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花瓷
唐代魯山所產的陶瓷文物品種
花釉瓷器是河南地區唐代瓷器中一個創新品種,古玩界稱“唐鈞”。在黑釉、茶葉末釉、醬褐釉或灰白釉等地釉上點綴出藍色、天藍色、黃褐色、灰紫色或乳白色彩斑,給人以天然造化、變化莫測之感。唐人南卓《羯鼓錄》中就有“魯山花瓷”的記述。
文博界把河南魯山段店窯、郟縣黃道窯、禹縣下白峪窯、內鄉鄧窯及山西交城窯、陝西黃堡窯等處發現的花瓷產品,通稱為“魯山花瓷”。魯山花瓷創造了二液分相釉的新技巧,為黑釉瓷系的美化裝飾開闢了新境界,使黑釉系瓷器出現了絢麗斑斕的窯變效果,開創了馳名中外的鈞窯瓷窯變的先河。魯山花瓷奇妙無比地出現大片彩斑,有的任意點抹,有的縱情潑灑,天機超逸,沒有陳格,表現出大唐盛世的豪邁氣魄,在“南青北白”瓷器格局中獨樹一幟,成為公私藏家的寵兒。
魯山花瓷又名“唐代鈞瓷、黑唐鈞”,因唐代魯山所產的黑地、乳白、藍斑一器三色的花釉瓷器而得名。唐南卓著《羯鼓錄》載:唐玄宗與宰相宋璟談論鼓事時說“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自此“花瓷”或“花釉瓷”作為一種專指黑地(也有黃、黃褐、茶葉末色地)乳白藍斑的瓷器在古籍中沿用至今,在古陶瓷界一提到花瓷就想到“唐明皇命名的魯山花瓷”。
歷史上的魯山花瓷曾在中國陶瓷史上留有濃墨重彩的一筆;魯山花瓷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高溫窯變釉瓷器,以色彩絢麗、富於變化聞名於世,在我國釉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是唐代制瓷業的一個偉大成就。
魯山花瓷
一、魯山花瓷的發源地:
位於今平頂山市西北的魯山、汝州、郟縣和寶豐境內,寶藏著大量的長石、石英(或瑪瑙)、方解石、紫砂、鐵礦石等製作陶瓷的原料以及用於陶瓷燒制的木材、煤炭等。以寶豐清涼寺為中心南到魯山、北至汝州、東至郟縣形成了龐大的古陶瓷產區,在這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已探明的古瓷窯址達百餘處,生產的陶瓷品種達二十餘種,著名的有花瓷和汝瓷。當地曾流傳:“清涼寺到段店,一天進萬貫”之說。聞名於世的魯山花瓷和汝瓷被選入宮廷,成為當時的御用瓷,倍受唐玄宗、宋徽宗等歷代皇帝的鐘愛,成為一代名瓷。
魯山段店窯窯址位於河南省魯山縣段店,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20世紀70年代在魯山段店古瓷窯址出土了大量的花瓷殘片,被古陶瓷研究學者確定為魯山花瓷窯址,魯山花瓷,特指魯山所產的一種黑地、乳白藍斑的花釉瓷器,唐玄宗時期曾為宮廷御用瓷。魯山花釉胎如堅石,釉質細潤,藍如寶石,雲絮飄動,觀之賞心悅目,史稱魯山花瓷,又曰“唐鈞”,是集觀賞性和實用性於一身的珍品。
二、魯山花瓷的歷史地位及成就。
魯山段店窯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段店這個地方在唐代燒造的花瓷是見於文獻記載的。唐代《羯鼓錄》中記載的“青州石末”指青州石末硯,“魯山花瓷”是指羯鼓。段店窯燒的花瓷羯鼓,在唐代的禮樂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一等的,上世紀70年代,故宮博物院曾三次派人來魯山段店,就是要找到《羯鼓錄》中記載的魯山花瓷殘片,在第三次終於採集到了羯鼓殘片,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魯山花瓷腰鼓的胎、釉、裝飾都是一致的,從而印證了現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黑釉斑瓷羯鼓,即魯山段店所產,同時也證實了魯山段店在唐代是一個重要的產瓷區。