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資本的結果 展開
- 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基本概念
- 能藉助或依賴的對象
資本
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基本概念
在經濟學中,資本由人類創造的資產組成,這些資產可以增強人們從事經濟上有用的工作的能力。例如,石鏃是資本狩獵採集誰可以使用它作為一個狩獵工具; 同樣,道路是城市居民的首都。資本與土地和其他不可再生資源不同,因為它可以通過人工來增加,並且不包括某些耐用商品,例如不用於生產可銷售商品和服務的房屋和私人汽車。亞當·史密斯將資本定義為“他期望為他提供收入的那部分人的股票”。在經濟模型中,資本是生產函數的輸入。
在任何給定時間點的總實物資本稱為資本存量(請勿與業務實體的資本存量相混淆)。資本貨物,實收資本或資本資產已經生產,耐用品或者是在使用任何非金融資產生產的產品或服務。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資本是用來購買某物以再次出售以實現利潤的貨幣。對於馬克思來說,資本只存在於經濟循環的過程中(用MC-M'表示)-財富是從流通過程本身中增長出來的,而對於馬克思來說,它形成了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基礎。在更現代的經濟學流派中,這種資本形式通常被稱為“金融資本”,與“資本貨物”有所區別。
1. [capital]∶經營工商業的本錢。
固定資本
2. [what is capitalized on;sth.used to one’s own advantage]∶牟取利益的憑藉
陞官的資本。
相關書籍
宋 何薳 《春渚紀聞·蘇劉互謔》:“吾之隣人,有一子稍長,因使之代掌小解。不逾歲,偶誤質盜物,資本耗折殆盡。”葉聖陶《多收了三五斗》:“由各大銀行錢莊籌集資本,向各地收買糧米。”
2.經濟學用語。指資本家佔有、並用作剝削手段的生產資料和貨幣。
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十一:“宗 馬氏 的說,入十六世紀初期,才有了資本。因為他所謂資本,含有一種新意義,就是指那些能夠生出使用費的東西。”
3. 從事工作的條件。
徐特立《韜奮的事業與精神》:“他在一年中收到讀者兩萬多封信,其反映的社會情況和政治情況給他以最豐富的具體材料,經過分析就成了他指導群眾的資本或科學。”
4. 指牟取利益的憑藉。
5. 猶言守本分。
《醒世姻緣傳》第四一回:“媒婆來往提說,這 魏才 因 侯小槐 為人資本,家事也好,主意定了許他。”黃肅秋校註:“資本,這裡作篤實、樸厚、誠懇解。”
資本書籍圖片
(l)在西方經濟學理論中,資本是投入(生產資料)的一部分,投入包括:勞務、土地、資本。
資本是指生產出來的生產要素,它是耐用品。根據現今主流宏觀經濟學觀點,資本可以劃分為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源、技術知識
物質資本:(physical capital)物質資本是指用於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設備和建築物存量。
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人力資本是經濟學家用來指工人通過教育、培訓和經驗而獲得的知識與技能的一個術語。
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自然界提供的生產投入。
技術知識:(technological knowledge)對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資本是一種由剩餘勞動堆疊形成的社會權力,它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中是一個特定的政治經濟範疇,它體現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係,因此,資本並不完全是一個存量的概念。然而今天我們來單獨研究宏觀經濟存量核算時,“資本”泛指一切投入再生產過程的有形資本、無形資本、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從投資活動的角度看,資本與流量核算相聯繫,而作為投資活動的沉澱或者累計結果,資本又與存量核算相聯繫。
資產=資本+其他積累+負債
即:資本+其他積累=資產-負債=資本權益
價值規律告訴人們,資本總是流向高利潤行業。
(2)從企業會計學理論來講,資本是指所有者投入生產經營,能產生效益的資金。
資本是企業經營活動的一項基本要素,是企業創建、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企業創建需要具備必要的資本條件,企業生存需要保持一定的資本規模;企業發展需要不斷地籌集資本。
資本在商業銀行的作用:
1.資本為商業銀行提供融資;
2.吸收和消化損失;
3.限制商業銀行過渡業務擴張和風險承擔;
4.維持市場信心;
5.為商業銀行管理,尤其是風險管理提供最根本的驅動力。
