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高宗問於三壽

戰國中晚期竹簡

《殷高宗問於三壽》,戰國中晚期竹簡,漢文珍貴古籍,存藏於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

2020年6月23日,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推薦名單。

簡介


《殷高宗問於三壽》簡長45厘米,原簡共28支(封三:13、14),現缺失一支半,標題寫於第28支簡背。簡文開首說: “備”字從“邍”字省,在此讀為“洹”。《史記·項羽本紀》有“洹水南殷虛上”,簡文高宗武丁在“洹水之上”,所處正是商朝晚期的都邑殷。 “彭祖”,據稱上古祝融之後有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其中“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可知彭祖是彭姓的一族。《大戴禮記·帝系》載有顓頊之後重黎、吳回,據《史記·楚世家》都有“祝融”之號。吳回生陸終,娶鬼方氏之妹:產六子,孕而不粥(育),三年,啟其左脅,六人出焉。……其三曰篯,是為彭祖;……其六曰季連,是為羋姓。由此足見彭祖和楚人的祖先季連有一定的關係。楚簡《殷高宗問於三壽》託名彭祖,可能不是偶然的。在漢代列仙傳》里,彭祖是長命的神仙,這種情形在簡文中已有雛形,彭祖自稱“共(降)在九宅”,目見“成湯代桀”,他至少從商初活到了武丁的時代,無怪乎武丁稱他為“高文成祖”了。 《殷高宗問於三壽》實質上是一篇表述政治理想與道德範疇的文字。簡文假彭祖之口,論說了恙(祥)、義、德、音、認(仁)、聖、智、利和睿信之行,所說和戰國時各家學說對比,很有自己的特色。例如:衣備(服)愷(美)而好信,丂(巧)才(才)而袞(哀)眔(矜),血(恤)遠而母(謀)新(親),憙神而脜(柔)人,寺(是)名曰認(仁)。
這與儒家強調的“仁”涵義顯有不同。
清華簡《殷高宗問於三壽》本為兩篇商朝原始檔案,楚史官抄寫時,或出於順手,而將兩篇合抄在一處。作者為商代史官,乃實錄。
筆者認為,第一篇檔案的內容應為“高宗觀於”至“不友”,可名為“殷高宗問於三壽”;第二篇檔案內容應為“殷邦之妖祥幷起”至“嗚呼,若是”,可名為“殷邦之妖祥幷起”。《殷邦之妖祥幷起》中,首段(“殷邦之妖……而星月亂行”)乃史官之言,是對當時天下混亂的狀況的描述。
以下,筆者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中的釋文為底本,參考時賢先見,參詳圖版,將《殷高宗問於三壽》從新釋文斷句,幷做簡單註解,以白話文譯之。

釋文


高宗觀於洹水之上,三壽與從。
高宗乃問於少壽曰:“爾是之人,生而是;知二有國之情。敢問人何謂長?何謂險?何謂厭?何謂惡?”少壽答曰:“吾聞(夫長莫長於路;吾聞夫險莫險於妒。厭非寵?惡非辱?”)
(高宗乃有問於)中壽曰:“敢問人何謂長?何謂險?何謂厭?何謂惡?”中壽答曰:“吾聞夫長莫長於風;吾聞夫險莫險於心。厭非臧?惡非喪?”
高宗乃有問於彭祖曰:“高文成祖,敢問人何謂長?何謂險?何謂厭?何謂惡?”彭祖答曰:“吾聞夫長莫長於水;吾聞夫險莫險於鬼。厭非兵?惡非傾?”
高宗乃言曰:“吾聞夫:‘長莫長於(口);吾聞夫險,非(慎)矛及干。厭非富?惡非無食?苟我與爾相念相謀,世世至於後嗣。’‘我思天風,既回有止。’吾勉自抑、畏以敬,夫茲(克)君子。君子而不讀蓍占,則若小人。小人之縱、誑而不友。”

白話譯文


高宗觀於洹水之上,三壽與從。
高宗問於少壽曰:“爾乃修道人,生而有智慧,又知夏商兩代之人情、歷史。請問人間何謂長?何謂險?何謂厭?何謂惡?”少壽答曰:“我聽說,(路長,遭人嫉妒危險,讓人滿足的是地位高,人所不願的是地位低。”)
(高宗問於)中壽曰:“請問人間何謂長?何謂險?何謂厭?何謂惡?”中壽答曰:“我聽說,風長,人心險惡,財富讓人滿足,死為人所不喜。”
高宗問於彭祖曰:“高文成祖,請問人間何謂長?何謂險?何謂厭?何謂惡?”彭祖答曰:“水長,鬼險,人厭兵荒馬亂,惡身家破敗。”
高宗曰:“我聽說:‘傲慢之心可謂長,迷信武力最危險,為富不仁招致憎恨,禍害百姓者最可惡。君民同心,方可世代相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不敢懈怠,克己、愛民而敬天,以此統治天下。君子而不常讀《河圖》以自新,那就會看起來和小人一樣。小人的特點是自私、不講信用、好爭。”

