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亮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何星亮,男,1956年8月生,廣東興寧人。民革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族學會常務副會長。2003—2017年任全國政協第十屆 、十一屆 、十二屆 全國政協委員、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委員。2018年起任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和宗教研究工作。2012年6月被聘任為國務院參事。
何星亮,1956年8月生,廣東梅州興寧人,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學會常務副會長。
何星亮,2003年—2017年任第十、十一、十二屆任全國政協委員、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委員;2018年起任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 2012年任國務院參事,2006年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2013年任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決策諮詢委員;2014年任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委員;2013年被聘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家。1997—2003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學研究室副主任,2003—2013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室主任,2013—2014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新疆歷史與發展研究室主任,2015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山大學、四川大學等多所大學兼職教授,哈薩克共和國法拉比國立大學外籍博士生導師;曾任日本東洋文庫、國學院大學、國立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1993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3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科研崗位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何星亮在3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既從事基礎研究,也從事應用對策研究。基礎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民族文化與宗教、新疆歷史與文化和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基礎理論研究等方面,先後共主持或參與國家和省部級重要科研項目18項。出版了學術專著31部,其中,獨著有《中華文明:中國少數民族文明》(上下冊,98萬字,2010)、《新疆民族傳統社會與文化》(40萬字,2003)、《邊界與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西北邊界大臣的察合台、滿、漢五件文書研究》(27萬字,1998)、《圖騰文化與人類諸文化的起源》(27萬字,1991)、《龍族的圖騰》(1991)、《圖騰與中國文化》(56萬字,2008)、《中國圖騰文化》(31萬字,1992)、《中國自然崇拜》(30萬字,1992)、《蒼龍騰空》(18萬字,1998)等14部;合著有《中華民族的形成與中國的民族政策》(與閩正言合著,中英文出版)、《突厥史話》(與郭宏珍合著,中英文出版,2008)、《中國民族學50年》(2004)等5部;主編著作有《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與全球化》、《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百年重要著作提要》、《文化多樣性背景下的民族和諧》、《文化多樣性背景下的宗教和諧》、《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等12部;譯著有《圖騰崇拜》(1993)、《哈薩克族》(1989)2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民族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180多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政協報》等報刊文章共130多篇(包括訪談文章)。應用對策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宗教、文化保護和新疆問題等領域,20多年來,撰寫信息和研究報告100多篇,獲中央領導批示的有40多篇,撰寫政協提案和大會發言有80多篇;至2013年,獲省部級以上優秀科研成果獎、圖書獎和對策研究獎33項。《圖騰與中國文化》、《中國自然崇拜》《中華民族的形成與中國的民族政策》、《突厥史話》和《中國少數民族圖騰崇拜》五部著作被譯成外文出版。
基礎研究
1.中國民族文化與宗教
2.新疆歷史與文化
3.文化人類學(民族學)
應用對策研究
1.民族宗教
2.文化保護
3.新疆問題
2.《邊界與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西北邊界大臣的察合台、滿、漢五件文書研究》,343頁,27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3.《新疆民族傳統社會與文化》,476頁,40萬字,商務印書館2003年。
5.《圖騰文化與人類諸文化的起源》,435頁,27萬字,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1年。
6.《中國圖騰文化》,406頁,31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初版,1996年重印。
7.《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404頁,30萬字,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初版,1995年重印。
9.《中國少數民族圖騰崇拜》,五洲出版社2006年。英文譯本:He Xingliang, Totemism in Chinese Minority Ethnic Groups,China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06
10.《圖騰與中國文化》,613頁,56萬字,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2009年列入新聞出版社總署“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
11.《中國自然崇拜》,修訂再版,416頁,38萬字,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再版。2009年列入新聞出版社總署“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
12.《中華文明·中國少數民族文明》上下冊,939頁,98萬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13.《文化學原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約40萬字,即將出版。
14.《文化人類學調查與研究方法》,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約40萬字,即將出版。
16.《中國少數民族現狀與發展調查研究叢書──富蘊縣卷》,合著,主要執筆人,何星亮撰寫26萬字中的18萬字,民族出版社2001年。
17.《中國民族學50年》合著,567頁,40萬字(何星亮撰寫208頁,17萬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9.《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與中國的民族政策》(與閩正言合著),五州出版社2011年。China Ethnic Policy and Comm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All Ethnic Groups.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11.
