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傅說的結果 展開

傅說

商王武丁的相,代表作《說命》

傅說[yuè](約公元前1335-1246年),古虞國(今山西平陸)人,殷商時期著名賢臣,傅氏始祖。先秦史傳為商王武丁(約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丞相,為“三公”之一。

武丁求賢臣良佐,夢得聖人,醒來后將夢中的聖人畫影圖形,派人尋找,最終在傅岩找到傅說,舉以為相,國乃大治,遂以傅為姓。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武丁中興”的輝煌盛世。

廣韻》等書認為傅說是傅氏的始祖。

大事件

-1335

出生

公元前 1335年出生於山西平陸縣。

-1246

逝世

公元前 1246年逝世。

人物生平


中國古代的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和建築學家。他作為商代宰相,輔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國,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武丁中興”,留有“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的名句,被尊稱為“聖人”。而這位頗具傳奇色彩、奴隸出身的宰相,當年就隱居在如今的林州市的王相岩。
傅說,商王武丁的大臣。因在傅岩(今山西平陸東)地方從事版築,被武丁起用,故以傅為姓。
從政之前,身為奴隸,在傅岩做苦役。那裡是虞、虢兩地交界之處,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澗的流水常常沖壞道路,奴隸們就在這裡版築護路。傅說就靠從事版築維持生計,雖有才幹,無從施展。

為政舉措


政治

官拜丞相
武丁非常喜歡傅說,他們一起勞動,還從傅說那裡學會了不少本領。臨行時,武丁與之結成了好友。武丁即位后,設法找到了他並拜傅說為宰相。傅說從整飭朝綱開始,規勸武丁祭祀時減少貢品,以為榜樣。
國家大治
武丁言聽計從,從王室開刀,整治腐敗,大力推行新政。傅說不負眾望,極盡文韜武略之才華,朝廷內外秩序井然。在國內恢復生機的同時,他還積極與周邊方國修好關係,嚴懲那些敢於進犯的小方國。終於,國家富強起來,國勢再度復興,一時間成為世界東方的第一強國。

文化

傅說文化
傅說文化
中國先秦史學會、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省社科院傅說文化研究中心、三晉文化研究會主辦的“中國首屆傅說文化高峰論壇暨中國先秦史學會文化研究基地、山西社會科學院傅說文化研究中心掛牌儀式”在太原舉行。論壇就“父乙就是傅說”“傅和父”“說和兌”“父兌和父乙”“以父乙為首的父氏文化傳媒集團”“父乙、武丁與婦好”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傅說是我國殷商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及建築科學家。他輔佐高宗武丁安邦治國,締造了歷史上有名“武丁中興”的輝煌盛世,留下了《說命》三篇。他創造的“版築”技術,是人類建築史上的進步。本次文化高峰論壇就“父乙就是傅說”“傅和父”“說和兌”“父兌和父乙”等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與會專家認為,與傅說有關的古迹都在在山西省平陸縣境內,此次對傅說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具有重要意義。

民族

《新唐書》《路史》中認為傅氏的祖先是大由(繇),傅說是大由之後,而《廣韻·去聲·十遇》云:“傅,相也。亦姓,本自傅說,出傅岩,因以為氏。出北地、清河二望。”認為傅姓是出自傅說,其根據當是本自《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四》的記載:傅說的裔孫漢義陽侯傅介子始居北地郡,北地郡是秦代所置,治義渠縣,在今甘肅慶陽市西南;漢治馬嶺縣,在今甘肅慶陽市環縣馬嶺鎮,傅氏在此繁衍最盛;到了後漢的時候,漢陽太守壯節侯傅燮生魏扶風太守傅干,傅干生晉朝司隸校尉、鶉觚侯傅玄,傅玄生司隸校尉、貞侯傅咸,傅鹹的子孫從北地遷徙到清河(今河北清河縣),所以傅氏有北地、清河二支,都以傅說為先祖。

