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九黎族的結果 展開
- 動畫畫江湖之杯莫停勢力
- 中國上古傳說族群
九黎族
中國上古傳說族群
九黎在遠古時代是一個部落聯盟,居住在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以及長江流域一帶。即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地區。九黎以蚩尤為首領,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是九黎酋長,蚩尤是大酋長。
”蚩尤與同母弟八人,連其自己在內共是九人,均姓黎氏,號稱“九黎”,即黎貪(蚩尤)、黎巨、黎祿、黎文、黎廉、黎武、黎破、黎輔、黎弼,再加上族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黎氏支系部族,在炎帝姜榆罔時代,東征西討,奪取了伏羲後裔“九黎國”的領地,故稱“九黎之君號曰蚩尤”。
九黎族
炎帝姜黎後代黎(耆)田氏、蚩尤九黎國、小黎國的黎氏
蚩尤是炎帝姜黎【公元前2982年屠雍單閼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三十年】的後代,以父字為氏,姓黎氏。清朝姓氏學者張澍《姓氏尋源·路史》“蚩氏:蚩尤之後。蚩尤:姜姓諸侯耆(黎)田子邛之支庶,同母弟八人,族孽兄弟七十二,共八十一人。”
蚩尤與同母弟八人,連其自己在內共是九人,均姓黎氏,號稱“九黎”,即黎貪(蚩尤)、黎巨、黎祿、黎文、黎廣、黎武、黎破、黎輔、黎弼,再加上族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黎氏支系部族,在炎帝姜榆罔時代,東征西討,奪取了伏羲後裔“九黎(九夷)國”的領地,故稱“九黎之君號曰蚩尤”。“蚩尤”二字,本義是指寄生在人體肚子里的蛔蟲,九黎國奉此物為宗祖圖騰神像,人們即以蚩尤為九黎國君之名。 《史記正義》“孔安國曰,九黎之君號曰蚩尤。”
黃帝聯合炎帝部落,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據說蚩尤作戰時能呼風喚雨,製作大霧,令黃帝兵迷失方向,不能戰勝。後來黃帝發明了指南車,能在大霧中辨明方向,才將蚩尤戰敗擒殺。蚩尤死後,升天為星宿。蚩尤活動於今河北、山東、河南及安徽北部地區。傳說部分九黎族在蚩尤被戰敗之後,南下與土著苗蠻所屬部落雜居融合在一起。因此,又稱蚩尤是南方苗瑤民族的祖先。
九黎族
蚩尤的兵器和戰鬥力及其影響,從這些記述中可見其端。但後來,炎黃結成聯盟,終於還是把武器好的蚩尤給打敗了。“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龍魚河圖》)可見,蚩尤在上古時期的影響力一點不比黃帝差,卻因為關鍵之戰失利不僅丟了天下更丟了在史書中的地位。
其實,蚩尤應該算是以山東大汶口、龍山文化為核心的東部地區的先祖。遠古時期,活躍在我國華北大平原的人類集團,是東西兩大部落聯盟集團,即東部的“九黎集團”和西部的“炎黃集團”。九黎集團在山東、河南、河北一帶,炎黃集團在陝西一帶.其率領九族會盟之地就在“崇陽山”,位於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部的營丘鎮。據史書記載:在黃帝時代立有方國。其證據是:至今這裡還樹立著象徵部落聯盟各自祖先的石祖,即“營丘九頭”。蚩尤戰敗后,族人南徙,古人為方便隨時隨處祭拜祖先,便將這些“石祖”刻於石上或繪於獸皮等物上的圖譜,相當於後世的宗譜、宗氏圖,即古籍記載的“營丘九頭圖”。並將“營丘九頭圖”帶到南方以供祭拜。古籍關於衡山腳下黎族古墓中有“營丘九頭圖”記載就合情合理了!山東省昌樂“營丘九頭”至今仍有保留,人們稱之為“石祖林”,十分壯觀。九黎君號蚩尤”,蚩尤就是九黎部族的首領。
伏羲後裔“九夷”音轉成“九黎”,後裔一支融入彝族黎氏
