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三江鄉的結果 展開

三江鄉

江西贛州市經開區轄鄉

三江鄉位於江西贛州市經開區西部,東毗鄰贛州經開區蟠龍鎮,南與贛州蓉江新區潭東、潭口兩鎮鎮接壤,西以唐江鎮、太窩鄉為鄰,北與鳳崗鎮隔河相望。總面積38平方千米,鄉政府現設在新紅村康良路老浮橋頭處。三江甲魚蜚聲贛南大地,同時還有果業、梅花鹿、地鴿養殖業等。三江鄉素有四分山林、一分水、四分耕地、一分莊園的“魚米之鄉”之美稱。橫跨於上猶江上連通三江、鳳崗兩地的三江浮橋是南康僅有的一座實用型浮橋。三江鄉還是首個將《資本論》翻譯為中文的郭大力的故鄉。

歷史沿革


三江風光
三江風光
以境內三江口村命名。解放初屬潭口區三江鄉。合作化時屬鳳崗區,含東谷、斜角、三江3個鄉,有東紅、和平、民主、新紅、金星、筱壩、解勝、南坑、東谷第一、七社,斜角第三、四社等12個高級社。1958年成立高峰公社,1959年改名三江公社。1961年分出東谷公社。1965年東谷公社併入。1968年併入鳳崗公社,1979年從鳳崗公社分出復設三江公社,1984年改鄉。 2007年11月,因贛州開發區建設需要,原南康市三江鄉的博羅村、解勝村、筱壩村一併劃歸章貢區潭東鎮管轄。至此,三江鄉下轄村由14個減為11個。
2016年8月25日上午,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與我區鳳崗鎮、三江鄉事權交接會在鳳崗鎮召開。標誌著三江鄉正式划入贛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贛州經開區)。

地理環境


三江鄉政府駐新紅村老浮橋頭處,距南康區政府20千米,距贛州市政府13公里。東部與黃金開發區蟠龍鎮接壤,西部與太窩鄉相鄰,南部緊靠潭口鎮潭東鎮,北邊與唐江鎮、鳳崗鎮隔河相望。全鄉面積36平方千米,境內地形西南高東北低,東南西三面丘陵,北面及中部地帶均為沖積平原。土壤結構為沙質土、粘性黃土和紅壤土。雨量充足,全鄉每年降雨量可達1500毫米以上。三江鄉素有四分山林、一分水、四分耕地、一分莊園的“魚米之鄉”之稱。
由於三江三面環水,舊時與外界交通極其不便,近幾年政府較大對渡口的改造,現已經使公路橋取代渡口,在增加了交通便利的同時,也大大地減少了安全隱患。雖然橋修建起來了,但是由於道路狹窄等原因,鄉鎮通車的也只有唐江至三江的客車。三江的交通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三江浮橋的去留曾經引起熱議,有人力挺要留住歷史記憶,有人認為留下則存在安全隱患。

自然資源


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有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紅豆杉和二級保護樹種黃枝油杉,森林覆蓋率88%。有豐富的清潔能源風力資源,可安裝1000千瓦風力發電機60台以上。主要農林產品有杉木、松木、月柿、檳榔芋、大紅茄、靈芝、香菇、木耳等。
有林地面積2.8萬公頃.新種以杉木、松木、毛竹為主的經濟林木233.3公頃,全鄉共流林地166.7公頃。

行政區劃


行政區域面積29600公頃,轄10個行政村。村下轄86個自然屯、114個村民小組。
行政村大地三聯黃坪三寨栗田十八嶺對面嶺三江安沖洗腳嶺
指標2018年2017年2016年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
鄉數(個)102531052910872113151228212812132811358714571
鎮數(個)212972111620883205152040120117198811968319410
鄉鎮數(個)315503164531755318303268332929331623327033981
村民委員會數(個)542019554218559186580575585451589067588407589874594658

人口民族


綜述

2015年末總戶數3872戶,戶籍人口14458人,其中男性7398人,女性7060人;98.5%為瑤族;農業人口11905人,佔總人口82.3%。

人口與計劃生育

2021年度區間出生人口145人,其中男孩78人,女孩67人, 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6:100;出生率10.04‰,符合政策生育率92.41%;人口自然增長率3.88‰;綜合節育率86.89%。抓好誠信計生續簽活動,誠信計生參與率95%。認真抓好計劃生育獎扶政策,發放區間內獎扶金165人(次)共計9.65萬元。