軼事典故


武丁舉賢

武丁舉傅說的故事先秦時期已經非常流行,是聖王舉賢不擇貴賤的典範故事之一,《尚書》《國語》《墨子》《孟子》《屍子》《莊子》《楚辭》《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史記》《漢書》《論衡》《帝王世紀》《水經注》等許多傳世典籍中多有記載。故事大致如下:
在武丁的伯父小辛和父親小乙的時候,殷商已經很衰敗了,武丁即位后,想重振殷商,但是沒有賢臣輔佐,所以他三年都不說話,國事都交給冢宰來管理,自己則觀察國風。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賢人,說:“我是一個囚徒,姓傅,名說。天下如果有能找到我的,就會知道我不僅僅是個囚徒了。”武丁醒來後分析:“傅”是輔佐的意思,“說”是歡悅的意思,天下是不是有一個人,既能輔佐我又能讓百姓歡悅呢?於是就讓畫工根據夢中的印象畫了圖形,派人到處尋找,結果在北海附近的虞、虢之間的傅岩找到了一個叫說的囚徒,和圖畫很像。說本來是個很有才能的賢人,隱居在傅岩,因生活窮厄,就自賣自身,住在北海之州的圜土(監獄)里,穿著粗麻布衣服,帶著索鏈,在傅岩築城以求衣食,《韓非子·難言》說“傅說轉鬻,舂於深岩以自給”就是這個意思。《尚書·說命》的《孔傳》認為是虞、虢之間的傅岩本是交通要道,因為澗水經常泛濫沖壞道路,所以需要發動囚犯刑徒修築,傅說是當地的隱士,也自願和刑徒一起築路,目的就是能吃飽肚子。說被帶到商,武丁見了他,和他交談了一番,認定他就是夢中的那個賢人,就起用為相,結果殷商因此重新振興起來。《史記·殷本紀》認為傅說原無姓氏,唯名“說”,因為他是在傅岩這裡被找到的,所以就以“傅”為他的姓氏,稱為“傅說”。

拾遺記

拾遺記》卷二里的記載更具神異色彩,說當初傅說窮困,自賣自身為“赭衣者”,赭衣是古代囚犯穿的紅褐色衣服,赭衣者就是囚徒,去當苦力,在傅岩築城。這期間,他也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騰雲駕霧,繞著太陽飛行。醒來以後,很奇怪,去找人打卦占卜,得了個屯卦的卦辭:“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就是大吉大利,不要著急,很快就會到一個地方去,有利於成為公侯。因為太陽是代表君主,繞著太陽飛翔,就是說將來要為君王服務。過了一年,果然被武丁(原文訛作“湯”)重金聘請到殷商去,當了阿衡,就是一個和伊尹一樣的官職,相當於相。
也有學者認為《拾遺記》這段說的伊尹的故事,“傅說”是“伊尹”之誤,比如李白的詩《行路難》里說“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據《李太白集》的《集注》解釋,前一句是說呂望的故事,后一句引《宋書》認為是伊摯(即伊尹)的故事,其實其出典就是《拾遺記》。但古書里從來沒有記載伊尹曾經當過囚犯,更沒有人說過伊尹築城的事,所以這肯定說的是傅說的故事。很可能《拾遺記》原文是記載了湯舉伊尹和武丁舉傅說兩個故事,只不過在流傳中發生了文字殘缺訛謬,兩個故事摻混在了一起,故舉傅說的那個“湯”應該作“武丁”。

比於列星

傅說為殷商操勞,輔助武丁復興了殷商,厥功甚偉,據說死了之後上了天,變成一顆星,《莊子·大宗師》說:“傅說得之(道),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是說傅說後來得道成神,變成了一顆星,即“傅說星”,騎在箕星之上。《淮南子·覽冥訓》就此事大大地闡發了一番,說“故聖人在位,懷道而不言,澤及萬民”云云說了好長的一大段道德之言,最後的結論是“此傅說之所以騎辰尾也”,就是聖人得道,惠及天下萬物,所以才能得道成神,變成星辰騎在辰尾上。“辰”就是大辰房、心、尾,屬於東宮蒼龍七宿,辰尾就是指尾宿,傅說這顆星在箕、尾宿之間,這二宿都屬於東宮蒼龍的尾部,所以《莊子》說“騎箕尾”,《淮南子》說“騎辰尾”,其實是一個意思。