20.《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主編, 453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21.《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百年重要著作提要》,主編,542頁,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年。
22.《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周大鳴、何星亮主編,668頁,民族出版社2008年。
23.《民族文化與全球化》,方鐵、何星亮主編,543頁,民族出版社2006年。
24.《民族學研究》第13輯,何星亮主編,民族出版社2004年。
26.《民族學研究》第12輯,主編之一,民族出版社1998年。
27.《民族學研究》第11輯,合編,民族出版社1996年。
28.《民族學研究》第10輯,合編,民族出版社1991年。
29.《新疆各民族歷史文化詞典》(編委之一,負責語言部分),中華書局1996年。
30.《文化多樣性背景下的民族和諧》,主編,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年。
31.《文化多樣性背景下的宗教和諧》,主編,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年。
1.《哈薩克族》(哈薩克文譯中文,何星亮、納比堅譯),154頁,12萬字,民族出版社1989年。
3.《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與歷史過程理論的一些問題》(俄譯漢),《民族譯叢》1985年第5期,頁19-27。
4.《田野作業與現實研究》(俄譯漢),《民族譯叢》1988年第2期,頁26-31。
5.《評Ю.И.謝苗諾夫〈婚姻和家庭的起源〉》(俄譯漢),《民族學通訊》第46期。
6.《評〈外國民族學發展的道路〉》(俄譯漢),《民族學通訊》第50期。
7.《圖騰崇拜》(俄譯漢),《民族譯叢》第4期,頁44-51。
1.《匈奴語試釋》,《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2年第1期,頁3-11。
2.《稽胡語若干詞試釋》,《民族語文》1982年第3期,頁38-42。
3.《從哈、柯、漢親屬稱謂看最古老的親屬制》,《民族研究》1982年第5期,頁67-76。
4.《從若干民族親屬制度看親屬制度的起源》,《新疆社會科學研究》1983年24期,頁12-26。
5.《關於阿勒泰地區民族學調查報告》,《新疆社會科學研究》1984 年第11期,頁1-7。
6.《阿爾泰烏梁海之印》,《新疆社會科學研究》,1984年第22期,頁9-16。
7.《金山腳下的烏梁海人》,《新疆歷史研究》1985年第1期,頁104-130。
8.《清代阿爾泰漢、哈、滿五件文書譯註》,《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5年第3期,頁12-2;努爾別克譯,載《薈萃》(哈薩克文雜誌),1986年第2期,頁246-306。
9.《解放前阿爾泰哈薩克社會歷史調查報告》,《新疆歷史研究》 1986 年第4期,頁84-93。
10.《阿爾泰烏梁海人的宗教信仰初探》,《民族研究》1986年第 1期,頁66-74。
11.《阿爾泰烏梁海之印及其有關問題》,《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第4期,頁41-47。
12.《匈奴語“甌脫”再釋》,《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頁101-108。
13.《阿爾泰烏梁海社會歷史述略》,《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第1期,頁36-42。
14.《阿爾泰烏梁海人的習俗》,《甘肅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頁80-88。
15.《試論圖騰標誌》,《貴州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頁128-133。
16.《圖騰的起源》,《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5期,頁31-52。
17.《阿爾泰烏梁海人的節日》,《內蒙古社會科學》1989年第5期,頁49-51。
18.《圖騰與神的起源》,《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頁57-64。
19.《圖騰崇拜與人生儀禮》,《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第3期,頁318-324。
20.《圖騰禁忌的類型及其形成與演變》,《雲南社會科學》1989年第3期,頁84-90。
21.《圖騰文化研究概述》,《民族研究動態》1989年第2期,頁26-32。
22.“The Origin of Totemism”, Chinese Social Science, 1990. 2. pp. 232-246。
23.《圖騰名稱與姓氏的起源》,《民族研究》1990年第5期,頁31-38。
24.《中國圖騰文化概述》,《雲南社會科學》1990年第2期,頁33-39。
25.《圖騰的類型》,《內蒙古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頁79-84。
26.《圖騰與地名的起源》,《思想戰線》1990年第3期,頁79-81。
27.《圖騰與人名的起源》,《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2期,頁27-31。
28.《圖騰儀式的類型及其形成的原因》,《黑龍江民族叢刊》1990年第3期,頁79-83。
29.《官名的形成與圖騰》,《西域研究》1991年第3期,頁59-64。
30.《象形文字的產生與圖騰》,《黑龍江民族叢刊》1991年第2期,頁98-101。
31.《中國各族的圖騰神話》,《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第3期,頁21-30。
32.《圖騰崇拜與法的起源》,《內蒙古社會科學》1991年第1期,頁60-67。
33.《圖騰聖地與社》,《思想戰線》1992年第1期,頁79-83。
34.《中國各民族的圖騰標誌》,四川民族研究所編:《民族論叢》,1992。
35.《太陽神及其崇拜儀式》,《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頁21-30。
36.《火崇拜略論》,《內蒙古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頁73-44。
37.《土地神及其崇拜》,《社會科學戰線》1992年第4期,頁323-331。
38.《星神與星崇拜》,《北方民族》1992年第2期,頁86-91。
39.《山神與山崇拜》,《黑龍江民族叢刊》1992年第2期,頁105-109。
40.《石神與石崇拜》,《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3期,頁45-53。
