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蟬脫殼

三十六計之一

三十六計》之[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指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早的殼。比喻用計脫逃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

三十六計之一


簡介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正文

存其形,完其勢①;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②。

註釋

①存其形,完其勢,保存陣地已有的戰鬥形貌,進一步完備繼續戰鬥的各種態勢。
②巽而止蠱:語出《易經·蠱》卦。蠱,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巽下艮上)。本卦上卦為艮為山為剛,為陽卦;巽為風為柔,為陰勢。故“蠱”的卦象是“剛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靜,風行於山下,事可順當。又,艮在上卦,為靜;巽為下卦,為謙遜,故說“謙虛沉靜”,“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譯文

保存陣地的原形,造成還在原地防守的氣勢,使友軍不懷疑,敵人也不敢貿然進犯。在敵人迷惑不解時,隱蔽地轉移主力。

出處

《金蟬脫殼》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后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后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后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金蟬脫殼
金蟬脫殼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賞析

此計引本卦《彖》辭:“巽而止,蠱。”其意是我暗中謹慎地實行主力轉移,穩住敵人,我則乘敵不驚疑之際脫離險境,就可安然躲過戰亂之危。“蠱”,意為順事。

古人按語

共友擊敵,坐觀其勢。尚另有一敵,則須去而將勢。則金蟬脫殼者,非徒走也,蓋為分身之法也。故大軍轉動.而旌旗金鼓,儼然原陣,使敵不敢動,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敵而返,而友敵始知,或猶且不知。然則金蟬脫殼者,在對敵之際,而抽精銳以襲別陣也。