典故記載

傅說星又名天策星,《左傳·僖公五年》:“鶉之賁賁,天策焞焞”,杜預註:“天策,傅說星。”孔穎達正義》:“‘天策,傅說星’,《史記·天官書》之文。《莊子》云:‘傅說得之,以騎箕尾。’傅說,殷高宗之相,死而託神於此星,故名為傅說星也。”
古代歷史中的人物,死後變成星星的不多見,不過就是傅說、王良(造父)二人而已。
漢代的郗萌寫的星占書里說“傅說星光明,王命興,輔佐出”,就是說傅說星如果非常明亮,君王的基業就興盛,還會有很好的輔佐大臣來幫忙,和傅說的傳說很相吻合。
不過大部分星占書里不是這麼說的,比如《黃帝占》就說,傅說星是帝王後宮后妃們祭祀的星,她們向傅說星禱告祈求,可以求得福慶,還能保佑子孫繁昌;如果傅說星不明或看不見,後宮的人就會有很多生病的,子孫也兇險,會有很多死亡。《春秋緯元命苞》認為“傅說,蓋女巫也”,是主“祝章”的星,“祝”是祝禱,“章”就是大聲祈求的聲音,王后祭祀它,以祈求子孫眾多。

天文學考論

這些說法都是很奇怪的,是否有古代的傳說故事在裡面已經不可確知。從天文學上講,很可能傅說星本屬於尾宿,《石氏星經》里說“尾者,後宮之場也,妃后之府也。”《二十八宿山經》里說“尾,天子之九子也”,《史記·天官書》里也說“尾為九子”,《正義》說“尾九星為後宮,亦為九子”,尾宿與后妃和帝王的子嗣有關,那麼傅說星也與后妃、子嗣有關就在情理之中了,並不是說在古代傳說里傅說就是個女巫,或者是帝王的后妃。曾經有人根據這個揣測說傅說可能是位女性,類似武丁的王後婦好之類,根據很不充分。

史籍記載


古文尚書·說命上》
新唐書·表十四·宰相世系四》
路史·后紀十·陶唐氏
《孟子·告子下》
《尚書》中的《傅說之命》
《國語·楚語上》
《殷契釋親》

後世紀念


傅說祠

武丁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有確切記載的君王,傅說死後,後人在傅說“版築處”建立了“傅說祠”,傅說做奴隸時藏身其中的洞穴被封為“聖人窟”,“聖人窟”前那條小河被易名為“聖人澗”。因此傅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聖人”。

人物評價


傅說是商王武丁最主要的輔相:他對商王的諫諍言論,大膽潑辣,精闢深刻,成為商王治國的座右銘;特別是他親自實踐,輔佐商王發展生產,改善民生,富國強兵,傳達王命,調兵遣將,征伐常來侵擾的周邊游牧部落和氏族、方國,擴大疆土,四方歸服,成為商朝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傅說以他思想理論的精闢深刻和行政實踐的光輝業績,成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聖人”。他與東周時代歷來被尊為“聖人”的孔子,在上古三代一前一後、一西一東,各自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突出貢獻,在當時及後世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們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傑出代表。長期以來,由於傅聖的歷史資料比較分散,研究和宣傳不夠,特別是古文《尚書》的冤假錯案影響深廣,使傅聖事迹的宣傳更增添了阻力。如今,學者們稽古鉤沉,正本清源,讓中國歷史上最早“聖人”的思想理論和治政業績大白於天下,這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孔子評價傅說是“見德之有報”的名相,莊子也對他極為推崇。

人物爭議


與傅說有關的古迹皆在山西省平陸縣境內,《平陸縣誌》多有記載,其中亦不乏民間傳聞,然此類傳聞或自古有之,故茲擇其要者介紹如下:

大臣村

現名太臣村,位於山西省平陸新縣城北十餘里,傳為傅說出生之地,傅說為武丁大臣,也是歷史上的名臣之一,故其村名“大臣”。《平陸縣誌》卷八《人物》雲“舊《志》說商賢里人。”

傅岩

傳為傅說築城之處,在今平陸縣聖人澗村。《平陸縣誌》卷之二《山川》:“傅岩在縣東二十五里聖人澗上,兩山之峽,曲岸廻巒,即說版築處。有祠。”又卷十一《古迹》:“傅說版築處,在縣東二十五里傅岩,今名聖人澗,有祠。蒼岩翠崿,曲岸同巒,洵異境也。”唐代呂溫有《傅岩銘》,見《平陸縣縣誌》卷十二《藝文》。

聖人窟

在傅岩旁一洞窟,傳為傅說隱居之處,稱為“傅說隱室”,以傅說為聖人,故俗稱稱“聖人窟”。《水經注·河水四》:“(沙澗水)東南經傅岩,歷傅說隱室前,俗名之為‘聖人窟’。孔安國《傳》‘傅說隱於虞虢之間’,即此處也。”是民間“聖人窟”之說至少在北魏時已經有了。

傅說冢

一稱“商相傅說墓”。傳傅說死後,葬於平陸縣中條山麓馬趵泉下,即今部官鄉柴庄溝村。《平陸縣誌》卷之二《山川》:“馬跑泉在縣東北三十里傅說冢下。冢倚崇崗,東西兩山環拱,廻巘列屏。”又卷十一《古迹》云:“商相傅說墓,在縣北中條山之南,馬跑泉左,兩山環拱,廻巘若屏。”

馬跑泉

或稱“馬趵泉”、“馬刨泉”,在傅說墓旁。《平陸縣誌》卷之二《山川》:“馬跑泉在縣東北三十里傅說冢下……,泉殊清瑩。相傳形求至此,馬跑得之。合下石穴二泉,至傅岩為聖人澗。”“形求至此,馬跑得之”大概可以理解為武丁的使者在這裡根據圖畫找到了傅說,傅說去殷商的時候騎馬跑過此地,踏出泉水,故曰“馬跑泉”。民間又有傳說是傅說年老回鄉幫鄉里抵禦旱災尋找水源,與妻騎白馬至此,馬踏出一泉,傅說和妻子以拐杖和發簪劃地,又得二泉,故泉水三源併發,合流成溪,清洌澄澈,隆冬水暖,為聖人澗水的源頭。

聖人澗

傅岩旁的一條溪水,《平路縣誌》卷之二《山川》:“聖人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發源馬跑泉,下復有二泉合流,嵌石瀠洄,遠傅岩南入於河。《孔傳》所謂‘澗水壞道’即此。”其旁有村亦名“聖人澗”。

聖人秸

或稱“聖人麥秸”。聖人澗村西北北路壕西之斷崖間長期露一層麥秸,無論春夏秋冬四季,均保持不腐之黃褐色;外露麥秸表層時或脫落,而裡層復現出潔白之色,落下者亦潔白無霉變。如是年深日久不變,當地人以為神異。村中故老相傳,雲是聖人傅說在此版築時遺留下來的麥秸(古代版築時要在泥土中加入麻刀或麥秸以防止牆體開裂),因此被稱為“聖人秸”。一說因“秸”、“澗”音近,故“聖人澗”為“聖人秸”的諧音。然“聖人澗”之稱見諸載籍,且此地確有澗水,而“聖人秸”之說僅為民間口傳,言“澗”為“秸”之諧音恐非是。