41.《試論最早的生殖崇拜形式》,《社會科學研究》1992年第6期,頁77-84。
42.《龍:圖騰──神》,《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頁38-46。
43.《華夏第一龍探析》,《東南文化》1993年第3期,頁41-53。
44.《關於中國民族學研究方向及其方法問題》,《思想戰線》1994年第6期,頁76-79。
45.《塔吉克族稱及其早期文化》,《西域研究》1994年第3期,頁81-89。
46.《文化人類學與社會政治》,《思想戰線》1995年第6期,頁53-58。
47.《半坡魚紋的象徵意義》,馬啟成等主編:《民族學與民族文化發展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頁288-305。
48.《哈薩克族的制度文化》,《甘肅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頁75-86。
49.《柯爾克孜的制度文化述論》,《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頁61-69。
50.《維吾爾族的早期信仰》,《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頁36-44。
51.《哈薩克族的早期信仰》,《北方民族》1995年第3期,頁97-102。
52.《清代欽命勘分中俄邊界大臣的一件漢文文書》,《中國邊政》(台北)第128期,1995年,頁45-47。
53.《1980年後大陸新疆學研究概況》,《民族研究會訊》(台北)第16期,1995年,頁44-50。
54.《關於進一步發展哈薩克族畜牧業問題的探討——根據新疆富蘊縣調查資料》,《民族學研究》第11輯,頁98-104,民族出版社,1995年。
55.《維吾爾族傳統的倫理道德》,《西域研究》1995年第2期。
56.《港台學者探討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國化》,《民族研究信息交流》1995年第2期
57.《邁向漢人社會研究的里程碑:中國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的新動向》,《民族研究信息交流》,1995年第3期。
58.《市場經濟與中國少數民族》,《思想戰線》1996年第6期,頁18-24。
59. The Market Economy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 In Aiko Ikeo, 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wentieth Century East Asia. London and New York,1996.
60.《民族學如何面向21世紀?》,《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頁59-66。
61.《清代欽命勘分中俄科塔邊界大臣的滿文和漢、哈文兩件文書譯註》,《中國邊政》(台北),1996年第131期,頁8-10。
62.《漢族家庭和婚姻研究的新探索──庄英章〈家族與婚姻〉評介》,雲南《民族學》1996年第2-3期。
63.《半坡魚紋是圖騰標誌,還是女陰象徵?》,《中原文物》1997年第3期,頁63-69。
64.《從人類學觀點看中國西部的發展》,《民族研究》1997年第6期,頁29-42。
65.《努力使民族學人類學成為中國學術界的顯學》,《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頁39-42。另載徐傑舜主編:《人類學本土化在中國》,頁116-121
66.《清代勘分中俄邊界大臣的一件哈薩克察合台文文書研究》,日本大阪《內陸ァジァ言語の研究》(1997)第7期,頁1-34。
67.《日本阿爾泰學第33屆年會簡介》,《西域研究》1997年第2期。
68.《河南濮陽仰韶蚌殼龍新探》,《中國出土資料研究》(東京)1997年第2輯,頁276-305。
69.《河南濮陽蚌殼龍的象徵意義》,《中原文物》1998年第3期,頁34-42。
70.《中國現代“護照”的產生及其發展演變》,《思想戰線》1998年第6期,頁74-77。
71.《繼承·綜合·創新》,《民族學研究》第12輯,民族出版社,1998,頁61-83。
72.《哈薩克族的百年變遷》,《民族團結》1998年第9期。
73.《日本東洋文庫簡介》,《國外社會科學》1998年第3期。
74.《清代勘分中俄邊界大臣的一件滿文文書研究》,《民族研究》1998年第5期,頁79-90。
75.《中俄科塔界約校注》,台灣政治大學《民族學報》(1998)第23期,頁117-136。
76.《清代瑪呢圖噶圖勒干卡倫侍衛的一件漢、察合台文文書研究》,《西域研究》1998年第1期,頁50-57
77.《世紀之交的中國民族學》,《雲南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
78.《西方社會科學與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思想戰線》1998年第9期
80.《保守性與進取性》,《世界民族》1999年第1期,頁31-39。
81.《中國龍文化的特徵》,《思想戰線》1999年第1期,頁76-84。
82.《李亦園的文化觀與文化理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頁6-13。
83.《中俄科塔界約談判研究》,《西域研究》1999年第1期,頁32-42。
84.The Market Economy and Ethnic Relations inChina, In Foreign Affairs Bureau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ed.,Humanit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Forum,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9。
85.《三層次均衡和諧──解釋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理論模式》,《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1期,頁202-207。
86.《清代勘分中俄邊界大臣的第二件察合台文文書研究》,《民族語文》1999年第1期,頁75-78。
87.《文化的特性》,2.5萬字,《民族學通訊》第134期,1999。
88.《論人類學的本土化與國際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頁16-26;另載徐傑舜主編《本土化:人類學的大趨勢》,頁113-145,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
89.《略論21世紀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理論與方法的創新》,《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頁11-20。
91.《龍與年號》,《思想戰線》2000年第5期,頁111-114。