資本主義的資本是什麼?就是一套社會權力的計量手段,這是基於商品經濟的。資本不斷增值的特性,來自私有者對勞動者的剝削——其剩餘勞動作為資本積累在了資本家手裡。而資本家則運用這些資本爭奪控制生產的社會權力——購買商品不是資本增值的目的,資本對應的不是具體的商品,而是政治權力。按資分配實際就是按對勞動者剝削程度進行社會權力的分配。誰剝削勞動者最有效率,積累的資本越多,誰就獲得控股權,成為首席決策者,按資分配的股份制度,完全可以拿貴族共和來形容——誰掌握的軍隊多,土地多,那麼誰就更有發言權,擁有最多土地,奴役最多農奴的大貴族則成為首席貴族,換到現代來說就是第一大股東。貴族按照土地來劃分權力,共同組成國家,而資本家則以資本來量化權力,共同支配整個社會,以公司或國家的形式,他們的社會權力,都是由勞動者的血汗堆砌起來的。勞動者的剩餘勞動積累成為了他們手中的權力。
在一個消滅了商業規則的社會,資本就無任何用武之地,它的資本權威得不到這個社會的承認,也得不到這個社會勞動者的響應。那麼其效率為零,如同貴族徵發在商業社會裡效用為零一樣。沒有了那套商品價值的標準體系,那麼操控社會權力的資本家也就喪失一切權力。這種社會權力,當社會成員普遍不承認時,也就沒有了意義。
兩極世界理論分階段地回顧了外部壓力與資本主義內部社會形態變革的過程,將資本主義分為土地侵佔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土地貢稅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和原料市場資本主義殖民體系三個發展階段。英國崛起到19世紀中葉是土地侵佔殖民階段,殖民體系的社會形態是類似於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時期的以侵佔土地為目的的奴隸制;19世紀中葉到二戰結束是土地貢稅殖民階段,19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期是土地貢稅殖民的第一環節,19世紀末期到二戰結束是土地貢稅殖民的第二環節,殖民體系的社會形態是類似於封建社會時期的以獲取基於一定土地上生存的人民上繳的貢稅為目的的農奴制;二戰後到21世紀上半葉是原料市場殖民階段,二戰後到20世紀70年代是原料市場殖民階段的第一環節,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上半葉是原料市場殖民階段的第二環節,殖民體系的社會形態是以獲取基於國際不平等分工的原料和市場為目的的經濟殖民形態。
在很長一段時期里,人們都把勞動力當作第一生產力,人為的擴大了主觀意識,從而導致浮誇風盛行一時。後來,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將科學技術列為生產力,這也可以計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吧。小平同志不僅把“科學技術”列為生產力,而且列為第一生產力。於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滋潤著大江南北,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地招商引資,引進雄厚資本,引進先進科學技術,並且取得舉世矚目的實效。可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論斷的提出是客觀認識生產力的里程碑。隨著我們的研究不斷的深化,需要再進一步深刻地認識生產力,才能解決現實問題。如今,我們提出“資本是第一生產力”,這是有理有據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一)資本處於主動,勞動力處於被動。
在一個企業中,資本家對應資本;雇傭工人對應勞動力。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廠房等,雇傭工人雖有人身自由,卻被剝奪了生產資料。只有當勞動者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並被資本家購買以後,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才能結合起來,才能進行生產。在企業生產的整個過程,都是資本家一手敲定,處於主動地位,一個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怎樣生產等,都是由資本家支配。雇傭工人在產品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等過程中處於被動地位,也就是說,雇傭工人在生產活動中完全聽命於資本家。
(二)資本可以改變勞動力水平,提高創造財富能力。
1.勞動力就是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勞動力存在於活的健康的人體中,是社會生產的永恆條件。一個普通的勞動力叫做普通工人,或者叫普工,一個掌握高技能水平的勞動力叫做高級僱員,或者叫做工程師。可見,工程師=勞動力+科學技術+勞動技能。雇傭工人可以自我“投資”,長期地參加學習培訓,改變自己的勞動技能,從而由普通工人變成高級工程師。這種自我“投資”所付出的貨幣就是資本。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這裡所講的資本是廣義上的資本;而資本家建造工廠付出的貨幣,這些資本就是狹義上的資本。
2.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在現代化的企業中,對勞動力的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一些企業單位投入大量的資本用來培訓員工。目的就是:適應企業成功轉行,適應操作先進的機器設備等。可見,企業提供資本培訓員工,就是為了提高勞動技能。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出台新政策,招商引資,其目的就是在於提高本地區的生產力水平。