東漢學者應劭《風俗通義·姓氏篇》“嶺南多黎氏,乃九黎之後。”“九黎”即“九夷”,因音轉而成“九黎”。風姓始祖太昊伏羲,乃遠古部族華胥氏後代,生於成紀,始作八卦、文字、醫藥,是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公認的第一位共同始祖。伏羲建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陽市境內】,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公元前4012年屠雍大荒落(己巳)至公元前3898年昭陽大淵獻(癸亥)】,“以龍紀官”,設春官青龍氏、夏官赤龍氏、秋官白龍氏、冬官黑龍氏、中官黃龍氏;又命其臣朱襄為飛龍氏、昊英為潛龍氏、大庭為居龍氏、渾沌為降龍氏、陰康為土龍氏、栗陸為水龍氏。故中華民族有“龍的傳人之說”——伏羲時代“龍官龍師”的後裔。
伏羲的後代主要分化成為九個支系,分居九個不同的區域,稱為“九夷”,活動範圍主要在今山東、山西、河北一帶。下傳近一千三百年,至炎帝姜榆罔時代【公元前2767年閼逢攝提格(甲寅)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五十五年),“九黎(九夷)”部落被炎帝姜黎【公元前2982年屠雍單閼(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三十年)的後代即蚩尤兄弟、族兄弟八十一人兼并。蚩尤遂成為“九黎國”國君,部眾融納了伏羲“九黎(九夷)”後裔及炎帝姜黎後代。
炎帝姜榆罔五十五年【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炎帝姜榆罔與黃帝軒轅爭奪帝位的“阪泉之戰”中,炎帝榆罔戰敗,被迫讓位,改封於潞國【在今山西省潞城縣】。此時,“九黎族”部眾一分為二:一部分追隨蚩尤仍居住在九黎國故地【今河北、山東、山西三省交界的古黎陽郡轄境範圍】,另一部分則追隨炎帝榆罔西遷於潞國。兩個支系的後裔中,都有人以黎字作為姓氏符號,這很可能就是後世彝族中黎氏的來源。伏羲後代中的一支,不斷衍化發展成為華夏族【漢族的前身】,其他支系則分別衍化形成夷族【1949年以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巴族、東巴族、納西族、土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
2、蚩尤“九黎國”(九黎族、黎族、苗族、芒族)
太昊帝伏羲氏的次子皇仲,任“夏官赤龍氏”,生子朱襄。朱襄仼“飛龍氏”之官,後繼位為帝,即火帝朱襄,建都於株【在今河南省淮陽市境內】。朱襄之子任火官祝融氏,亦稱烈山氏。烈山氏之子柱,始植百穀,有大功於天下,死後被奉祀為第一代稷神“后稷”。【按:第二代稷神是炎帝神農姜石年。第三代稷神是舜帝時代后稷農正之官姬棄,即周王族姬姓始祖。】柱下傳十七代為公孫少典,因功封有熊國(今河南省新鄭縣)。公孫少典的長子即炎帝神農姜石年;次子以父字為氏,姓少典氏,襲封有熊國,下傳五百三十年至黃帝軒轅滅掉末代炎帝姜榆罔而登上天子之位。
炎帝神農姜石年建都於曲阜【今山東省曲阜市】,“以火紀官”,設春官大火氏、夏官敦火氏、秋官西火氏、冬官北火氏、中官中火氏。“春官大火氏”主察大火星即心宿星座。“夏官敦火氏”,主察敦火星即柳宿星座,帝顓頊時代的夏官也叫火正祝融之官,別稱北正,以觀察火星的移動變化來預測夏季物候節氣,創顓頊歷。此後,帝嚳、堯帝、舜帝及夏朝、商朝時的星象官,也都以火星的運行規律來預測夏季物候節氣。今人研究上古史,如不涉入天文曆法知識,把火正祝融之官,簡單地解說成“上古管理火種的官”,殊為不當。
“秋官西火氏”,主察長庚星即太白星,亦即現代天文學所說的金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黎明現於東方,古稱太白星,傍晚現於西方,古稱長庚星。觀察太陽的岀入變化,可定金星的位置。“中官中火氏”,主察天上中宮主要星座天極星,即北斗七星,以斗柄所指,來確定毎年十二個月的月名,劃分季節,指導農事。至堯舜時期,這種工作,成為天子的專職之一,《尚書·舜典》“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炎帝神農姜姓家族統治時代五百三十年【公元前3242年屠雍協洽(己未)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共傳九帝:
1、炎帝神農姜石年【字魁隱,公元前3242年屠雍協洽(己未)至公元前3123年著雍敦牂(戊午)在位-百二十年】;
2、炎帝姜臨魁【石年玄孫,公元前3122年屠雍協洽(己未)至公元前3043年著雍攝提格(戊寅)在位八十年】;
3、炎帝姜承【臨魁曾孫,公元前3042年屠雍單閼(己卯)至公元前2983年著雍攝提格(戊寅)在位六十年】;
4、炎帝姜黎【姜承之弟,公元前2982年屠雍單閼(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三十年。其子以父字為氏,姓黎氏,受封耆【黎】國,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縣。傳至炎帝榆罔時代,耆【黎】田子黎邛所生九子黎貪、黎巨、黎祿、黎文、黎廣、黎武、黎破、黎輔、黎弼,以長子“蚩尤”黎貪為首,夥同族兄弟七十二人,滅掉伏羲風姓後裔“九夷(即九黎)部”,號稱“九黎國”。
後來,蚩尤在“涿鹿之戰”中被黃帝軒轅打敗。“九黎國”到顓頊帝時代【公元前2538年癸卯至公元前2461年庚申在位七十八年】造反,被顓頊之孫即老童與驕福所生二子南正重與北正黎消滅。北正黎之孫黎陽,在堯帝時受封耆【黎】國,上古文獻中“耆”與“黎”為通假字。黎陽為顓頊帝後裔分支黎氏的漢族黎氏本源始祖。
5、炎帝姜明【姜承之孫,公元前2952年屠雍作噩(己酉)至公元前2904年強圉作噩(丁酉)在位四+九年】;
6、炎帝姜宜【姜明之子,公元前2903年著雍閹茂(戊戌)至公元前2859年玄黓敦牂(壬午)在位四+五年】;
7、炎帝姜來【姜宜之子,公元前2858年昭陽協洽(癸未)至公元前2811年上章敦牂(庚午)在位四+八年】;
8、炎帝姜哀【姜來之子, 2810年重光協洽(辛未)至公元前2768年昭陽赤奮若(癸丑)在位四+三年】;
9、炎帝姜榆罔【姜哀曾孫,公元前2767年閼逢攝提格(甲寅)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五十五年,其中公元前2722年屠雍大淵獻(己亥)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為黃帝軒轅攝政之十年。姜哀生薑里,姜里生薑節莖,節莖生薑克與姜戲,姜克生榆罔。】
“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
“阪泉之戰”要比“涿鹿之戰”早。《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之時,神農氏【按:應為末代炎帝姜榆罔】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按:‘百姓’一詞,在秦朝以前的古文獻中,特指有封地爵位、有姓氏的貴族;秦朝漢朝以後所說的‘百姓’,方是現代漢語意義一樣的‘百姓’】,而神農氏【按:應為炎帝榆罔】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按:時黃帝方十來歲】,諸侯咸未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沒有誰】能伐。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兿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五臣名】,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炎帝榆罔】,是為黃帝。”