92.《創新:人類學本土化的關鍵》,《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頁28-38。
93.《民族文化在都市中的結構與功能》,《中國都市人類學通訊》,2000年第3期。
94.《世紀之交的中國民族學─中國民族學第六屆學術討論會綜述》,《民族學通訊》,第135期,2000年。
95.《河南濮陽西水坡蚌殼龍再探——兼論新石器時代的龍崇拜》,林超民主編:《民族學通報》第一輯,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頁219-243。
96.《日本人的保守性與進取性》,載馬戎主編:《二十一世紀:文化自覺與跨文化對話》(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97.The Origin if Totems, in In Foreign Affairs Bureau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ed., Humanit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Forum, 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01.
98.《從文化的時代性看“三個代表”的重要意義》,《民族研究》2001年第6期,頁5-6。
99.《台灣的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概述》,《中國民族研究年鑒》(2000),頁287-345,民族出版社2001年12月。
100.《文明會衝突嗎?》,《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頁45-51。
101.《人類學與民族學田野調查的歷史與未來》,《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102.《中西治學目的之差異》,《思想戰線》2002年第5期。
103.《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雲南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104.《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與國際化》,《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2年第3期。
105.《拔牙的象徵意義》,鄧曉華、林美治主編《中國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第546-568頁,廈門華星出版社2002年版。
106.《中國民族學學會第七屆學術研討會紀要》,《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
107.《客家文化研究的意義》,《客家文化研究輯刊》,2002年第1期
108.《中西治學方式之差異》,《思想戰線》2003年第2期。
109.《象徵的類型》,《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110.《中日拔牙風俗研究概述》,《廣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111.《對傳統與現代及其相互關係的闡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頁20-29。
112.《文明與衝突》,載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編:《中國民族學縱橫》,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13.《關於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的若干問題》,《雲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
114.《中西學術研究之異同》,《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3年第4期。
115.《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體系》,《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116.《關於龍文化的若干問題》,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編:《龍文化與現代文明》,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
117.《結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體系》,載程祥徽、黃漢強主編:《澳門文化·漢文化·中華文化與21世紀》,澳門,2003年。
118.《略論社會——文化衝突的幾個問題》,周大鳴等主編:《文化人類學理論新視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7—160,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
119.《完善法制 加快立法——保護和開發西部民族地區文化與自然遺產資源》,《科學新聞》2003年第22期。
120.《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生態保護》,《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1期。
121.《炎帝與中華文明的起源》,《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2期。
122.《文化多樣性與全球化》,《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另載方鐵、何星亮主編:《民族文化與全球化》,民族出版社,2006年,頁32-41。
123.《基礎理論研究與人文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建設》,《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124.《20世紀下半葉台灣和香港的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概述》,《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125.《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民族文化現代化》,12000字,《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126.《關於進一步發展西藏旅遊業的若干問題》,20000字,《西藏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127.《炎帝與的創新精神》,《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128.《關於“人類學”與“民族學”的關係問題》,《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129.《一部獨具匠心的民族文化學著作——讀管彥波〈文化與藝術:中國少數民族頭飾文化研究〉》,書評,《思想戰線》,2006年第3期