(三)資本包括科學技術,包括勞動技能和先進的機器設備。
科學技術(主要是指自然科學)是第一生產力,是指科學技術對創造財富的重要性而言的。科學技術是要通過運用於生產實踐,從而推動生產力發展,提高了創造財富的能力。二戰以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的加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隨著科學技術在世界範圍內的快速傳遞發展,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明顯。隨著改革開放地深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第一次確切地指出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和重要地位。科學技術就是由勞動技能和先進的機器設備組成,而這些勞動技能和先進的機器設備就是資本直接和間接轉化而成。
(四)資本是產生剩餘價值和超額剩餘價值的首要條件。
1.在企業生產過程中,資本不僅處於主動,而且是整個企業生產的首要條件,是一切的一切。也就是說,資本是剩餘價值產生的首要條件,沒有資本就沒有企業,就沒有生產,就沒有一切。在社會化大生產勞動中,資本家握著大量的貨幣資本,以便建造工廠,購買生產工具、原材料和勞動力等,這是生產的首要條件,也是剩餘價值產生的必要條件。只有具備這個先決條件,雇傭工人才有發揮才能的地盤,才能生產出產品,才能產生剩餘價值。
2.超額剩餘價值的產生需要足夠的資本。超額剩餘價值產生的條件是自己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就是說,一般的企業生產一個零件要100秒,而先進的企業生產同樣一個零件只要60秒。要達到這個效果,先進企業就必須改進生產技術,購買先進設備,提高員工的勞動技能等。超額剩餘價值實質上也是相對剩餘價值,是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基礎,靠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和剩餘勞動時間的相應延長而生產出來的。可見,只有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必要勞動時間縮短了,剩餘勞動時間就相應延長了,這時才能出現超額剩餘價值。因此,只有不斷地投入大量的資本,購買先進設備,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餘勞動時間,這樣才能實現超額剩餘價值的產生。
隨著“資本是第一生產力”理論的確立,就可以由“生產力創造了財富”轉變為“資本創造財富”,即是“資本財富論”。“資本創造財富”是“生產力創造財富”的發展。“資本財富論”是經濟學領域深刻革命,是思維意識的飛躍發展。
“資本財富論的基本內容”:“資本財富論”就是指資本創造財富。“資本財富論”是“勞動價值論”的補充,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論的實踐,它是當今世界經濟學最前沿的科學和理論(?)。“資本財富論”出自劉德著作的《財富論》。
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新財富的產生和生產力的損耗是同時進行的。
誠然,生產活動要耗費生產力,這恐怕全世界都沒有爭議。也就是說,要進行生產,要創造財富,就必須耗費生產力。或者說,一個企業要正常運作,雇傭工人就必須損耗體力,企業家就必須損耗腦力,機器就必須磨損,原材料就必須消失等。可見,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新財富的產生和生產力的損耗是同時進行的。因此,如果雇傭工人對應勞動力,企業家對應資本,那麼在生產活動過程中,勞動力和資本都同時在損耗。如果把企業中的人分成兩類,一類就是企業家,另一類是雇傭工人。企業的運作,企業家和雇傭工人都不同程度地付出智慧和汗水。
“生產力損耗的量化利潤分配製”的發現揭示了利潤差異的秘密。
如果我們把勞動力、科學技術、資本等都看作是生產力,那麼生產力就是組成企業的基本單位。因此,一個企業實質就是由無數個微小的生產力組合而成,企業生產的過程就是所有微小的生產力耗費的過程。既然勞動力、科學技術和資本都是生產力,都是生產必不可少的因素,那麼企業利潤的分配就是由勞動力、科學技術和資本所代表的生產力的損耗量來決定。工程師就是由普通工人和科學技術組成。那麼,工程師所代表的生產力單位數量就要多於普通工人;同理,同樣工作一個月,工程師比普通工人耗費的生產力單位數量要多。因此,工程師的工資(或者說是利潤)要比普通工人高。所有的企業生產都是為了追求利潤,工人獲得了工資,工程師也獲得了工資,那麼,企業家也應該獲得相應的利潤。可見,這種由勞動力,科學技術和資本所代表的生產力的損耗量來決定各自的利潤的原則就是“生產力損耗的量化利潤分配製”。企業所獲得的利潤是企業家所代表的生產力的損耗量來決定的,而並非像馬克思所說的“企業所獲得的利潤是雇傭工人創造出來的剩餘價值”。