傅岩祠

又稱“傅相祠”,俗稱“聖人廟”。《平陸縣誌》卷之三《壇廟》記載,傅岩祠在聖人澗,唐大曆年間縣尉李同所建,唐代地理書《括地誌》稱為“傅說祠”,元、明時期增建,清康熙四十八年縣令王匡國重修。自元至清,該祠先後五次被毀,又五次重建,祠內有主殿、配殿、碑台、戲樓、磚塔等建築。祠旁有金代碑刻“傅岩”二字,以及明清時期的“傅說故里”、“殷中興賢相傅公版築處”等碑刻。古時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傅說誕辰日,都要在此舉行官祭大典,四月初一至初十有廟會,香火不絕,商賈雲集。祠在抗戰至文革期間屢遭毀壞,幾成廢墟,於1995年重建。除此之外,平陸縣還有兩處傅相祠:一處傅相祠建在平陸老城(上世紀五十年代為黃河三門峽庫區淹沒)東郊令狐三村傅岩書院內,建於清代乾隆二十八年。一處傅相祠又稱傅公廟,建在聖人澗源頭、馬趵泉傅公墓前。此二祠已經在抗戰期間被毀。

傅岩霽雪

“平陸八景”之一。傅岩之處原古木參天,岩嶂屏影,澗水環抱,與傅相祠古建築掩映成趣,景色優美,尤其冬季雪後景緻殊絕,稱為“傅岩霽雪”。

卜辭考證

雖然典籍中說傅說是武丁時期的重要大臣,但是在殷墟卜辭中卻見不到“傅說”之名,故此人的有無,一直也是學界爭論探討的問題。
林小安先生在《古文字研究》第29輯發表了一篇文章《殷王卜辭傅說考芻議》,認為武丁時期的卜辭中常見的大臣“雀”就是傅說。在武丁時期的卜辭中,卻的確是一個非常活躍的人物,有關他的卜辭多達300多條,要根據《〈殷本紀〉訂補與商史人物徵》一書統計,則近400條,排在第二位。不過,從讀音上看,“雀”古音是在精紐沃部,“說”是在喻紐月部,二字讀音有差距。林小安先生認為在上古音中二字讀音相近,因為“(截)”字是從戈雀聲,古音也是在月部,有一定的道理。
最主要的是,在卜辭中有雀伐“失”的卜辭。“失”在卜辭中就是一個國名,其國君稱“失侯”。武丁時期的卜辭里記載雀伐失,如卜辭說“壬申卜,貞:雀弗其克翦失?”(《合集》53),就是壬申這天占卜,貞問雀能不能最終剪滅失國?又有卜辭說“己卯卜,王咸翦失,余曰:雀將人伐宦?”(《合集》7020),這裡面的“余”應當是“餘一人”的簡稱,商代的時候,商王自稱為“餘一人”,相當於周代常見的“寡人”、“不穀”和秦代以後的“朕”。這條卜辭說己卯這天占卜,王(武丁)徹底剪滅了失國之後,王還說:是不是讓雀帶人再去伐宦?宦也是個國名。說明武丁剪滅失國的主要功臣就是雀。後來失國也向武丁進貢,還出人幫助田獵、訓練射手等等,說明失國是被征服了。卜辭中記載的雀伐失國,和清華簡《傅說之命》中說傅說伐失仲是能聯繫起來的。
從殷墟卜辭中有關雀的卜辭來看,雀的地位顯赫,是武丁朝的重臣,也是活躍的人物之一,其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包括征伐、祭祀、田獵、進貢、為王辦事等等各個方面,其中尤其以征伐的卜辭最多,他參與征伐的方國多達20多個,他還有自己的軍隊,稱為“雀師”。本來商王武丁採取的就是“強權政治”,其中興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武力征伐,那麼卜辭里的雀主要的功績就是征伐敵國,這顯然和武丁中興的手段是相符合的。也就是說,如果傅說真是輔佐武丁中興的重臣,那麼他的主要工作也應該是征伐,他的主要功績也應該是戰功,清華簡《傅說之命》里的記載傅說的發跡,就是從領兵征伐失仲開始的,也可說明這一點。關於殷墟卜辭中“雀”這個人物的詳細情況,可參看張惟捷《殷商武丁時期人物“雀”史跡研究》一文。
只是傅說是不是雀,還缺少直接的證據,有必要進一步研究證實。這裡提出來,僅供閱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