這裡製作的花瓷不僅被當時社會所重視,而且流傳後世,故宮博物院的那件花瓷腰鼓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2006年,魯山段店古瓷窯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魯山花瓷已被確定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魯山花瓷之所以成為花瓷之首,是基於其首先成功運用窯變技術、莊重大氣的造型藝術和優良的“瓷”質。魯山花瓷器物的釉面分為底釉(以黑為多)和面釉(乳白、藍斑塊),其中面釉的藍色在早期人們認為其呈色與青花瓷的著色劑——鈷一樣呈色,經過山東硅酸鹽研究所和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化驗分析,魯山花瓷的藍色並不含鈷,而是由於在燒制過程中的“窯變”而來,這種“窯變”是什麼道理呢?研究人員通過光化學分析,發現唐花瓷藍色面釉的釉層里有二種相,一種為連續相、另一種為分散在連續相中的無數個小液滴(固化的玻璃態液滴狀)的弧立相,小液滴的直徑峰值為80納米,無數個納米級的小液滴對入射到釉面的可見光產生散射,從而使其呈現藍色乳光,由此解開了花瓷窯變的妙秘。陶瓷界稱這種“窯變”藍釉為乳光釉。其實乳光釉的出現早在隋、唐就有,不過是窯工在燒窯中無意識燒出的個別瓷器而已,並沒有注意他的重要性, “物以反常為妖”甚至認為是不吉利的徵兆,隨手碰碎遠扔。但有些窯工注意並重視到這種特殊的“窯變”現象,經試驗成功,重複運用到黑釉瓷上,燒制出前所未有的人工創新品種——花瓷。
研究發現,魯山花瓷的燒成溫度在1250~1300℃範圍內,其硬度、耐磨度很高,已達到現代瓷的標準,更結實耐用。
三、魯山花瓷的特點:
魯山花瓷在釉色的搭配上採用黑地、乳白、藍斑三色加之型制,使整個器物表現出大氣、莊重、堅定和鮮明。
魯山花瓷(唐鈞)的特徵大致可用“厚重”來概括,與其他瓷種相比,魯山花瓷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以釉層肥厚區別於當時的青瓷、白瓷和黑瓷,常有釉淚、釉痕、釉淌等凹凸現象,以“厚”著稱。
其二,造型大多以豐潤、圓滿、渾實、莊重的風格出現,拒絕小巧、靈動、秀麗、乖巧、輕盈等。
其三,釉感堅實、強硬,有一種力感和動感。
其四,藝術魅力表現著合天地自然之美,無造作矯飾,厚潤中張揚著恢弘和莊嚴。
四、魯山花瓷現存藏品:
魯山花瓷腰鼓存量極少,故宮博物院有清宮舊藏傳世的瓷質腰鼓一件,長59厘米、口徑22.2厘米,呈長圓筒形、兩頭粗、中間細。鼓身凸起棱形線玄紋七道,通體黑釉為地、飾以乳白、藍色斑塊,規則排列分佈於全器。器物粗狂、凝重、豪放、斑塊自然縹緲。
唐花釉瓷代表了中國北方當時瓷藝術的最高水平。因此魯山花瓷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和開發價值。然而由於歷史的發展和時局的動蕩,再加上魯山縣地形以山區居多,水路運輸不暢,魯山縣唐朝時期臨近都城洛陽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不復存在一代名瓷——魯山花瓷也漸漸被人遺忘。
恢複復原古老的魯山花瓷燒制工藝難度極高,唐代花釉瓷器的燒制比較複雜,因為不同的釉料在高溫下會有不同的膨脹係數,在冷卻時會有不同的收縮係數,因此,一種釉料覆蓋在另一種釉料上,必須要求兩者之間熱脹冷縮的係數一樣,才能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所以好的花釉瓷燒制是比較困難的,而花釉瓷的燒製成功,說明唐代制瓷藝人已掌握了調配釉料和複雜的施釉技術。
魯山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