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斑蝶
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蝴蝶
那些有毒或難於下咽的蝴蝶常有醒目的色斑,以顯示它們的存在,使捕食者容易識別它們。在它們被其天敵攻擊前就被識別為不可食者是非常有利的。為此,它們常利用黑、紅、桔黃、黃和白等顏色混合而成的醒目色彩。鳥類或其它捕食者一旦誤食一次這些蝴蝶,此後就再不捕食具有類似花紋和顏色的蝴蝶。在具有這種警戒的蝴蝶中,也許最常見的種類就是金斑蝶了。金斑蝶含有從幼蟲取食的馬利筋中吸收來的卡烯內酯(對心臟有毒)而令捕食者望而生畏。
雄蝶
雌蝶
另外,D. c. alcippus很明顯的是另一物種。以往的D. c. petilia及D. c. dorippus也已被確認為一個物種。從粒線體DNA序列分析顯示,D. dorippus是衍生自古代斑蝶屬及雌性金斑蝶的混種。由於螺原體是寄生在金斑蝶上,並選擇性地殺死雄蝶,令雄蝶的數量變得稀少,因而出現混種及其後的D. dorippus。從它們的色彩來估計,其古代分支的前翅頂部不是黑色的。
正在交配的金斑蝶
在亞洲出現了幾個不同的形態:
(1)D. c. chrysippus f. alcippoides:后翅表面很白,大部份的前翅近邊都有第二斑點。有時會在東南亞出沒,在印度則很罕有。
(2)D. c. chrysippus f. gelderi:后翅表面有白色斑紋。有時會在蘇拉威西島出沒。
(3)D. c. chrysippus f. bowringi:后翅表面近頂部有大斑點,后翅上也有多一個斑點。在D. c. chrysippus f. alcippoides分佈地的東部出沒。
金斑蝶棲息在多種的郊外環境,包括沙漠及高達3000米的高山。它們主要棲息在開放的郊野及花園,很少會到潮濕、森林及山區。
金斑蝶是印度最為普遍的蝴蝶。它們由朝到晚都會飛舞,經常到花園啜飲花朵,或是在灌木中尋找休息的地方。它們休息的時候翅膀是會豎合的。當在近地面上曬太陽時,它們會張開翅膀。
正在造泥坑的金斑蝶。
在飛行途中,其他金斑蝶會加入它們的隊伍,直至形成一個有數千隻蝶的大群體。它們的目的地可能是墨西哥、美國東部的佛羅里達或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到時它們將聚在樹上,以冬眠的方式度完那個冬季。有些金斑蝶可能己飛行了3200多千米才到達這裡。
次年的春天,金蝴蝶再次向北飛行,並沿路產卵。在抵達北方之前,可能到六月份為止,它們己更替了好幾代。那些最終到達北方的金斑蝶將是上次秋季飛向南方的金斑蝶的第三代或第四代子孫了。
金斑蝶的卵。
雌蝶會停在葉面,在邊緣將腹部彎曲,將卵產在葉底下。每塊葉子上只會產一顆卵,避免毛蟲出生時過於擠迫。卵呈銀白色,呈子彈狀。
金斑蝶毛蟲出生後會先吃掉卵殼。它們整個幼蟲階段也會留在葉底下。出生后首幾天,毛蟲會在葉底表面咬出一點,再在自己周圍咬出一圈,這樣可以阻止有毒的樹汁進入圈內。它們繼而開始吃圈內的內層,但會保留葉子的表面。它們隨著長大會吃圈內的底面及表面,使葉子上有一個個洞。當它們的頜生長到足夠大時,它們就會開始在邊緣吃掉整塊葉子。
金斑蝶的蛹。
金斑蝶毛蟲會寄住在多種植物上,特別是蘿藦科,如乳草、牛角瓜屬、古鉤藤(Cryptolepis buchananii)、白前屬、釘頭果、蘿藦、鯽魚藤屬、大豹皮花及娃兒藤屬等。其他植物有榕屬、番薯屬、大戟科、錦葵科、禾本科、薔薇科及玄參科。
金斑蝶的蛹是吊起的。第七腹節最闊,有兩行極細小的金黑色珠子。肩膀及翅套上也有細小的金點。蛹是淡綠色,若在乾旱或非自然物件上結蛹,蛹是會呈粉紅色的。
金斑蝶的毛蟲
它們很多時會低飛,飛得很慢及成直線。這種飛法讓掠食者有足夠時間認清及避開不攻擊它們。身體上的鮮艷色彩正是要讓掠食者認得它們。假若受到攻擊時,它們會裝死及分泌難聞的液體。這會迫令掠食者放生它們。
由於金斑蝶私這種保護機制,令一些蝴蝶也偽裝成它們來獲得保護。這些偽裝的物種不單是在顏色、形狀及斑紋上作出模仿,更在行為及飛行模式上作出模仿。這種模仿稱為貝氏擬態(Batesian mimicry)。這些模仿非常相似,要近距離才能作出分辨。模仿金斑蝶的有雌性斐豹蛺蝶及雌性金斑蛺蝶。白帶鋸蛺蝶及雌性翠袖鋸眼蝶的外觀也看似金斑蝶。
金斑蝶與虎斑蝶的相似性稱為穆氏擬態,掠食者對於任何一種的不快經驗會互相保護它們。
中國有1亞種:指名亞種D.chrysippus chrysippus(Linnaeus)
分佈:浙江、廣東、雲南、台灣
金斑蝶取食花蜜主要是為了補充成蟲自身飛行活動所需能量和滿足雌成蟲的繁殖需要。訪花時,成蟲通常在搜尋到馬利筋后直接飛落到馬利筋花序上,用後足支撐,中足抱住一個小花,並且伴有觸角的敲打行為,當其接受蜜源植物后則伸出喙管吸食花蜜,吸食完一朵小花后,通過中足和後足的爬動轉向吸食同一花序上的另一朵小花。訪問完一朵或數朵小花后,有時直接飛離蜜源植物,有時飛至空中旋轉一圈或數圈,返回蜜源植物地,繼續訪問同一花序或其他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