主要歷史故事


孫堅脫幘惑追兵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一·孫破虜討逆傳》:
靈帝(漢靈帝劉宏)崩,卓(董卓)擅朝政,橫恣京城。諸州郡並興義兵,欲以討卓。堅(孫堅)亦舉兵。……術(袁術)表堅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遂治兵於魯陽城。……卓兵見堅士眾甚整,不敢攻城,乃引還。堅移屯梁東,大為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堅常著 赤罽幘(讀chìjìzé),乃脫幘令親近將祖茂著之。卓騎爭逐茂,故堅從間道得免。茂困迫,下馬,以幘冠冢閑燒柱,因伏草中。卓騎望見,圍繞數重,定近覺是柱,乃去。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是時,或間堅於術,術懷疑,不運軍糧。陽人去魯陽百餘里,堅夜馳見術,畫地計校,曰:“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仇。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受譖潤之言,還相嫌疑!”術踧踖,即調發軍糧。堅還屯。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卻說孫堅引四將直至關前……華雄副將胡軫引兵五千出關迎戰。程普飛馬挺矛,直取胡軫。斗不數合,程普刺中胡軫咽喉,死於馬下。堅揮軍直殺至關前,關上矢石如雨。孫堅引兵回至梁東屯住,使人於袁紹處報捷,就於袁術處催糧。或說術曰:“孫堅乃江東猛虎;若打破洛陽,殺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與糧,彼軍必散。”術聽之,不發糧草。孫堅軍缺食,軍中自亂,細作報上關來。李肅為華雄謀曰:“今夜我引一軍從小路下關,襲孫堅寨后,將軍擊其前寨,堅可擒矣。”雄從之,傳令軍士飽餐,乘夜下關。是夜月白風清。到堅寨時,已是半夜,鼓噪直進。堅慌忙披掛上馬,正遇華雄。兩馬相交,斗不數合,後面李肅軍到,竟天價放起火來。堅軍亂竄。眾將各自混戰,止有祖茂跟定孫堅,突圍而走。背後華雄追來。堅取箭,連放兩箭,皆被華雄躲過。再放第三箭時,因用力太猛,拽折了鵲畫弓,只得棄弓縱馬而奔。祖茂曰:“主公頭上 赤幘射目,為賊所識認。可脫幘與某戴之。”堅就脫幘換茂盔,分兩路而走。雄軍只望赤幘者追趕,堅乃從小路得脫。祖茂被華雄追急,將赤幘掛於人家燒不盡的庭柱上,卻入樹林潛躲。華雄軍於月下遙見赤幘,四面圍定,不敢近前。用箭射之,方知是計,遂向前取了赤幘。祖茂於林后殺出,揮雙刀欲劈華雄;雄大喝一聲,將祖茂一刀砍於馬下。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晉·陳壽《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
十二年(建興十二年,即公元234年;建興是蜀漢後主劉禪的年號)春,亮(諸葛
金蟬脫殼
金蟬脫殼
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司馬懿,字仲達)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漢晉春秋曰: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嚇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南朝·宋·裴松之注)]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四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諸葛亮)又囑楊儀曰:“吾死之後,不可發喪。可作一大龕,將吾屍坐於龕中……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吾軍可令后寨先行,然後一營一營緩緩而退。若司馬懿來追,汝可布成陣勢,回旗返鼓。等他來到,卻將我先時所雕木像,安於車上,推出軍前,令大小將士,分列左右。懿見之必驚走矣。”楊儀一一領諾。
……時建興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壽五十四歲……孔明奄然歸天。姜維、楊儀遵孔明遺命,不敢舉哀,依法成殮,安置龕中,令心腹將卒三百人守護;隨傳密令,使魏延斷後,各處營寨一一退去。……
卻說夏侯霸引軍至五丈原看時,不見一人,急回報司馬懿曰:“蜀兵已盡退矣。”懿跌足曰:“孔明真死矣!可速追之。”……遂領兵同二子一齊殺奔五丈原來;吶喊搖旗,殺入蜀寨時,果無一人。懿顧二子曰:“汝急催兵趕來,吾先引軍前進。”於是司馬師司馬昭在後催軍;懿自引軍當先,追到山腳下,望見蜀兵不遠,乃奮力追趕。忽然山後一聲炮響,喊聲大震,只見蜀兵俱回旗返鼓,樹影中飄出中軍大旗,上書一行大字曰:“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懿大驚失色。定睛看時,只見中軍數十員上將,擁出一輛四輪車來;車上端坐孔明:綸巾羽扇,鶴氅皂絛。懿大驚曰:“孔明尚在!吾輕入重地,墮其計矣!”急勒回馬便走。背後姜維大叫:“賊將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計也!”魏兵魂飛魄散,棄甲丟盔,拋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踐踏,死者無數。司馬懿奔走了五十餘里,背後兩員魏將趕上,扯住馬嚼環叫曰:“都督勿驚。”懿用手摸頭曰:“我有頭否?”二將曰:“都督休怕,蜀兵去遠了。”懿喘息半晌,神色方定;睜目視之,乃夏侯霸、夏侯惠也;乃徐徐按轡,與二將尋小路奔歸本寨,使眾將引兵四散哨探。
過了兩日,鄉民奔告曰:“蜀兵退入谷中之時,哀聲震地,軍中揚起白旗:孔明果然死了,止留姜維引一千兵斷後。前日車上之孔明,乃木人也。”懿嘆曰:“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因此蜀中人諺曰:“死諸葛能走生仲達。”後人有詩嘆曰:“長星半夜落天樞,奔走還疑亮未殂。關外至今人冷笑,頭顱猶問有和無!”
司馬懿知孔明死信已確,乃復引兵追趕。行到赤岸坡,見蜀兵已去遠,乃引還,顧謂眾將曰:“孔明已死,我等皆高枕無憂矣!”遂班師回。一路上見孔明安營下寨之處,前後左右,整整有法,懿嘆曰:“此天下奇才也!”於是引兵回長安,分調眾將,各守隘口,懿自回洛陽面君去了。

檀道濟白服出圍

《南史》卷十五·列傳第五:
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到彥之侵魏(北魏),已平河南,復失之。道濟(檀道濟)都督征討諸軍事北略地,轉戰至濟上。魏軍盛,遂克滑台。道濟時與魏軍三十餘戰多捷,軍至歷城,以資運竭乃還。時人降魏者具說糧食已罄,於是士卒憂懼,莫有固志。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軍謂資糧有餘,故不復追。以降者妄,斬以徇。時道濟兵寡弱,軍中大懼。道濟乃命軍士悉甲,身 白服乘輿,徐出外圍。魏軍懼有伏,不敢逼,乃歸。道濟雖不克定河南,全軍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憚之,圖之以禳鬼。還進位司空,鎮壽陽。
解釋:……檀道濟那時與魏軍進行了三十多場戰鬥,大都是勝仗。軍隊進發到歷城,因為軍需物資用盡了才回還。此前有投降魏軍的人向魏軍將領報告宋軍的情況,說:宋軍糧食已經吃光了,於是士兵們既憂愁又害怕,都沒有堅持的意願。檀道濟趁夜命人將沙子當做米來計量,並高呼所量的數字,把剩餘的少量的米散在沙子上。等到天亮,魏軍以為宋軍糧食物資很充足,所以不再追趕宋軍;認為那個投降的人所說的是謊話,便將他斬首示眾。當時檀道濟的兵力弱小,軍心十分恐慌。但檀道濟竟命令士兵全都穿戴好盔甲,自己穿著顯眼的白色服裝,坐在車上,率領士兵們不慌不忙地向外圍進發。敵軍見此,以為檀道濟設有伏兵,不敢逼近,於是檀道濟得以安然回歸。檀道濟雖然沒有平定河南,但能全軍而返,從此檀道濟的威名被大大地傳揚開了。魏國人非常害怕他,畫他的像,用來禳鬼。檀道濟回來后,升職為司空,鎮守壽陽。
金蟬脫殼
金蟬脫殼