經濟


農業

耕地面積為1734公頃,其中水田458公頃,旱地1276公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141公頃,其中糧食麵積1383公頃,總產量27550噸。經濟作物播種面積338公頃。水果種植面積618公頃,水果總產量9358噸。
進一步加強產業結構調整。種植業呈規模化發展,建立了栗田村17公頃大紅茄基地和33公頃超級稻示範基地,黃坪村14公頃高產玉米基地和10公頃沃柑基地以及大地村的40公頃山楂基地和20公頃高產油茶基地。養殖業呈特色化發展,在繼續抓好對面嶺養殖小區、婆基廟環江香豬養殖場、古木源大鯢繁育基地、南江源石蛙養殖場建設的同時,引進資金250多萬元,在大地村雙源屯新建年出欄1200頭以上的藏香豬養殖場。

特色產業

三江鄉
三江鄉
一是果業。三江鄉屬丘陵地區,土壤十分適宜種植果樹,經鄉黨委、政府組織引導,引進臍橙、甜柚、美國黑李等果樹優良品種。全鄉已發展果業面積5600畝,年產值2000萬元,其中凱大臍橙場、伍龍果園場和伍嶺生態農莊的臍橙、甜柚多次獲贛州市金獎。並於2004年10月組織成立了三江鄉果業協會,為廣大果農提供技術、資金、肥料等支持和產前、產中、產後服務。
二是甲魚養殖業。該甲魚養殖基地在三江鄉肖邊村、斜角村和新紅村,養殖面積達600多畝,年產值達3000多萬元,2002年10月在鄉黨委、政府的引導下成立了三江鄉甲魚協會,實行統一品種、統一飼養方法、統一防疫、統一銷售,促進了三江甲魚的發展。“三江甲魚”品牌已小有名氣,遠銷省內外。
三是梅花鹿養殖。梅花鹿養殖經2004年4月鄉黨委、政府引進,在三江鄉南坑村、新江村發展。總投資600多萬元,引進種鹿320頭,新建欄舍面積4400平方米。已發展成集養殖、鹿產品加工為一體的大型養殖場,年產值達200多萬元,並由此帶動周邊農民用工業參加單戶飼養、養殖場負責回收,增加了農民收入。是贛州第一家。
四是地鴿養殖業。該養殖基地在伍嶺村、伍村村,以李輝萍養殖場為中心基地。已發展地鴿2000羽,年產值達20多萬元。地鴿養殖具有投資小、見效快、易管理的特點。在李輝萍的帶動下,已發展周邊農戶200多戶參與養殖,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五是雜交竹種植業。該基地位於三江鄉小壩村,鄉黨委、政府充分利用荒地引進外商開發了1000多畝雜交竹種植基地,該基地建設不僅使這些荒地得到合理利用,而且解決了60多個閑置勞力的做工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

社會


基礎設施

三江鄉
三江鄉
全鄉個私經濟有較大發展,個體工商戶達330多戶。沿江地帶有採石場5個。丘陵地區有紅磚廠4個。圩鎮市場、商店、住房建築面積14000平方米,經營店面81個,商品經營類別眾多,農副產品、小商品、百貨五金、建築、建材、文化用品、副食、飲食、農資種籽銷售日趨活躍。教育事業蒸蒸日上。2005年,投資40萬元新建了三江中學宿舍樓;投資15萬元硬化了中心小學校園;投資7.8萬元新建了伍嶺初中新校門及籃球場,硬化了校園主幹道及鋪設了地板磚等。目前鄉目前有中學2所:三江中學三江中學三江中學三江中學、伍嶺初中;完小7所(1~6年級),7個教學點(1~3年級學生就讀),小學有75個班級,全鄉中學共有教師員工82人,學生1838人;小學共有教師員工132人,學生3089人,幼兒班共有25個,人數達1200多人。
文化衛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閉路電視信號現已覆蓋全鄉三分之一的行政村,用戶近300戶。可轉播中央一套、新聞台、體育台、電影頻道等節目14套。衛生進一步地發地再進一步再進一步。三江衛生院佔地面積322平方米,有門診、職工住宿樓,病人住院床位12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0人。村醫療站30個,醫務人員30人
三江浮橋的去留曾經引起熱議,有人力挺要留住歷史記憶,有人認為留下則存在安全隱患。
三江鄉隸屬於江西省贛州市經開區,地處南安江、上猶江章江的交匯處,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轄有新紅、肖邊、斜角、新江、赤湖、谷山、饒家陂、南坑、伍嶺、東紅、伍村等11個行政村,175個村民小組,人口29915人(2017)。三江鄉三面環水,舊時僅靠一條公路、一座浮橋、五個渡口與外界聯繫,現渡口均被公路橋取代,大大改善了三江的交通。三江鄉海拔低,地勢平坦,是發展種植、養殖的理想之地,也是發展休閑、旅遊的好地方。三江鄉舊時素有“三年不漲水,狗都不吃白米飯”之稱,近年來由於水利設施渠道的修建,漲水現象大有減少。