註解


1、爾是之人:是,《說文》:“直也。從日正。”簡文【之/人】為合文。
2、生而是:生,天生,生來;而,即,就;是,正。生而是,天生有智慧。子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季氏》)
3、知二有國之情:二有國,夏、商;情,情勢,人情,歷史。三壽為三道家高人,不可以平常之理度之。王陽明曰:“古有至人,淳德凝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若廣成子之千五百歲而不衰,李伯陽曆商、周之代,西度函谷,亦嘗有之。……蓋吾儒亦自有神仙之道,顏子三十二而卒,至今未亡也。足下能信之乎?”(王陽明:《答人問神仙》,《王陽明全集》,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64頁。)
4、“夫長莫長於路,吾聞夫險莫險於妒。厭非寵?惡非辱?”:此句為補文,原簡缺失。路,據《詩·蒹葭》“道阻且長”補;妒,據《道德經》“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意流言蜚語可害人,即人言可畏)補;“寵”、“辱”,據下文及《道德經》“寵辱皆驚”句補;厭,滿足;寵,尊貴,地位高;惡,厭惡,不喜。“…非…?…非…?”道家常用的反問句式,如《大禹謨》載,舜帝曰:“可愛非君?可畏非民?”
5、吾聞夫險莫險於心:心,人心,貪婪、嫉妒、愛慕虛榮等心。
6、“厭非臧?惡非喪?”:臧,同“藏”,指財富;喪,死。
7、“厭非兵?惡非傾?”:厭,厭惡;兵,兵器,指戰亂;傾,傾覆,破敗。
8、吾聞夫長莫長於(口):“口”,據《尚書·說命》“惟口起羞”補,“矜誇”、“傲慢”意(傲心根深流長,難克服,難去除,故曰長)。作為《尚書·說命》史料的清華簡《說命》之簡文作“且惟口起戎出羞”。從內容上比較,殷高宗武丁“吾聞夫長莫長於口”一段話無疑出自於傅說
9、吾聞夫險,非(慎)矛及干:險,危險;“慎”,據《尚書·說命(中)》“惟甲胄起戎”(清華簡《說命》作“惟干戈作疾”)補。非慎,不慎,隨意;“非慎矛與戈”意危險在於迷信武力,濫用武力。
10、“厭非富?”:厭,滿足;富,財富。意可厭者乃富而不仁者。此句與《尚書·說命(中)》“惟衣裳在笥”(清華簡《說命》作“惟愛載病”)對應。“惟衣裳在笥”,惟斂財是重,與民爭利之意;“衣裳”代表財富;“惟愛載病”,損人利己(愛,自愛,同“自周”、“自事”)招致百姓憎恨之意。
11、“惡非無食?”:無食,天下無食,百姓疲敝、“四海困窮”之意。“惡非無食?”意同《尚書·說命(中)》“惟干戈省厥躬”(清華簡《說命》作“惟干戈眚厥身”)。“惟干戈省厥躬”,意“天下動亂,是對君主敗德的提醒。”
12、我思天風,既回有止:此句應亦為引用之語。意事有循環,有是因必有是果。
13、吾勉自抑、畏以敬:勉,勤,儘力;自抑,克己,自律;畏,畏民心;敬,敬天
14、夫茲(克)君子:“克”,據《尚書·說命(中)》“王惟戒茲,允茲克明,乃罔不休”之“允茲克明”(明,照,普惠,即仁民)補,義“能”;君子,君國子民。
15、君子而不讀蓍占,則若小人:蓍占,即清華簡《保訓》中提及的上甲微據以修德、問吉凶幷傳之後代的“《河圖》”,筆者以為其或即孔子所言“吾得《坤乾》焉”之《坤乾》,亦或即《歸藏》;若,似,如。“不讀蓍占”,意不常讀《河圖》,疏於自省自新。
16、小人之縱、誑而不友:之,動詞;縱,不約束自己,即“不忠”,偏心,自私;誑,說謊,即“不信”,不講信用;不友,不和,爭。“小人之縱、誑而不友”,同《中庸》之“小人之中庸小人而無忌憚矣。”

古籍級別


2020年6月23日,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推薦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