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商品生產和發達的商品流通,是資本產生的歷史前提。商品流通的結果產生了貨幣,而貨幣正是資本最初的表現形式。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一切新資本都以貨幣形式出現在商品市場、勞動市場或貨幣市場上,經過一定的過程,這個貨幣就轉化為資本。但是貨幣本身並不就是資本。必須把資本和資本所採取的形式區別開來,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是不同的。在簡單商品流通中,小生產者用來購買原料和工具的貨幣並不是資本。
有了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並不是就具備了資本存在的歷史條件。只有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在市場上找到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工人的時候,也就是說,只有勞動力轉化為商品的時候,資本才會產生。勞動力這一商品具有獨特的使用價值,即勞動力的使用能創造價值,而且它所創造的價值大於勞動力這一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因此,能給資本家帶來剩餘價值。所以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見勞動力商品)。
勞動力是任何社會生產所不可缺少的條件,但是只有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勞動力才成為商品。一方面,勞動力所有者必須是自由的人,他才可能自由地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另一方面,他已經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自由的一無所有。他必須出賣勞動力才能生活。這兩個條件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並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隨著商品生產的出現而出現的。在封建社會末期,由於小生產者的兩極分化,特別是通過資本原始積累,產生了大批出賣自己勞動力的雇傭工人,才形成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關係。因此,資本是一個歷史範疇,它以勞動力成為商品作為前提條件。
制度或社會生產關係資本。它的提升或增值由社會政治思想等變革來實現;人力資本;
物力資本,包括自然賦予的和人類創造的兩種。
通過剝削雇傭工人而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體現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關係。
資本在現象上表現為一定數量的貨幣和生產資料,但貨幣和生產資料本身並不是資本,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前提條件下,貨幣和生產資料被資本家用來作為剝削雇傭工人的手段時,才轉化為資本。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商人資本和高利貸資本,雖然剝削小生產者的剩餘勞動,並從奴隸主和封建主那裡瓜分一部分奴隸和農奴的剩餘勞動,但由於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商人資本和高利貸資本,不是在生產領域中通過剝削雇傭工人獲得剩餘價值,因而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本。因此,資本不是物,而是通過物體現出來的資本家與雇傭勞動者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的生產關係,資本是一個歷史的範疇。
資本也是一種運動中的價值。資本的運動表現為依次經過購買、生產和售賣3個階段,依次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3種職能形式。資本只有順利地從一種職能形式轉變為另一種職能形式,順利地通過購買、生產、售賣3個階段,才能生產並實現剩餘價值。資本一旦停止運動,實現價值增值的目的就會喪失,資本的生命就會停止。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具有不同的形式。主要表現在:①按資本在剩餘價值生產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不變資本是用於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這部分資本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只是改變其物質形態,而不發生量的變化;可變資本是用於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這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的使用,不僅再生產出勞動力的價值,而且還生產出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剩餘價值,其價值發生了量的變化。