社會保障

為812戶2372人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補助,累計發放低保金383.31萬元,發放定補定救金34.69萬元,優撫對象撫恤金19.95萬元,發放60歲以上退役士兵補助2萬元。5338名農民續交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016名60歲以上老人領取了養老金,總額達230萬元,發放80歲以上高齡老人補助12.73萬元。為28名身患重大疾病的農村困難群眾申請了大病救助補貼,爭取到救助資金19.65萬元。
進一步加強交通、水利、城鎮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120多萬元建設三聯村上、下小河屯“普惠制”新村建設項目和對面嶺村村級公共服務中心項目。爭取國家“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19個,其中17個道路硬化項目,2個兒童家園建設項目,累計投入390多萬元,獲財政獎補資金135.6萬元,受益人口達8234人。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2015年全鄉共有170戶農村困難家庭獲危房改造補貼。開展貧困村貧困戶精準識別工作,完成86個自然村114個村民小組共計3225戶精準識別入戶調查前期工作。加大農村扶貧攻堅力度,扶持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竹鼠養殖,扶持大地村村民8000株砂糖橘種植項目,扶持十八嶺村村民3000棒靈芝種植,為全鄉38名學生申請了雨露計劃補助。新建人畜飲水工程5個。投入220多萬元,在栗田、十八嶺、三聯等村實施水渠三面光,總長6.5千米;投資30多萬元完成了十八嶺村三江口大橋重建工程,投入360多萬元的三江口至十八嶺公路擴建項目正在緊張施工中。
深入開展“美麗三江,生態鄉村”活動。投入80多萬元在黃坪村新建新型垃圾焚燒場1個,較地地解決了垃圾處理難的問題。投入30多萬元加強了村級保潔員隊伍建設,鄉村環境衛生明顯改善。
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弘揚和傳承瑤族傳統文化。全力支持三江村辦好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口花炮節,完成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羊角舞傳承基地項目建設。抓好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新建的對面嶺村公共服務中心投入使用。

教育衛生

轄區內有初級中學1所,教師25人,在校初中生244人。有小學4所,教師70人,在校小學生1021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在校生鞏固率100%。在全鄉4所小學及1所初中實施了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惠及學生1200多人。
轄區內有鄉級衛生機構1個,設病床20張,有醫護人員23人;另有村級衛生所(室)15個,鄉村醫生20人,個體醫生5人;有13244人參加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100%,全鄉10個行政村完成了村級衛生室建設,有4個衛生室參與了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卡介苗、小兒麻糖、麻疹疫苗接種率95%。

代表人物


名人

1、郭大力(1905年——1976年),男,江西南康縣三江鄉斜角村人。中國經濟學家,教育家。他和廈門大學原校長王亞南在中國最早翻譯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1955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3年入廈門大學學習化學,後轉學上海大夏大學攻讀哲學,並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30年代和40年代,除從事著譯外,還在廣東文理學院,廈門大學任教。1949年後,在中共中央馬列學院,高級黨校任教。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歷任全國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郭大力與《資本論》
2、傅通先(1940~)筆名傅彤、笑富。江西南康三江人。中共黨員。1963年畢業於江西大學哲學系。歷任《浙江日報》編輯、記者、總編辦副主任及文藝科教部主任、編委、副總編輯,《大眾美術報》社及美術報社社長、總編輯,《文化交流》雜誌總編輯,高級編輯。浙江省作協第五屆副主席,浙江省雜文學會會長,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1971年開始發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小說《海的女兒》,散文集《吟天畫地》、《品畫集》,文藝綜合著作《六藝集》等。散文集《天堂遊蹤》獲浙江省新時期十年優秀散文集獎,散文《眼神》獲浙江省紀念《講話》發表50周年徵文二等獎,《吟天畫地》獲浙江省優秀散文集獎,長篇紀實文學《潘天壽最後的日子》(合作)獲全國連載作品二等獎。
三江鄉[江西贛州市經開區下轄鄉]
三江鄉[江西贛州市經開區下轄鄉]

獲得榮譽


2016年,三江鄉三江村榮獲“美麗桂林”鄉村建設活動示範村稱號,三聯村榮獲“美麗廣西”鄉村建設“綠色村屯”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