽培種。一般約30天滿瓶。特別注意的是,培養基斜面不能超過30天,如果超過30天不易生長。
栽培時間
中東地區自10月中旬至1月上旬實行播種,向前推40天擴制栽培種。
培養基
雜木屑78%、麩皮14%、大豆粉6%、糖1%、石膏1%.料水比:1∶1.3~1.6.,但是特別注意的是 木屑不要用含油脂的,因為發菌不利於生長。
樹種選擇
適宜榆耳生長的樹種以家榆和春榆為佳。在落葉后至萌芽前將樹茬子砍伐,其枝丫樹徑在5cm以上的都可應用。剃枝后鋸成1m的木段,“井”字形擺放在通風向陽處,底部以石塊墊高20cm,頂部蓋草簾,使其失水、組織死亡。
播種發菌
在樹茬子上鑽孔,穴距10cm、行距5cm,孔徑1.2cm、孔深1.5~2.0cm,梅花形錯開,接入菌種至樹皮,然後用黃泥和木屑7∶3配比混合均勻,再以50%可濕性多菌靈800倍液調濕,將接種孔塗抹封閉。
在環境清潔、背風向陽處挖坑,測試用鐵鏟子挖深1.3m、寬1.6m,長度視生產量酌定,坑底墊石塊,高約10cm,將木段“井”字形堆放,以草袋片覆蓋,再加塑料薄膜保溫、保濕。當自然溫度達到18℃時,把木段搬出,地面陰棚下井字形堆放,地面用磚石墊高15cm,堆高不超過1m,上面加蓋針葉樹枝,以防陽光直射木段。為使發菌均勻一致,每隔10天翻堆1次,上、下換位。每5天噴水土次,使木段保持適當的含水量,空氣相對濕度要保持在80%~85%.當堆溫超過25℃時,要噴水降溫。
檢查雜菌 在發菌第3天開始對栽培袋進行查雜,發現污染及時剔除處理。發菌管理過程中,每7天用甲醛10ml/立方米+5gKMnO4/立方米對培養室消毒1次,同時注意防蟲、滅鼠,以保持培養室內無雜菌、無蟲、無鼠害。40—50天菌絲滿袋,並逐漸進入生理成熟期。
出耳管理
一般需60~90天的發菌,木段的斷面上就有菌蕾發生。因為第1年90%以上的子實體都是從木段截斷面上長出。為增加出耳面,可將1m長的木段截成3段,每段33cm.截段以後。應進行浸水(水一定要清潔),使含水量達到65%以上,浸水后榆耳大量發生。此時務必要加強散射光照和通風透氣,並經常噴水,使其達到干-濕-干-濕,並形成晝夜溫差,以利榆耳生長發育。
(1)原基充分膨大、厚度1~1.5厘米、直徑3厘米,表面凹凸不平,耳片形成即進入分化期。此時要加強通風,兩頭出耳的要打開袋口,並向地面和牆壁噴水增濕,使菇房(棚)內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5%。若濕度不夠,也可直接向原基表面噴水。噴水后要及時通風,使原基表面水分晾乾,以防原基腐爛。溫度降至14℃~16℃,不能過高或過低。溫度過低耳片不易形成;溫度過高則原基會繼續膨大,使培養基表面長滿原基,耳片生長過密,影響耳片形成,朵形甚差;
(2)原基分化后,當耳片長至3厘米時,溫度控制在15℃~18℃,不要超過18℃;當耳片超過3厘米時,溫度在14℃~20℃均可,但以18℃為最佳。每天噴水4~5次,保持耳片濕潤。水分不足耳片質量差,產量低。當耳片長到4厘米時,培養料出現收縮現象,適當控制用水量,防止水分灌入袋內,以免培養料出現厭氧發酵而酸敗。在展片期間要給予適量光照,以提高產品色澤。
採收加工