②按資本的價值周轉方式不同,可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固定資本是以廠房、機器、設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資本,其價值按照它在生產過程中的磨損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轉移到新產品中去,隨著產品的出售以貨幣形式分期收回,用折舊的辦法暫時積累起來;流動資本包括以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不變資本和用於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可變資本。流動資本中的不變資本部分的價值全部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並在產品出售後以貨幣形式全部回到資本家手中;流動資本中的可變資本部分是在生產過程中由勞動者再生產出來的,並且還創造出了剩餘價值。③按資本所處的領域不同,可分為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借貸資本和銀行資本等。產業資本是資本家投入物質生產部門的資本,亦即投在工業、礦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建築業等的資本;商業資本是在流通領域中獨立發揮作用的職能資本,是從產業資本中分離出來的獨立的資本形式,是專門從事商品買賣,以攫取商業利潤為目的的資本;借貸資本是為了獲取利息而暫時貸給職能資本家(產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使用的貨幣資本;銀行資本是資本家為經營銀行業務而擁有的資本,主要由現金和各種有價證券構成。
“資本的本質是獲得利潤”,在現實生活中,資本總是表現為一定的物,如貨幣、機器、廠房、原料、商品等,資本的本質不是物,而是體現在物上的生產關係。
馬克思於《資本論》中指出:“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能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敢犯任何罪行。”
一種觀點稱:“資本是通往幸福的道路,掌握資本就是掌控一切”,這與《資本論》中的描述相符,純粹的資本若無道德制約,世界將無比混亂。
資本的主要特徵:
1.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
2.資本是一種運動
3.資本是一個歷史範疇,它體現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關係,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範疇。
資本是一種支配權,對物的支配權。在資本主義逐漸是生產資料與生產者分離后,也就是在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造成了大量無產者之後,這種對物的支配權就是資本獲得了對勞動力的支配。要獲得這種支配權,首先要求資本是一種居於統治地位的社會力量。資本是一種在古希臘奴隸制條件下就已經高度發達的經濟範疇,單隻是在近代的生產力基礎上,才允許其獲得這種統治地位。
被集體使用、不能被分割的生產資料之所以能被獨佔、分割,是因為它是資本。在資本主義下,生產資料的實物形態失去了意義,僅僅被當成一個價值額。當生產資料轉化為一個價值額,它既能被獨佔,也能被無限分割,可見資本是現代私有制存在的最後理由。
資本是剝削至工人的剩餘價值,在單純的商品交換中,一方取得的不會比另一方多,雙方遵循著等價交換的原則,取多予少只有在不發達或壟斷的市場中才會存在。如果資本家不能在交換中取得更多,生產的規模又如何過大?這當然可以通過技術進步所引起的資本貶值來達到,可是資本的貶值儘管可以使原有資本獲得更大的購買力,使生產擴大,可是它卻不能產生利潤。
利潤意味著資本家獲得的比付出多,意味著一個白白獲得的差額,這個差額無需他付出任何代價。這個差額是不能在商品交換中產生的,但它也不是在真空中出現的。這個差額來至於剝削,意味著工人的獲得與付出是不等量的,它是工人為資本家創造了這個利潤。當利潤被投入到生產中,再次開始這個過程,實現了自身的增值,這個價值就轉化為資本。
當資本展開運動,不斷地創造出剩餘價值,它也就在同時創造出各種社會危機。它在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引起了剝削、壓迫、仇恨,製造了貧困、愚昧、暴力。它不斷地撓亂社會生產的順利進行,製造出危機,每一次危機都如一次巨大的瘟疫,使社會一次又一次陷入到恐怖與飢荒之中。而隨著世界市場的發展,這些危機就像傳染病一樣在世界範圍里蔓延開來,危機也就具有了世界性的特點。
儘管資本主義不斷地通過自我調整,從而存活並成熟起來,然而隨著資本主義日益發展成熟,它繼續調整的空間也就越來越有限。當危機日益表現出世界性的特徵,並引發全球性的生態危機,文化危機,戰爭危機,就必將導致政治危機。當危機無法在資本主義的範圍內得到根本解決,對抗性矛盾發展到最高頂點,革命也就無可避免。
一,資本的墊支性,生產者為了取得剩餘價值,必須先墊付一定的貨幣資本用於購買各種生產要素,為剩餘價值生產做準備。
二,資本的運動性,資本之所以能夠增值,能帶來剩餘價值,關鍵是它處在無休止的運動中,不斷地從流通領域進入到生產領域,再由生產領域進入到流通領域,資本這種不間斷地運動是資本取得價值的增值的必要前提和條件,一旦停止運動,資本就不能增值。