畢再遇懸羊擊鼓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之三:
開禧(南宋皇帝宋寧宗趙擴的年號)用兵,諸將皆敗,唯畢再遇數有功。……又嘗與虜(對敵人的蔑稱)對壘,度虜兵至者日眾,難與爭鋒。一夕拔營去,慮虜來相追,乃留旗幟於營,並縛生羊,置其前二足於鼓上,擊鼓有聲。虜不覺其為空營,復相持竟日。及覺欲追,則已遠矣。
解釋:宋朝開禧年間,宋朝與金國進行戰爭,宋朝許多將領都吃了敗仗,只有畢再遇不止一次打勝了。……曾經有一次與敵人交戰時,畢再遇考慮敵兵來的一天比一天多,自己的兵少,很難與敵人較勁。為了保存實力,便在一天夜裡率領軍隊撤退了。畢再遇擔心敵人知道宋軍撤退,會來追殺,於是命令兵士將旗幟留在營寨,並將數十隻活羊的後腿捆好綁在樹上,讓倒掛著的羊的前腿放在鼓上,羊腿拚命蹬踢鼓面,鼓聲隆隆不斷。敵軍並沒有感覺到宋營是空營。又再相持了一整天。等到敵人發覺,再要追擊時,畢再遇的軍隊已經跑遠了。

董事長妙計巧分紅

有一家公司自從多年前成立以來,一直就駿業宏發、蒸蒸日上,然而近年的好景卻不再,盈餘竟大幅滑落。這絕不能怪員工,因為大家為公司拚命的情況,絲毫不比往年差,甚至可以說,由於人人意識到經濟的不景氣,幹得比以前更賣力。
這也就愈發加重了董事長心頭的負擔,因為馬上就要過年,照往例,年終獎金最少加發兩個月,多的時候,甚至再加倍。今年可慘了,算來算去,頂多只能給一個月獎金。“讓多年已經慣壞了的員工知道,士氣真不知要怎麼滑落!”
董事長沒辦法,找來總經理商量:“許多員工都以為最少得加兩個月,恐怕機票、新傢具都訂好了,只等拿獎金出去度假或付賬單呢!”
金蟬脫殼
金蟬脫殼
總經理也愁眉苦臉了。
“好像給孩子糖吃,每次都抓一大把,現在突然改成兩顆,小孩一定會吵。”
“對了!”
董事長突然觸動靈機。
“你倒使我想起小時候店裡買糖,總是喜歡的同一個店員,因為別的店員都先抓一大把,拿去稱再一顆顆往回扣。那個比較可愛的店員,則每次都抓不足重量,然後一顆顆往上加。說實在話,最後拿到的糖沒什麼差異,但我就是喜歡後者。”
沒過兩天,公司突然傳出小道消息——“由於營業不佳,年底要裁員……”
頓時人心惶惶了。每個人都在猜,會不會是自己。最基層的員工想:“一定由下面殺起。”上面的主管則想:“我的薪水最高,只怕從我開刀!”但是,跟著總經理就做了宣布:“公司雖然艱苦,但大家同一條船,再怎麼危險,也不願犧牲共患難的同事,只是年終獎金,絕不可能發了。”
聽說不裁員,人人都放下心上的一塊大石頭。那不至於捲鋪蓋的竊喜,早壓過了沒有年終獎金的失落。
眼看除夕將至,人人都作了過個窮年的打算,彼此約好拜年不送禮,以共度時艱。突然,董事長召集各單位主管緊急會議。看主管們匆匆上樓,員工們面面相覷,心裡都有點七上八下:“難道又變了卦?”
是變了卦!沒幾分鐘,主管紛紛衝進自己的單位,興奮地高喊:“有了!有了!還是有年終獎金,整整一個月,馬上發下來,讓大家過個好年!”整個公司大樓,爆發出一片歡呼,連正在頂樓的董事長,都感覺到了地板的震動……
與其因最好的企盼,造成最大的失望,不如用最壞的打算,引來意外的欣喜。公司領導用最壞的結果引發意外的驚喜的辦法,很好地解決公司目前的困難,用金蟬脫殼來形容最好不過了。