130.《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131.《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全》,《新安全》2006-04-12 第4期。
132.《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 清明節應該放假》,《瞭望東方周刊》2006年4月5日。
133.《文化多樣性與文明互補》,1.2萬字,《中山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134.《炎帝的創新精神與中華民族的復興》,2.4萬字,揣振宇等主編:《中原文化與漢民族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5.《河南西水坡蚌殼龍與新石器時代的龍崇拜》,2.5萬字,《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136.《人類學與中國鄉村社會的百年變遷——周大鳴〈鳳凰村的變遷〉評介》,《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
137.《圖騰與人類文明的形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138.《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新》,《人民論壇》2007年第20期。
139.《區域民族關係史研究的新篇章——楊福泉〈納西族與藏族歷史關係研究〉評介》,《思想戰線》,2007年第4期。
140.《從傳統節日看古代中國人的和諧理念——以端午禮俗為例》,《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頁41-50。
141.《可持續發展與文化多樣性教育》,《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142.《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途徑》,《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143.《保護與創新、引進與輸出相結合,提升文化軟實力》,《中國社會經濟論壇》2008年第2輯。
144.《中國民族學與人類學30年的回顧與展望》,《民族研究》2008年第6期。
145.《“人類學概論”應列為高等院校基礎課》,《科學新聞》2008年第20期。
146.《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綜合國力》,《領導之友》2008年第2期。
147.《龍與中國文化》,4.6萬字,孟慧英主編:《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社科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148.《關於“中國5000年前開顱術”之商榷》,王曉麗等主編:《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社科文獻出版社2009年。
149.《三十年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2.2萬字,王曉麗等主編:《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社科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152.《歷史和現實確立的民族間共贏模式》,3000字,《人民論壇》,2009年第9月號(上),總第264期。頁50-51。
153.《認清“三股勢力”反動本質維護新疆民族團結》(訪談),《中國民族教育》,2009年第7期。
154.《生前開顱,還是死後穿孔?》1.7萬字,《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155.《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同一性與互補性》,《思想戰線》2010年第1期。
156.《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特點和類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2期。
157.《文化交流與文化的繁榮發展》,《重慶社會科學》2010年第12期,頁38-39。
158.《國家發展、民族振興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中國政協》2010年第5期。
159.《我們怎樣過春節》,《中國政協》2010年第1期。
160.《繼承創新春節文化弘揚復興傳統節日》,《文明》2010年第2期。
161.《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文明的學術價值與理論意義》,《學術動態》 2010年第34期。
162.《中西文化的差異性與互補性》,《思想戰線》2011年第1期。《中西文化的差異性與互補性》,《新華文摘》2011年第9期,又載於情之主編:《高端決策參考:中國文化的力量》第八編,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163. 《關於我國應用人類學研究的若干問題》,《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頁11-14。
165.《“大一統”理念與中國少數民族》,《雲南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頁91-96。
164.《如何復興中華文明》,《人民論壇》2011年3月下期(總第322期),頁50-51。
165.《基督宗教在近代少數民族地區傳播策略與效果——兼與斯塔克商榷》,《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社科文獻出版社2011年。
166.《關於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術創新的若干問題》,約1.3萬字,《思想戰線》2012年第4 期。
167.《孫中山的互助思想與當代社會》,約0.8萬字,《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170.《近代基督宗教在民族地區的傳播策略與傳播效果分析》,約2萬字,廖暘主編:《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社科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171.《建設以價值為導向的公正社會》,《人民論壇》2012年3月(第6期)
