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國駿的結果 展開
- 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
- 黑龍江省大慶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張國駿
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
張國駿,男,1962年生,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傷寒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古代經典名方臨床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副主任委員、天津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市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天津市保健工作委員會中醫幹部保健專家、國家科技獎專家庫評審專家、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術傳承與創新聯盟常務理事、天津中醫藥學會理事、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中醫藥發展促進會理事、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編委、天津中醫藥大學傷寒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中醫辨證論治體系與思維研究、中醫經方的臨床應用研究,中醫內科病證臨床研究,指導研究生40餘名。
![張國駿[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b/m3bafd93f7f9b295a6fb4c0fdeace2535.jpg)
張國駿[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
臨床上善於運用傳統中醫藥理論及中醫辨證論治思維治療以下病證。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習慣性便秘、慢性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心腦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腦梗塞後遺症、頭頸動脈硬化及狹窄類疾病等;高粘質血症、糖尿病、亞健康狀態、疲勞綜合征、腫瘤術后雜症等。
![張國駿[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d/m8d36bb093ffe7f0b8de46c2f272bd2ad.jpg)
張國駿[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
《傷寒論臨床教程》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介紹了《傷寒論》的基礎知識、診斷特色、治療體系、常用思維和學習方法。下篇切中臨床,詳細闡述了《傷寒論》的診治體系,以《傷寒論》的六經病、霍亂、差后勞復病為綱,以各種證型為目,全面闡述證候的形成、表現、鑒別、治療和預后,並提供了相應的驗案、誤案,指出診治時容易出現錯誤的關鍵點,並結合原文,使論有依據。整體而言,《傷寒論臨床教程》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把握研究內容,力圖將《傷寒論》的證候研究系統化、清晰化。《傷寒論臨床教程》在編寫中應用了病證結合的診斷模式,並建立了“以證統方”的證治體系,使證候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並更加系統化。《傷寒論臨床教程》適合於中醫藥專業的本科生、臨床醫師、教師及科研人員參考和研究之用。
![張國駿[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7/mb70ceced70363d29e734bd7cc039d1d7.jpg)
張國駿[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
本教材特色是: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重在體現教育人才;突出“問題教育”的教育方法,即重視辨證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及學習方法的傳授;強化本教材作為“提高課”的定位,即突出本科《傷寒論》教學過程完成後的綜合提高,融會貫通及發散思維、質疑能力的培養。
本教材的編寫,力求突出創新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突出教材的創新性、研究性及實用性;充分利用本學科疑難問題和爭論問題較多的學科特點,力求通過釋疑、解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吸收了多年臨床中的研究成果和教改成果,在內容上力求精練濃縮、說理透徹、結論可信。
![張國駿[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3/m034119ea0fc87c6a3404e782dddeb537.jpg)
張國駿[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
編寫新世紀創新教材《外感病誤治分析》,目的在於為中醫藥類本科生提供一部內容新穎,科學性、應用性強,重在培養與提高中醫辨證思維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的教科書,以求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適應我國中醫藥教育的發展。通過總結古今醫案中的經驗與教訓,使學生掌握“正”、“反”兩方面的知識,積累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使學生鑒於往誤,有資於治道。本教材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重在體現教育人才;重視辨證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與學習方法的傳授;突出本科《傷寒論》、《溫病學》教學過程完成後的“思辨”特點,以強化本教材作為“提高課”的定位。
《本草綱目》
![張國駿[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8/m78ed43c4b332673b4c545d1fa9665776.jpg)
張國駿[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
《成無已醫學全書》
![張國駿[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3/ma3f3af1f6977ca698c34d20bf937c16f.jpg)
張國駿[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
《傷寒溫病誤案解析》
![張國駿[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9/5/m95b3128c3d548f1a5444d28d0bbe69d9.jpg)
張國駿[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
[1]從《傷寒論》看肺腸相關[J]. 天津中醫藥,2010,(4). |
[2]明確《傷寒論》原文“級別”的意義[J]. 陝西中醫,2007,(6). |
[3]談《傷寒論》原文結構規律及其運用[J]. 山東中醫雜誌,2006,(1). |
[4]談《傷寒論》中的恆動觀[J]. 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4). |
[5]談陽明病本證的證候分類[J]. 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5,(2). |
[6]陽明病熱證誤汗病瘥之思考[J]. 陝西中醫,2004,(1). |
[7]論陽明病熱證與實證之兼夾與轉化[J]. 山東中醫雜誌,2004,(4). |
[8]論《傷寒論》中“傳”、“轉”、“屬”、“系”的內涵及診斷意義[J]. 江西中醫藥,2004,(4). |
[9]淺談“傳”經、“經盡”、“再經”、“過經”揭示的辨證意義[J]. 湖北中醫雜誌,2004,(1). |
[10]略論《傷寒論》中大便“硬”與“溏”之特殊寓意[J]. 四川中醫,2003,(11). |
[11]淺論陽明病熱證之病勢轉歸[J]. 福建中醫藥,2003,(6). |
[12]略論《傷寒論》中“傷寒”的多層涵義[J]. 江西中醫藥,2003,(11). |
[13]《傷寒論》第309條之我見[J]. 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2,(4). |
[14]《傷寒論》第319條之病變趨勢辨析[J]. 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1,(2). |
[15]太陽病蓄血證的證型初探[J]. 遼寧中醫雜誌,2000,(9). |
[16]《傷寒論》鑒別診斷法初探[J]. 天津中醫學院學報,1999,(1). |
[17]再論《傷寒論》104條[J]. 天津中醫學院學報,19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