當榆耳子實體至10—15cm,耳片邊緣反卷,將要彈射孢子時,便可採收。採收的前1天停水,採收選擇晴天,以便曬乾。用鋒利的小刀,從耳基割下耳片,采大留小。採收結束后,清理料面、停水養菌3—4天,當料面再次形成原基時,進行二潮耳的出耳管理。採收的子實體去蒂后可鮮食;也可烘乾或曬乾,當含水量為13%—14%時,包裝貯藏。榆耳小袋栽培可採收3潮耳,生物學效率可達100%—120%。採收的期間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用清水清洗,那樣會導致榆耳發黑
病蟲防治
病蟲害要以防為主,最好每天檢查大棚內的菌種袋子是不是潮濕的過大,或者澆水多了,溫度高了,防大於治。耳場要建在遠離(450m以外)村莊、牧場和公路,和飼料廠畜牧場,且空氣清新、水質清潔的地方。閑亂雜人禁止入內,工作人員要講衛生。一定攜帶手套,在擺放木段時,耳場地面要先撒上生石灰或漂白粉和白菌靈噴灑,進行清毒殺菌。一旦發生病蟲害,其防治方法與其他食用菌基本相同。
基本介紹
培養料配方可根據當地原料資源的情況,選用下列配方中的一種。
栽培的產量,轉化率
栽培主料為棉籽殼、廢棉、玉米芯、豆秸等。用棉籽殼栽培的生物學效率在80%-89%,用廢棉栽培生物學效率可達90%~98%,但此兩種原料成本較高,木屑、玉米芯、稻草栽培的產量相對較低,生物學效率僅80%左右,但原料成本較低,生產周期通常只需65-75天,低溫發育需100-120天,下面介紹幾種配方。
棉籽殼
配方2:棉籽殼78%,麥麩10%,玉米粉10%,石膏粉1%,糖1%,pH 6~7。
配方3:棉籽殼75%,麥麩20%,豆餅粉3%,蔗糖1%,糖1%,pH 6一7。
廢棉為主
配方1:廢棉90%,麥麩(或米糠)19%,石膏粉1%。
配方2:廢棉渣78%,麥麩20%,白糖1%,石膏粉1%,料水比1,.6-1.80
玉米芯
配方1:玉米芯84.3%,麥麩14%,石膏粉1%,石灰粉0.5%,過磷酸鈣0.2%。料水比1:1.2-1.3,pH 6-7。
配方2:玉米芯80%,麥麩15%,豆餅粉4%,石膏粉1%,pH 6~7。
雜木屑
配方1:雜木屑78%,麥麩18%,玉米粉12%,石膏粉1%,糖1%,pH 6.5-7。
配方2:木屑40%,棉籽克37%,麥麩11%,玉米粉2%,石膏粉1%,糖1%,pH 6.5-7。
豆秸為主
配方1:豆秸83.8%,麥麩15%,石膏粉1%,過磷酸鈣0.2%,料水比1:1.2-1.30
配方2:豆秸30%,棉籽殼29%,稻草25%,麥麩15%,石膏粉1%,另加過磷酸鈣0.2%。
(1)大棚架層吊袋出菇將菌絲走到菌袋袋底,移到室外大棚內,弔掛於架層的橫桿上,底層也可排放菌袋,形成立體狀。棚內溫度調至17℃-19℃,增加光照。經10天培養,袋口和袋壁均有原基出現,呈白色不規則地凸起物狀時,割口誘耳。每天噴水數次,保持菇體濕潤。當子實體由乳黃色變為淺紅色,邊緣變薄且捲曲,富有彈性,內部組織似果凍時即可採收。
榆耳
(2)室內集約化立袋出菇培養室搭建6-8層架床,層距35厘米,將生理成熟菌袋打開袋口,排放架床上,每平方米排袋90個。然後噴水增濕,引光,通風給氧,誘發出菇。
(3)地溝菌牆出菇將生理成熟的菌袋,搬進地溝內排疊,距地溝0.4米,疊成1-1.5米高的菌牆,中間留50厘米通行道,可縱堆2行。原基出現時,將兩端袋口打開,並向外翻卷,露出培養料約3厘米,便於出菇。地溝濕度保持在85%-95%,適當噴水,加強通風和光照,促進子實體快速生長。