172.《既要保護傳統,也要創新內容和形式》,《精神文明導刊》2011年第3期,頁6-17。
173.《西方人眼中的“龍”》,《四川統一戰線》2012年第5期。
174.《龍的精神》,《中國政協》2012年第2期。
175.《春節文化的特點與功能》,《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176.《春節禮俗與古代中國人的思維結構》,《思想戰線》2013年第2期。
177.《文化功能及其變遷》,《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
179.《以價值為導向深化改革》,《中國政協》2013年第7期。
180.《保護中華文明的獨特性》,《中國政協》2013年第1期。
181.《中國古代民族收繼婚的類型、功能及其變遷》,劉正愛主編:《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第5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182.《實施十大措施 搞好城鎮化建設》,《中國社會經濟論壇》2013年第4期。
183.《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應抓住的幾個重點》,《中國民族教育》2014年第3期。
184.《人類學研究範式的特徵、類型及其轉換》,《世界民族》2014年第5期。
185.《文化模式: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換》,《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
186.《略論人類學民族志方法的創新》(何星亮、郭宏珍),《思想戰線》2014年第5期。
187.《文化人類學田野調查的特點、原則與類型》(何星亮、杜娟),《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
188.《民族地區文化保護與文化建設的思考》,《中國經濟社會論壇》2014年第7期。
189.《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社會經濟論壇》,2014年第6期。
191.《決策應防止負功能和不良潛功能》,《中國政協》2014年第3期。
192.《文化自信與中華文明的復興》,《中國政協》2014年第19期。
193.《中國少數民族歷史上的樹葉信和草標》《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第七輯,社科文獻出版社2014年7月版,頁1-8。
194.《中國歷史上的結繩和刻木記事》,《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第七輯,社科文獻出版社2014年7月版,頁9-31。
《新華文摘》
1.《圖騰的起源》(摘要),《新華文摘》1989年第11期封面文章,頁156-160。
2.《市場經濟與中國少數民族》,《新華文摘》1997年第3期,頁25-28。
3.《民族學與21世紀》,《新華文摘》2002年第11期轉載。
4.《談“學”與“術”》,《新華文摘》2003年第5期。
5.《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體系》論點摘編,《新華文摘》2004年第3期。
6.《關於“人類學”與“民族學”的關係問題》,《新華文摘》,2007年第2期全文轉載。
7.《中國民族學與人類學30年的回顧與展望》,《新華文摘》2009年第4期封面第2篇文章。
8.《中西文化的差異性與互補性》,《新華文摘》2011年第9期。
9.《中國龍與“世界龍”》,《新華文摘》2012年第7期。
10.《文化人類學田野調查的特點、原則與類型》,《新華文摘》2014年第20期。
11.《人類學研究範式的特點、類型及其轉換》,《新華文摘》2015年第4期。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
《從傳統節日看古代中國人的和諧理念——以端午禮俗為例》,《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9期“學者視點”欄目,頁151-152。
《人民日報》
1.《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人民日報》1995年5月4日。
2.《非物質文化遺產 立法保護才有效》《人民日報》 2006年4月7日 第13版。
3.《加強民族地區普通話推廣》,《人民日報》2007年3月4日第1版。
4.《建設雙重文化遺產現代化博物館》,《人民日報》 2007年6月9日 第7版。
5.《過好我們的“文化年”》,《人民日報》2011年01月31日第12 版。
6.《提升軟實力,一步一步來》(訪談),《人民日報》2011年3月14日。
7.《中國龍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人民日報》2012年2月23日理論版。
8.《文化“走出去”更應“走進去”》(訪談),《人民日報》2012年3月8日。
9.《從春節習俗看古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人民日報》2013年1月31日 理論版(7版)。
10.《城鎮建設避免千城一面》(訪談),《人民日報》2013年3月8日。
11.《民俗與迷信有很大區別》(訪談),《人民日報》2013年4月7日。
12.《何星亮委員:議政建言無小事》(採訪稿),《人民日報》2014年3月5日第15版。
《光明日報》
1.《民族學如何面向21世紀》,《光明日報》1995年12月1日理論版。
2.《人類學的研究與發展》,《光明日報》2001年10月23日理論版。
3.《第七屆全國民族學學術研討會召開》,《光明日報》2002年8月20日理論版。
4.《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光明日報》2002年12月24日理論版。
5.《關於建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一點認識》,《光明日報》2004年4月27日理論版。
6.《從人類學角度看“和諧社會”的建設》,《光明日報》2005年5月17日理論版。
7.《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光明日報》2005年8月5日理論版。
8.《保護傳統文化與需要不斷創新》,《光明日報》2006年3月8日理論版。
9.《“人類學”與“民族學”的關係》,《光明日報》,2006年9月4日理論版。
10.《儘快頒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光明日報》2007年3月14日第1版。
11.《為文化傳承勤勤懇懇再干五年》(採訪稿),《光明日報》2008年3月15日第6版。
12.《從傳統節日看古代中國人的和諧理念》,《光明日報》2008年6月7日“光明講壇”。
13.《提升軟實力的路徑》,《光明日報》2008年7月22日“理論版”。
14.《應弘揚春節中的民俗傳統》(採訪稿),《光明日報》2009年2月5日第6版。
