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瓷器
唐代瓷器
唐代主要著名的是青瓷與白瓷,其光潔如玉,蕙質秀雅在那個時代分別用“類冰類雪”來形容。而相對於白瓷,唐代時期的青瓷無疑在特色和藝術性上更為知名。
再說白瓷,白瓷潔白如玉,色澤勝雪,從唐代瓷器中可見一斑古人好玉,凡事不是喜其華麗,而是喜其清潔如冰,進一步引申為人的性情德行如白壁無瑕,清潔不染,清涼無為。這點和後期崇尚繁瑣奢侈的華而不實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而我們再看看後世的玉,不是與傳統精神相符的簡潔明快,而是多為繁亂華麗的玉雕,過於強調人為修飾,從而忽略了玉質樸的天然本質。所以,從根本上說,玉和瓷器一樣,已失掉了它原有精神與內涵。
唐代瓷器
除了青瓷白瓷外,唐代常見的還有秘色,黃柚等瓷器。更多的器物以玉為主,充分說明了那時人們對玉的偏愛。秘色瓷,不僅色澤如冰,更因為其光潔到碗底如同盛滿水的程度而為人所知。唐代的黃釉,雖為亮色,但也不像後世那般亮到刺人之目,過分誇張色澤,顯得不自然,相反更平和淡雅些,看上去就如同青玉般,足以以假亂真。唐代的瓷器,華麗中透著典雅,典雅中又不忘增添幾分光華與鋒芒,所以,典雅與華美,在唐時期的瓷器藝術上,才完全做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為普及,瓷器燒造迅速發展。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壺、罐等各種器皿,幾乎無所不備。瓷器的器類品種與造型新穎多樣,製作精細,遠遠超越了前代。
唐代瓷器的發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兩大瓷窯系統,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稱之。
瓷器作為日常生活器皿與時代和社會的風尚密切相關。唐代如飲茶之風盛行,促進了茶具的發展。因為制瓷工藝的改進,瓷制器皿品質的提高,瓷制的實用器皿就大大的發展起來並部分代替了金、銀用具。唐代的陸上和海上的對外貿易的發展也促使了瓷器的發展,當時出口商品中除著名的絲綢外,瓷器也隨之銷往國外。為適應外銷的需要,以及西亞文化的影響,瓷器的造型、紋飾也吸取了一些外來的因素。唐代后葬之風很盛,主要作為隨葬用的三彩器,也隨之迅速發展。上述種種因素,形成了唐代陶瓷器的特有的風貌。
魏晉南北朝流行的雞首壺,在唐代已不在出現,常見的是一種多棱形式圓柱形短流的執壺。壺柄也由以前的龍柄變為曲柄,在流與柄之間的立系耳的形式也少見。盤口壺壺口也有盤口變為喇叭口,壺腹一般作橢圓形,有的呈瓜形,唐代文獻上,稱為“注子”,顧名思義應當是當時一種酒具或茶具,在南北各窯中均大量生產,形制也大體相同。和注子一同使用的是酒杯,從唐人的“舉杯邀明月”、“會須一飲三百杯”和“銜杯樂聖稱避賢”等詩句中,可以知道當時飲酒是用杯。唐代的酒杯有高足杯、圈足直筒杯、帶柄小杯、曲腹圈足小杯等,還有一些直接仿製金銀器燒制的。
隋代最流行的四系罐,唐初還保留了它的基本形制,中、晚唐以後就不再出現。一種廣口外卷、無頸、豐肩、無系耳、平底的罐卻大量興起,這種罐一般腹部豐滿、有蓋,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南北各地的瓷窯都進行生產,尤其在北方廣為流行,在三彩陶器中也常常可以見到。
