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待問的結果 展開

李待問

明朝中書舍人

李待問(?—1645)字存我,南直隸松江華亭(今屬上海市奉賢區西渡鎮鴻寶村)人,崇禎十六年進士,授中書舍人,后在抵禦清兵時被殺害。工文章,兼精書法,尤善行草書,遠宗二王,近受董其昌影響,書風恬淡清新。松江博物館藏有手跡行書詩軸。著有《玉裕堂存稿》。

(概述圖)

基本內容


李待問(1582—1642),字葵儒,號獻衷,廣東廣州府南海縣佛山鎮人。明萬曆十年(1582年)生於官宦家中。父親李暢,曾為嘉禾縣官。待問天資聰明,被人稱為神童。待問6歲時,金魚堂陳氏祠塾師陳某,免費讓他入塾讀書。他經幾年刻苦學習,文才長進,在童試中,成績優異。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進南海縣縣學。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鄉試中56名,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
23歲時,任福建連城縣令。后調沙縣,再調晉江。從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起,李待問先後任禮部主事、吏部文選郎中。熹宗天啟六年升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府。當時,魏忠賢到處建造生祠,在南京的生祠建在明孝陵大道上。凡去謁陵的官員,守祠太監都要其拜祀魏祠。李待問謁陵后,立即驅車赴任,不去拜祀魏祠。魏忠賢知道后,懷恨在心。松徽等郡請給魏忠賢建祠,待問把他駁回。適逢楚地山民起事,魏忠賢就借這兩件事羅織罪名陷害他。待問便託病辭職。
崇禎元年(1628年),崇禎皇帝任用待問為戶部右侍郎,總督漕運。待問到任后,大力整頓,定出規章,把過去不能完成的運輸任務提前完成。他曾多次上奏,為民請命,如增修堤堰,賑濟蝗災,水災地區,減免一半遼餉,取消窮縣賦稅等。
崇禎十一年(1638年)待問升任戶部尚書。崇禎對他十分敬重,召見時讓他坐著回答,給他的詔令,呼他為謀臣。待問為崇禎籌劃軍糧,盡心儘力,心血枯竭,得了痿病,不能行走。他告病辭職28次,才得到崇禎批准。回家途中,他還親手寫奏疏請求免除練餉(與遼餉、剿餉並稱為三餉)。奏疏寫道:“現朝廷需要餉銀甚緊,而我膽敢請求免除,確實是練餉一項對於老百姓來說是額外負擔,對國家實在沒有好處,在外肥了貪官的私囊,在內貪財的宦官視為生財之道。”崇禎讀了,流出眼淚,但未採納。
李待問回家未及一年,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病逝,享年60歲。受贈官保官銜,謚號忠定。
李待問像
李待問像
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 下江南。與同郡沈猶龍陳子龍夏允彝徐孚遠等起義抗清,遷母於鄉,身任守東門之職。八月初三日,清兵用計襲取西門,城破。見大勢已無可挽回,乃從東門下來。有百戶挽住說:“您讀爛《四書》,今天將怎樣?”待問說:“為臣死忠,這是常事,我不過想和家人作最後訣別罷了。”百戶說:“您能這樣,我先斷頭以待。”就拔刀自刎而死。待問憑屍而哭。倉卒抵家,少妾換衣涕泣,眾人都勸逃走。他笑著說:“死,是我分內之事。且不死,將何以對待那位百戶呢?”於是引繩自縊。氣未絕而被俘。勸降不屈,慷慨就義。臨死,猶告清將不可殘殺民眾。
松江民眾懷念他,建李公寺,尊其為府城隍,塑像為祀,道教敕封威靈公。誕辰為陰曆七月十四日,府城隍廟例有盛大廟會,松江城廂人民並有夜間吃豆漿的風俗,都是紀念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