15.《弘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應將保護和利用相結合》(採訪稿),《光明日報》2009年7月14日。
16.《各民族和平共處是新疆民族關係的主流》(採訪稿),《光明日報》2009年7月14日。
17.《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注重科學性》(採訪稿),《光明日報》2009年6月12日。
18.《確保文化安全需要樹立文化自覺意識》(採訪稿),《光明日報》2009年4月13日。
19.《應弘揚春節中的民俗傳統》(採訪稿),《光明日報》2009年2月5日。
20.《春節應設典型標誌物》(新聞報道稿),《光明日報》2010年1月13日第2版。
21.《論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同一性》,4千字,《光明日報》2010年3月28日頭版《光明專論》欄目。
22.《少數民族與中華民族復興》,《光明日報》2010年11月22日第理論版。
23.《發掘春節文化的教育功能》,《光明日報》2011年1月31日第7版。
24.《讓壓歲錢回歸象徵意義》,《光明日報》2011年2月14日第2 版。
25.《寫春聯習俗應延續》,《光明日報》2011年2月18日第2版。
26.《其樂融融說元宵》,《光明日報》2012年2月18日第2版。
27.《道德昌則政化明——代表委員話“家風”》(訪談),《光明日報》2014年3月8日第 1 版
28.《精神文明建設與中華民族的復興》,1500字,《光明日報 》2014年12月6日第6版。
《人民政協報》
1.《造成天價醫藥費的社會與文化因素》,《人民政協報》2005年12月12日“民意周刊”。
2.《民意是民主政治的基礎》,《人民政協報》2006年3月8日《民意周刊》。
3.《中華文化正在經受西方文化全球化的巨大衝擊》,《人民政協報》2006年2月13日。
4.《城市流動人口促進民族互動和文化認同》,《人民政協報》2006年6月6日。
5.《建議研發環保安全的煙花爆竹》,《人民政協報》2006年8月7日《民意周刊》。
6.《中華文化從多樣、豐富到統一、和諧》,《人民政協報》2007年1月23日。
7.《難忘的赴新疆考察第一天》,《人民政協報》2007年3月1日第10版。
8.《歷史上中國對多元與統一關係的處理》,《人民政協報》2007年3月12日“學術家園”版。
9.《把新疆民族地區作為全國重點師範院校畢業生主要實習基地》,《人民政協報》2007年3月27日11版。
10.《兩種不同的表演》,《人民政協報》2007年11月5月第9版
11.《古代水利工程遇危機 誰來搶救新疆坎兒井》,《人民政協報》2009年1月5日第6版。
12.《春節文化,活力何在》,《人民政協報》2010年1月18日。
13.《春節文化弱化原因之一:對文化內涵失去記憶》,《人民政協報》2010年1月18日
14. 《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與同一性》,《人民政協報》,2010年1月11日“學術家園·講壇”
15.《“大家”與“專家”——關於人文社會科學人才培養的思考》,《人民政協報》2010年3 月11日“學術家園”欄目。
16.《讓每個孩子都了解“中華民族的形成歷史”》(採訪稿),《人民政協報》2010年4月1 日。
17.《讓春節走向世界》,《人民政協報》2011年2月14日10版。
18.《孫中山的“互助”思想與當代社會》,《人民政協報》2011年9月26日。
19.《中國龍與“世界龍”》,《人民政協報》2012年2月15日“文化講壇”。
20.《自來水管逢冬必凍》(何星亮、海霞),《人民政協報》2012年9月10日第7版。
21.《追求和諧之美——漫談蛇年文化》,《人民政協報》2013年02月18日。
22.《一位政協委員的責任、關懷和擔當》(採訪稿),2013年12月21日。
23.《讓中華各民族都真正認同中華文化》,《人民政協報》2014年3月27日第4版。
24.《中國夢的思想基礎》,《人民政協報》2014年7月3日第3版。
25.《古代西域:“多元交融”薈萃之地》,《人民政協報》2014年7月17日第四版4版;
26.《充分利用公共場所的宣傳作用》,《人民政協報》2014年8月25日。
27.《議政建言有感》,《人民政協報》2014年9月24日。
28.《歷史上的民族分類與認同》,《人民政協報》2014年9月25日。
2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嫦娥奔月”之路》,《人民政協報》2014年12月11日。
30.《讓各民族“相互嵌入”共創美好家園》,《人民政協報》2014年12月24日第3版。
《學習時報》
1.《怎樣保護文化多樣性》,《學習時報》,2004年7月26日。
2.《文化多樣性與文化全球化的幾種觀點》,《學習時報》,2004年7月26日。
3.《如何認識文化的多樣性》,《學習時報》,2004年9月20日
4.《創新的概念和形式》,《學習時報》2006年2月13日。
5.《繼承和弘揚中華文明的價值觀》,《學習時報》2011年3月14日。
6.《文化力量如何增強》,《學習時報》2011年7月4日。
《中國民族報》
1.《人的三種屬性漫議》,《中國民族報》,2002年5月14日第3版。
2.《民族學與21世紀》,《中國民族報》2002年9月10日理論版。
3.《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中國民族報》2003年1月25日理論版。
4.《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保護和開發亟待完善法制 加強管理》,《中國民族報》2003年3月25日理論版。
5.《保護與開發並舉》,《中國民族報》2003年4月1日理論版。
7.《歷史特殊論》,《中國民族報》2003年7月22日理論版。
8.《文化與人格理論》,《中國民族報》2003年8月19日理論版。
9.《象徵理論》,《中國民族報》2003年8月26日理論版。
10.《實踐理論》,《中國民族報》2003年10月14日理論版。
11.《社會決定論》,《中國民族報》2003年10月28日理論版。
12.《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化與一體化》,《中國民族報》,2006年1月6日。
13.《建設具有時代特色的民族博物館》,《中國民族報》2006年5月16日。
14.《30年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中國民族報》2008年7月25日理論版。
15.《民族學界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建議》,《中國民族報》2008年7月25日理論版。
16.《30年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中國民族報》2008年7月23日第6版。
17.《民族學界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與建議》,《中國民族報》2008年7月23日第6版。
18.《憶楊堃先生二三事》,《中國民族報》2009年5月8日第7版。
19.《中國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需著力加強四方面建設》,《中國民族報》2009年1月2日第6版。