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黃帝時年22歲,在“阪泉之戰”中打敗末代炎帝姜榆罔,登上了天子寶位,建都涿鹿【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城東南八十里礬山鎮西部黃帝故城。阪泉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城東一里,亦名黃帝泉】。而此時的蚩尤“九黎國”,正活躍於中原【今河南省】,極力擴張勢力,爭奪帝位。《龍魚河圖》“黃帝攝政【公元前2722年屠雍大淵獻(己亥)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為黃帝軒轅攝政時期,即11至22歲階段】,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使刀戟大弓弩,威鎮天下,詐殺無道。萬民欽命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長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以兵符。伏蚩尤后,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皆為殄滅。”“銅頭鐵額、食沙石子”云云,均為藝術性誇張,極言其暴戾,凶獷不服,以致蚩尤戰死後,黃帝還要在自己臉上畫上蚩尤臉譜,來威嚇八方諸侯,足見蚩尤在當時的威懾力!近代有人以為蚩尤“銅頭鐵額”是外星人,“涿鹿之戰”是地球人與外星人之戰,那就遠遠超出了尋宗問祖的範疇。本文一筆帶過,不捲入。【按:筆者直至2010年8月無意中看到王英先生《苗族蚩尤拳》這篇短文,方了解“銅頭鐵額”原來是蚩尤正規部隊的特殊戰備裝束。附錄全文如下:“蚩尤拳是苗族最古老的武術套路之一。它是把人從戰場上搏鬥中的動作串起來而形成的套路。之所以傳承至今,一是與苗族的祖先崇拜蚩尤有關。二是有實用價值,在實踐中能有效地保護自己,打擊敵人;在訓練中能鍛煉意志和體魄。打蚩尤拳要穿特製的服飾,一般是頭戴銅角帽,身穿棕片甲,手腕套虎爪。銅角帽的製作是在殺牛時割下牛頭,順牛角兩側各留一條二指寬的皮做帽帶,牛頭頸后留下一尺左右的牛皮作為保護后脖子用,然後連同牛角按人頭形狀繃緊,再將牛角外包以銅皮便成。棕片甲的製作是將若干棕片用棕繩縫成背褂,內外共三層,里二層片頭向上,外一層片頭向下。虎爪的製作是將虎皮的前爪砍下,長約五寸,順足剝皮製成。穿戴這套服飾在實踐中有很強的實用價值。有口訣為證:銅角帽的口訣是‘雙鉤壓雙手,銅角猛觸面;抓腕速撞肘,銅角旋操頭,飛鞋來撲面,搖頭頂襠間;雙峰點太陽,躬頭胸上撞。’棕片甲的口訣是‘制鎧材料廣,棕片甲天下,保溫有禦寒,躺地不骯髒。拳拳縱擊身,護體不致傷。穿我棕片甲,時念蚩尤王。’虎爪口訣是‘平掌擊正面,手隔必傷皮;劈拳去勢猛,虎爪顯神威。掛拳勢凌厲,爪去如刀劈。衝天捶下巴,爪區胸咽危。’”【原載2010年7月26日《醫藥養生保健報》,2010年8月2日《中國剪報·知識大觀》轉載,筆者於同年8月9日全文抄錄】
後來,炎帝族從陝西中部沿渭水流域經黃河向東發展,碰到九黎族,戰敗而返;黃帝族從陝西北部的黃河上游經太行山向東到達河北的懷來縣一帶,同樣為九黎族所阻,炎黃兩族聯合起來,才把九黎族打敗,佔據了中原地區。作為山東、河北、河南三省接界處一個氏族首領的蚩尤,敗死以後就葬在了他的屬地。根據魏人王象、繆襲等所編撰專門記載先代冢墓之處的《皇覽》,“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而九黎部落或被融合,或移徙南下,甚至還衍生出蚩尤部族是苗族祖先的傳說。我們冀魯豫一帶的人,有機會應該去所謂“東平郡壽張縣”附近看看,還能否找到蚩尤陵墓的痕迹
蚩 尤 ? 在 東 平 郡 壽 張 縣 闞 鄉 城 中,高 七 丈,民 常 十 月 祀 之 . 有 赤 氣 出,如 匹 絳 帛,民 名 為 蚩 尤 旗
左 傳 曰 黃 帝 戰 於 阪 泉,以 定 天 下 . 蚩 尤 好 五 兵,故 祠 祭 之 求 福 祥 也
武 帝 登 泰 山,祭 太 一,並 祭 名 山 於 泰 壇,西 南 開 除 八 通 鬼 道,故 言 八 神 也 . 一 曰 八 方 之 神 . 」索 隱 用 事 八 神 . 案:韋 昭 雲「八 神 謂 天、地、陰、陽、日、月、星 辰 主、四 時 主 之 屬」 . 今 案 郊 祀
志,一 曰 天 主,祠 天 齊;二 曰 地 主,祠 太 山、梁 父;叄 曰 兵 主,祠 蚩 尤;四 曰 陰 主,祠 叄 山;五 曰 陽 主,祠 之 罘;六 曰 月 主,祠 東 萊 山;七 曰 日 主,祠 盛 主;八 曰 四 時 主,祠 琅 邪 也 .
