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濟烺
朱濟烺
明永和王朱濟烺,1388—1443 系明太祖朱元璋之嫡孫。朱濟烺是晉恭王朱棡與妃劉氏所生庶六子,朱棡是朱元璋與馬皇后馬秀英所生嫡三子,明成祖朱棣之哥。朱濟烺生於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八日,永樂九年(1411年)封永和王,就國汾州。明正統八年(1443年)二月十一日薨,年五十六。謚號“昭定”。
據傳,永和郡王初封今山西省永和縣,因地僻人稀,不願前往,遂託詞不能早晚孝母劉氏,奏請改封孝義,又請准建府於汾州。因此,汾陽就有了兩座王府(還有其四哥朱濟炫的慶成王府)並存的特殊現象。世人則以東西府稱之,永和王府在西,故人們俗稱其為西府。永和王府設於汾陽城西南隅(今西府街、三皇廟街、城隍廟巷以及十八眼窯街一帶牘,其建築在明代汾州衛署基礎上擴建,規模大致等同於“慶成王府”。府門大致位於今西府街市貿公司,街中原先也有過三座大牌坊,明末時李自成的義軍進入府城後放火焚毀,部分遺址清初改建為龐大的三皇廟。據說,今“十八眼窯”街就是其府殘存的后圍窯。 “慶成”、“永和”兩座郡王府,在汾陽城存在了二百多年,子孫繁衍共十一代。據明·王世貞著《皇明盛事述》載“第一代慶成王朱濟炫生子一百,俱成長,其中長子朱美埥襲封慶成王,餘九十九人都封鎮國將軍,每次聚會,同父兄弟間竟不相識”。由於人口的急劇膨脹,分宅府第遍及城內。以至明嘉靖年間,汾陽籍榜眼孔天胤撰《東關建城記》時驚嘆:“夫汾編氓十萬,城中居者不及什一,而佔東郭外者,殆十之三焉。”由此可見,當時汾州城幾乎成為除官府、寺廟之外,一座堂而煌之的龐大皇城。與皇室無關的黎庶百姓,只能擠住東關。慶成、永和二府及其朱姓在古汾州的繁衍壯大,客觀上帶來了京城文明,有力地促進了汾陽經濟的發展、民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後來數百年文化的崛起。慶成王共封九代九王,最後一代永和王朱敏在明末起義軍於明崇禎17年(1644年)攻破汾州后不知所終。明藩宗室的朱姓後裔,得皇恩而繁,隨明朝滅亡而散。有記載的對“慶成”、“永和”二王後裔的浩劫是:明崇禎17年(1644年)李自成義軍攻破汾州后,遭屠殺達1500人之眾。汾陽籍進士朱之俊詩云:“二月二日賊西來,秋風刮地起黃埃。衢路縱橫填馬甲,王孫帝胄郯成灰。家家骨肉不相保,衣冠半罹桁楊災……,不見太原兩虎虣,一日屠宗一千五……”。時至今日在王智朱姓老人口中仍可聽到罵李自成“闖賊”的聲音!另據王智當地朱姓及汾陽朱姓人口頭傳說:康熙初年皇帝夢見豬吃糠,經圓夢系不祥之兆,意為前明朱家要興,欲奪江山,於是下令捕殺明裔。汾州府乃其集中之地,清軍把朱姓人綁成一串,押進汾陽小南關“殺朱巷”,出一個砍一顆腦袋。汾州府知府接到誅殺明宗後裔的密令后,馬上派兵包圍了全城大大小小的朱姓宅院。“慶成王”、“永和王”兩大支族的裔人們,還未弄清發生了什麼變故,已被兵勇們趕出了家門。為了防止逃跑,不分男女老幼,全部用細麻繩捆住雙手,再用一根長繩連在一起,像一串串螞蚱沿街東行。據說,官府原計劃將這些人押到東關海子邊水窪前斬殺。人群出了府城東門,朱姓人感覺不妙,便想掙脫逃命,擠擠抗抗亂成一團。走到小南關拐角街口時,一些婦女、兒童早嚇得哭天喊地,悲聲四起。任憑兵勇們大聲喝斥,皮鞭抽打也不走了。官員們一著急,順勢將人群就近趕進了狹窄巷口。巷兩頭由重兵把守,巷子里兩側都是民宅的后牆和山牆,插翅也飛不出去。於是,明宗裔人們一個接一個都被推進巷內,這頭進,那頭出,進巷的人們也不知道出去后將發生什麼,結果露頭就殺,直砍得屍體遍地,片刀卷刃,血流成河…… 清代是否誅殺過明宗後裔?清代《汾陽縣誌》沒有記載。事實上,汾陽的朱明家族也並沒有被斬盡殺絕。據說是密令傳到汾州府時,馬上有人走漏了風聲。王府中那些能跑動的人們,聞訊后紛紛四散逃命,從此避居山村荒野,隱姓埋名,忍辱圖存。殺朱巷的名字,就這樣在汾陽小南關街上傳了下來。建國后,此巷東頭的半坡街上建起了國營食品公司。附近居民常能聽到商品豬被宰殺時的嚎叫聲,於是,人們習慣改稱此巷為殺豬巷。20世紀80年代中期,半坡街上建起了東關尼龍針織廠,為了便於通行,拆遷了巷內的民房,殺豬巷也隨著道路的拓寬而消失了。從明代至今,明朝宗室的朱姓裔人仍為汾陽、平遙的著姓,分佈很廣。據了解,當代汾陽城內還有部分李、趙二姓,宏寺村的呂姓,田屯村的秦姓,西南、西北鄉的張姓等等,均由朱姓改易。這些人姓氏雖改,但名字的中間一字,仍以原晉府字輩排列,今已傳至第十九代“前”字輩和第二十代的“修”字輩。平遙除寧固鎮王智村外,還有香樂鄉中官地、西羌、薛賢、寧固鎮岳封、營里等村也有朱明後裔,人數不多,但輩份依舊是“繼、前、修”等,姓未更改。明太祖給晉王後裔規定起名字的二十個範字“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咸景慕,述學繼前修。”
昭定王濟烺,恭庶六子,永樂九年封,別城汾州。正統八年薨,年五十六。
美塢,昭定嫡一子,正統九年襲封。十四年以事取回京。
順僖王鍾鋏,美塢庶一子,成化五年以奉國中尉乞封,准襲王。十年薨,年三十一。
榮懷王奇淯,順僖嫡一子,成化十三年襲封。弘治元年薨,年二十八。
靖惠王表,榮懷嫡一子,弘治四年襲封。正德十三年薨,年三十九。
安簡王知燠,靖惠嫡一子,嘉靖元年襲封。二十八年薨,年五十二。
庄定王新墥,安簡嫡一子,嘉靖三十二年襲封。隆慶六年薨。長子夭。
恭懿王慎鐳,庄定庶二子,萬曆五年襲封。二十六年薨。
王敏,恭懿庶一子,萬曆二十九年襲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