根據榆耳子實體生長發育不同階段的生理要求,對各個發育階段的管理應採取相應的不同管理措施。
(1)原基形成階段菌絲長滿袋(瓶)后的1 - 2天,應將室(棚)內溫度調節到17℃以上、19℃以下,並給予15-200度的散射光照。經7-10天,在培養基表面均會出現乳白色或粉紅色、形狀不規則突起的耳原基。
原基出現后,不要急於開袋,只需將袋口鬆開,改善培養基透氣性能,並在菌袋四周產生原基處用經過消毒的刀片,將塑料薄膜割成2厘米只2厘米的小口,使原基順利長出。室溫保持在15 ℃ - 20 ℃,並噴霧,使原基在高濕度的穩定小環境中自然長大。空氣相對濕度要達到95%以上,不可低於90%。在原基分化和耳片形成時,晝夜溫差為5℃~8℃較為理想,一般要2天左右,隨後進人耳片分化階段管理。
(2)耳片分化階段鬆開袋口后,原基不斷膨大,並逐漸向袋口及袋外生長,當原基充分膨大、高度達1-1.5厘米、直徑約3厘米以後,表面凸凹不平日益明顯,出現片狀的雛形時,即表明原基已得到充分發育,將進人耳片分化期,也即展開片狀菌蓋階段。
這期間的管理十分重要,此時要改善通風狀況,室內必須保持空氣新鮮,每天通風3次,每次30-60分鐘,保持室內有散射光,去除或割掉袋口或瓶口封扎的塑料薄膜,將袋口完全敞開,使原基外露,並噴水保濕,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5%。若濕度不夠,可向空中或直接向原基表面噴水,讓凹凸不平的原基充分吸收水分,原基充分吸水后才能很快分化展片。當耳片長至3厘米以上時才可向耳片上噴水,並以耳片濕潤、不收邊為準。噴水后要及時通風,使原基表面水分晾乾,以防原基腐爛,不可噴“關門水”。溫度在14℃-16℃,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以上。從原基分化開始到有多數明顯可見的耳片,需2-3天。原基不斷膨大,連接成片呈腦狀,並開始分化出1個片狀伸展,進人耳片生長期。
(3)耳片生長階段耳片生長階段著重保持空氣流通,加強溫度,光照和水分管理,剛展片時,溫度保持在16℃-22℃;當耳片長到3厘米大小時,溫度最好控制在15℃-18℃,不宜高出18℃;當耳片超過3厘米時,溫度在14℃-20℃均可,但仍以控制在18℃左右最佳。
由於榆耳是膠質,耳片本身能直接從環境中吸收水分,在發育階段主要由環境提供,為此空氣相對濕度要保持在90%-95%。如濕度不夠,每天應向空中及地面噴霧5-6次,噴水少量多次為宜,保持耳片的濕潤,每次噴水后要倒去瓶內或袋內多餘的積水。當耳片長至4厘米左右時,袋內或瓶內培養料出現收縮,料與袋間出現空隙,要適當控制用水量,並防止水灌入袋內。培養基與袋壁間在每次噴水后常有積水,應及時清去袋中積水,以避免培養基出現厭氧發酵而導致菌絲體培養物變酸而影響生長,甚至死亡。在展片期間要保持有足夠的較強散射光線,光照度必須在500勒以上,以利於子實體生長,加深耳片的色澤,提高產品的質量。
沙嗲榆耳燒鮮魷的做法簡單是做法大全的常見菜,不一定要看沙嗲榆耳燒鮮魷視頻才能學會,但怎麼做沙嗲榆耳燒鮮魷最好吃,跟著食譜大全的做法圖解來做這道沙嗲榆耳燒鮮魷吧。
沙嗲榆耳燒鮮魷的食材和調料:
榆耳150克,鮮魷150克,西蘭花2朵,蔥花少許。調料沙嗲醬2大匙,色拉油適量。
教您沙嗲榆耳燒鮮魷的家常做法,如何做沙嗲榆耳燒鮮魷才好吃
1、榆耳切瓣;鮮魷切麥穗花刀,與西蘭花入沸水氽燙備用。
2、炒鍋置火上,加入色拉油燒熱,下蔥花爆香,再依次下榆耳、鮮魷、西蘭花翻炒至熟,淋入沙嗲醬,快速拌炒均勻,出鍋即可。
材料替換
榆耳可用木耳或銀耳,黃耳替換,稱為沙嗲木耳燒鮮魷。
口味變化
調料中的沙嗲醬可用沙茶醬或多味辣醬替換,稱為沙茶榆耳鮮魷、辣醬榆耳鮮魷。
榆耳對溫度的要求
榆耳屬低溫結實性菌類。菌絲生長溫度範圍為5℃~30℃,適溫範圍為22℃~27℃,以25℃最為適宜。溫度在15℃以下生長緩慢;10℃以下經12天菌絲才開始萌動;30℃以上生長雖快,但菌絲細弱;35℃以上停止生長而死亡,菌絲的致死溫度低於大多數食用菌。有的菌株可耐37℃高溫,經14天菌絲仍不死亡,致死溫度為40℃。子實體原基形成的溫度範圍為5℃~26℃,以10℃~22℃為適宜。原基分化的最適溫度為18℃~22℃。在適溫範圍內,子實體發育速度隨溫度增高而加大。在實驗中還發現,營養生長階段溫度也影響榆耳子實體原基形成。不同溫度下培養的菌絲體,原基出現率和出現時間早晚有差別。在30℃溫度下的培養物,不容易形成原基。在25℃溫度下進行發菌,對原基形成最有利。
榆耳正確做法
榆耳做法
調料:色拉油40克,菠蘿汁15克,鹽1克,糖10克,澱粉5克。
做法:
1.榆耳、銀耳、黑木耳用冷水泡發后,榆耳去黑膜切成片,銀耳、黑木耳則手撕成片。青椒洗凈切片。
2.菠蘿切去一邊,掏出果肉,一些榨汁,一些切成片並用冷鹽水浸泡5分鐘。
3.炒鍋上火燒熱,下入青椒和三種菌類及菠蘿汁翻炒。
4.最後,烹入溶化的糖的水澱粉勾芡,收汁起鍋,裝入菠蘿殼中即可。
特點與功效:菠蘿開胃醒神,榆耳固腎補氣,銀耳消除疲勞、美顏潤膚,黑木耳潤肺止血。菠蘿盛底的這道菜果香濃郁,酸甜適口,營養豐富,老少皆宜。
提示:片狀的菌類要用冷水浸泡,才能保證其爽脆。傘狀菌類用溫水浸泡可節約時間。但無論哪種菌都不可用開水直接浸泡,那樣會損失大量營養。
白糖最後化在水澱粉中下鍋,是為了防止其直接撒入鍋中,因翻炒不勻而變色。
榆耳對營養物質的要求如何?
榆耳雖天然生於小葉榆和家榆的枯死和半枯死的樹榦、樹樁、樹蔸上,但它不是寄生菌,而是腐生菌具弱寄生性。它雖自然發生於枯樹上,但並無分解木質素的酶系統。而主要分解纖維素和半纖維素。所以,在實際栽培中,雖可以木屑為主料,但產量不及以棉籽殼、廢棉等富含纖維素的產量高。故而栽培中常以棉籽殼和廢棉作主料。糊精、可溶性澱粉、糖蜜、甘油、甘露醇等為榆耳的最佳碳源,利用乳糖、半乳糖的能力較差,不能利用木質素;利用豆餅粉、酵母膏、蛋白腖等有機氮的能力強,利用無機氮的能力差,不能利用尿素和硫酸銨;對礦物質的利用主要靠磷酸鉀鹽(0.2%)和硫酸鎂(0.05%)的加入,人工栽培時常加1%過磷酸鈣。
沙榆耳燒鮮魷做法
原 料:
榆耳150克、鮮魷150克、西蘭花2朵、蔥花少許。沙嗲醬2大匙、色拉油適量。貼士:1、榆耳可用木耳或銀耳,黃耳替換,稱為沙嗲木耳燒鮮魷。2、調料中的沙嗲醬可用沙茶醬或多味辣醬替換,稱為沙茶榆耳鮮魷、辣醬榆耳鮮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