黃 帝 與 蚩 尤 戰 於 涿 鹿 之 野,常 有 五 色 雲 氣,金 枝 玉 葉,止 於 帝 上,有 花 蘤 之 象,故 因 作 華 蓋 也 . 」京 房 易 飛 候 云: 「視 四 方 常 有 大 雲,五 色 具,其 下 賢 人 隱 也 . 青 雲 潤 澤 蔽 日 在 西 北,為 舉 賢 良 也
頭跟銅鑄的一樣硬以鐵石為飯,還能在空中飛行,在懸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黃帝怎麼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時,黃帝靈感突現,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勁連擂九下,這一下,蚩尤頓時魂喪魄散,不能行走,被黃帝捉住了。黃帝命人給蚩尤戴上枷栲,把他殺了。害怕他死後還作怪,便把他的身和首埋在了兩個地方。蚩尤死之後,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來拋擲在荒山上,變成了一片楓樹林,那每一片楓葉,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跡。
據說,蚩尤生性殘暴好戰善射,他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是能說人話的野獸,一個個銅頭鐵額,用石頭鐵塊當飯吃。蚩尤原來臣屬於炎帝,可是炎帝戰敗后,蚩尤在廬山腳下發現了銅礦,他們把這些銅製成了箭、矛、戟、弩、盾等兵器,軍威大振,便起野心要為炎帝報仇了。蚩尤聯合了風伯、雨師和夸父部族的人,氣勢洶洶地來向黃帝挑戰。
黃帝生性愛民,不想戰伐,一直想勸蚩尤休戰。可是蚩尤不聽勸告,屢犯邊界。黃帝不得已,嘆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養虎為患了。現在他不行仁義,一味侵犯,我只有懲罰不義!”於是黃帝親自帶兵出征,與蚩尤對陣。
九黎族
不久,黃帝重整軍隊,重振軍威,再次與蚩尤對陣。黃帝一馬當先,領兵沖入蚩尤陣中。蚩尤這次施展法術,噴煙吐霧,把黃帝和他的軍隊團團罩住。黃帝的軍隊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敵人,被圍困在煙霧中,殺不出重圍。就在這危急關頭,黃帝靈機一動,猛然抬頭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轉動而鬥頭始終不動,他便根據這個原理髮明了指南車,認定了一個方向,黃帝這才帶領軍隊衝出了重圍。
這樣,黃帝和蚩尤一來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結果是黃帝勝少敗多,黃帝心中非常焦慮不安。這一天,黃帝苦苦思索打敗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覺昏然睡去,夢見九天玄女交給他一部兵書,說:“帶回去把兵符熟記在心,戰必克敵!”,說罷,飄然而去。黃帝醒后,發現手中果真有一本《陽符經》。打開一看,只見上面畫著幾個象形文字“天一在前,太乙在後。”黃帝頓然悟解,於是按照玄女兵法設九陣,置八門,陣內布置三奇六儀,制陰陽二遁,演習變化,成為一千八百陣,名叫“天一遁甲”陣。黃帝演練熟悉,重新率兵與蚩尤決戰。
為了振奮軍威,黃帝決定用軍鼓來鼓舞士氣。他打聽到東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著一頭怪獸,叫“夔”,它吼叫的聲音就像打雷一樣。黃帝派人把夔捉來,把它的皮剝下來做鼓面,聲音震天響。黃帝又派人將雷澤中的雷獸捉來,從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頭當鼓槌。傳說這夔牛鼓一敲,能震響五百里,連敲幾下,能連震三千八百里。黃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軍威大振。
為了徹底打敗蚩尤,黃帝特意召來女兒女魃助戰。女魃是個旱神,專會收雲息雨。平時住在遙遠的昆崙山上。
黃帝布好陣容,再次跟蚩尤決戰。兩軍對陣,黃帝下令擂起戰鼓,那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響,聲音震天動地。黃帝的兵聽到鼓聲勇氣倍增;蚩尤的兵聽見鼓聲喪魂失魄。蚩尤看見自己要敗,便和他的八十一個兄弟施起神威,兇悍勇猛地殺上前來。兩軍殺在一起,直殺得山搖地動,日抖星墜,難解難分。
黃帝見蚩尤確實不好對付,就令應龍噴水。應龍張開巨口,江河般的水流從上至下噴射而出,蚩尤沒有防備,被沖了個人仰馬翻。他也急令風伯雨師掀起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只見地面上洪水暴漲,波浪滔天,情況很緊急。這時,女魃上陣了,她施起神施,剎那間從她身上放射出滾滾的熱浪,她走到哪裡,哪裡就風停雨消,烈日當頭。風伯和雨師無計可施,慌忙敗走了。黃帝率軍追上前去,大殺一陣,蚩尤大敗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