三,資本的增值性,資本運動的目的是為了價值增值,是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增值性是資本的本質屬性。
四,資本的社會性,資本要在社會上得到認可
1)流動資本:生產、製造或購買物品。
2)固定資本:改良土地、購買有用機器和工具
產業資本是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主義關係的基本形式。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在產業資本的循環中分離出其他資本形式,出現了商業資本、借貸資本、銀行資本等,它們從屬於產業資本,並為產業資本服務。產業資本對資本主義生產起決定性的作用。
剩餘價值,從工人身上直接榨取無酬勞動的產業資本家是剩餘價值的第一個佔有者,但決不是全部剩餘價值的最後所有者。產業資本家要同在整個社會生產中執行其他職能的資本家以及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剩餘價值。在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中,資本採取不同的具體形式,剩餘價值也轉化為利潤、利息、地租等多種具體形式。
資本運營:又稱資本運作、資本經營,是指利用市場法則,通過資本本身的技巧性運作或資本的科學運動,實現價值增值、效益增長的一種經營方式。發行股票、發行債券(包括可轉換公司債券)、配股、增發新股、轉讓股權、派送紅股、轉增股本、股權回購(減少註冊資本),企業的合併、託管、收購、兼并、分立以及風險投資等。
資產重組:是指為了整合經營業務、優化資產結構、改善財務狀況,對企業的資產進行剝離、置換、出售、轉讓,或對企業進行合併、託管、收購、兼并、分立的行為,以實現資本結構或債務結構的改善,為實現資本運營的根本目標奠定基礎。
資本與資產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代表著完全不同的內涵。
資產,是企業用於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以為投資者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出現在資產負債表的左側,歸企業所有。企業的所謂法人財產權,就是指企業對其控制的資產擁有的所有權。
資本是企業為購置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需的資產的資金來源,它是投資者對企業的投入,出現在資產負債表的右側,它為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分別歸債權人和公司所有者(股東)所有,企業對其資本不擁有所有權。
資金,廣義上講,與“資產”的概念是一致的,但它有縮小範圍的概念,如特指貨幣資金,或是特指營運資金。
公司的註冊資本的公司的登記機關登記註冊的資本額,也叫法定資本。註冊資金是國家授予企業法人經營管理的財產或者企業法人自有財產的數額體現。註冊資本與註冊資金的概念有很大差異。註冊資金所反映的是企業經營管理權;註冊資本則反映的是公司法人財產權,所有的股東投入的資本一律不得抽回,由公司行使財產權。註冊資金是企業實有資產的總和,註冊資本是出資人實繳的出資額的總和。註冊資金隨實有資金的增減而增減,即當企業實有資金比註冊資金增加或減少20%以上時,要進行變更登記。而註冊資本非經法定程序,不得隨意增減。
資本是一種生產關係、階級關係,也是一種處於運動中的價值。資本的運動是階級關係的表現。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資本描述為靜止的物,馬克思則把資本理解為運動。資本一旦停止運動,就喪失了它的生命力。因此它只有在不斷的運動中才能夠不斷地榨取剩餘價值。資本的運動表現為資本循環;周期反覆的循環就是資本的周轉。資本在循環中依次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形式。貨幣資本的職能是為資本主義生產作準備,生產資本的職能是生產剩餘價值,而商品資本的職能則是實現剩餘價值。資本只有順利地從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順利地通過購買、生產、出賣三個階段,才能生產並實現剩餘價值。資本的循環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是三種形式、三個階段的統一,資本在總循環中不斷地採取而又拋棄這些形式,並在每一種形式中執行相應職能的資本,就是產業資本。為了保證生產的連續性,產業資本必須按一定比例分為三個部分,同時採取三種形式並各自完成自己的循環:貨幣資本的循環、生產資本的循環和商品資本的循環。產業資本連續進行的現實循環不僅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而且是三個循環的統一。由此可見,資本作為自行增殖的價值,不僅包含著剝削雇傭勞動的階級關係,它還是一種運動。是一個經過三個不同階段的循環過程,這個循環過程本身又包含著循環的三種不同形式。因此,資本只能理解為運動,而不能理解為靜止的物。資本運動的主體是價值,資本可以稱為處於運動中的價值,在運動中資本不斷改變自己的形式並使自己增殖。
時間域資本流——儲蓄;
時間空間資本域流——歸屬(所有權 歸屬權);空間域資本流+ 損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