20.《中華民族是怎樣形成的》,《中國民族報》2010年1月15日第7版。
21.《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特點》,《中國民族報》2010年3月12日第7版。
22.《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類型之一:少數民族融入漢族》,《中國民族報》2010年3月19日第7版。
23.《漢族是如何融入少數民族中的》,《中國民族報》2010年4月2日。
24.《少數民族間的相互融合》,《中國民族報》2010年4月9日第7版。
25.《專家建議高中歷史增加民族融合的內容》,《中國民族報》2010年4月30日第9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中國社會科學報》(包括較早的《通訊》)
1.《21世紀的民族學應加強基礎理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通訊》1999年9月7日。
2.《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結晶》,《中國社會科學院通訊》,1999年12月21日。
3.《“大家”與“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1年4月12日第2版。
4.《美國的“人權”戰術與費正清的“衝擊——回應”理論模式》,《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1年5月10日國際版。
5.《從文化的時代性看“三個代表”的重要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1年8月9 日理論版。
6.《文明會衝突嗎?》,《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1年11月8日第3版
7.《人文奧運的宗旨與內涵》,《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2年2月21日
8.《借鑒英國圖書館管理經驗,充分發揮我國圖書館功能》,《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2年3月28日。
9.《美國的兩種慾望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2年4月2日“國際問題版”。
10.《“求知”與“求用”》,《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2年11月5日
11.《人類學研究的中國化與國際化》,《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2年7月2日。
12.《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民族地區的現代化》,《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12月30日。
13.《略說學術研究的類型》,《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3月15日
14.《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必須與當地民族文化相協調》,《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7月21日。
15.《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化與一體化》,《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11月29日。
16.《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6年2月9日第3版。
17.《淺析文明的兼容與互補》,《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6年5月25日第3版。
18.《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民族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11月30日。
19.《“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12月7日第一版。
20.《“愛能”與和諧社會》,《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1月8日(學苑版)。
21.《簡析西方人類學的認識論》,《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8月15日。
22.《西方人類學的方法論》,《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8月19日。
23.《我國少數民族生態保護傳統內容豐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9月30日。
24.《我的提案來自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3月4日。
25.《中西文明的差異性與互補性》,《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2月9日。
26.《沒有民族性何談世界性》,《中國社會科學報》總第95期2011年1月24日。
27.《將傳播與傳承中華文化相結合》,中國社會科學網2013年3月7日。
《中國文物報》
1.《搶救文化遺產時不我待》,《中國文物報》2006年3月15日。
2.《儘快頒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中國文物報》2007年3月15日。
3.《建設展示雙重文化遺產的現代化博物館》,《中國文物報》2007年3月22日。
4.《採取有效措施,保護新疆坎兒井》,《中國文物報》2008年3月14日第3版。
其他報刊:
1.《阿爾泰烏梁海銀印》,新疆《阿勒泰報》1983年11月10日。
2.《龍文化的傳播與絲綢之路》,《新疆日報》1993年8月3日。
3.《文明不會主動衝突》,《北京晚報》2001年10月13日第18版。
4.《發掘運河價值,傳承運河文明》,《經濟日報》2006年12月25日第7版
5.《人文奧運的宗旨與內涵》,《中國藝術報》2008年3月11日第3版“理論周刊”。
6.《春節文化折射的和諧理念》,《經濟日報》2011年2月13日。
7.《中國龍文化的重大變遷及其發展階段》,《中國藝術報》2012年1月30日“藝術大講堂”第6-7版。
8.《世界視野中的龍文化》(訪談文章),《北京日報》2012年1月31日。
9.《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中國科學報》2012年3月9日。
10.《城鎮化不是消滅美麗鄉村》(訪談),《北京日報》2013年3月6日。
11.《鄉村城鎮化結合城鎮田園化》(訪談),《北京晚報》2013年3月7日。