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然
張偉然
張偉然,1965年10月出生於湖南省安仁縣。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讀於湖南師範大學地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87年9月至1990年7月就讀於湖南師範大學地理系,師從何業恆教授,獲歷史學碩士學位,1990年9月至1993年7月就讀於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師從譚其驤教授,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96年晉陞副教授,2000年至2001年於日本愛知大學作訪問研究,2003年晉陞教授,2004年任博士生導師,2010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復旦大學光華人文基金青年學者。2011—2012年度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11年7月到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2011年8月到美國密歇根大學訪問。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地理學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和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秘書 等。
主要研究歷史文化地理及其相關領域。較早開展佛教地理研究,對研究理念及資料處理方法有所開拓。最先從事區域歷史文化地理,博士論文《湖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為該領域的開創之作。近年來致力於探討文化與環境之間的感應、人類行為的環境效應,致力於從本土的經驗事實中提出科學問題。對與歷史文化相關的領域,如歷史政治地理、社會文化史、歷史人類學等有強烈興趣。喜歡做跨學科的交叉研究。以理科的背景,做文科的事業。主張用科學的理念討論人文問題,追求科學、人文與藝術的結合。
1.1997-199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湖歷史文化區域及其形成過程》。
2.1996-2000:上海市教委曙光計劃項目,《兩湖歷史文化區域及其形成過程》。
3.2003-2006:教育部歸國留學人員基金,《4-9世紀中國佛教地理研究》。
4.2004-2006:教育部博士點基金,《4-9世紀中國佛教發展的地域差異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5.2005-2007: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項目,《長江三角洲歷史地理與可持續發展》。
6.2006-200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長江三角洲人地關係過程中的佛教因素》。
1.《湖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
2.《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合著),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3.《湖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4.《琳琅梵宮》(合著),長春出版社2007年。
5.《中國佛寺探秘》(合著),長春出版社2007年。
2.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下篇),《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2年第1輯。
3.行政建置對湖南文化發展的影響,《中國方域》1993年第6期。
4.湖南歲時習俗的區域差異,《求索》1994年第2期。
5.試論湖南的歷史文化區域,《地理學報》1995年第1期。
6.湖南古代的民間信仰及其區域差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4輯。
7.湖南隋唐時期佛教的地理分佈,《佛學研究》1995年第4期。
8.中國佛教地理研究史籍述評,《地理學報》1996年第4期。
10.湖南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2期。
13.湖北歷史時期的感覺文化區,《歷史地理》第16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討鼓旗——以女性喪禮為中心的經濟與法律問題,《歷史人類學學刊》第1卷第2期。
18.親情的變遷及地域類型——以湘東南的再婚女性對子女為中心,《歷史地理》第20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9.唐代的南北地理分界線及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年第2輯。
20.吳淞江兩岸寺院發展的時空過程,《歷史地理》第22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