隋代的高足盤,唐初的北方瓷窯中,尤其是三彩陶器中仍然燒制,但形制有改變。隋代的喇叭狀高圈足已改為矮圈足或三足所代替,其製作也較隋代精緻。
碗是生產量最大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器,南北各地瓷窯都普遍燒制,形制也大體相同。唐初的碗深腹、直口、平底,較多保留隋碗的造型。另一種碗近似缽形,但體積小,器壁一般較厚重。唐代中期,開始出現一種身淺、敞口外撇、玉壁形底足的碗。晚唐以後這種碗式大量出現,碗的胎壁從厚重逐漸轉趨輕薄,從玉壁形底向寬圈足方向發展。這種碗式的流行,與唐代飲茶之風盛行有直接關係,唐代稱這種碗作“茶甌”。陸羽《茶經》曾對當時各地瓷窯所產茶碗,作了細緻的比較和評論。孟郊、盧仝、皮日休、鄭谷、徐夤、陸龜蒙、韓偓等詩人,也都有讚美茶甌的詩句,給瓷制茶具增添了聲價,促進了茶具生產的發展和工藝的改進。與茶碗相配套使用的式碗托,亦稱“茶托”與“茶船”。
越窯茶托的托口一般較矮,浙江寧波市出土的一批唐代越窯青瓷茶碗中,還有碗托連燒的。有的茶托口沿捲曲作荷葉狀,茶碗則作花瓣形,非常和諧,再加上越窯翠青的釉色而更顯雅緻,所以唐末詩人徐將茶和盛茶的茶具比為“嫩花含露”,是絕妙的描述。刑窯白瓷壺與玉壁形底的碗、盞托等與越窯所生產大體相同,都具有共同的時代特徵。
瓷枕在隋代已經出現,唐代有較大的發展。唐代瓷枕一般為長方形的小枕,以三彩陶枕為多,常出土於北方唐墓中,南方則較少見。
瓷硯多為圓形,魏晉時期多具三、四、五、六不等的蹄足。隋代除蹄足外還有珠足和滴足。唐代瓷硯則向多足、鏤孔圈足發展。硯面較前代更向上凸起。唐代南北各窯均產硯,有大、有小,小者數厘米,大者近尺,這與唐代書法藝術普及有關。
唐代陶瓷器也受到了西亞波斯文化的影響。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件龍柄鳳頭壺,造型巧妙,器身堆貼瑰麗紋飾,壺蓋塑成一個高冠、大眼、尖嘴的鳳頭,與壺口相合,由口沿平底部連以形狀生動活潑的蟠龍柄,這是唐以前所未見的新樣式。雙龍耳瓶的器形也同樣可以看出是吸取了外來胡瓶的特點,壺身與隋代李靜訓墓出土的雞頭壺大體相同,無頭,而用一對龍形耳作為裝飾,這種雙龍耳瓶與鳳頭壺均盛行於初唐,唐高祖兒子李鳳墓中出土的白瓷雙龍耳瓶,就是此種造型。
唐代的瓷器以單色釉為主,然而陶器卻有十分富麗的彩釉。這種彩釉陶一般有黃、綠、紫、褐、藍等色,近年來還發現有黑色釉。因為一件彩陶上基本有三種以上的色彩,故世人稱之為“三彩”。彩陶早在北齊就已出現,安陽北齊范粹墓和濮陽北齊李雲墓出土有彩釉陶器,其中有白釉或在黃釉中掛以綠色彩條。唐三彩則是白、黃、綠或黃、綠、藍、赭等色釉同時在一件陶器上交錯使用。唐三彩的斑駁淋漓的彩釉形成了它獨特的藝術風格。”唐三彩陶的造型有器物和人物,其中亦是富有特色的雕塑藝術,在中國美術史上有重要意義。
唐三彩對國外同類藝術有巨大影響。傳到朝鮮以後,當地人民在它的基礎上創製成一種彩陶,名為“新羅三彩”;日本仿製三彩也得到成功,稱為“奈良三彩”。三彩器物上還採用印貼花的裝飾手法,其圖案以寶相花和小朵花卉居多。三彩佣題材十分豐富,有文吏武官、男女侍從,各族人像、樂舞遊園。還有鎮墓神獸、十二屬相。以及牛、馬、羊、駝等等。
唐代瓷器
唐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