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湖
位於塔吉克共和國的湖泊
喀拉湖距阿圖什二百二十公里,位於公格爾峰、九格爾九別峰和慕士塔格峰之間,為高山湖泊。水深三十多米,因湖水深邃幽黯,故名“喀拉庫勒”(柯爾克孜語意為黑湖)。喀拉湖380平方公里,是塔吉克共和國最大的湖泊。海拔3985米。水力資源總蘊藏量在6400萬kW以上。喀拉湖1月平均氣溫-2℃~2℃;7月平均氣溫為23℃~30℃。年降水量150~250毫米。
喀拉湖
相對高度不超過1000米~1500米。喀拉湖一些融水流入中國的塔里木盆地,但其主體卻注入噴赤河及其支流。喀拉湖是中國西極邊境的接壤地。喀拉湖氣候是乾燥的大陸性的,以嚴寒的冬季和相對溫燥的夏季為特徵。冬季的高降雪量,喀拉湖會展現出相當的冰川。夏季日均最高溫度為23℃(73℉),冬季最低溫度為-17℃(1℉)。喀拉湖兩岸福建為藜科(Artemisia)和麻黃屬(Ephedra)植物。絕對高度5000米~6000米。
喀拉湖平日湖水碧青,一旦烏雲密布,暴雨來時,湖水即變為灰黑色,卡拉庫里一詞為柯爾克孜語,意為“黑水湖”。每日清晨黎明時分,湖水宛如一面墨綠色的明鏡,俟太陽升起,霞光普照時,湖水即開始變幻,時而淺藍,時而淡黃,時而粉紅,五色繽紛,使遊人宛如置身仙境。湖畔建有帕米爾山莊,供遊人住宿休憩。湖東面矗立著“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西面雄踞逶迤不絕的薩爾闊勒山脈;湖的南面是一片草原,一到夏季來臨,這裡水清草豐,湖光山色,碧綠的草地一頂 頂白氈房星羅棋布與澄澈的湖水中皎潔的冰山倒影相輝映,正如古詩中的“風吹草低見牛羊”。草原上牧歌陣陣,湖面上野鴨款款,歷史記載,公元前10世紀的周穆王至喀拉湖后,對喀拉湖的景色大發興嘆感慨不已。
公元670年四月(唐咸亨元年),吐蕃大舉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個羈縻州,又合於闐聯手陷龜茲撥換城(新疆阿克蘇),唐被迫罷安西四鎮。大唐再不出兵也不可能了。當時在朝鮮戰場上聲名赫赫,又被譽為“三箭定天山”的神話般人物,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受詔為邏娑(即拉薩)道行軍大總管,右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領兵五萬(也有說十萬)討伐吐蕃,以奪回安西四鎮,同時一旦討伐成功,便送吐谷渾逃亡可汗諾曷缽還故地。
安西四鎮為龜茲、疏勒、於闐、焉耆(庫車、喀什、和田、焉耆),全部都在新疆,為此,薛仁貴、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三員大將領著唐軍浩浩蕩蕩向青海進發。既然要收複位於新疆的四鎮,為何要向青海進發?其實從薛仁貴受封之官詔就可明白——邏娑(即拉薩)道行軍大總管,這支隊伍的終極目標是吐蕃之都城邏娑!前面已述,吐蕃大舉入侵西域,唐廷判斷吐蕃國內必然空虛。西域關鍵地理位置在吐谷渾,薛仁貴只要拿下吐谷渾,便切斷吐蕃與西域四鎮的聯繫,進可直搗邏娑,退可與鎮守安西的唐將會合奪回龜茲、疏勒、於闐、焉耆。唐朝先前已遣大將阿史那忠在西域領玉河軍(可能是玉河道行軍的簡稱),救於闐。在薛仁貴出兵的同時,唐以西突厥首領阿史那都支為左驍衛大將軍兼匐延都督,以牽制吐蕃在西域的兵力,與薛仁貴遙相呼應。可見,唐廷為此次征戰下了一番功夫,薛仁貴使“圍魏救趙”之法,同時西域布置的兵力起牽製作用,戰略部署也可謂高明。
大非川之戰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吐蕃憑此戰一躍成為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強,吐谷渾亦成為吐蕃別部。此後喀拉湖不再屬於中國。而這場戰爭史稱“大非川之戰”
喀拉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