晉明帝擲鞭甩追兵

東晉明帝時,大將軍王敦起兵造反,順江東下,進攻建康(今江蘇南京),謀圖篡奪君位,自己當皇上。消息早傳到明帝司馬紹那裡,為了平滅叛亂,司馬紹親率大軍迎敵。
兩軍相遇在鄱陽湖畔,紮下營寨。司馬紹自恃勇力,換了一身便裝,策馬到王敦大營來觀看虛實。守營將士見有一氣宇軒昂之士在營外轉悠,覺得蹊蹺,忙報告主帥王敦。王敦聽軍士們描述了一番長相,覺得那人很可能就是明帝司馬紹,忙令人備馬前去捉拿。王敦看見五名軍士正在騎馬巡營,忙令他們先出去攔截追擊那營外之人。司馬紹正在觀察敵營情況,見營門大開,五名軍土策馬向自己撲來,知道大事不好,忙打馬往回奔。那五名軍士見所追之人逃跑,更加來了勁頭,催馬急追過來。
司馬紹在前面跑,五名軍士在後面追,雖說還有一段距離,但司馬紹怕萬一馬失前蹄,非被他們擒拿不可,便想法拖住他們。跑著跑著,來到一柳林邊,有一老太婆在茶館前賣水,茶館前有幾條岔路。司馬紹心想,機會來了。他忙把手中馬鞭子扔在老太婆跟前,然後催馬拐到林子后跑了。老太婆看見一條耀眼的東西落在眼前,忙彎腰撿起,卻是一條馬鞭子。這馬鞭子不同尋常,上面嵌滿了寶石、金銀、翡翠。正在細細端詳,追趕的五名軍士衝到老太婆面前,發現不見了目標,忙下馬詢問,卻見老太婆在看一條名貴的馬鞭子,一把奪過來觀看起來。那些普通士兵哪裡見過如此名貴的馬鞭子,個個爭相觀看,早把追人這一事丟在腦後,直到王敦帶人追來了,才想起自己的任務。但再打馬追趕時,司馬紹早已跑得臨近自己的大營,追不上了。氣得王敦奪過馬鞭,一人“賞”了他們幾鞭。
司馬紹急中生智,用常人難以見到的稀有之物吸引追兵的注意力,終於贏得了一點寶貴時間,脫離了險境。

鄧艾識破姜維計

三國時,姜維帶兵攻打魏國。魏國大將鄧艾奉命迎敵。姜維看到魏軍安營紮寨,嚴陣以待,便對副將說:“魏軍既然早有準備,直攻不宜,偷襲可勝,我撥給你一路人馬,打著我的旗號,在谷口安下大寨,每天派100人放哨,每放哨一次,更換一回服裝和旗幟。我暗中帶大軍偷襲南安。”
鄧艾不見蜀軍出戰,便憑高遠望,入帳對陳泰說:“據我觀察,姜維不在此營中,一定是偷襲南安去了。”陳泰問,“何以見得?”
鄧艾說:“你看每天蜀營中的哨馬只是這幾匹,往來的哨探只是這幾人,只不過更換衣旗罷了。你帶一隊人馬去攻蜀營,肯定會獲勝。然後你再領兵去董亭,先切斷姜維的後路。我帶兵去救南安,直取武城山。我們先佔了此山,姜維必然去取上邦。上邦有一谷,叫段谷,地狹山隘,正好埋伏。姜維來奪武城山,我軍先埋伏在段谷中,一定能破姜維。”
金蟬脫殼
金蟬脫殼
不說陳泰去攻蜀營,單提鄧艾帶兵急行軍趕到武城山,安營下寨,此時蜀軍還未到,鄧艾又命鄧忠領兵先去段谷埋伏。隨後,魏軍偃旗息鼓,等待蜀軍。
姜維果然帶領蜀軍大隊人馬來到武城山,遭到鄧艾大軍的重創,蜀軍死傷無數。姜維下令收兵,轉取上邦。姜維大軍途經段谷時,正中鄧忠的埋伏。前有鄧忠伏兵,後有鄧艾追兵,姜維處於絕境。在此危急關頭,蕩寇將軍張嶷估計姜維受困,率兵殺入重圍,救了姜維。姜維的金蟬脫殼之計本來是很好的,但不想被鄧艾識破,險些丟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